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乐独角兽 肖晓
“比如《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再如金庸作品,有人过那样的日子吗?它们有群众基础,在于对戏剧规律的把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众审美,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大众审美,是一种共通的、灵魂性的存在,就是你讲的故事。”
头顶北大经济系高材生、九州系作家、创业公司CEO的光环,苏梨叶的每次转身都备受关注,此次的《幕后之王》,是她向剧集市场交出的第一张答卷。而对业内尤为重视的观众基础——观众是否会对聚光灯下的幕后制作感兴趣,苏梨叶也有自己的解读。
(编剧苏梨叶)
今晚,《幕后之王》的故事将落下帷幕,剧里淳于乔(罗晋饰)和布小谷(周冬雨饰)的爱情事业迎来阶段性句号,剧外苏梨叶的“解读”也被验证:该剧连续多日在热度、口碑等多个维度上仅次于古装剧《知否》,领跑同期现实题材大剧。
【一点剧读】对话年轻编剧苏梨叶,走近剧集的“幕后人生”。对于苏梨叶来讲,从着手创作剧本到如今影视化播出,四年的光景里,每一次创作上的思量,每一次影视化中的纠结,每一次观众的建议评价,仿佛都是昨天的事,清晰而娓娓道来。
职场群像“意外”惊艳大众?“所有表演零差评”
淳于乔时而霸总时而呆萌,复杂而迷人;布小谷在职场中不断成长,在爱情上勇敢追逐;郁海伦董事长知性优雅又杀伐决断;杏子和凯文职场干练又相爱相杀;雷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辛惠美魅力四射气场强大……
在苏梨叶笔下,《幕后之王》中的每个人物都不是传统影视剧中服务于主角的刻板印象,相反,他们都有自己完整的人设和鲜明的性格特色,点缀在职场的各个层级,并通过大量四五个人的小群戏呈现,构成了一幅极具现代气质的办公室图鉴。
对于职场呈现的好评如潮尤其是喜剧元素所激发的观众笑声,苏梨叶坦言这是“最惊喜的地方”。“这些桥段是为了让观众轻松而做的,但没想到大家会笑得这么开心”,苏梨叶这样说,并感慨“因为我们公司团队的工作氛围差不多每天就是这个样子”。
生活是创作的第一灵感来源,在《幕后之王》中,鲜少看到昔日职场剧中低级撕逼以及情感纠葛的狗血元素,反而是每个人都服务于职场本身。
以陈数饰演的郁董事长为例,作为淳于乔的上司、“前期对手”孙廷远的姐姐、以及公司董事长等,她身上很容易牵扯出狗血剧情,但是编剧“大刀阔斧”舍弃了这些元素,让人物始于“成功的企业家”,也忠于“企业家”本身,而她和淳于乔之间的信任扶持以及最终的放手,都让观众大呼“别人家的老板”。
编剧人物塑造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影视化的呈现亦十分重要。“他们两个是我见过天分非常非常高的演员”,苏梨叶用了两个“非常”来形容罗晋和周冬雨。在她看来,两位演员有一种王者之气,能够完全不被周围的环境压垮,主演强力控制着整个片场的核心地带,并放射出自己的魅力。
选择周冬雨扮演布小谷,被编剧称为“选角上的战略成功”,因为她是当下难得的能够塑造最舒适的“可代入角色”的年轻女演员。
“布小谷是‘视点’主角,淳于乔是‘看点’主角。观众要通过布小谷的眼睛去看淳于乔,这就要求女主必须是一个极度可代入性的演员。周冬雨便能够提供一种让所有观众,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都能够特别舒服代入的角色,自然松弛、人畜无害,观众可以相信她就是自己。”苏梨叶分析道。
在编剧的设计思路里,通过周冬雨这样一个稳定、亲切的代入视角,观众看到并观赏着罗晋构建的淳于乔这个光彩四射的故事逻辑核心、职场支柱型人物。在《幕后之王》的世界观里,淳于乔起到故事轴心和最大亮点的作用,罗晋成功支撑起这个多层次、高关注度的人物,形象高大而又落地,从神采到造型,散发出内外兼修、无法忽视的独特魅力,充分满足了剧中布小谷和剧外观众的强烈期待。
男女主角交相辉映、紧密融合又在全剧层次中共同成长,演员可以说是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谈及其他演员,苏梨叶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饰演孙廷远的王骁展现了北京爷们的痞范儿、心术和职业素养;饰演许天泽的刘芮麟对人物和剧情理解精准、表达充分、状态十分可爱;饰演凯文的邬立朋和饰演杏子的种丹妮,前者极具天赋在镜头前特别松弛,后者更是将自己的美发挥到新高度,干练和细腻并存。
“从我的角度来讲所有演员几乎零差评。我们中国这一代演员的职业素养,就是对角色的理解都非常精准,在镜头前都特别松弛。我们赶上了一批好演员,每个人表现都非常好。我并不认为中国演员不如美剧演员或者日韩演员,他们需要的是能让他们发光的好作品”。人物塑造的成功,让该剧一播出便收获了大量肯定,成为画龙点睛的关键性一笔。
《幕后》的“幕后”:现实版“扶持原创”的实践
只是谁曾想,这样一部强调扶持本土原创综艺的大剧,曾经险些沦为追捧海外思路的“牺牲品”:曾经有意向合作方对剧本非常满意,也确定了高投资大制作,但却打算用海外班底、甚至海外演员来打造该剧,并要求把剧本翻译成外语,去外国完成拍摄。
“当时的感觉是有点荒谬,关键是他们从头到尾没觉得这个方案有什么问题”,时隔良久,苏梨叶语气中的唏嘘不减。所幸,最终这一计划由于现实环境原因搁浅,后来又几经曲折,才有了如今的《幕后之王》。对此,苏梨叶的心得是:“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绝对不能放弃。总有一天别人会比你先放弃,因为他们想要的没你想要的那么坚决”。
其实,《幕后之王》里的故事,从剧本筹备期便在剧外热烈上演着。2012年,中国综艺节目迎来自由市场化和大爆发时期,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一系列综艺引起了尚是观众的苏梨叶的关注,“那个时候没想到写剧本,只是一个生活的积累期”。
筹备创作是在2014年底,彼时苏梨叶涉足传媒业不久,再加上个人创业中的感受心得,让她在创作上更加得心应手;剧本创作期间,她还以调研、访谈等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剧中李明基与人造宝石的故事,背后原型便是帕瓦罗蒂对钉子的“心理依赖”,这一切也奠定了该剧故事可看性极强。
值得一提的是,《幕后之王》自开播伊始,便被观众亲切地称之为“神预言”,剧中到处可见诸如粉丝经济、纯网综艺、互联网思维、扶持原创等展现当下影视市场现状的概念,极具现实意义,但这些在四年前已经出现在苏梨叶笔下。这样的“前瞻性”,源于她影视创业以及对经济学的研究,让她有超出一般内容编剧的洞察力。
“创作剧本的时候,我们国家综艺、影视以及艺人本土力不足,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同时,我不相信任何一个外民族的文化可以统治中国市场,这是一种倒挂行为,我们的文化力、原创力必须要爆发出来”。苏梨叶强调,多重身份加持她清楚“哪些环节有问题”,更加懂得“下棋要往后看几步”。
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是《幕后之王》之于市场最重要的意义。“不能一味的去抨击本土原创不足,这是结果。我们要知道的是,一个制作人要去做本土原创,需要面对哪些压力和残酷打击,以及真正的难点在哪儿,最终我们的主人公是如何扛住压力把节目做出来的。”苏梨叶强调。
事实上,《幕后之王》本身就是一场扶持原创的实践,没有海外引进概念、没有IP加持却成为市场黑马,中间的“荒谬波折”正是剧中人物面对的困难,而最终的“成功”何尝不是影视原创内容的未来。就像苏梨叶坚信的,“有一个人做出来了,有一个案例成功了,就会有更多人有更大的勇气接着做这个事情。”
职场剧“锻造指南”:观众太“饥渴”直接上“干货”
剧本创作是编剧的“独舞”,影视化呈现则是一个多米诺骨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一定要让观众舒服、明白的接受,一个重点在于舒服,一个重点在于明白”,这句话是苏梨叶第一次见到导演李骏时说的,也可以视为影视化的“指导思想”。
所谓舒服,便是契合观众的“欣赏力”。在《幕后之王》前,苏梨叶的创作多以古风为主,此次试水现代职场一鸣惊人,离不开她对观众的洞察:“观众已经太饥渴了,这个时候就不要注水了,直接上干货吧”。在她看来,影视创作应该按照观众觉得精彩的节奏去写,观众是可以感觉到的。
在《幕后之王》中,职场线始终保持了明快的节奏,单线故事发展到多线并行,可看性增强的同时也让人物成长更加立体。如缔造了观剧高潮的《十二歌王》决赛现场暴雨直播和《魅力远航》遭遇困难并行,接连不断的问题让淳于乔和布小谷面临新的挑战,也拉开了后半场春泽传媒和云海的“高阶职场”。
把故事讲明白,是《幕后之王》的另一重要指标。在苏梨叶看来,电视剧是通俗作品,而像《幕后之王》这样以通俗作品讲述带有壁垒型的素材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故事讲清楚,“只要把故事讲清楚了,一定是大众传播的作品”。
和大多数“披着职场剧外衣的偶像剧”不同,《幕后之王》的职场线收到了大量好评,这源于苏梨叶的把控,“职场为主,爱情可能占不到30%”。在她看来,职场中一起共事的互动是落在实事上的,是更打动人的,同时,情感处理上她坚信,“hold住的时间越长,放糖的时候大家觉得越甜”。
平衡内容之外,剧组还力求“还原”故事现场。拍摄筹备期,剧组曾去国内制作公司灿星学习参观,切实解决影视从业人员对综艺制作的困惑;拍摄过程中,剧组也得到了电视台的大力支持,剧中大量现场镜头便是综艺制作导演组的实景拍摄,也无怪乎观众力赞“真实”。
针对市面上“情感线跳脱”的质疑,苏梨叶坦言自己的遗憾:流水线工作下不可避免的“信息流失”,并直言“要做出一部好剧,要推动一个链条性的改革”,并建议所有从业人士:“观众是全神贯注关注内容的,眼里不揉沙子,为了能出好作品,主创团队还是多花工夫,等问题留到上线后,让观众看到就什么都挽回不了了。”
如今《幕后之王》收官,淳于乔和布小谷关于综艺制作的探索暂告一段落,而故事外该剧留给业内人士的思考仍在继续,关于本土原创内容、关于影视链条创作、关于职场剧……谁也不能否认,它是一部现实意义远大于娱乐意义的作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