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然
邵逸夫洒脱的家族产业信托处理方式,使其离世后资产仍然能够在顺利传承、庇荫子孙的同时实现公益慈善的双赢,被香港富豪视为学习的典范。
产业传承简化为财富传承
令人感慨的是,港媒在形容邵逸夫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时,曾用了引人侧目的四个字:“子女缘薄”。两个儿子则看起来有些“不思进取”——他们在新加坡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厦及住宅,生意并不大,但对父亲的影视帝国没有接手的兴趣。这也许应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俗语:同为“富二代”的邵逸夫兄弟,年轻时就因为不愿接受父亲的颜料生意,而拍起了电影。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晚年的邵逸夫为了庇荫后代,一直在将名下各类资产做变现处理。
2009年,邵氏兄弟私有化退市。有媒体报道称,两年后,股东们决定将邵氏兄弟以95亿港元卖给台湾宏达电子公司董事长王雪红、香港锦兴集团主席陈国强和私募基金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LLC组成的财团。香港公司注册处的资料显示,2011年11月,邵氏兄弟已经更名为Clear Water Bay Land CompanyLimited。
同一年,邵逸夫同时将26%的无线电视股权出售给王雪红、陈国强和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LLC;邵氏基金则将持有的2.59%股权捐赠予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持股比例降至3.64%。
此外,邵逸夫家族早年在香港购入用作戏院的诸多物业也已被陆续出售。根据《明报》报道,2009年,邵逸夫将观塘宝声戏院以2.18亿港元出售,另一处旺角文华戏院也被卖出。而这些变现后的资金大多被装入了邵氏信托基金中,成为邵逸夫家族传承财富及从事慈善捐赠的主要资金来源。
事实证明,邵逸夫在家族财产分配上颇有远见。港媒曾这样报道:“原配黄美玲1987年病逝洛杉矶后,六叔(邵逸夫)就为儿女成立信托基金,保证孩子们一生富足,衣食无忧。邵逸夫曾说,他的儿女已过得很好,不用担心,他相信他的财产,这辈子用不完,他的儿孙辈也用不完。”
早在1997年与第二任太太方逸华结婚之时,邵逸夫就立下遗嘱分配其百亿身家,目的是避免自己的子女日后与方逸华因家产导致家庭纷争。
而除了已被变现的资产之外,邵逸夫还为四名子女、方逸华分别保留了一部分产业,保证其在富足无忧的同时,仍能实现事业发展。
其中,四名子女留在新加坡打理邵氏在当地的产业。邵氏在新加坡的业务包括地产、影院、电影发行等,拥有邵氏商业大厦(Shaw Plaza)、邵氏大厦(Shaw House)、邵氏中心(Shaw Center)等8个商业地产项目,并持有6个住宅物业项目和7家影院。同时,大儿子邵维铭同时担任新加坡邵氏基金和邵氏公司(The Shaw Organization Private Ltd)的主席,并曾担任新加坡大东方控股及其子公司新加坡大东方保险的董事。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邵维铭和邵维钟还分别持有新加坡大东方保险0.26%和0.22%的股份。
太太方逸华生前同时担任着邵氏基金、邵逸夫奖基金和“赐一”公司,以及邵氏置业有限公司等公司董事,名下仍有其他资产。除持有无线电视0.26%股权,方逸华生前还持有位于铜锣湾核心地段的珠城大厦基座翡翠明珠广场影院,市场估计现市值逾10亿港元。此外,邵逸夫还通过一间与方逸华同任董事的私人公司,共同持有炮台山秀明中心和北角海景台各一个单位,估值约2200万港元。
不过,在邵逸夫2014年离世三年后,方逸华2017年11月去世,膝下无子。
公益与家族双赢
邵逸夫曾说:“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邵逸夫生前热衷公益,投身慈善事业。自1985年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以来,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额建设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超过47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逸夫楼”便是他慈善事业的见证。
而邵氏信托基金,则集合了承担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两种功能。据报道,邵逸夫名下的基金主要有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下称“慈善信托基金”)、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下称“邵氏基金”)、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下称“奖基金”)。
其中,邵氏基金是最常见的捐赠主体,遍布内地的“逸夫楼”基本均为该基金捐建;奖基金是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公益基金。而慈善信托基金,则是家族财富传承的核心,被媒体称为“为儿女成立的信托基金”,是邵氏家族主要财产的最终持有者。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慈善信托基金的信托人(受托人)为 Shaw Trustee (Private)Limited,系于1995年5月26日在瑙鲁共和国注册成立的投资公司,指定人(委托人)为邵逸夫本人,受益人则包括受托人根据信托契据挑选的任何人士或慈善团体。由此可见,这是一份指定的受益人“包括信托契约挑选的任何人士或慈善团体”用途兼顾的信托。目前,虽然无法确认这个信托的详细受益人,但几乎可以确定包括邵逸夫的四个子女。
而邵氏兄弟2009年私有化时的公告(下称“公告”)透露了这个家族传承安排的不少秘密。 公告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注册于瑙鲁共和国的公司——Shaw Holdings Inc.。瑙鲁位于南太平洋中西部的密克罗尼亚西群岛中,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避税天堂。
Shaw Holdings Inc.通过全资附属子公司持有TVB 6.23%的股权。而邵氏基金持有的TVB股权与其2011年捐赠之前持有TVB的股权之和恰为6.23%。由此可见,Shaw Holdings Inc.不仅持有私有化之后的邵氏兄弟100%的股权,也是邵氏基金的全资母公司。按照合理的推论,运营邵逸夫奖的邵逸夫奖基金会,也可能是Shaw Holdings Inc.的全资子公司(但目前暂未找到公开资料支撑这一推论)。
再往上一层,公告又透露,慈善信托基金全资拥有Shaw Holdings Inc.。也就是说,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通过Shaw Holdings Inc.这个控股平台, 100%地持有了邵氏兄弟的股权(已经变现为现金),也100%地持有了邵氏基金的股权,同时也可能100%持有邵逸夫奖基金会,从而,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成为邵氏家族财产的最终持有者。
据媒体报道,邵逸夫的两个儿子与继母方逸华之间存在嫌隙,而家族信托中明确规定每个家庭成员的财产的受益权,避免了家产纷争。并且,由于家族信托基金的特殊保护机制,该基金的解体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限制,可以有效避免家族财富的分割分散。
曾经有形的娱乐业帝国化为现金注入邵氏慈善信托,以投资的形式再度进入市场,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经家族信托运营,邵逸夫巨额遗产所得在保障家族内部稳定、传承后代子孙、守护家业长青的同时,仍然延续他生前意志,积极发挥社会公益作用,支持内地教育事业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与隐去的家族产业相比,如今慈善反而成为邵逸夫的有形资产。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逸夫楼”时刻提醒人们铭记这位慈善家,他乐善好施的精神将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于世,长盛不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