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流浪地球》口碑排片双逆袭,中国本土化科幻电影还会远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流浪地球》口碑排片双逆袭,中国本土化科幻电影还会远吗?

《流浪地球》名声大噪,口碑与票房获将齐飞,科幻题材中国本土化道路真的那么好走么?

文|文化产业新闻  郑婷

美编|石妍希

“看了《流浪地球》,大概最近两年被中国烂片伤害太深了,这部片子让我一度在电影院精神恍惚,觉得不像是中国拍的电影.....”这是网友对《流浪地球》的评价。

大年初一,一部科幻题材电影《流浪地球》依靠口碑脱颖而出。这是郭帆导演的第三部长片,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人类在太阳将要熄灭之时,决定建造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与木星引力殊死搏斗保卫地球的故事。

当看完这部电影,网友纷纷感叹《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电影带来了希望,2019将成为国字号科幻元年,还表示,这部片子对得起观众,中国也能拍属于自己的科幻片了,越发期待《三体》回归一度顶上热搜。

《流浪地球》名声大噪,口碑与票房获将齐飞,科幻题材中国本土化道路真的那么好走么?

被吹爆的《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元年?

《流浪地球》未上映之前,绝大多数人对这部科幻片更多的是持怀疑姿态,然而惊喜往往都在出其不意中产生。第一天就被曝排片不高的《流浪地球》,如今由口碑到票房的逆袭,成为了春节档电影大赢家。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发稿),《流浪地球》豆瓣、猫眼评分分别为8.2和9.4,3天累计票房5.58亿,预测票房50.99亿,上映第三天的单日票房超过《疯狂外星人》,排片由第一天的11.4%增加至24%,登顶票房冠军宝座,在春节档群雄角逐中成功逆袭。

作为中国的第一部硬核科幻片,其热度和讨论量在不断攀升。

就近三天趋势看,《流浪地球》的潜力巨大,上限极其之高,已超同期的《红海行动》,尤其是在春节档,无疑会令口碑和话题双重发酵,极有可能会产生新的票房奇迹。

“对于这部电影任何的赞誉都不为过,哪怕以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标准,也称得上为佳作。”有人这么评价它。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成功最大关键在于这是中国真正自主的第一部科幻片,也是本土制作。同时在科幻大片所必备的宏大世界观、特效等要素上,《流浪地球》达到了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很大程度地满足了中国科幻迷的期待。

并且在末世下带着地球逃亡的故土情结、以人类共同体为代表的集体主义,以及中国式的父子情感又为普通观众带去了情感共鸣。

在电影工业初步阶段中国科幻电影也在不断成长,拉近了中国科幻电影和海外大片之间的差距。

科幻题材电影在中国一直属于空白阶段,当《三体》被无限期延期时,那个一直高呼的中国科幻元年也始终没有出现,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让国字号科幻电影站了起来。

但一部电影的成功是无法支撑起整个科幻电影产业的兴荣,科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道阻且长。

科幻题材本土化依然难掩硬伤?

《流浪地球》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类型尝试。为中国电影题材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国产科幻电影的前路仍旧坎坷难辨。

回首以前的国产科幻电影,目前已上映的豆瓣评分仅在3到6分之间,只有周星驰的《美人鱼》和《长江七号》评分在6分以上,其余《逆时营救》、《未来警察》等影片均未达到及格线,真正硬核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无疑是科幻题材的先行者。

放眼未来,仅凭眼下一部《流浪地球》,自然无法断言,中国科幻电影的全盛时代将就此开启,科幻题材在国内仍然有着大片的市场空白。

在现阶段的科幻题材作品中,科幻非“科幻”,其中掺杂着许多其它元素,更多的是想象,缺乏相关的理论与科学依据,就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来说,过去中国电影基本没有涉足过这个类型。

从现实状况来看,原因在于相关科幻的编剧人才缺乏,视觉层面的技术难以跟进文本层面的创作。所谓视觉层面一方面体现在特效技术本身,包括涉及大量视觉设计和动作镜头让环境和角色发生复杂互动的灾难电影。

其次是因为中国电影电视剧在科幻类型上长期处于缺位的状态,这从想象力到与之相对应的科幻IP累积,都出现了断层,这导致想象力的展开空间受限以及背后的叙事逻辑难以有相应的科幻类文化市场基础。

再者作品的深度也未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末世论、技术与伦理的关系、情感与科技的走向这些社会热点话题,都缺乏相关的深入探讨和体现。

与此种种,也让中国本土化科幻题材硬伤显现,未来,中国科幻题材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虽然中国科幻片前路还很遥远,但是有了标杆开了先河,中国科幻片未来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走向世界也成为可能,会给更多人以寄托和榜样,《流浪地球》只会是中国科幻片的底线绝不仅仅是最高水平。

部分资料来源:猫眼电影、犀牛娱乐、看电视、热点微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流浪地球》口碑排片双逆袭,中国本土化科幻电影还会远吗?

《流浪地球》名声大噪,口碑与票房获将齐飞,科幻题材中国本土化道路真的那么好走么?

文|文化产业新闻  郑婷

美编|石妍希

“看了《流浪地球》,大概最近两年被中国烂片伤害太深了,这部片子让我一度在电影院精神恍惚,觉得不像是中国拍的电影.....”这是网友对《流浪地球》的评价。

大年初一,一部科幻题材电影《流浪地球》依靠口碑脱颖而出。这是郭帆导演的第三部长片,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人类在太阳将要熄灭之时,决定建造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与木星引力殊死搏斗保卫地球的故事。

当看完这部电影,网友纷纷感叹《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电影带来了希望,2019将成为国字号科幻元年,还表示,这部片子对得起观众,中国也能拍属于自己的科幻片了,越发期待《三体》回归一度顶上热搜。

《流浪地球》名声大噪,口碑与票房获将齐飞,科幻题材中国本土化道路真的那么好走么?

被吹爆的《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元年?

《流浪地球》未上映之前,绝大多数人对这部科幻片更多的是持怀疑姿态,然而惊喜往往都在出其不意中产生。第一天就被曝排片不高的《流浪地球》,如今由口碑到票房的逆袭,成为了春节档电影大赢家。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发稿),《流浪地球》豆瓣、猫眼评分分别为8.2和9.4,3天累计票房5.58亿,预测票房50.99亿,上映第三天的单日票房超过《疯狂外星人》,排片由第一天的11.4%增加至24%,登顶票房冠军宝座,在春节档群雄角逐中成功逆袭。

作为中国的第一部硬核科幻片,其热度和讨论量在不断攀升。

就近三天趋势看,《流浪地球》的潜力巨大,上限极其之高,已超同期的《红海行动》,尤其是在春节档,无疑会令口碑和话题双重发酵,极有可能会产生新的票房奇迹。

“对于这部电影任何的赞誉都不为过,哪怕以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标准,也称得上为佳作。”有人这么评价它。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成功最大关键在于这是中国真正自主的第一部科幻片,也是本土制作。同时在科幻大片所必备的宏大世界观、特效等要素上,《流浪地球》达到了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很大程度地满足了中国科幻迷的期待。

并且在末世下带着地球逃亡的故土情结、以人类共同体为代表的集体主义,以及中国式的父子情感又为普通观众带去了情感共鸣。

在电影工业初步阶段中国科幻电影也在不断成长,拉近了中国科幻电影和海外大片之间的差距。

科幻题材电影在中国一直属于空白阶段,当《三体》被无限期延期时,那个一直高呼的中国科幻元年也始终没有出现,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让国字号科幻电影站了起来。

但一部电影的成功是无法支撑起整个科幻电影产业的兴荣,科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道阻且长。

科幻题材本土化依然难掩硬伤?

《流浪地球》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类型尝试。为中国电影题材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国产科幻电影的前路仍旧坎坷难辨。

回首以前的国产科幻电影,目前已上映的豆瓣评分仅在3到6分之间,只有周星驰的《美人鱼》和《长江七号》评分在6分以上,其余《逆时营救》、《未来警察》等影片均未达到及格线,真正硬核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无疑是科幻题材的先行者。

放眼未来,仅凭眼下一部《流浪地球》,自然无法断言,中国科幻电影的全盛时代将就此开启,科幻题材在国内仍然有着大片的市场空白。

在现阶段的科幻题材作品中,科幻非“科幻”,其中掺杂着许多其它元素,更多的是想象,缺乏相关的理论与科学依据,就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来说,过去中国电影基本没有涉足过这个类型。

从现实状况来看,原因在于相关科幻的编剧人才缺乏,视觉层面的技术难以跟进文本层面的创作。所谓视觉层面一方面体现在特效技术本身,包括涉及大量视觉设计和动作镜头让环境和角色发生复杂互动的灾难电影。

其次是因为中国电影电视剧在科幻类型上长期处于缺位的状态,这从想象力到与之相对应的科幻IP累积,都出现了断层,这导致想象力的展开空间受限以及背后的叙事逻辑难以有相应的科幻类文化市场基础。

再者作品的深度也未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末世论、技术与伦理的关系、情感与科技的走向这些社会热点话题,都缺乏相关的深入探讨和体现。

与此种种,也让中国本土化科幻题材硬伤显现,未来,中国科幻题材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虽然中国科幻片前路还很遥远,但是有了标杆开了先河,中国科幻片未来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走向世界也成为可能,会给更多人以寄托和榜样,《流浪地球》只会是中国科幻片的底线绝不仅仅是最高水平。

部分资料来源:猫眼电影、犀牛娱乐、看电视、热点微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