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好家园读者俱乐部 陈雁之
编辑|叶子
陈雁之,今年14岁,爱好自然、音乐、写作、画画等。但是她最喜欢的是身处自然,观察和拍摄自然界的动物。这些年,她观鸟观虫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的厄瓜多尔与哥斯达黎加,让我们跟随她的镜头,来一次“亚马逊”大冒险。
7岁,看了《里约大冒险》的动画片后,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南美,去亚马逊,去亲自去领略那里的风光。
8岁到13岁,求了妈妈5年,她一直以“明年带你去”为由拒绝。后来,我慢慢了解到,除了《里约大冒险》那些欢乐的动物外,常被描述恐怖、潮湿、了无尽头的雨林,生活着一群不为人知的吃人生物。去年暑假,我真正来到亚马逊。
像《里约大冒险》一样,雨林里也藏着很多挑战。幽暗的丛林,无数看不见眼睛盯着你;不知多久没有喝过人血的蚊子扑面而来;路边的树叶上,随时藏着一只剧毒蛇或箭毒蛙……
箭毒蛙
树枝几乎遮住了眼前的路。为了前进,我们必须穿过时刻都能陷下去的泥泞,淌过散发着臭气的“野猪澡堂”。雨林里的水,没过小腿。架在河上的独木,长满苔藓,就算是最小心翼翼,在滑溜的地上,仍摔得满身是泥。
星罗棋布的河道,水是黑色的,树根、树枝、腐烂叶子,泡在里面。水看不到底,在那里,“四怪”正等着你:成群的食人鱼,在浑浊的水里游动,准备疯狂撕咬;世界上最大的蛇之一绿森蚺盘在水边的枯树上,它有胳膊那么粗,巨大的身体,甚至可以勒死鳄鱼;树根下,突然会传出一声诡异而响亮的尖叫:当地人称作的“水怪”正在怒号。阴暗的角落,亚马逊的顶级掠食者、河中霸主黑凯门鳄,睁大了眼睛,瞪着你。它们可以长到10米,潜伏在水世界观 Outlook 游历下,让猎物无法察觉。
金须柽柳猴
如果要说起亚马逊的可怕,我还能一直说下去……但真正了解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后,你会对它充满迷恋。
乘着独木舟荡入亚马逊错综的小河道,这里是一个幽静的天堂。树枝伸拢过来,为小河道覆上一层阴翳;两旁的热带蕨类,散发出绿色、富有丛林气息的光;水边的藤蔓缠绕,里面水獭肆意嬉戏。
美洲蛇鹈
当河道骤然变宽,阳光透过叶子斑斑驳驳地打下来,我们便被笼罩在一片绿色与金色中。
那种纯净是无法形容的,是在卫星图上看不到的场景,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留下这样清晰深刻的印象。
随着林中的几声咳嗽,一只奇特的大鸟出现在眼前——麝雉,“麝”指的是这种鸟身上的强烈气味。这是一种用于驱逐捕食者的难闻气体,所以麝雉又被冠以“臭鸡”。之前,有人误以为麝雉是始祖鸟的祖先。看看这棕色的身体、浓密的翼下毛,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曾这么想。
后来,我们还遇到了金须柽柳猴,俗称“那波猴”,尾巴比身体还长,是皇狨猴的亲戚。营地周围,就有一群那波猴驻扎。每天下午,这些猴子都会来到营地后存放香蕉的地方,看着铁网里的食物,眼巴巴地。这其中,还有一只小猴子呢!
金须柽柳猴
这一天,正好下雨,那波猴们来不及回家,便只能在旁边的树叶下避雨。避雨地很小,天气很冷,5只挤在了一起。雨过后,猴子们又一个跳回密林。
有观点认为,它其实应该算是棕须柽柳猴(Brown-mantled Tamarin)的亚种。对比它们的分布和保护现状就知道,如果把它纳入后一种猴,会极大削弱它的保护力度,它的处境会更艰难,甚至灭绝。我更支持把它单列出来,让这种可爱的猴子,能更长久存于世上。
还没等我们从看到那波猴的兴奋中缓过来,就在另一棵枯树的缝隙里发现3个小脑袋——小夜猴藏在那里看着我们。夜猴作为夜行动物,为了夜晚接收更多的光,眼睛几乎覆盖整个脸,看起来像外星生物——蠢蠢的那种。
竹节虫
在雨林中,还有可能看到荆棘树。有时,树上一根根扎人的“刺”,其实是一种很可爱的小昆虫——刺角蝉。它用背上长长的“刺”,覆盖所有树枝,让敌人难以发现。不仅如此,刺角蝉会停留在最喜欢的树上,吸取树的汁液。很难知道,这棵树到底是布满刺,还是布满了刺角蝉。
雨林中最令人激动的发现,居然是一只小“肉虫子”——在一片叶片上,棕色的,软绵绵、胖嘟嘟的,像毛虫虫。那天,走着走着,前面带队老师忽然间把手电光聚到一处,特别激动,喊我们赶紧过去。那一刻,带队老师和当地向导虽都知道它的名字,但都忘记如何在对方语言中表述,只能兴奋地互相手舞足蹈,像哑巴一样交流。原来这是栉蚕,更被人熟悉的名字叫天鹅绒虫。
天鹅绒虫
书上说,看到一只活体天鹅绒虫,是所有自然学家的梦想。一说认为,天鹅绒虫是五亿年前,节肢动物进化史上缺失的一环;也有一说认为,天鹅绒虫是三亿年前蜘蛛和螃蟹共同的祖先。看着这只软软的小萌物,怎么也想不出,它和蜘蛛或螃蟹有什么关联。
亚马逊雨林赠与我如此多的收获,也留给我不少遗憾。最遗憾的,莫过于与一种鸟——黑颈红伞鸟的擦肩而过。这种鸟,颜色明快,配色超有冲击力,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向导告诉我们,在雨林中找到一个可以看伞鸟固定的点,需要5点起床,徒步2小时。前一天,我们已徒步了一天,大家都建议我们悠着点。但为了伞鸟,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雄心壮志虽在,但冷冰冰的事实摆在了眼前。不知道为什么,黑颈红伞鸟没有来。
只有真正去到了一个地方,才能发现它“表象下真正的灵魂”。
十天的雨林大冒险,我们看到的连亚马逊的冰山一角都算不上,但又远超想象。我也意识到,亚马逊丰富的物种,也得益于当地积极的保护,比如向导一直提倡的少用灯诱、尽量不影响动物等等。这让我也开始反思,是不是有时,因为自己的探索,影响到了这些生物?是不是有时,因为过于激动,看到动物不管不顾,伤害了它们?我想,这也是亚马逊对我的启发吧。
本文来自《美好家园》2019年2月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