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剧帮 樊苏华
责编 |随芳芳
有这么一部来自中国台湾的电影,没有亮眼的大明星、大导演,出品公司也名不见经传,电影沿用改编作品的原名,甚至透着几分“做作”、几分“矫情”、几分土气,高端文艺气息全无。
就是这么一部不常见、不起眼的以极端命运变化为背景的爱情故事,一部几乎是“照本宣科”一般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已经先期在台湾本土上映过的小成本电影,上周四在内地市场上映的时候,也毫无列外被院线排片系统冷落了一下,只给予了11%左右的排片,首日只录得1820万票房。
这部电影叫做《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始料未及的是,上映第二天,电影口碑就开始发酵,不仅稳居票房排行榜榜首位置,取得了5150万票房,在接下来的周六和周日,更是双双单日破亿,周日甚至一天就跨越了2、3亿两道大关,实现了反规律的周日翘尾。截止小文撰写之时,已经创造出近期非休息日票房奇迹,达到了9100万左右,排片居然提高到37%左右,上升了不止两倍,票房占比更是达到了罕见的76%!
笔者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心里是服气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一部低落结局的爱情故事,类型片特征是非常突出的。
所谓类型片,无论是喜剧、爱情、惊悚,主打的都是观众的情绪情感反应。喜剧也是一种直接考验观众情绪反应的类型,所谓激活笑的机制,其实才是最难的部分。类型片质量的直接判断和辨识标准,更是和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反应过程密切相关。电影院里的喜怒哀乐,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爱情片如此,惊悚片也一样,你的故事不能激发观众真实的“物理化学”反应,实现真实的审美生理心理过程,就不能叫做好。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一部低落结局的爱情类型片,里面有爱情的部分,也有一部分喜感的成分,还有所谓伏笔悬疑元素,但最考验人的东西其实是悲剧元素,一种叫做“悲伤”的东西。这个东西如果不能随着电影故事结构的展开,获取最大的力量,辅助电影故事冲击高潮,获取普遍人性意义的“净化感”,那它也许是一部失败的类型片。可恰恰,这部电影作为悲剧意义的悲伤,力量是十足的,是真枪实弹要到你的眼泪的,随着故事的循序渐进的进展,越到中后段,力量越大,几乎让人猝不及防频频产生移情,频频泪流满目。
作为爱情故事,这部电影再次轻松打破了内地市场容易陷入的“爱情+青春叛逆”的陈旧老模式,也没有复制由《前任攻略3》所第一次运用的爱情类型的“婚姻型”模式,而是稳稳按照经典故事的模版,中规中矩讲了一个低落结局的爱情故事而已。
故事的核心内核是有力量的,做到了故事前提的独特性:两个失去亲人相依为命的年轻恋人互相瞒着为满足对方愿望而做出牺牲的故事。这个内核设定,是这个以爱情类型片为基本模版的故事,获得了最大的情感力量的基本原因。故事以爱情片的“邂逅桥段”进行人物关系铺垫,之后在15分钟左右获得男主的基本动机,因为身患绝症,决定把女友嫁出去让她“获得幸福”。
于是我们发现了故事的前两幕结构,借助有时间差的“门框”视角,顺利打开故事,并且在17场戏左右的常规位置,获得针对于男主动机而言的第一幕乡下的“低落幕高潮”,答应牙医前女友的苛刻条件,做她的“死亡主题摄影”的模特。在接下来的半小时左右,男主经历了艰难的心路过程,看似顺利地把女友“嫁”了出去,在表面平静内在极端的隐忍不安情绪下,实现了价值感的和平过渡,实现了第二幕的“高点效应”。
说实在的,以笔者个人的电影剧本改善项目经历而言,这种结构的实现,非常的有难度,非常的胜败攸关。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和编剧,在争吵中稳稳把握住剧情和情绪变换最关键和最难的部分,为低落结局故事所需要的“反N”字型结构,锚定了准确的节点基础。而且以我的经验客观评价,《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作结构的老道之处,是竟然做到了传说中的“假结尾”效应,“门框”外挂就此消失,故事大有讲完了的感觉。
低落结局第二幕处理和“假结尾”效应,这是令人称道的地方,说实在的,在我们内地市场化这些年来讲,做到的真的不太多。笔者能够列举的,也只有张家鲁操刀的《天下无贼》,第二幕顺利实现“高点效应”,男主似乎按照女主的要求,回到了火车上,也似乎有故事讲完的感觉。我们的导演和编剧在处理低落结局的故事的时候,往往不太容易做到位,大的结构意识是比较薄弱的。
与一般的爱情、亲情相关的故事催泪弹效果相似的地方,是这部电影前两幕并没有超出极端命运对爱情关系冲击的背景,沿着男主强忍内心悲伤,执意要把女主“嫁出去”的一般故事逻辑,来博取观众的同理心。
如果仅限于这一步,我们也许也能获得《爱情故事》《人鬼情未了》《唐山大地震》一样的情感力量,在一些经典台词和关键情节的转圜处,获得强烈的移情效果。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第三幕处理,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和预期,高质量完成故事第三段的推进。假结尾出现之后,最怕的就是无法实现“一根火柴重新点燃故事”的效果。
一如片名暗示,第三幕需要“更悲伤”的剧情反转点,让单一类型能够做到的情感反应应运翻身上楼,实现戏剧反转,让之前容易忽略到的女主的“隐忧不安”下一些奇怪的动作反应伏笔,实现所谓悬疑元素的加持,在第三幕令人惊艳的实现大反转:原来女主早就知道男主身患绝症的事实。核心设计里的第二台发动机点火启动,戏剧的最高潮部分顺利催动,获得双倍的情感力量。
所以,在这样的不常见故事结构加持下,这部以情感力量和催泪效应为类型原动力的作品,能够引发这样一次不大常见的“猝不及防的”电影故事逆袭现象,未曾预告,却在情理之间,自然得不能再自然了。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带来了几点反思,值得我们稍加关注:
1、重视港台电影工业化实践积累的合理经验
简而言之,香港电影工业实践和台湾电影的市场经验,是值得总结分析的。除了香港电影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类型片实践经验以外,台湾电影在讲故事角度的戏剧化经验上,也不乏可圈可点的深刻记忆。
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两岸三地都曾受到过二战之后第二次欧洲电影革命的影响,至今会存在“新浪潮”电影思维的习惯和影响,文艺片作为主打品种在市场效果和电影本体认知之间尴尬与焦灼,也极其相似。
香港电影的市场化经验,在现实题材角度看,近些年是有所萎缩的感觉出来;而台湾电影尤其是爱情片青春片,倒是会偶有佳作,令人眼前一亮。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以及这次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都和好莱坞上个世纪最后30年辉煌期的现实题材电影故事戏剧化表达经验、做法不谋而合,极其相似。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从场景形态上判断,没有经验的人,极容易和文艺片的“高稀释”状态表达方式混为一谈,有经验的人,却能够清晰给电影故事的推进区分结构和场景形态的。观众对于戏剧化场景推进结构的反应,是口传心授的与生俱来的技能,两种表达观众一看就能分明白的。
台湾电影的青春爱情情感故事的戏剧化表达的清流和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好好珍重和研究。在这股清流里,一般被我们诟病的细节、对白、动作的无微不至的细腻,撒糖起腻,爱情纠缠的百转千回,在正确结构下不但不会成为障碍,相反会起到特有的效果。就连不久前的《一吻定情》,人设悬浮,人物过分卡哇伊,居然也在结构上走的很稳,而导演正好都是台湾本地的新生代。
2、重视结构模版的作用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根据韩国同名电影改编的故事,笔者大概了解了一下,基本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大的发展转折,基本是尊重原著的。2009年的韩国电影在韩国创造了较高的票房成绩,而去年在台湾上映的改编版也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我管这种现象,叫做“借筐”模式,成功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最起码,我们可以把改编重心放在如何让故事人物和关系、背景的落地上。
例如好莱坞80年代的成功之作《西雅图夜未眠》,本身就致敬了60年代的《金玉盟》,而薛晓路据此改编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对原故事的结构还原度非常高。回顾《情圣》对法国电影《红衣女郎》的改编,也是一次出色的借筐行动。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再次证明,要相信改编作品的结构力量,除非遇到绕不过去的障碍,不要轻易放弃和改动原作的结构。
3、重视情感共鸣的样式
悲情片其实是国人喜欢的类型之一。在中国影史上,极端个人命运造成的情感悲剧或者叫做亲情悲剧,是有市场的。不论是早期上海电影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以及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或者是给华谊影业带来“意外惊喜”的低落结局爱情片《前任攻略3》都是最好的注脚。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虽然是改编自韩国电影,但其情感样式是人类普遍情感,并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别。而且仔细思考,正是由于台湾编剧的生活环境以及人文意识的差异化,赋予这个电影故事更加合理自然的情节和细节。如果换作是内地的编剧,还不一定能够把握这种“普遍的、一根筋的悲剧性情感”样式,不一定这么随性和自然地表达出来。
所以看完影片之后,笔者给出8亿以上的目标区间,现在看起来,实现起来会是非常轻松的。
其实笔者认为,情绪情感的准确表达,是除了结构表达意外,更重要的东西。
《前任攻略3》的情感样式,恰巧吻合内地经济“城镇化”大的过程,是“发展带来的痛苦”,击中了这一代在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的敏感点。加之戏剧表达的核心“三不”(在一起不珍惜,分手之后不甘心,谁也不愿意先认错)带来正确的表达结构,获得了意外成功。针对性可能会更强烈。
按照情感样式的解读,笔者认为可能《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无法超越《前任攻略3》。从数据解读,也可以看出,前者的主要票仓在二线以下城市,一线城市的潜力尚没有激发出来。
4、重视对戏剧表达的难点处理
每个故事都会有材质和结构以及人物和关系之间的处理难点,处理好了,可能是新的精彩戏剧变化的激发点,处理不好可能会形成bug。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问题可能集中在男主女主相互为对方实现愿望的行动线,对于男2而言,是不公平甚至有“不道德”的印象出现。尽管剧本做了特殊桥段设计,例如男2、女2的被教育成长,女2的阻力功能设计,最终的情感高潮“死亡记录摄影展”,以及在第三幕开端的女主的“道歉”,还是没能彻底消除bug的存在。
但是,100年来,观众习惯于用投票的方式塑造经典,从来没有出现过价值观与传播性互相抵触的事件。观众完全能够从故事系统角度理解,什么叫做“净化”,什么叫做“毒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