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锐裘
2019年上海国际时装周如期而至。除了备受瞩目的秀场外,近几年快速崛起的 showroom 也同样看点十足。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国内showroom先行者,时堂的创始人林剑老师,听他分享五年来的时装业的发展、showroom 的核心价值,以及对服装零售的看法。
核心内容:
-
中国原创设计品牌环境整体向上
-
showroom和其他链条角色:术业有专攻
-
新零售与高端市场:服务核心人群最重要
-
时堂的核心竞争力:务实,品质,口碑
行业发展:市场整体趋好
过山车般的时装零售行业
2014年林剑着手创立时堂,市场还未成规模化。从成立至今,团队见证了国内原创设计品牌的发展,尽管市场一直起起落落,但总体来说,还是趋于向上的。
首届时堂的宣传海报
2016年前,行业内出现了不少新晋原创设计品牌,买手店也渐渐流行;不过不久因商业模式问题等原因,出现了一波关店潮。之后,随着经销商等帮助品牌落地的角色进入,对品牌的规模与通路发展更加清晰,市场渐渐成熟。
2018年初整个零售业回暖,到年底因为宏观经济的问题,又出现了下滑。但反观今年时堂的规模并没有缩小。商业设计品牌发展规模越发壮大,新品牌也在不断涌入。
以创立十年的品牌Le Fame为例。在2017年的发展突飞猛进,拥有了21家门店,年销售额达7000万。去年,Le Fame的规模扩大至47家门店,销售额达1.35亿。而今年,他们则希望整体规模能够翻一番。
Le Fame 兴业太古汇店
而时堂的规模和数据表现也直接证明了这点,2014年首届参展品牌的年营业额规模为4400万,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已达22亿,翻了50倍。这数字的背后,是整个中国原创设计市场与品牌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showroom 承担的角色
时装零售是一个链条非常长的行业,而且很有时间性。所以最好的状态,是大家在每条链上各司其职,术业有专攻。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以品牌、showroom(trade show)、经销商、终端店铺,这几个角色一定会独立存在并且相互依存。
时装零售产业链条主要角色
showroom 是设计师品牌与买手和零售之间的桥梁,也是帮助设计师将天马行空的创意落地的重要角色。2014年后,同类型的showroom平台渐渐出现。
林剑介绍说,每个 showroom 之间也有差异,以时堂为例,这两年平台逐渐调整到以商业设计品牌为主,即产品更有稳定性,商业模式更清晰的品牌,同时还要保证30%的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不少已成熟的品牌依然会选择时堂这样的 showroom,林剑认为有几点原因:
showroom 精准性。时堂反应了当下高端市场上,具有趋势型的代表价值。这个领域的大佬,都在关注或参与时堂。大家希望在这样精准的平台上展示,保持业内活跃度。
大牌新品测试。大品牌近年来发展多品牌战略,开发的新品需要在showroom这样精准高效的平台做测试,已获得合适的渠道与买手。
渠道补充。每个品牌会有渠道数量的上限,当店铺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开满,三四线渠道还在暂时观望中时,那买手店就会是他们的补充渠道,showroom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品牌零售:产品和服务是核心逻辑
在谈及锐裘询问关于“新零售”与“零售创新”的问题时,林剑表示持有保留意见。尽管互联网与电商在国内已经完全普及,但转化有效率依然要取决于场景。另外,他还提到了一些泛“网红现象”,这些用引流思维做得空间设计往往是反零售逻辑的。
首先,避免“高大上场景”的误区。
不少零售店会把空间布置得十分高大上,有些店,产品零零散散摆放几件,动线设计不合理,直接导致了与消费者产生隔阂。品牌力不够,却把自己当作是奢侈品那样做陈列,反而显得拧巴,让用户进不来。
再者,是“人流”和转化。
高流量和转化不能成正比。来店内打卡拍照的人,就好比是无效人流,并不会对实际销售转化产生帮助。
“品牌需要思考终端零售的场景逻辑,到底是引人来拍照,还是吸引垂直人群来买东西,甚至产生连带购买,这个非常重要。”
流量不匹配同样可以类比到线上。
在大部分情况下,电商场景并不利于高价位品牌做产品推广。电商的客单价整体偏低,若品牌力不足,那电商的势能就无法施展。
在高端市场,除了产品品质保证外,更重要的是对高净值消费者的深度服务。
“很多客户告诉我们,消费者更喜欢在店里‘挑东西’的过程,这也是消费者逛线下店的一个乐趣所在。例如已发展成熟的BAN XIAOXUE、UOOYAA等,店内场景都会这样设计。”
设计师品牌BAN XIAOXUE上海老佛爷百货店,品牌在2014年初创时参加了首届时堂,创下了当季时堂的订单最高记录,今年它依然会出现在时堂。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线下场景更重要,它是品牌的门面,产品品质感,加上优质的购物体验与服务,能获得一个潜在忠诚客户;而电商的作用在于会员管理,为熟客提供快捷服务,提高复购。”
经营时堂:务实、品质、口碑
不断调整,寻找商业平衡
林剑告诉我,他创业的初心非常简单,就是希望从为品牌摇旗呐喊的媒体人身份,转到能为品牌做更实质性的推动。于是就有了时堂,成为国内showroom 的先行者。
在创立头两年,时堂获得了出人意料的关注,随后团队就发现观展人群构成比较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团队就决定收紧宣传,并有意在品牌和渠道两端招募商业意识更强的合作方,不段调整改善场子里的商贸环境,结果现场的成交效果显著提升。
时堂2018年春秋展会现场
“场子里,嘈杂的东西没有了,商贸氛围更浓郁,这是我需要的,而不是所谓的‘热闹’。”林剑分享道,这也是他对待商业务实的表现。
不做孵化,时堂是泳池
时堂如何选择参展品牌的?林剑做了个有趣的比喻:把时堂比作“泳池”。来的团队需要自己去摸索、学会游泳,要懂得自己掌握市场玩法与规则。
“那时堂和你个人会做所谓孵化的事情吗?”我问道。“孵化”这个词经常在互联网行业中出现。
时堂 2019春夏展会
“对于一些新兴行业而言,的确是需要资本等手段做孵化的。但时装行业不同,链条很长,也已成熟。按我自己的经验是:这个市场是红海,需要看到一个个所谓“黑天鹅”,它不是一个所谓‘上帝之手’操控,而是市场里各个基因慢慢长大,这个才是良好的商业路径。”
经营时装品牌是一门生意,设计与创意只是一个环节,决定品牌走得更远的是商业模式。每个人都需要进入市场去感受商业模式、消费者、产品经不经得起推敲。
“尽管在路上与一些朋友道别,但我们需要保证时堂的品质与行业地位、口碑,这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林剑最后分享道。
锐裘采访后记
在一个小时的交流过程中,我能感受到林剑老师的坦率与直接。由于我对时尚并不是很了解,整个聊天都围绕零售和商业模式展开,倒也聊得很轻松自如。
在我看来,林剑对合作品牌的态度,也是自己5年来的商业实操经验。他运作时堂这个品牌,不断调整,将客人始终放在核心资源。
他毫不避讳时堂的商业模式与团队现状,也乐于分享和同行间的差异化。林剑是务实的,从时堂整个布局、对设计师品牌的见解中就能看出。跟着环境和市场的动向顺势而为,专注于擅长的事。
这原本是正常的商业思维,却又是当下浮躁的商业市场难得的态度。
校对:珂珂
部分照片提供:时堂 Showroom Shanghai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