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飞
个人觉得《机械姬》肯定不是什么特别经典的科幻作品,影片引起的热议在于,它与当下时代的关系,片中的老板明显是影射谷歌总裁拉里·佩奇,而谷歌开发出的具有初步自我学习能力的程序,更是让人联想到《机械姬》中靠在互联网上自我学习产生的人工智能。所以影片导演说:“《机械姬》距离现实只有一分钟”。
其实,距离现实只有一分钟的电影并不只有这一部,比如讲基因优选技术的《千钧一发》等,都是很可能会实现的幻想,科学与幻想是一柄双刃剑,它们互相启发,又互相促进。我们不妨倒过头来,看看有了科幻的这两百年,和有了科幻电影的这一百年间,世界都幻想了什么,以及都发生了什么。我们在看今天与未来时,也许会更加清晰。
历史:
■1765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5年 詹姆斯·瓦特改进了钮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18世纪70年代 美国人D.布什内尔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潜艇
■1807年 富尔顿造出用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
科幻:
■1818年 《科学怪人》小说及电影 意义:最早预言了克隆等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负面作用
电影《我,机器人》有一句台词:“人创造了怪物,怪物杀了人,人又去杀怪物”,那就是在向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怪人》致敬。小说作者是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也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最具古典文学特质的科幻小说,足以和莎士比亚的悲剧相媲美,其主题正是农业文明的知识分子,对即将到来的工业时代的恐惧,以及对即将改变人类生活的科学爆炸的不信任。
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怪人》实际上也是一部反科学,至少是对科学滥用有警醒意义的作品。小说所写的科学知识早已落伍,但它的思想意义在今天完全没有减退,反而因为特别是现代西方基督教国家对克隆技术的恐惧和控制而更加为人们所认识到。
《科学怪人》可能是科幻作品史上文笔最优美的小说,后来多次被拍成电影,但大多沦为恐怖猎奇式的展示,不复原作中优雅古典的味道。
_____________
历史:
■1825年 史蒂文森发明蒸汽机车
■1851年 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举办,被看作是工作革命成果的一次大检阅
科幻:
■1865年 从《从地球到月球》到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 意义:科幻中的第一次登月尝试
1902年,魔术家出身的电影导演乔治·梅里爱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这部电影的背后有两位科幻大师的名字: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
凡尔纳首先写到了月球旅行的故事,他的想法是乘坐炮弹。后来威尔斯也续写了登月旅行的故事,其中还特别提到凡尔纳的登月小说,他的方法是用一种隔绝地球引力的漆(两人都没能想到用火箭,倒是中国有位古人想到了,15世纪中国明代的发明家万虎曾想利用火箭和大风筝翅膀进行飞行,可惜失败丧命。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就是以万虎的名字命名的。)
火箭发明之后,用炮弹旅行的方式看来是可笑的。而今天,用炮弹原理进行洲际旅行的实验,让我们又想起了凡尔纳。
______________
历史:
■1867年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发表
科幻:
■1869 《海底两万里》小说及电影 意义:科幻史上无可超越的浪漫传奇
他隐居于水下,不愿接触罪恶地上世界,他的潜艇如同一个现代世界的桃花源,凡尔纳在他身上寄托了陶渊明式的理想;他同情世界上被压迫的人民,帮助他们反抗暴政,如同格瓦拉的理想;他是印度的王子,曾为英国统治下的印度独立而战斗,让人想起后来的圣雄甘地;而他无所不知的才华,则似乎只有历史上著名的天才达芬奇才能比拟。这就是摩罗船长,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科幻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小说中世外桃源的浪漫,海底种种瑰丽雄奇的景象,大仲马式的侠道恩仇式的故事,东方的侠义与西方的科技的结合,都使小说远远超出了一部科幻小说所能容纳的意义。这是一部海底史诗式的科幻小说。
尼摩的意思是“无名氏”,这位船长后来在电影《特别绅士联盟》中再次出现过,1954年迪士尼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然而大概因为白种人某些可怜的自尊心或者什么商业考虑,这一最精彩的设计在电影中并未出现,尼摩船长被塑造成一个被欺凌的受害者,因仇恨而变得偏执。由此也可知《罗生门》式的否认和美化历史,并不只是东方人的专利。
______________
历史:
■1879年 爱迪生发明电灯,爱迪生与贝尔发明电话
■1900年 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1905年 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
科幻:
■1898 《大战火星人》,从小说到广播剧直到《世界大战》 意义:地球第一次被外星生物占领
史蒂芬·霍金近年为英国录制了一个关于外星人的纪录片,表示:宇宙间存在外星文明是无可争议的,最近的地外生命可能就在火星或木星的卫星上,而人类一直以来寻找外星文明的做法可能是很不明智的,它招来的可能是当年欧洲白人对美洲土著式的屠杀和掠夺。当我们看到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应该想到霍金的同胞,H·G·威尔斯。
H·G·威尔斯是继凡尔纳之后的又一位科幻大家,他的科幻代表作是《大战火星人》。小说写于18世纪,由当时世界上最牛逼,凡尔纳在《海里两万里》中称为“邪恶国家”的英国抗击来自火星的侵略者,但战争很快演变成末日笼罩,威尔斯这部小说大概也受到凡尔纳的影响,比如火星人来侵略地球乘坐的交通工具也是炮弹。
后来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即是最大程度的忠实于这部原著而拍成。但威尔斯写作的时候是18世纪,英国的炮兵还能和火星的大机器人炮战,还打掉了其中一个的半个脑袋,但在电影里,美军就拿火星人的防护罩完全没辙了。小说里最经典的一句话大概是,当时全世界欺负人的英帝国在被火星人打得落花流水之后,一位英国军官说:“这不是一场战争,就好像人和蚂蚁之间不会有战争一样”。
______________
历史: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5 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
科幻:
■1927《大都会》 意义:属于德国哲学的科幻史诗
1927年的德国科幻默片经典。这部极其超前的电影在今天看来仍旧让人震憾不已,如对大都会中高架林立,飞车穿行的未来世界的描绘,恐怕吕克·贝松的《第五元素》中的未来城市也是受其启发吧。还有电影的结构,简直是以科幻把《圣经》重新拍摄了一遍(巴别塔,先知,大洪水),怎么都让人想到70年后同样以科幻拍《圣经》的《骇客帝国》。
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是动荡的,各种思想也在不安中孕育,作为马克思的同胞和同时代人,电影有些画面很像左派电影人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整个大都会被大资本家控制,工人居住于地下城,特权阶级如同奥林匹亚山众神一般,在最高处享受着荣耀。显然弗里茨·朗和马克思一样,相信资本家与工人阶级有着即将爆发的巨大矛盾,他借先知之口说出,希望有一个“调和者”出现,调节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电影中工人最后受机器博士的鼓动起来暴动,使整个大都会即将毁灭,最后老板的儿子成为了这个“调和者”,他最后让老板和工人的手握在了一起,挽救了双方。
从某种角度上说,朗导演的这种理想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十月革命的爆发使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必须与工人分享利益才能避免毁灭的结局,从而改变了资本家残酷剥削与笼断,政府对自由市场完全放任的状况(政治上以罗斯福新政为最大改表)。这种“调和”和电影里一样,是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换来的。
______________
历史: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
科幻:
■1942(阿西莫夫提出三定律)《我,机器人》小说及电影 意义:为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艾萨克·阿西莫夫是数字时代到来前的最后一位科幻大师,他在他的时代写出了预言机器人发展的史诗系列,他在小说《我,机器人》首次提出著名的三定律。即: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二、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的任何命令,但不得违背第一定律。三、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但不得违背第一,第二定律。
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的内核就是“三定律”。《机器人》系列与《基地》系列是阿西莫夫的两大代表作,而在《机器人与银河帝国》中,阿西莫夫将两大系列联接在了一起,电影中因为机器人程序的异化,使他们对“三定律”产生了新的理解:即只有禁锢人类,才能使人类停止疯狂的自我毁灭行为,因此他们发动了针对人类的叛变。这一概念即是来自于《机器人与银河帝国》一篇,只不过是反阿西莫夫其意而用,从违反三定律而拯救人类变成了违反三定律而禁锢人类。三定律本质上是一个程序的奴隶制枷锁,《我,机器人》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改编,有很多精彩的阐释和深刻的思考:三大定律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革命。
■1942 从《基地》到《星球大战》系列 意义:想象一下当人类挤满整个银河的时候
阿西莫夫除《机器人》外的另一大科幻系列《基地》虽然并没有拍成什么著名电影,但却同样对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追随者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本·拉登,他正是以阿西莫夫的这部小说三部曲来为自己的组织命名的。原因我们猜想大概是《基地》是描写银河帝国衰落后保留下来的“基地”成为了帝国复兴的种子。而本·拉登大概想成为让曾经辉煌的阿拉伯帝国复兴的现代“谢顿”(《基地》的主人公,在《三体2》中有提到这一桥段)吧。
相比之下,阿西莫夫的另一位追随者卢卡斯虽然远不及拉登有名气,但也干出了自己的事业,那就是把阿西莫夫笔下的“银河帝国”搬上银幕,创造了《星球大战》六部曲。
_____________
历史:
■1946年 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1949年 第一颗原子弹应用于实战
科幻:
■1951《地球停转之日》意义:跳出人类的视角反省自身的邪恶
50年代,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使地球随时陷入毁灭的命运,这个时代诞生的《地球停转之日》表现了当时的思想者以宇宙的角度思考地球命运的情况,“地球停转之日”为人类最后的结局设想了两种可能,一种是被自己毁灭,一种是被宇宙间的“联合国”毁灭。电影一反《大战火星人》的视角,外星人不再是凶神恶煞般的侵略者,相反宇宙间早已和平共荣,只有地球这里还在穷兵黩武,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好比地球上某个丛林里的未开化食人族。电影最后,宇宙和平使者克拉克对地球发出了最后的警告,如果再不放弃战争,面对的将是宇宙最后的审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
■1954 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高级程序语言Fortran诞生
■1956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Dartmouth学会上提出。
■1957年 苏联试射成功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
■1959年 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英格伯格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0年 激光第一次被制造出来
■1961年 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
科幻:
■1965《2001太空漫游》两位大师的脑力激荡 意义:“这部电影以人类的视角来看是失败的,但以宇宙视角来看,它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宇宙没有敬畏之心,他没有灵魂。《2001太空漫游》就是一部对宇宙充满敬畏的作品——之前你仰望夜空,看到的是明月几时有的感伤,而《太空漫游》则会使你看到已被现代烟尘遮蔽的宇宙苍穹,感到人类的渺小与另一种意义上的生生不息。它也是库布里克与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共同完成的作品。库布里克所希望的“具有神话般庄严的主题”的《2001》,起源于克拉克1949年的一部短篇小说《前哨》,影片设定人类的智慧来自于遥远太空的另一种族,黑石是他们所留下的监控与发展生物智慧的仪器,它们对人猿的实验使之掌握了工具,从而进化成人类,库布里克在此使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音乐,代表此一人类辉煌的源起时刻。电影结尾,发现号达木星,鲍曼乘分离舱降落木星,进入星之门,来到黑石为他准备的虚拟套房中,最后一次睡去,消灭肉体,成为纯能量的生命,即影片结尾的星孩。《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音乐再度响起,人类历史迎来了智慧觉醒后的再一次的升华。
《2001》对一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片同年,阿波罗计划的航天员成为第一批目睹月球背面的人,他们告诉阿瑟·克拉克:当他们发现一块巨大的黑色石块时,一直冲动得想要发讯息回来。
■1968《人猿星球》小说及电影 意义:人猴之争的荒诞未来寓言
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和阿瑟·克拉克的《星》两部经典的短篇短幻,都以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1968年版《人猿星球》对此也有很尖刻的讽刺。两版相较之下,旧版则在原著精神方面把握更好,所以评价更高,新版更贴近原著内容,视觉效果更佳,但电影还是借猿人之口说出:他们(人类)聪明又残忍,没有哪个生物像他们那样古怪而残暴。
小说《猿猴世界》提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猿猴中只有人类这一支得以进化。小说中调侃到,在人猿星球,猴子也在研究,为什么人类不能讲话,它们的解释是:猴子能够爬树,所以可以领悟到三维空间,而人类的行动局限于地面,他们的世界是二维的,所以智慧无法发展。这段讽刺之极,因为我们今天的科学除了无法解释宇宙的第一推动力,同样也无法解释人类进化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
■1969 阿波罗登月
■1969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互联网西南部的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1971年4月,前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
■1972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第一次完整地建立起了基因克隆体系。
科幻:
■1982从《机器人会梦到电子羊吗》到《银翼杀手》 意义:末世的悲哀与宗教的悲悯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化成为上帝,他们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人,称为“复制人”。贫穷,黑暗,肮脏,阴森,毫无生气,2019年的地球,宛如地狱。只有一些高科技事物的存在,在证明着这就是人类文明的顶点。大部分有钱人已移民外星,地球成为残留的底层人类的大垃圾场。地球已被消耗殆尽,没有阳光,没有植物,生物几已灭绝,人类的精神与勇气已经消亡。电影中一切真实,动人和美好的东西,都发生在复制人身上,爱情,勇气,智慧,甚至是古典美,甚至是对创造了他们的人类上帝的悲悯。而复制人作为新生的物种,却拥有着人类曾经有过的精神和荣耀。他们虽然渺小,却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因此,最后一个复制人没有杀死哈里森·福特,那个他眼中一个卑微可怜的生物,死亡的时刻到了,一只白鸽在钢铁大厦的背景下冲天飞去。其实,他们正是人类命运的折影。我们同样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几十年的时间究竟成就了什么。是否一切,也都会“随着死亡而消失,犹如雨水中的眼泪”。只是我们今天大部分人庸庸碌碌,脚步匆匆,不会,也无力去提及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
■1995年2月6日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实现美俄两国航天飞行器械的历史性会合。颇似阿瑟·克拉克《2061太空漫游》中的描写。
科幻:
■1995 从《攻壳机动队》到《骇客帝国》 意义:世纪转折点上的寓言与预言
沃卓斯基可以说是库布里克的精神上的接班人,我们引用一段阿瑟·克拉克创作《2001》时的日记——“1964年5月28日:建议库布里克:“他们”可以是机器,把有机生命视为可怕的疾病。库布里克觉得这个点子很有趣。”是否听着耳熟呢?《骇客帝国》里机器生命史密斯对人类莫菲斯说的“每次都害怕被你感染”的话和这句很像。
《骇客帝国》借鉴了很多四年前的日本动画《攻壳机动队》,最重要的是:未来被改造人类的网络化世界。其实,相比于《骇客帝国》的人与机器的二元对立,《攻壳机动队》的想法要深刻的多:在人工智能产生之前,生物科学的发展已经使人类运用计算机技术改造自身,比如在脑中植入芯片,使人类本身就智能与联网化,人类的未来,很可能是《攻壳机动队》式的,而不是《骇客帝国》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
■1996年 世界上第一头克隆动物“多利”羊诞生
科幻:
■1997《接触未来》 意义:进入宇宙家庭的资格
《接触未来》并不能算是一部很杰出的科幻电影,但在某些方面它触及到了科幻片首次触及的领域。电影的主题设想宇宙间的文明分为不同等级,而只有具有某种级别的科技水平才能受到邀请加入宇宙的集体中,这是目前对于宇宙文明秩序最合理的想象之一。电影中致力于寻找地外文明的女科学家,最后终于收到了外星传来的讯号,破解后发现竟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演说的影像,因为这是地球上第一次向宇宙中传播的影像,这个影像之中被嵌入了庞大的信息,地球根据这些信息建造了将人送到某个目的地的机器,女科学家乘坐这台机器穿行于宇宙,见到了种种地外文明,最后来到了一个虚拟影像中,见到了死去的父亲,海滩和父亲的形象其实是根据她头脑中的资讯创造的,父亲代表地外文明告诉她:宇宙间一直存在着这一规则,凡是达到这一水平的文明都会受到邀请来到这里,但这一规则的建立者却不为人知,已经成为传说。也就是说对于更高级别的宇宙文明,宇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
■2001《A.I.人工智能》 意义:库布里克对于A.I.的思考
如果库布里克不死,那么《A.I.人工智能》应该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它应该会更冷静也更深刻,但《A.I.》仍为一部杰作,它融合了库布里克对未来卓越而独特的思考,以及斯皮尔伯格过人的想象力。之前阿西莫夫对A.I.人工智能已经有自己的设想和思考,但他的设想过于倾向于人类的视角,机器人一直以三定律与人和平相处是不可能的。
库氏与斯氏的《A.I.》则着重表现了接近人类的A.I.出现对人类道德伦理产生的冲击,人类因嫉妒和排外而迫害毁灭机器人,仿佛科幻版的《辛德勒的名单》,机器男孩大卫想要成为真正人类的行为不能不令人类惭愧。沧海桑田之后,地球已归于沉寂,世界上惟一含有曾经存在过的人类DNA基因密码的信物——一根头发,存在于被外星生命唤醒的大卫身上。外星生命以头发复制了大卫的母亲,但一个人的时空轨迹已经使用过了,因此这个人只能复活一天,这个的确很难让人信服的论证也的确拥有感动人心的力一,大卫在这惟一的一天中,终于像个真正的人类,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
历史:
■2010年 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空天飞机
科幻:
我们对于科学发展的总结主要在前期,因为越接近现在,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就越不容易被普通人总结,因为那往往是后来的人们才能够发现的事情。所以,2010年后的总结还是交给以后吧。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科技的加速度,使“奇点临近”这个词足以概况人类今天的处境,不仅是人工智能方面,还有生物科学方面,基因改造方面,很多科技都使人类面对历史上最大的拐点。而像《机械姬》这一类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使更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关注这些似乎遥远但实际关乎每个人生活的问题。
作者李小飞,作家、编导,著有《再弹一弦江湖曲》、网络节目《电影纵贯线》《中国功夫史》《鹦鹉说》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