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见了一个大学同学,她向我讲述了她最近烦恼的一件事。
她说她目前和男朋友住在一起,他们每天都会说话,感情挺好,生活上也几乎没什么矛盾。但她最近意识到,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进行过深度的沟通了。
他们聊生活琐事,吐槽工作,唯独许久不再出现那种比日常更深入的话题。
这在现在的年轻人中是格外普遍的。大家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每个人都活得像一座孤岛。没有人走出过自己的岛屿,真实地踏入过他人的领地。
对话变得越来越浅薄,甚至连浅薄的对话也越来越少,约出来吃饭也是一起低头打农药。真诚、深入的沟通对这一代人来说已经是陌生的。
为什么我们很难再和他人进行深度沟通了,即使是亲密的人之间?我们又为什么说,每个人都需要这种沟通?来看今天的文章。
“深度沟通”看起来是个有些抽象的词——究竟什么样的沟通可以算是深刻的?我们总结出了它最主要的四个特点:
1.具有情绪的流动性(Emotional Fluency)
你有没有曾经在某个时刻,感觉到你和某个人之间,即便是沉默不语,却有丰富的情绪在那一瞬间的空气里涌动。你们双方都能感受到它们。
无论那些情绪是什么,那一刻一定是动人的——你似乎真正地感受到了两个灵魂的相遇。
人们总以为,在亲近的人之间的沟通中,情感是在两个人之间自然流露的。但现实中,流露情感是一件很难的事,即便是和自己相处多年的恋人在一起,我们也往往不能接收到对方真实的感觉,甚至无法向对方传递出自己的感受。
“对于很多伴侣来说,沟通他们真实的感受,都好像在说一门外语那样艰难。”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Lynn Pearl说。
心理学家Gleason表示,他的临床经验和亲身经历都让他认为:
伴侣之间越多地通过对方的外在行为作出反应,越容易感到恼怒、失望、越容易对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批判;
而只有体会着对方内在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才会有更多的真实的、亲密的感觉。
好的情感流露是比高效的信息交换更难达成的。如果要达到情绪的流动,人们首先要做到不急着对对方下结论,放下预判和质疑的态度,去共情和表达真实的情绪,将真诚的共情作为一座抵达对方内心的桥。
2.包含脆弱的暴露
暴露脆弱往往是很多深度对话开始的契机。
在沟通中,当我们将自己最脆弱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呈现,我们的心会被恐惧感占据,我们必然会有心跳加速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是恐惧带来的,也是我们终于要将自己最难以接受、不为人知的部分暴露给眼前这个人的兴奋感所带来的。
在这之中,也会有隐隐的泪水在心中蔓延。如果你足够敏感和投入,你甚至能够切身体会到空气中的那种脆弱感。
在这样的时刻里,我们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被接纳的机会。如果对方能够接纳你身上、自己都不确定能否被人接纳的一面,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体验。
暴露脆弱需要一定的信任基础,以及勇气。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层次的信任发生了——它发生在暴露脆弱时,得到了对方回应的那一刻。
3.真实的自我表达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自我表达,并不是一件总是被鼓励的事,甚至曾经不被看成是“正面”的事。我们把那些总是说出大实话的人称为“幼稚”,也会暗自为那些无所顾忌谈论自己真实看法(尤其是大概率不会被认同的看法)的人感到尴尬。
而深度沟通中的“真实”要求人们放下自己在很多社交环境中的“面具”和“人设”,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思考和感受。
人们都需要在沟通中真正找到自我的存在感。这意味着,Ta要能够尽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情感以及T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没有真实的表达,即便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看似很有深度,或是有极强的专业性,它也仍然不是真正的深度沟通,因为它没有把两个人的“真实存在”联结起来。
4.完全的专注
不同于日常的沟通,深度沟通对注意力的要求是极高的。深度沟通要求我们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这对于浮躁的现代人来说绝非易事。
在进行深度沟通的过程中,你要将你的时间、精力和思考完全交托给你眼前的人,交托给此时此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发现自己可以一边走神一边和对方保持沟通的状态的话,你们之间正在进行的沟通也必然不够深入。
1. 缺乏深度沟通会带来孤独感和空虚感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和空虚是由于人们没有获得足够的、令自己满意的社会联结,而导致的不舒服的情绪体验(Boomsma et al., 2005; Khazan, 2017)。2004年在美国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没有人可以与自己讨论重要的问题”的人的比例是20年前的三倍之多,并且调查者预测这个数字还会持续上升。
普通的、浅层的联结并不难达成,几乎人人都拥有一些这样的联结。但真正难以获得的深度的、直达灵魂的联结,而深入的对话则是这样的联结达成的必经之路。
2. 没有深度沟通也会让我们距离自己更远
“自我的身份”是通过自我表达获得的,是通过不断发现自身最真实的欲望,和不断释放自身最真诚的自我而获得。深度的对话是充分表达自我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我们因为了解自己,并且想要更了解自己而去表达;又在表达和获得反馈中进一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表达自己是生而为人一种天然的欲望。
在深度沟通中,我们有很多暴露和表达完整的自己的机会——包括自己对自己感到不确定的、不满意的、不能接纳的那部分自己。是在这样的沟通中,我们有机会做完整的自己,甚至我们可以因为过他人对自己的接纳而更多地接纳自己。
好的深度沟通者会让你更确信自己、更爱自己。
3. 好的深度沟通能带来一种精神上的狂喜(ecstasy)
一场高质量的深度沟通,甚至能给人一种“精神高潮”般的喜悦感。你觉得自己从日常琐事中脱离出来,进入另一种现实状态中,类似于宗教人士在宗教场所所感受到的喜悦,或普通人在极度愉悦的时刻所有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体验。
首先,有过深度沟通体验的人都很难否认,深度的沟通本身是一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事。
在进行这样的沟通时,我们的情感和精力投入都是近乎百分之百的,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抱持对方,即给予对方的情绪、感受和想法一个充分理解和支持性的空间,让对方感到舒适和安全。
在深度沟通中暴露自己时,常常也会勾起很多我们平时无法勾起的情绪,而处理它们也是需要我们调动额外的认知资源的。所以,如果一段时间过量的发生这样的沟通,人们可能会觉得很不轻松。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喜欢将你作为深度沟通的对象,并且只与你进行这一种类型的沟通时,你需要警惕自己是否成为了关系中的“神使”。
另外,深度沟通能力的丧失,其实也是其背后的一系列能力下降之后的结果。支撑起深度沟通的,包括一定的自我觉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共情能力。
现在,人们的自我觉察更少了,独立思考也更少了,表达对于“自闭”的年轻人们来说门槛越来越高——从博客到微博,从微博到点赞。而将自己活成孤岛的人们,也不再愿意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共情他人的感受了。
我们变得很 “没有耐心”,我们不断地去寻找、或是被那些新鲜的信息和事物所吸引,我们只需要那些很轻易、很及时就能获得快乐的事物。那些要耗费时间精力去铸造、沉淀和体验的快乐,对我们来说太“麻烦”了。
显然,深度沟通并不轻松愉快。它不是快速的、立竿见影的,它是需要时间和精力,需要学习和修炼的。如今我们不再有耐心和自控力去做这样一件事了。而也只有一个人们不喜欢独立思考的社会,才需要制造那么多的“意见领袖”,来输出思考的结果给到人们。
有学者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荒诞而空虚的社会之中。人们努力地用各种娱乐性的、快速轻松的方式去掩饰和填补内心的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却不去为从根本上降低这些感受作出努力——那就是练习去与他人发生深度的对话,从而与人建立深刻、真实和牢固的联结。
1. 选择对的对象
不是每个人都能和你进行这样的沟通。你们需要有如下特征:
1.彼此有深厚联结,或是有潜力建立这样的联结,
2.拥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和相似的智识水平。
如果你总是期望和不正确的对象发生这样的沟通,或许也注定会一直失望。
因此,你要明白,只有当你想要与其进行深度沟通的对象,也具有这样的意愿及能力时,深入彼此灵魂的对话才有可能发生。
2.通过写作提升自我觉察
如果你暂时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对象,或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启这样的沟通,你可以先从写作开始练习表达。
在写作时,你可以以一种对话或是书信的口吻,想象你是在和另一个人诉说、讨论某件事,或是某种情感。这也意味着,在写作时你不用强求得出任何结论或答案,因为在这样的沟通中,沟通的过程远比沟通的结果要有价值。
而写作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让你有机会梳理自己、思考自己,进而更加了解自己的过程。
3. 沟通技能
最后,我们还需要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比如在沟通中共情的技能、循序渐进地暴露脆弱的技能、以及倾听的技能。我们在过去的文章中都为大家详细地介绍过这些沟通的技巧,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讲讲啦,大家记得去文末的相关阅读学习哦。
请相信我,当你鼓起勇气走出自己的小岛,去和另一座岛屿相遇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看到的风景一定比你想象中的更加美妙和辽阔。
以上。
今日互动:你有体验过那种仿佛进入彼此灵魂般的对话吗?对方是谁?你还记得那种感觉吗?来评论和我们分享吧。
References
Boomsma,D. I., Willemsen, G., Dolan, C. V., Hawkley, L. C., & Cacioppo, J. T.(2005).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loneliness in adults: TheNetherlands twin register study. Behavior genetics, 35(6), 745-752.
Gleason.(2016). Taking emotional risks, www.exceptionalmarriage.com.
Khazan, O. (2017).How loneliness begets loneliness. The Atlantic.
Pearl, L., & Kassan, L. (2012). Beginning couple therapy: Helping couples attain emotional fluency.Group, 3-18.
来源:KnowYourself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