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李志:骂战背后,民谣的二次洗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志:骂战背后,民谣的二次洗牌

李志如今背负很多话题,上个月他与同是民谣歌手的马頔在微博上掀起骂战,引发了文艺青年的大站队。这场骂战也掀起了民谣独立性与市场流行的对垒。

图片来源:网络

文丨殷菊穗

编者按:李志如今背负很多话题,上个月他与同是民谣歌手的马頔在微博上掀起骂战,引发了文艺青年的大站队。这场骂战也掀起了民谣独立性与市场流行的对垒。是保持文艺青年的独立,还是接受招安,扩大受众?这是民谣音乐20年里的一个终极问题。甚至此前极具个性的李志,也试图由小众迈向大众,在深圳的这场演出,他同样苦恼着市场效应与音乐独立性的冲突。

李志2015年“看见”巡回演唱会海报。

 

李志如今背负很多话题,上个月他与同是民谣歌手的马頔在微博上掀起骂战,引发了文艺青年的大站队。这场骂战也掀起了民谣独立性与市场流行的对垒。

这场骂战恰逢民谣音乐在中国大陆风雨飘摇20载。这种音乐类型派生很多支系,有曾经万人空巷争听一曲的校园民谣,也有完全地下路线但却触碰人心与社会的严肃音乐。民谣歌手的境遇也大不相同。但20年来民谣音乐的市场之路始终在非主流的范畴中。

但是主流流行音乐市场已经发生剧变。其既受到互联网冲击,导致创作极度萎缩,另一方面,音乐偶像的制造乏力,覆盖越来越窄。

原来属于文艺青年的音乐节、独立自由的民谣音乐也终于进入主流音乐市场的视野。

不单是近些年一些非主流的民谣歌曲和歌手通过主流音乐真人秀走红,另一方面的问题也已凸显:民谣圈面对忽然伸出橄榄枝的市场,有些不知所措。

是保持文艺青年的独立,还是接受招安,扩大受众?这是民谣音乐20年里的一个终极问题。

甚至此前极具个性的李志,也试图由小众迈向大众,在深圳的这场演出,他同样苦恼着市场效应与音乐独立性的冲突。

李志拥抱市场为何骂战马頔

在民谣人中,李志是个奇迹。5月23日“看见”巡演中这样介绍他:出道十年,从未签约任何唱片公司,不参加任何电视选秀,2007年后再也没有接受媒体采访。

但是2015年4月15日,一向不屑面对媒体的他首次打破沉默,启动了中国第一个独立民谣音乐人的全国场馆级巡演。

2014年,他的跨年演唱会在售票信息发布10多分钟后就售完了所有的票。这促使他更进一步在2015年举办更大规模的巡演。第一站他定在了深圳。

为此,他一改曾经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傲娇”范儿,主动配合市场宣传。他把小众音乐从Live house搬到了大型场馆的举动非常冒险,同时,他也把自己推向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我觉得这次就不要脸了,我打自己嘴巴,没关系。我想得很清楚,如果我不同意这么做,这个演出是搞不下去的。”他公开表示。

可是偏偏在场馆巡演消息正式发布的前几天,以他和马頔为主角的一场民谣歌手的“聊聊”引发了争执。

4月初,李志在新浪微博中毫不留情地点名痛批了好妹妹乐队和马頔“讨好、利用、纵容”粉丝,“我认为好妹妹的歌是垃圾但是他们的努力值得学习”,接着调转枪头,“比如我最近听了马頔老师的一些歌,挺垃。”

骂战开始后,李志曾发布一条写给马頔的长微博。

一个是前辈大咖的李志,一个是后起新秀的马頔,骂战冗长琐碎,两人唇枪舌剑,粉丝们纷纷站队,并在评论区狂轰滥炸,中间看客不断倒戈。最终以马頔删微博,李志旁若无事的一句“别憋着撑着,年轻人就该有点火气嘛”结束骂战。

从知乎、豆瓣、朋友圈到各个音乐网站,议论纷纭,“李志和马頔,你支持谁?”

因此有外界声音认为,这是李志的一次话题营销。当然也马上有反驳的声音,认为李志的个性如此,况且他有权评论。更重要的是骂战背后民谣与市场之间的严肃问题更值得关注。

李志的市场思维

关于市场,李志一直是民谣圈的积极尝鲜者。他称得上是独立音乐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给了独立音乐人莫大的勇气。

李志是最早玩众筹的音乐人。2014年,当音乐众筹在国内遭受冷遇时,他下了这样一盘棋——“2500个粉丝,每人支持20元,募集5万元来制作数字现场专辑《勾三搭四》。项目成功后专辑在合作平台上开放给所有人,而出钱的支持者不会收到实体形式回报。”

李志喜欢打破规则。在他的现场演出中,李志经常叼着烟含糊不清地唱歌。

 

有人质疑他在挑战众筹制度的规则,有人问他是否在检验歌迷的忠诚度。

顶着无数非议,他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李志的歌词不算“和谐”,但他又在胸口刺上中国地图。他从赔本到一年能在数字版权上收入几十万。他用十年从一个酒吧驻场成长为一个十分钟售罄三千张演唱会票的歌手。他把卖不掉的专辑一把火烧掉。他重视音乐人的付出,为创造一个独立音乐人靠音乐生存的模式,死磕一样的维权——除了已授权的虾米音乐外,你在其他网站几乎找不到他的作品。他拒绝再唱其代表作《梵高先生》。他的演唱会从不赠票,只有两个人可以免票(罗大佑和崔健)。

李志尊重音乐人的劳动成果,说到众筹的原因,他和乐队表示,“希望绝大多数人是因为想听到这张现场录音专辑而支持,因为不想听而不支持”,“众人栽树,更多众人乘凉——这才是理想的众筹模式”。

民谣需要重新洗牌吗

李志的民谣路,可以作为中国民谣20年的一个参照。他和马頔的骂战同样也是。

小众、民谣、独立音乐人……这些标签是李志和马頔共有的,这场争执,却显示民谣界的分歧。

近两年的民谣复兴,让许多听众感慨独立音乐终于等来春天,但也有不少曾经保护和喜爱民谣的文艺青年们却摇头说,“味道变了”、“选秀娱乐至死,舞台消费民谣”、“独立音乐圈的郭敬明出现了”。

李志和马頔的骂战引发关注,背后的逻辑也正印证了关于民谣独立性与市场性的纠结。

李志的意见是,民谣应过滤掉小众流水歌和泛滥的情爱忧伤。他不主动拥抱民众,但他的独立性却让民众拥抱他。这是民谣的气质。

李志派的观点认为,太多伪文艺青年加入民谣粉丝当中。他们大多标榜个性,但只醉心于私人化和小情绪,甚至华丽辞藻的堆砌也受到了无脑追捧。

而另一方面,马頔派认为,民谣的复兴和重新流行正是得益于所谓小情小调。而且民谣本身也并不如硬摇滚那样难以接触,它的群众基础向来丰厚,始终具有也应该允许不同类别民谣的存在。

有第三种分析跳出了音乐元素的对抗,从市场角度分析认为,高度与市场融合的民谣,未必能够长远,理由是当年校园民谣的迅速破灭。

这所指的是1994年,很多人称之为“民谣年”。那一年《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像一场过境之风不容拒绝的横扫了中国大陆。

可惜,校园民谣脆弱而短命。

短短一年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内地流行音乐的喧嚣将它逼向穷途末路。

其后,便是快餐时代,音乐被量化生产、被克隆复制、被随波逐流,口水歌长期霸占荧屏。

这时候,民谣却复兴了。

李志在2009年“我爱南京”演唱会现场。

 

大概从2007年开始,城市男女竞相标榜小资,中国新民谣随之在小范围兴起,这个模糊的概念由盲人歌手周云蓬提出,它不同于摇滚乐的热烈燃烧和振聋发聩,又区别于校园民谣所吟唱的风花雪月和纯真年代。它从不期待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音乐品味。

中国新民谣将城市音乐平民化,音乐元素丰富,弹唱的人也各色各样:“永远在街头歌唱”的民间艺人杨一,鄂西腔调的胡吗个,土腔土调的赵牧阳、野孩子,天津草根的南城二哥,云南山歌的山人,以及反摇滚的腰乐队……东南西北,他们在底层发声,也不再拘泥于吉他弹唱,开始以各种元素丰富歌曲:手风琴、口琴、马头琴、萨满鼓、埙、冬不拉……以及戏曲。

事实上,民谣的复兴其实早有苗头。

2010年,一场巡演“民谣在路上”启程了。

歌手们大多出身底层,他们从粗砾的生活中榨取生活的困窘失意,将之融入歌曲,做着各种音乐实验,也没有固定的套路,走南闯北,无序吟唱,裹挟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他们可能花上几年时间对音乐进行精雕细琢,很大程度上,这杜绝了流行音乐式的粗制滥造。

主流音乐市场衰退是民谣曙光?

就在最近几年,从地下暗涌到地表试水,民谣音乐异军突起,小众民谣逐步登上了大众舞台。

电视荧幕里,各大选秀节目不乏民谣的声音——快男左立把宋冬野的《董小姐》一夜唱红;《夜空中最亮的星》被张杰在《我是歌手》里唱热;《中国梦之声》上许明明把阿肆的《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唱火;李健自2001年唱过《一生有你》后始终沉寂,直到在《我是歌手》上因为一首《当你老了》而被捧上高台……

2013年,宋冬野这个常常因为音乐而泪水汹涌的胖子,在不温不火的时候,一首《董小姐》把他推到了大众面前,他的《安河桥》成了摩登史上做得最贵的专辑,紧锣密鼓地,他唱了《我想和你好好的》、《万物生长》的电影主题曲。

又譬如去年下半年解散的腰乐队,他们不属于任何乐队,用三大件(吉他、贝司、鼓)反摇滚,同时又以自身的态度影响着独立音乐圈。而张玮玮凭借一首《米店》几乎成为了丽江的市歌,还被推崇为中国民谣的巅峰之作。

音乐人张玮玮,他的《米店》被推崇为中国民谣的巅峰之作。

 

十三月唱片总经理卢中强认为,主流音乐的传统盈利模式的丧失,互联网冲击再加上渠道野蛮生长,导致主流音乐的创作极度萎缩。反而独立音乐接下了创作的接力棒。选秀节目也在寻找新的渠道,从小众音乐里掘金,这导致民谣忽然被主流市场认可。

这应是其中一个原因。个性化时代也提供了民谣搅热市场的可能。韩寒等作者电影在市场大卖,催红了万晓利的作品和朴树的重新出发。

这让“唯利是图”的音乐工业发现,所谓小众的音乐市场实际可能蕴含曾经未被发现的巨大市场基数。

无纠结不民

在这个唱片死了的时代,民谣开拓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沃土——音乐节。

音乐节成为一个高度聚集群众和音乐传播最快的项目,可惜从2000年迷笛音乐节诞生开始,国内始终没有清晰的音乐节商业模式。直到2012年,可以说,超过80%的户外音乐节都在亏损。

这种情形从2013年开始转变,草莓音乐节、西湖音乐节等象征着中国音乐风向标的音乐节渐渐地变成了民谣歌手的主场。事实上,由于传统主流音乐工业盈利乏力,音乐节也已经成为他们盯住的重要目标。这也让音乐节很快得到了工业化的标准提升。

这成为音乐节的一个重大节点。

每届音乐节的落户地都会拉动该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它的兴起得到几十家企业赞助和100多家媒体的支持,各地政府为促使旅游业和演艺业的双赢局面,开始大力扶持甚至补贴他们,音乐节受到了更多城市的邀请。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起,摩登天空共举办22场草莓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在北京、上海、镇江、西安、武汉五座城市举行,售票人次高达60万人,总收入接近两亿元。自此以后,它走上了属于它的资本路径。它成了中国目前经济收入最高的音乐活动,2014年,它将巡演城市扩张到10个,最终目标却已看向30个城市。

2013北京草莓音乐节(华琛/摄)

 

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下,民谣歌手的市场变得更加活跃。这对民谣歌手在如何面对市场这一问题上遭遇挑战。

此前李志演出的时候,粉丝叫他返场,他叼着红梅就走了,从不返场。很多人喜欢他,就是因为他真实,他在网上揭露自己的黑历史,看客有来有走,有骂有赞,但不影响他对音乐的态度。他提倡乐手应该去调音而不是去化妆,酒馆应该买设备而不是换霓虹。

但是当李志等民谣歌手选择面向大众,面向售出更多门票时,已经选择了妥协。妥协的度成为最需要拿捏的智慧。

(文章有删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志:骂战背后,民谣的二次洗牌

李志如今背负很多话题,上个月他与同是民谣歌手的马頔在微博上掀起骂战,引发了文艺青年的大站队。这场骂战也掀起了民谣独立性与市场流行的对垒。

图片来源:网络

文丨殷菊穗

编者按:李志如今背负很多话题,上个月他与同是民谣歌手的马頔在微博上掀起骂战,引发了文艺青年的大站队。这场骂战也掀起了民谣独立性与市场流行的对垒。是保持文艺青年的独立,还是接受招安,扩大受众?这是民谣音乐20年里的一个终极问题。甚至此前极具个性的李志,也试图由小众迈向大众,在深圳的这场演出,他同样苦恼着市场效应与音乐独立性的冲突。

李志2015年“看见”巡回演唱会海报。

 

李志如今背负很多话题,上个月他与同是民谣歌手的马頔在微博上掀起骂战,引发了文艺青年的大站队。这场骂战也掀起了民谣独立性与市场流行的对垒。

这场骂战恰逢民谣音乐在中国大陆风雨飘摇20载。这种音乐类型派生很多支系,有曾经万人空巷争听一曲的校园民谣,也有完全地下路线但却触碰人心与社会的严肃音乐。民谣歌手的境遇也大不相同。但20年来民谣音乐的市场之路始终在非主流的范畴中。

但是主流流行音乐市场已经发生剧变。其既受到互联网冲击,导致创作极度萎缩,另一方面,音乐偶像的制造乏力,覆盖越来越窄。

原来属于文艺青年的音乐节、独立自由的民谣音乐也终于进入主流音乐市场的视野。

不单是近些年一些非主流的民谣歌曲和歌手通过主流音乐真人秀走红,另一方面的问题也已凸显:民谣圈面对忽然伸出橄榄枝的市场,有些不知所措。

是保持文艺青年的独立,还是接受招安,扩大受众?这是民谣音乐20年里的一个终极问题。

甚至此前极具个性的李志,也试图由小众迈向大众,在深圳的这场演出,他同样苦恼着市场效应与音乐独立性的冲突。

李志拥抱市场为何骂战马頔

在民谣人中,李志是个奇迹。5月23日“看见”巡演中这样介绍他:出道十年,从未签约任何唱片公司,不参加任何电视选秀,2007年后再也没有接受媒体采访。

但是2015年4月15日,一向不屑面对媒体的他首次打破沉默,启动了中国第一个独立民谣音乐人的全国场馆级巡演。

2014年,他的跨年演唱会在售票信息发布10多分钟后就售完了所有的票。这促使他更进一步在2015年举办更大规模的巡演。第一站他定在了深圳。

为此,他一改曾经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傲娇”范儿,主动配合市场宣传。他把小众音乐从Live house搬到了大型场馆的举动非常冒险,同时,他也把自己推向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我觉得这次就不要脸了,我打自己嘴巴,没关系。我想得很清楚,如果我不同意这么做,这个演出是搞不下去的。”他公开表示。

可是偏偏在场馆巡演消息正式发布的前几天,以他和马頔为主角的一场民谣歌手的“聊聊”引发了争执。

4月初,李志在新浪微博中毫不留情地点名痛批了好妹妹乐队和马頔“讨好、利用、纵容”粉丝,“我认为好妹妹的歌是垃圾但是他们的努力值得学习”,接着调转枪头,“比如我最近听了马頔老师的一些歌,挺垃。”

骂战开始后,李志曾发布一条写给马頔的长微博。

一个是前辈大咖的李志,一个是后起新秀的马頔,骂战冗长琐碎,两人唇枪舌剑,粉丝们纷纷站队,并在评论区狂轰滥炸,中间看客不断倒戈。最终以马頔删微博,李志旁若无事的一句“别憋着撑着,年轻人就该有点火气嘛”结束骂战。

从知乎、豆瓣、朋友圈到各个音乐网站,议论纷纭,“李志和马頔,你支持谁?”

因此有外界声音认为,这是李志的一次话题营销。当然也马上有反驳的声音,认为李志的个性如此,况且他有权评论。更重要的是骂战背后民谣与市场之间的严肃问题更值得关注。

李志的市场思维

关于市场,李志一直是民谣圈的积极尝鲜者。他称得上是独立音乐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给了独立音乐人莫大的勇气。

李志是最早玩众筹的音乐人。2014年,当音乐众筹在国内遭受冷遇时,他下了这样一盘棋——“2500个粉丝,每人支持20元,募集5万元来制作数字现场专辑《勾三搭四》。项目成功后专辑在合作平台上开放给所有人,而出钱的支持者不会收到实体形式回报。”

李志喜欢打破规则。在他的现场演出中,李志经常叼着烟含糊不清地唱歌。

 

有人质疑他在挑战众筹制度的规则,有人问他是否在检验歌迷的忠诚度。

顶着无数非议,他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李志的歌词不算“和谐”,但他又在胸口刺上中国地图。他从赔本到一年能在数字版权上收入几十万。他用十年从一个酒吧驻场成长为一个十分钟售罄三千张演唱会票的歌手。他把卖不掉的专辑一把火烧掉。他重视音乐人的付出,为创造一个独立音乐人靠音乐生存的模式,死磕一样的维权——除了已授权的虾米音乐外,你在其他网站几乎找不到他的作品。他拒绝再唱其代表作《梵高先生》。他的演唱会从不赠票,只有两个人可以免票(罗大佑和崔健)。

李志尊重音乐人的劳动成果,说到众筹的原因,他和乐队表示,“希望绝大多数人是因为想听到这张现场录音专辑而支持,因为不想听而不支持”,“众人栽树,更多众人乘凉——这才是理想的众筹模式”。

民谣需要重新洗牌吗

李志的民谣路,可以作为中国民谣20年的一个参照。他和马頔的骂战同样也是。

小众、民谣、独立音乐人……这些标签是李志和马頔共有的,这场争执,却显示民谣界的分歧。

近两年的民谣复兴,让许多听众感慨独立音乐终于等来春天,但也有不少曾经保护和喜爱民谣的文艺青年们却摇头说,“味道变了”、“选秀娱乐至死,舞台消费民谣”、“独立音乐圈的郭敬明出现了”。

李志和马頔的骂战引发关注,背后的逻辑也正印证了关于民谣独立性与市场性的纠结。

李志的意见是,民谣应过滤掉小众流水歌和泛滥的情爱忧伤。他不主动拥抱民众,但他的独立性却让民众拥抱他。这是民谣的气质。

李志派的观点认为,太多伪文艺青年加入民谣粉丝当中。他们大多标榜个性,但只醉心于私人化和小情绪,甚至华丽辞藻的堆砌也受到了无脑追捧。

而另一方面,马頔派认为,民谣的复兴和重新流行正是得益于所谓小情小调。而且民谣本身也并不如硬摇滚那样难以接触,它的群众基础向来丰厚,始终具有也应该允许不同类别民谣的存在。

有第三种分析跳出了音乐元素的对抗,从市场角度分析认为,高度与市场融合的民谣,未必能够长远,理由是当年校园民谣的迅速破灭。

这所指的是1994年,很多人称之为“民谣年”。那一年《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像一场过境之风不容拒绝的横扫了中国大陆。

可惜,校园民谣脆弱而短命。

短短一年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内地流行音乐的喧嚣将它逼向穷途末路。

其后,便是快餐时代,音乐被量化生产、被克隆复制、被随波逐流,口水歌长期霸占荧屏。

这时候,民谣却复兴了。

李志在2009年“我爱南京”演唱会现场。

 

大概从2007年开始,城市男女竞相标榜小资,中国新民谣随之在小范围兴起,这个模糊的概念由盲人歌手周云蓬提出,它不同于摇滚乐的热烈燃烧和振聋发聩,又区别于校园民谣所吟唱的风花雪月和纯真年代。它从不期待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音乐品味。

中国新民谣将城市音乐平民化,音乐元素丰富,弹唱的人也各色各样:“永远在街头歌唱”的民间艺人杨一,鄂西腔调的胡吗个,土腔土调的赵牧阳、野孩子,天津草根的南城二哥,云南山歌的山人,以及反摇滚的腰乐队……东南西北,他们在底层发声,也不再拘泥于吉他弹唱,开始以各种元素丰富歌曲:手风琴、口琴、马头琴、萨满鼓、埙、冬不拉……以及戏曲。

事实上,民谣的复兴其实早有苗头。

2010年,一场巡演“民谣在路上”启程了。

歌手们大多出身底层,他们从粗砾的生活中榨取生活的困窘失意,将之融入歌曲,做着各种音乐实验,也没有固定的套路,走南闯北,无序吟唱,裹挟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他们可能花上几年时间对音乐进行精雕细琢,很大程度上,这杜绝了流行音乐式的粗制滥造。

主流音乐市场衰退是民谣曙光?

就在最近几年,从地下暗涌到地表试水,民谣音乐异军突起,小众民谣逐步登上了大众舞台。

电视荧幕里,各大选秀节目不乏民谣的声音——快男左立把宋冬野的《董小姐》一夜唱红;《夜空中最亮的星》被张杰在《我是歌手》里唱热;《中国梦之声》上许明明把阿肆的《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唱火;李健自2001年唱过《一生有你》后始终沉寂,直到在《我是歌手》上因为一首《当你老了》而被捧上高台……

2013年,宋冬野这个常常因为音乐而泪水汹涌的胖子,在不温不火的时候,一首《董小姐》把他推到了大众面前,他的《安河桥》成了摩登史上做得最贵的专辑,紧锣密鼓地,他唱了《我想和你好好的》、《万物生长》的电影主题曲。

又譬如去年下半年解散的腰乐队,他们不属于任何乐队,用三大件(吉他、贝司、鼓)反摇滚,同时又以自身的态度影响着独立音乐圈。而张玮玮凭借一首《米店》几乎成为了丽江的市歌,还被推崇为中国民谣的巅峰之作。

音乐人张玮玮,他的《米店》被推崇为中国民谣的巅峰之作。

 

十三月唱片总经理卢中强认为,主流音乐的传统盈利模式的丧失,互联网冲击再加上渠道野蛮生长,导致主流音乐的创作极度萎缩。反而独立音乐接下了创作的接力棒。选秀节目也在寻找新的渠道,从小众音乐里掘金,这导致民谣忽然被主流市场认可。

这应是其中一个原因。个性化时代也提供了民谣搅热市场的可能。韩寒等作者电影在市场大卖,催红了万晓利的作品和朴树的重新出发。

这让“唯利是图”的音乐工业发现,所谓小众的音乐市场实际可能蕴含曾经未被发现的巨大市场基数。

无纠结不民

在这个唱片死了的时代,民谣开拓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沃土——音乐节。

音乐节成为一个高度聚集群众和音乐传播最快的项目,可惜从2000年迷笛音乐节诞生开始,国内始终没有清晰的音乐节商业模式。直到2012年,可以说,超过80%的户外音乐节都在亏损。

这种情形从2013年开始转变,草莓音乐节、西湖音乐节等象征着中国音乐风向标的音乐节渐渐地变成了民谣歌手的主场。事实上,由于传统主流音乐工业盈利乏力,音乐节也已经成为他们盯住的重要目标。这也让音乐节很快得到了工业化的标准提升。

这成为音乐节的一个重大节点。

每届音乐节的落户地都会拉动该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它的兴起得到几十家企业赞助和100多家媒体的支持,各地政府为促使旅游业和演艺业的双赢局面,开始大力扶持甚至补贴他们,音乐节受到了更多城市的邀请。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起,摩登天空共举办22场草莓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在北京、上海、镇江、西安、武汉五座城市举行,售票人次高达60万人,总收入接近两亿元。自此以后,它走上了属于它的资本路径。它成了中国目前经济收入最高的音乐活动,2014年,它将巡演城市扩张到10个,最终目标却已看向30个城市。

2013北京草莓音乐节(华琛/摄)

 

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下,民谣歌手的市场变得更加活跃。这对民谣歌手在如何面对市场这一问题上遭遇挑战。

此前李志演出的时候,粉丝叫他返场,他叼着红梅就走了,从不返场。很多人喜欢他,就是因为他真实,他在网上揭露自己的黑历史,看客有来有走,有骂有赞,但不影响他对音乐的态度。他提倡乐手应该去调音而不是去化妆,酒馆应该买设备而不是换霓虹。

但是当李志等民谣歌手选择面向大众,面向售出更多门票时,已经选择了妥协。妥协的度成为最需要拿捏的智慧。

(文章有删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