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每一代人之间都有思想分歧,比如关于“追星”这件事。父母辈甚至80后看着现在的90后00后的追星二三事,都会感慨“太疯狂了”,然而在那个时候,他们也都曾“疯狂”的追过星。
海报磁带,收集齐全
现在,追星的孩子,几乎都会在微博、贴吧或是各种论坛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每天抱着手机电脑IPad追踪偶像的消息,即使他在大洋彼岸,也觉得就在身边。偶像的歌偶像的戏都可以下载,随时温习。
但在那时候,一台录音机,一盘卡带,一台收不到很多频道的电视,这就是全部。阳光明媚的午后,把自己喜欢的卡带放进录音机,可能是邓丽君,可能是千百惠,或者是齐秦,静静聆听,兴起之时跟着哼唱几句,有时一个大意按到录音键会冲掉卡带里原本的内容,还会为此懊恼一阵子,然后去借一盘来,重新录进冲掉的空卡带中。某天在不是很清晰可能还闪着雪花点的电视上看到一部令人着迷的武侠剧,为男女主角所倾倒,也许是《射雕英雄传》的郭靖黄蓉,也许是《神雕侠侣》的杨过小龙女,从此每天都会准时打开电视,偶尔在杂志或是画报上看到他们的照片,会小心的把这一页剪下来,贴在床边的墙上,每天看一看,已经是最大的满足。
偶像是颗摘不到的星星
有人说,网络通讯方便了交流却疏远了身边的人,但它无疑是拉近了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距离。明星们常说粉丝之于自己是朋友是家人,如今几乎每个明星都有微博,有官方粉丝团,偶像与粉丝们在微博上隔空互动,互相关心,人品好的或许还有幸被偶像“翻牌”回复。大众对八卦新闻的好奇,真人秀节目的火热,我们看到的也不再只是明星们台前光鲜的一面,而是接触到更多他们台下的生活。
那时候,明星是遥不可及,是神秘的存在,某位主持人曾在节目上谈到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集市上遇到一位当地非常有名的播音员,当下她觉得“哇,原来明星也要自己买菜的啊。”所以,那时候,喜欢一位明星,也仅仅是喜欢他的作品,他的专业能力,甚至对颜值都没有如今这样的苛求。如果你去问一个现在追星的孩子“你写的信你写的微博偶像会回复吗?”她会告诉你“怎么可能,他那么忙,只要他看到了我就满足了。”然而,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书信便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将所有的赞美和爱一字一句的写下来,寄给远方的那个人,憧憬着如果他看到你的这些心情是否会露出欣慰的笑。
海报床头贴起来,郭富城头留起来
那时候,喜欢一个明星都会去收集他的海报、贴纸,贴在卧室的墙上,书柜上,文具上,有一些特别好看的不舍得贴,细心的女生还会一一剪下,夹在小本子里。那时候或许没有一模一样的明星同款,但是同款style可是流行的很快,春晚这个阖家观看的节目也是当年流行趋势的最好推手。翻看家里的老相册,发现妈妈有好几条喇叭裤,烫过大波浪,穿过大垫肩的衣服,爸爸指着一张学生时期的照片说,那时自己偷偷去剪了一个郭富城头还不敢让奶奶知道。这就是他们当年追星的“疯狂”,但这些举动在我看来是那么可爱。
那时候,追星和恋爱一样,透着股羞涩和内敛,没有如今追星孩子这般炽热的感情表达,不会大声喊着偶像的名字,不会因为别人说偶像一句不是而面红耳赤,不会因为追逐偶像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一句话说“喜欢是放肆,而爱是克制”,我们不能说那时候的爱不热烈,也不能以偏概全斥责现在的追星族太疯狂,其实无论当年还是现在,作为粉丝,喜欢偶像的心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只是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这些不同年代的追星故事,都是各自青春年代无法抹去的独家记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