文 | 曹婧晨@环球老虎财经
1月28日,医药龙头恒瑞医药早盘一度大跌7%,截至1月28日收盘,恒瑞医药收报54.82元,下跌7.07%。
上个交易日,恒瑞医药尚有2172.01亿元市值,大跌之后只剩2018.51亿元,直接蒸发了153.50亿元。
而恒瑞医药股价暴跌,很大可能与其PD-1(卡瑞利珠单抗)审批暂停的传闻有关。此前,已经有两项PD-1产品获批,但是恒瑞医药旗下的PD-1迟迟没有获批,于是引起市场恐慌,甚至有人传出了谣言。

根据医药大V的资料显示,君实生物旗下特瑞普利单抗、信达生物旗下信迪利单抗以及恒瑞医药旗下卡瑞利珠单抗均为PD-1产品,分别于2018年3月20日、4月19日和4月23日完成评审。可是,上述两款产品分别于2018年12月17日和12月27日批准上市,但是恒瑞医药旗下PD-1产品却迟迟没有评审结束。
三项产品几乎是同时承办,恒瑞医药却前两家晚了一个多月。或许,正因于此,才导致恒瑞医药的传言到处传播。
恒瑞自主研发的PD-1卡瑞利珠单抗,不仅是难治复发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其治疗前景不仅备受国内同行认可,还获得了全球医学界的关注。但更重要的是,这是恒瑞从仿制药走向创新药公司的重要关键一步。此前恒瑞市值一度达到3000亿,但因恒瑞在创新药领域的孱弱,其高估值一直被诟病。
而4+7带量采购政策背后指向未来创新药才是主流,仿制药比例过高的恒瑞医药因此遭遇大跌。这意味着自主研发的PD-1卡瑞利珠单抗上市后,恒瑞医药或能重新估值。但从时间上看,PD-1卡瑞利珠单抗的审批时间未免过长,而此次PD1审批暂停,令人担忧恒瑞创新药的期望落空。或许,这才是导致上市公司此次暴跌的主要原因。
恒瑞医药怎么又跌了?
一直以来,医药股不论牛市还是熊市,都是A股中最受资金追追捧的品种。但几个月前还被券商机构追捧形势一片大好的医药股,在4+7带量采购政策冲击下战战兢兢,更是遭遇了恐慌性的抛售之举,整个医药板块,似乎进入了寒冬。
而数据也证明,医药股或许在短时间内被投资者移出了自选股,机构投资者也从当初的“买入评级”变成了观望状态。实际上,进入2019年以来,医药行业的整体涨幅仅为1%,相较其他版块明显偏弱,这其中医药龙头恒瑞股价更是经历了“过山车”。
截至目前,总市值超过千亿的药企仅剩2家。一家是恒瑞医药,一家是迈瑞医疗。此前康美药业、云南白药、上海莱士以及华大基因因市值大幅缩水,退出了千亿市场外。
这其中,千亿市值医药股龙头恒瑞在经历了2018年A股杀跌至底部后绝地反弹,没曾想遭遇4+7采购政策当头一棒,而彼时又恰逢高管集体减持逃窜,这家做实业的医药公司,也着实令人捏了把汗。
犹记得,去年6月7日,恒瑞医药股价攀上高峰,创下83.29元最高价,成为A股唯一一家市值突破3000亿的A股药企,PE达到了惊人的90倍,这个月中信证券、天风证券、中泰证券、中信建投证券4家券商发布研报,给予恒瑞医药“买入”评级。
实际上,恒瑞医药以无并购、零借款、高投入以及高增长而当之无愧的成为国内的医药龙头,但同时其高估值也颇被诟病。恒瑞医药是目前中国制药行业最大的上市公司,生产的药品主要针对肿瘤、麻醉和影像领域,分别占到40%,25%和15%。
自2018年6月以后,恒瑞医药股价进入了跌跌不休的状态,截至目前,恒瑞股价以较当时跌去30%,3000亿市值如今剩下2000亿。2018年下半年,A股低迷至指数破2500点,彼时在大体行情不好的背景下,恒瑞医药的下跌被投资者认为是杀估值,所以在其经历了2018年A股杀跌,估值降至合理后仍有大波投资者以及机构追随,其股价仍可以从9月17日的55元/股,绝地反弹至11月的68元/股。
带量采购指向创新药?
直到12月6日,国家“4+7”带量采购的投标谈判日,医药股集体闪崩,医药龙头恒瑞医药盘中一度逼近跌停,市值蒸发逾百亿,板块中其他个股也纷纷跟跌。带量采购意味着,医院在招标的时候就承诺药品的销量,保证在8-15 个月之内用完;拿出60%-70%的市场份额给中标企业,其他企业只能分享剩余30%-40%份额。
其中,恒瑞医药有两款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但2010~2014年间,其申报临床或生产获批的仿制药品种已超100个之多。而根据政策规定,同品种药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品种。
带量采购政策威力之所以如此之大,短期内看似乎是在医保控费、降低医保支出的大政策趋势下,市场担心这一新政令药品降价,或将构成医药企业的大利空。
但实际上,从长远来看,采购长期来看会影响仿制药的定价体系,随着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越来越多,若参考日本或者欧美的医药产业经验,或许可知仿制药的价格将持续走低。尽管恒瑞医药近年来加大了对创新药的投入,从2010年年报提出了分力创新药研究所,布局创新药,但就目前来看仿制药无疑仍是其命脉。
值得注意的是,恒瑞其2018年中报中提出了分线专业销售,而分线销售是跨国创新药企的主要销售方式。
这意味着恒瑞在原有的基础上将重要产品进行分线细化。比如,其将所有产品按照适应症领域分为 5 条销售管线,即抗肿瘤、影像、麻醉、慢性病和综合产品线;将放量突出的创新药阿帕替尼从抗肿瘤线中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一条销售管线。
在突出创新方向的恒瑞,也在转变打法。对此,有相关人士猜测,国内有些药企如此积极斩获FDA文号,是否有意借欧美获准上市的制剂产品,走海外共线生产这条“捷径”实现“弯道超车”,来通过一致性评价。
不过,遭遇4+7采购政策当头一棒,而彼时又恰逢高管集体减持逃窜,这家做实业的医药公司,也着实令人捏了把汗。
2018年7月21日,恒瑞医药股价创出最高价之后一个月,董监高准备集体减持。而三个月后,恒瑞医药董监高第二轮减持再度启动。根据减持结果,这两轮减持,共有蒋新华、蒋素梅、李克俭、袁开红、周云曙、孙绪根等6人参与减持计划,共计减持74.59万股股份。
在恒瑞医药的大跌的窗口,其董监集体减持逃窜无疑无疑动摇了投资者的军心。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在摩尔金融APP或摩尔金融官方网站moer.cn看到更多个股、盘面走势分析及投资技巧,也可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上搜索摩尔金融并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