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有15米高”,“哪有,就两米而已”。
这是发生在《罗马》最后3分钟的一段对话,小孩子们为了讲述家里的女佣人可里奥在海边将他们从大浪中拯救出来的英雄事迹,夸张不少。
换一个角度来说,从已经被海浪卷走的小孩子的角度,15米的说法并没有什么错。当她已经被海浪卷至踩不到底又游不出去的区域,2米高的浪和15米高的浪,如果没有可里奥的帮助,对她来说都是没有办法逃出去的困境。
这更像是观看这部影片带来的感受,表面上阿方索·卡隆只是拍出了两米浪花,但却能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是真实的15米巨浪。
《罗马》是阿方索·卡隆非常私人的一个故事,据他在采访中的描述,其中有90%都是来源于自己真实的童年。故事发生在1971年的墨西哥,围绕他家的女佣可里奥展开,她为索菲亚(也就是阿方索·卡隆的母亲)一家工作,家中有四个孩子、一只狗,男主人常年在外工作。可里奥的意外怀孕、男主人跟情人的私奔,以及墨西哥震惊世界的科珀斯克里斯蒂大屠杀,让这家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影片的视角完全从可里奥展开。通过一名在家干活的女佣,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个小世界的全貌。阿方索·卡隆自己也承认,这个故事虽然是他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但从可里奥的角度去看他自己、他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种非常别样的色彩。
这并不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就算是有着前面那些种种事件,依然如生活一般平静如水。事实上,影片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展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擦地、做饭、倒水、洗衣服,再加上外出看个电影、吃点零食、野外郊游,这些日常在流淌时,阿方索·卡隆也放入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进行对比。
比如在可里奥即将临盆时,正好遭遇科珀斯克里斯蒂大屠杀,一名学生正是被追至她所在的店里被枪杀,导致她受到惊吓羊水破裂。追杀学生的团队之中,正好有着让可里奥意外怀孕的武术爱好者。而他们的这场行动,可能也间接导致了可里奥生出的是一名死胎。
《罗马》无疑是一部适合在大银幕上欣赏的作品。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很难相信这是一部黑白电影。在70MM胶片摄像机的卓绝表现下,加上阿方索·卡隆强大的光影技巧,银幕上呈现出的根本是一部色彩丰富艳丽的画面,流淌在地上洗地的水流便一遍遍地在冲击着观众的内容。这些水流一次次地出现在镜头的特写下,与影片后期的海浪形成了鲜明对比,正如同日常生活里的波澜不惊。
阿方索·卡隆最值得称道的摄影技巧,在《罗马》里以“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形式展现出来。《人类之子》中三段场景角色不断变化的长镜头,充分展现了他的调度能力,《地心引力》开场17分钟的360度太空长镜头,堪称视觉魔法,打造了至今依然无人超越的太空景象。《罗马》里有非常多的长镜头片段,大多都是将经镜头固定在一个地方,让镜头跟随主角的步伐,左右旋转。表面上看非常普通,但通过与角色的调度进行配合,就会产生非常奇妙的效果。比如在一开始,可里奥在院子里和屋里来回穿梭做家务,而镜头仅仅固定在一个点上,就能看到她在两个场景之间来回穿梭。同时,通过窗户、门,我们在院子里能看到她在屋内做事,在屋内的时候也能看到她走过院子,方形的框架,让银幕内产生了另一个银幕。这是一种非常高级且朴实地表现手法,能够将其完成地如此自然而融洽,这是阿方索·卡隆自己担任摄影师掌镜的结果。
有不少观众和评论者认为,《罗马》太小、太私人,在表达小我(可里奥)与大我(墨西哥科珀斯克里斯蒂大屠杀)的关系时浅尝辄止。
《罗马》并不小,阿方索·卡隆的绝妙之处在于,他真的将日常生活与社会中的巨大变化完全糅合到一起,甚至完全没有进行区分。真正的社会,就是由这样一个个的小人物、一个个的小家庭组合在一起的,而所谓的生活,不就是点滴琐事所构成的吗?对可里奥来说,她的孩子是在大屠杀事件中降生的,这一事件也导致了她的孩子成为死胎,如果说这样的链接还不够紧密,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能够比一名女性首次产子还要重要的人生大事。
这个事件在片中展现的只是一个极短的片段,正如同从小人物的角度来看世界,身边的种种“大事”,不就是在漫长的生活中的一个短暂的注脚,来得突然去的也快。真正值得守护的,是拥抱在一起的家人。
预测奖项:因为《罗马》最终由Netflix买下进行全球发行,它错过了必须在法国进行院线上映的戛纳电影节,好在威尼斯电影节对它张开怀抱,最终该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奥斯卡中,《罗马》提名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等10个提名,虽然综合考虑奥斯卡的政治正确性,最佳电影可能颁给稍逊一筹的《绿皮书》,但《罗马》依然有极大概率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该片版权已有内地公司买下,将登陆中国内地院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