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每日经济新闻 曾剑
近日,有消息称总部位于成都的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先导)在考虑科创板上市的事情。
成都先导拥有的核心技术为“DNA编码化合物库合成及筛选技术”,为全球可基于此技术进行规模化新药研发合作的少数几家公司之一。"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就像做拼图,一旦与疾病靶点‘对接’成功,就意味着该疾病迎来了配套新药研发并最终走向临床的第一步。”成都先导董事长李进博士曾解释称。
在李进博士看来,生物医药产业需要“科学+人才+资本”,资本对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科创板给业内企业打开了新的融资窗口,提供了更大发展平台,“但具体什么时候上报,能不能上报,目前还难以明确。”
生物医药细分行业龙头
成都先导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约1.41亿元。公司是一家拥有DNA编码化合物库合成及筛选技术自主发明专利的企业,致力于为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扫清技术壁垒,推动原创小分子药物研发。
成都先导拥有的核心技术为“DNA编码化合物库合成及筛选技术”。据了解,这项技术能够短时、高效地完成上亿级别的分子库构建和筛选,在新药发现中展露出显著的时间优势和成本优势。
李进博士表示:“公司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约有4000多亿的分子在DNA化合物编码库里。在小分子领域,公司的规模应该是全球最大的。”
据悉,成都先导的合作模式包括“定制DNA编码化合物库”。在该模式下,合作伙伴提供化合物结构及建库要求等信息,成都先导负责DNA编码化合物库的设计及方案实施。而在“DNA编码化合物库筛选”模式下,合作伙伴为研究项目提供靶标,利用成都先导的DNA编码化合物库进行苗头化合物筛选及验证。
成都先导的合作伙伴包括巴斯夫、辉瑞、强生、默沙东、先声药业、天士力药业等一众国内外大型药物公司。“全球最大的20个药物公司里面有一大半都与我们合作。”李进博士表示。
此外,成都先导还具备很强的新药研发能力。基于DNA编码化合物库筛选技术平台,成都先导正在进行逾20项新药研发项目,公司还可进行“特色化学或生物研发合作”。
记者翻阅成都先导的公司新闻发现,3月,公司同印度太阳药业和国际性制药企业Almirall签署了新药研发合作协议。
是否申报、何时申报暂未明确
天眼查的资料显示,李进博士为成都先导第一大股东,也是公司的创始人。出生于重庆酉阳的李进,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高考考生。其大学毕业后去英国求学,一直在生物医药行业潜心钻研,曾任阿斯利康公司全球化合物科学总监。
对于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的打算,李进博士表示,生物医药是“科学+人才+资本”,同时还需要政策支持的特殊产业。研究一个新的药出来,需要漫长的时间,资本的耗费也很大。因此,这种公司在不同的阶段,往往需要资本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企业特别是做新药的企业,在长时间内很难实现盈利。现在有了科创板,对这种企业就打开了融资的窗口。
成都先导本身似乎不存在资金和盈利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成都先导获得了钧天创投的天使轮投资;2016年,公司获得拾玉资本、渤溢基金、燕园创投A轮投资。2018年5月,成都先导获得了鼎晖投资领投的2.5亿元B轮融资,拾玉资本、渤溢基金、燕园创投在本轮融资中追加了投资。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进一步扩大DNA编码化合物库规模和技术提升,以及推进自主研发新药的临床开发。
李进博士认为,如果能够在科创板上市,对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为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有正面的作用,对长期投入的股东提供了回报的机会,“更多的是给公司提供了更大发展平台,未来使我们发展的步伐更大一点!”
据李进博士透露,成都先导在积极地学习科创板的相关规则,公司也已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但具体什么时候上报,能不能上报,目前还难以明确。”
一位接近成都先导的人士透露,成都先导或可以达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上市标准的第一条。
科创板上市规则第一条内容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