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西班牙宝石猎人的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西班牙宝石猎人的故事

“我喜欢去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本质。设计珠宝,我要知道所用的宝石从哪里来,怎么形成的,怎样能得到?”

文丨美好家园读者俱乐部 陈佳寅

编辑 | 叶子

Paloma Sanchez,西班牙宝石学家,以自己的名字开创了高级珠宝设计品牌(Paloma Sanchez, The Art of Jewelry),把自己对宝石的热爱和诠释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西班牙马德里地区,Paloma是一个很常见的女孩名,意为“鸽子”。大艺术家毕加索的女儿也叫这个名字——Paloma Picasso,是蒂芙尼珠宝的传奇设计师。

(珠宝设计师:Paloma Sanchez)

Paloma Sanchez 则出生在一个法律世家。祖父做过法官,父亲、兄弟都是律师。Paloma 小时候没有什么稳定的梦想,高中毕业后,她曾很想做空姐,为此上了半年专业课,但很快又发现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

在这段迷茫期,她去了一趟委内瑞拉。“如果没有这段旅行,我可能就会成为律师或外交官吧。”

在委内瑞拉,一位在军队有关系的叔叔带她去参观了一个钻石矿,这个矿深藏在亚马逊丛林里,没有部队特许是进不去的。拨开重重树林,她以为自己会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钻石,结果只看到热火朝天的工地、脏兮兮地在劳作的矿工,和看起来平淡无奇的钻石矿石。很难解释,这种与预期的巨大差距,何以深深吸引了她,但这确实改变了她的一生,“我一定要和这个世界有所联系。我要成为一个宝石学家。”

(采矿结束回家的矿工们)

一个毫无基础的女孩想要成为宝石学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世界上最好的关于宝石的学校学习,Paloma 的目标是位于美国加州的宝石学院GIA(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然而,家里人对此不屑一顾,“其实西班牙人有点像传统中国家庭,男孩可以随心所欲,女孩则多多少少要听从家里的安排。”Paloma 在五个孩子里排行老三,有两个漂亮的姐姐,父母总是挤兑她说,“你两个姐姐嫁人没问题,但你可能就困难了。”

父亲说,支持她学习宝石可以,但首先要有法律专业的文凭,至少能保证有一个“正常”的职业。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Paloma 接受了条件,先上大学读了法学专业。随后5 年她沉浸在枯燥严格的法律学习中,并且拿到很不错的学业分数。“父亲对我的要求最后证明——同时也向父亲自己证明——我会为了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做任何事。”拿到学位毕业后,她一刻都没有等待,转身就向GIA 发起了申请。她被录取了。

25 岁的Paloma 孤身来到美国,让她哭笑不得的是,第一个难关居然是语言。打小学习英式英语的她,一张口就发现自己和热情的美国人沟通有障碍。但更大的鸿沟来自和同学的差距。GIA 的同学大多是来自行业世家,从小就和宝石打交道。上课练习的小石头他们不屑一顾,因为家里有的是奇珍异宝。同班同学Aly Farook 后来成了Paloma 的好朋友,他是斯里兰卡最大的蓝宝石交易商的第五代传人,“他的父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一颗蓝宝石”。

(GIA 同班同学)

(Paloma和她的朋友Aly)

有一天,一位巴西同学突然哭得很伤心,原来他的家族好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与采购商戴比尔斯(De Beers)的供应商,但那一年却没有收到供货会的邀请,这对于家族是一个巨大的打击。Paloma 越发意识到,宝石行业是一个门槛很高的圈子。相比之下,Paloma 零基础、零人脉、零背景,就好像误闯了舞会的灰姑娘。

但她并不自卑。“我父亲对我非常严格,但他也教会了我要自信。”这让Paloma 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感到自如,身边的人比自己更有才华、更富有或有更大的成就,都不会使她焦虑。她享受着在GIA 的学习与社交,在钻石鉴定课程和彩宝鉴定课程都拿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绩。

拿着GIA毕业证和“宝石学家”证书,敲门砖终于到手了。原以为回家后可以大干一场,谁知现实就好像12点钟声敲响,华服消失,Paloma 依然是那个无名的灰姑娘。“你来自哪个家族?”“你有什么人脉资源?”……一长串问题背后满是挑剔,她无以应对,只能在一家珠宝店从柜台销售做起。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刻,她在奢侈品世界里锻炼了近20 年。

“你命运的归宿会在中国。”在大学同学这句神秘预测二十几年后,2006 年,Paloma 被钟表奢侈品牌百达翡丽派驻中国。

彼时亚洲市场欣欣向荣,尤其是即将迎接奥运会的中国,正在全力拥抱世界。新兴的财富人士热衷用国际大牌彰显自己的成功,奢侈品已走进人们的生活。不过Paloma 看到了更远的可能性,这里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我的初衷热爱宝石、热爱矿物,希望一生和石头有关。”考虑到商业化和盈利性,设计高端珠宝、创立个人品牌是最适合她的道路。

2008 年底,家人朋友听说Paloma 辞职的消息,惊讶道“你疯了吗?”在他们看来,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下,所有人都在失业,Paloma 却要丢掉很不错的工作去创业。“他们不相信我会成功,但我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未来,坚信这里有机会。这种多元化的活力感,今天依然还在。”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创业,语言不通,对文化一知半解,原始资本只有自己的积蓄——所有这些条件下,2008 年12月,Paloma Sanchez 的珠宝店在三里屯的那里花园开张了。头两个月总共只卖了几件银饰,进账几千元流水都不足以覆盖成本。她开始焦虑,怎么样让人知道自己并为产品买单呢?Paloma 决定主动出击。

第三个月,在三里屯一家巴基斯坦餐厅二楼,每天早上9 点半,Paloma 便会带着自己全套研究宝石的装备到场。这是她组织的一个珠宝鉴定培训班,第一批学生来了7 位大使夫人,“无法真正判断自己收藏珠宝的品质”,是她们想要跟Paloma 学习解决的问题。“课上到12 点就必须解散,因为餐厅要做生意了”。慢慢地,Paloma 被认可她的学生介绍给了圈子里的其他朋友,她设计的珠宝也拥有了第一批客户。

第四个月,Paloma 的店挣钱了。

人们被Paloma 设计的珠宝吸引,大多不是因为它们闪闪发光,她作品的主角往往是大颗原石,颜色鲜亮、形状奇巧,晶体截面上的纹路讲述着这块石头几万年成长的故事。

(这件项链的主石是一块颜色和净度都十分完美的蓝色坦桑石晶体(145 克拉),搭配以冰棱形状的切割碎钻,表现冰雪世界的意境。这是Paloma 设计制作的最贵的珠宝之一,花费了她一年时间。)

“因为我首先是宝石学家。”Paloma 强调自己的身份。宝石的形成无不需要特别的环境,温度、热度、压强……众多条件使得晶体排列得恰好,才成为一种宝石。“所有的宝石,按照晶体结构分为7 种晶系。”Paloma 比划着,钻石、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分属不同的晶系。人工切割能让宝石的光辉得到最好地折射,因而工艺上,每块石头都有自己最适合的切割形状,比如钻石最适合圆形,祖母绿最适合方形或长方形。不过Paloma 觉得,大自然的切割——这些晶体结构,本身就是完美的,“我喜欢保留这些形状,没有比自然的样子更完美的了。”

于是就有了用整块青金石、坦桑石、绿松石为主角的项链、戒指、手镯……这些珠宝造型大气,很多人第一眼会脱口而出“hold 不住”。Paloma 笑着承认,“我的作品都比较‘大’,适合‘大女人’。”从外交圈子开始,专业领域的“女强人”构成了她客户的主体——女性CEO、高管、创业者等。“她们见过外面的世界,更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喜欢去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本质。设计珠宝,我要知道所用的宝石从哪里来,怎么形成的,怎样能得到?”为了亲眼见证和寻找自己钟情的宝石,Paloma 隔一段时间就要化身成一个在全球各地出没的“宝石猎人”。“珠宝商或宝石学家不一定亲自去矿区,但我一定要去,因为真心喜欢。”Paloma 不认为这和冒险精神有关,“小时候兄弟姐妹还老嘲笑我爱哭鼻子呢!”

除了常见的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Paloma热爱猎取所有美丽的石头,有的并不那么知名,却更为稀有。比如亚历山大石(Alexandrite),中国人也称紫翠玉,它会在阳光下呈绿色,在烛光和白炽灯下呈红色,也叫“变石”,被诗人赞为“白昼里的祖母绿,黑夜里的红宝石”。连Paloma 都无法“猎”到这样的宝物,只在瑞士古柏林珠宝实验室的朋友那儿见过一块。比钻石还要贵重的宝石还有好几种,包括Paloma 在内,“所有的宝石学家一生只期盼能亲眼一见。”

Paloma 十分痴迷欧泊,因为大多数的宝石只有一种颜色,少数像变石有两种颜色,但欧泊却可以变幻多彩。欧泊是由二氧化硅胶体溶液凝聚而成的,也可由热液中的二氧化硅沉淀而成,因而也被称为“沉积的宝石”,近年来越来越受珠宝界欢迎。

(欧珀原石)

(Paloma 带回来的欧珀)

在埃塞俄比亚,Paloma 穿着长靴牛仔裤,把头发挽到头巾里,跟着一群当地黑人矿工上山进矿。爬上一处陡峭的悬崖就需要花两个小时,站在悬崖顶往下看,能让人心里发毛。踩着碎石往下进入矿洞,越往里爬,洞越窄,举步维艰。矿工用自制工具配合镐、锤子、铁锹采出矿石。挖掘只能深入山体12 米,在一些广泛开采的地方,就会非常危险。她会分享现场拍的视频,“当你看到矿工的工作有多么难,就能理解为什么宝石那么珍贵了”。

在另一些地方,比如在斯里兰卡的蓝宝石矿,开采规模较小,矿洞就是一个个往地下凿出来的洞穴,下矿的过程没有任何安全装备,人只能紧紧抓住一条橡胶管,用脚试探着找落脚点。下到矿坑底部,会看到一个通往多条地下隧道的入口,在油灯昏暗的光照下,矿工手工凿下矿石,一筐筐拉上去,Paloma 就在这些收获里挑选。“我从不会带现金,都是在现场挑好,再约定到市场上交易。”

有的矿工以为她是地质学家,围着她咨询怎么找矿。“当他们知道我是一个宝石学家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就是‘你疯了吧’。”但随之流露出尊敬,因为真的很少有人会这么干,更别说是女性。

矿区是一个男人的世界。2010 年,Paloma 第一次去埃塞俄比亚,2年前那里发现的优质欧泊矿吸引了全球珠宝业的目光。她和当地一个男珠宝商在小咖啡馆见面,付钱时询问对方留不留小费,结果“他居然以为我不识数,然后拿着几张钱一张一张‘教’我,这是几。”受过行业最好教育的Paloma 感到巨大的羞辱,而对方只是本能地觉得,女人就是不识数。

在这里,女人是二等公民。Paloma 不止一次在路边看到乞讨的妇女,她们的遭遇相仿:做矿工的丈夫发现了一块值钱的宝石,就抛家弃子过好日子去了。被抛弃的女人不仅生活难以为继,还会在周围人鄙夷的目光中抬不起头。想到自己是何等自由,Paloma 觉得,应该为这些女性做些什么。

(与当地女矿工们)

2016 年,Paloma 认识了埃塞俄比亚唯一的女性珠宝商Banchialem Maru。两人志同道合,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成立了一家宝石切割厂,只雇佣女性,Paloma 专门去找回几个她知道的妇女,告诉她们可以用双手改变生活。经过培训,女工们学会将欧泊原石切割、打磨、抛光,原本隐藏在内的绚丽色彩一下子展露出来,这让石头的价值得到了巨大提升,也让女工们无比自豪。更让她们自豪的是,可以每天送孩子上学后,打扮得干净体面来上班,收入甚至比得上在银行坐办公室的男人。“其实,全球几乎所有矿区的女性情况都很糟,我的力量有限,这算是一个开始。”Paloma 说。

(切割厂的女工们)

(见证宝石从原石转换为美丽多彩的欧珀是这些女工最骄傲的事)

她可以到最艰苦的地方风餐露宿找宝石;也可以盛装出席最热闹奢华的场合谈笑风生,“这就好像中国文化的阴和阳”,在华10 年,这位西班牙女性喜欢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很多事情。

谈话中途她的电话响了,Paloma接起后发现是推销的,“我听不懂,我是外国人。”放下电话她耸耸肩,调皮地一笑。虽然她的中文并不流利,但她能从语言中发现不少趣味。“中国人不喜欢直接,比如说一个人丑,你们会说‘难看’对吧,就是‘不好- 看’。西方人喜欢直来直去,YES或NO 就是一句话;中国人不愿意直接拒绝,总想避免说‘不行,不要,我不想’;但是,他会用一系列态度、行为慢慢让你意识到,他其实是想拒绝。”在工作和商务场景下,这会把Paloma 逼疯,但随着在中国时间越来越长,她越会积极地去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和做法,从中解释出一番智慧。

如今,中国市场被所有品牌重视,连续几年,都有国际大牌推出中国风产品,但大多沦为“车祸现场”,备受群嘲。“有些品牌可能想,只要用了中国元素,简单叠加就行了。那是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赚钱,而不去理解中国文化,结果当然会又丑又荒谬,甚至引发营销危机。”

刚来中国时买的玉镯,Paloma 一直随身佩戴。玉或翡翠不属于西方宝石学的研究范畴,但其背后的中国文化让她很痴迷。她曾经结合西藏文化和清宫点翠工艺设计高端珠宝,呈现的作品就好像她和这个国家的融合一样,各见所长,毫不突兀。

(作品:太阳神的眼泪,用黄金搭配蜜蜡,以由炽热的太阳融化的黄金包裹着蜜蜡,演示炽真炽深的爱)

回想2008 年创业时不被看好,“他们说中国人只喜欢大牌,设计师品牌不会有市场。我只能暗暗地想,走着瞧吧。”得益于Paloma 在珠宝行业30 年对欧美市场发展和对消费者行为的观察理解,她非常自信,中国会变,而且会变得很快,“西方社会化20 年的时间实现的,中国可能会快很多。”

事实验证了她的预测,消费升级不断上演,“新钱阶层”(new money,指财富积累时间不久的富人)经过了追逐大牌的阶段,开始有了新的追求,“他们会走出去看世界,然后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就更会想要独一无二,不再随波逐流”。

设计师品牌的时代来了。2013 年,Paloma Sanchez被评为全球最佳 30 位珠宝设计师之一,并被收入当年瑞士巴塞尔钟表珠宝展上发布的《珍宝手册:最佳珠宝设计师》。2014 年,她成为加拿大时装周有史以来第一次邀请开专场的珠宝设计师;2017 年,Paloma 在家乡马德里被致力于中西友好交流智库“知华讲堂”授予杰出企业家奖……和她的名字所寓意的一样,Paloma 和她的品牌从中国展翅,飞回她所来自的欧洲大陆,飞向世界各地,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

Q:美好家园 | A:Paloma Sanchez

Q: 你自己珍藏了不少宝石吧?得到它们背后有什么故事?

A: 我最爱的是一件非常美的星光蓝宝石。那是3年前我去斯里兰卡,我GIA的同学Aly的家族是斯里兰卡最大的蓝宝石商。我在他朋友家看到了这件蓝宝石的图片,当时就喜欢上了,第二天他按照约定把实物带来,结果他母亲看到了,老太太当时两眼放光,紧紧攥着这块石头,用当地语言喃喃自语:“这块石头绝不能离开我家。”她的表情有趣极了。最后我还是得到了它,当然也花了不少钱。

Q: 最终购买和收藏珠宝的人是财富的拥有者,而挖掘宝石的人大多十分贫穷,这种不公平会对你的心理产生影响吗?

A: 对,这不是公平的工作,矿工是非常穷的,拥有资源的矿主赚很多钱,中间商可能赚更多的钱,但……这就是生活吧。我一定不会用有道德瑕疵的宝石(比如血钻什么的),但我自己在矿上也看到那些工人为宝石工作,他们很快乐,他们相信自己挖出的石头会带来好运,眼神中闪烁着信仰一般的光彩,这也让我很受鼓舞。同时,当你看到挖掘开采多么难,也就更能理解宝石为什么那么珍贵了。

Q: DISCOVERY频道曾经做过一个《宝石猎人》的纪录片,看起来似乎这个职业很危险,常常遇到生命威胁,你遇到过什么样的危险吗?

A: 我对这个片子展示的危险经历有些诧异。战乱地区我不会去。有些国家是不允许游客去矿上的,必须要有矿主的允许。我认识不少矿主,可以直接进到第一现场。

唯一比较危险是在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产有多种宝石,品质非常好,但是当地治安却很混乱。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只身带着向导,第三天向导警告说“我们必须赶紧跑,因为这一带的人都注意到你了,可能会抢劫”。两年后,马达加斯加发现了一个碧玺矿,人们又涌去淘金,我带着当时12岁的儿子去,结果发现被人跟踪,不得不午夜匆匆离开。这样的经历加上去年马达加斯加发生瘟疫,我决定不再去那边了。

Q: 回想这10年,如果你是在西班牙或欧洲创业,会一样成功吗?

A: 我觉得不仅是西班牙,在整个欧洲都很难。首先,欧洲不再安全,人们不敢戴着贵重珠宝出门,而中国很安全;其次,没有那么多佩戴场合,今天的欧洲人除了婚礼很少会盛装打扮,而今天的中国社会非常有活力,有各种各样可以佩戴珠宝的活动和派对。因此,欧洲市场无法和中国相比。

Q: 你儿子Pablo经常和你一起出现,他会继承你的事业吗?

A: 我儿子从小到大和我非常亲密。他一直看着我在做宝石相关的事,这让他对美很敏感,会对我的设计提供一些建议。我会带他去矿区、展会、派对,见识宝石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兴趣——我深知宝石行业人脉和家庭背景的重要。我自己是白手起家,克服了很多挑战,如果他有意于从事这一行,我希望人们开始因为我而认识他,跨过这个门槛。

不过,他未必会从事这行。Pablo现在的志向是学经济学。他6岁开始在这里长大,又跟着我去看了世界,这让他思考为什么有些国家发展会比别的国家快,比如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快,非洲为什么欠发达。

摄影|李欧文,部分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来源于《美好家园》2019年4月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西班牙宝石猎人的故事

“我喜欢去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本质。设计珠宝,我要知道所用的宝石从哪里来,怎么形成的,怎样能得到?”

文丨美好家园读者俱乐部 陈佳寅

编辑 | 叶子

Paloma Sanchez,西班牙宝石学家,以自己的名字开创了高级珠宝设计品牌(Paloma Sanchez, The Art of Jewelry),把自己对宝石的热爱和诠释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西班牙马德里地区,Paloma是一个很常见的女孩名,意为“鸽子”。大艺术家毕加索的女儿也叫这个名字——Paloma Picasso,是蒂芙尼珠宝的传奇设计师。

(珠宝设计师:Paloma Sanchez)

Paloma Sanchez 则出生在一个法律世家。祖父做过法官,父亲、兄弟都是律师。Paloma 小时候没有什么稳定的梦想,高中毕业后,她曾很想做空姐,为此上了半年专业课,但很快又发现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

在这段迷茫期,她去了一趟委内瑞拉。“如果没有这段旅行,我可能就会成为律师或外交官吧。”

在委内瑞拉,一位在军队有关系的叔叔带她去参观了一个钻石矿,这个矿深藏在亚马逊丛林里,没有部队特许是进不去的。拨开重重树林,她以为自己会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钻石,结果只看到热火朝天的工地、脏兮兮地在劳作的矿工,和看起来平淡无奇的钻石矿石。很难解释,这种与预期的巨大差距,何以深深吸引了她,但这确实改变了她的一生,“我一定要和这个世界有所联系。我要成为一个宝石学家。”

(采矿结束回家的矿工们)

一个毫无基础的女孩想要成为宝石学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世界上最好的关于宝石的学校学习,Paloma 的目标是位于美国加州的宝石学院GIA(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然而,家里人对此不屑一顾,“其实西班牙人有点像传统中国家庭,男孩可以随心所欲,女孩则多多少少要听从家里的安排。”Paloma 在五个孩子里排行老三,有两个漂亮的姐姐,父母总是挤兑她说,“你两个姐姐嫁人没问题,但你可能就困难了。”

父亲说,支持她学习宝石可以,但首先要有法律专业的文凭,至少能保证有一个“正常”的职业。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Paloma 接受了条件,先上大学读了法学专业。随后5 年她沉浸在枯燥严格的法律学习中,并且拿到很不错的学业分数。“父亲对我的要求最后证明——同时也向父亲自己证明——我会为了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做任何事。”拿到学位毕业后,她一刻都没有等待,转身就向GIA 发起了申请。她被录取了。

25 岁的Paloma 孤身来到美国,让她哭笑不得的是,第一个难关居然是语言。打小学习英式英语的她,一张口就发现自己和热情的美国人沟通有障碍。但更大的鸿沟来自和同学的差距。GIA 的同学大多是来自行业世家,从小就和宝石打交道。上课练习的小石头他们不屑一顾,因为家里有的是奇珍异宝。同班同学Aly Farook 后来成了Paloma 的好朋友,他是斯里兰卡最大的蓝宝石交易商的第五代传人,“他的父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一颗蓝宝石”。

(GIA 同班同学)

(Paloma和她的朋友Aly)

有一天,一位巴西同学突然哭得很伤心,原来他的家族好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与采购商戴比尔斯(De Beers)的供应商,但那一年却没有收到供货会的邀请,这对于家族是一个巨大的打击。Paloma 越发意识到,宝石行业是一个门槛很高的圈子。相比之下,Paloma 零基础、零人脉、零背景,就好像误闯了舞会的灰姑娘。

但她并不自卑。“我父亲对我非常严格,但他也教会了我要自信。”这让Paloma 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感到自如,身边的人比自己更有才华、更富有或有更大的成就,都不会使她焦虑。她享受着在GIA 的学习与社交,在钻石鉴定课程和彩宝鉴定课程都拿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绩。

拿着GIA毕业证和“宝石学家”证书,敲门砖终于到手了。原以为回家后可以大干一场,谁知现实就好像12点钟声敲响,华服消失,Paloma 依然是那个无名的灰姑娘。“你来自哪个家族?”“你有什么人脉资源?”……一长串问题背后满是挑剔,她无以应对,只能在一家珠宝店从柜台销售做起。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刻,她在奢侈品世界里锻炼了近20 年。

“你命运的归宿会在中国。”在大学同学这句神秘预测二十几年后,2006 年,Paloma 被钟表奢侈品牌百达翡丽派驻中国。

彼时亚洲市场欣欣向荣,尤其是即将迎接奥运会的中国,正在全力拥抱世界。新兴的财富人士热衷用国际大牌彰显自己的成功,奢侈品已走进人们的生活。不过Paloma 看到了更远的可能性,这里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我的初衷热爱宝石、热爱矿物,希望一生和石头有关。”考虑到商业化和盈利性,设计高端珠宝、创立个人品牌是最适合她的道路。

2008 年底,家人朋友听说Paloma 辞职的消息,惊讶道“你疯了吗?”在他们看来,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下,所有人都在失业,Paloma 却要丢掉很不错的工作去创业。“他们不相信我会成功,但我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未来,坚信这里有机会。这种多元化的活力感,今天依然还在。”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创业,语言不通,对文化一知半解,原始资本只有自己的积蓄——所有这些条件下,2008 年12月,Paloma Sanchez 的珠宝店在三里屯的那里花园开张了。头两个月总共只卖了几件银饰,进账几千元流水都不足以覆盖成本。她开始焦虑,怎么样让人知道自己并为产品买单呢?Paloma 决定主动出击。

第三个月,在三里屯一家巴基斯坦餐厅二楼,每天早上9 点半,Paloma 便会带着自己全套研究宝石的装备到场。这是她组织的一个珠宝鉴定培训班,第一批学生来了7 位大使夫人,“无法真正判断自己收藏珠宝的品质”,是她们想要跟Paloma 学习解决的问题。“课上到12 点就必须解散,因为餐厅要做生意了”。慢慢地,Paloma 被认可她的学生介绍给了圈子里的其他朋友,她设计的珠宝也拥有了第一批客户。

第四个月,Paloma 的店挣钱了。

人们被Paloma 设计的珠宝吸引,大多不是因为它们闪闪发光,她作品的主角往往是大颗原石,颜色鲜亮、形状奇巧,晶体截面上的纹路讲述着这块石头几万年成长的故事。

(这件项链的主石是一块颜色和净度都十分完美的蓝色坦桑石晶体(145 克拉),搭配以冰棱形状的切割碎钻,表现冰雪世界的意境。这是Paloma 设计制作的最贵的珠宝之一,花费了她一年时间。)

“因为我首先是宝石学家。”Paloma 强调自己的身份。宝石的形成无不需要特别的环境,温度、热度、压强……众多条件使得晶体排列得恰好,才成为一种宝石。“所有的宝石,按照晶体结构分为7 种晶系。”Paloma 比划着,钻石、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分属不同的晶系。人工切割能让宝石的光辉得到最好地折射,因而工艺上,每块石头都有自己最适合的切割形状,比如钻石最适合圆形,祖母绿最适合方形或长方形。不过Paloma 觉得,大自然的切割——这些晶体结构,本身就是完美的,“我喜欢保留这些形状,没有比自然的样子更完美的了。”

于是就有了用整块青金石、坦桑石、绿松石为主角的项链、戒指、手镯……这些珠宝造型大气,很多人第一眼会脱口而出“hold 不住”。Paloma 笑着承认,“我的作品都比较‘大’,适合‘大女人’。”从外交圈子开始,专业领域的“女强人”构成了她客户的主体——女性CEO、高管、创业者等。“她们见过外面的世界,更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喜欢去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本质。设计珠宝,我要知道所用的宝石从哪里来,怎么形成的,怎样能得到?”为了亲眼见证和寻找自己钟情的宝石,Paloma 隔一段时间就要化身成一个在全球各地出没的“宝石猎人”。“珠宝商或宝石学家不一定亲自去矿区,但我一定要去,因为真心喜欢。”Paloma 不认为这和冒险精神有关,“小时候兄弟姐妹还老嘲笑我爱哭鼻子呢!”

除了常见的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Paloma热爱猎取所有美丽的石头,有的并不那么知名,却更为稀有。比如亚历山大石(Alexandrite),中国人也称紫翠玉,它会在阳光下呈绿色,在烛光和白炽灯下呈红色,也叫“变石”,被诗人赞为“白昼里的祖母绿,黑夜里的红宝石”。连Paloma 都无法“猎”到这样的宝物,只在瑞士古柏林珠宝实验室的朋友那儿见过一块。比钻石还要贵重的宝石还有好几种,包括Paloma 在内,“所有的宝石学家一生只期盼能亲眼一见。”

Paloma 十分痴迷欧泊,因为大多数的宝石只有一种颜色,少数像变石有两种颜色,但欧泊却可以变幻多彩。欧泊是由二氧化硅胶体溶液凝聚而成的,也可由热液中的二氧化硅沉淀而成,因而也被称为“沉积的宝石”,近年来越来越受珠宝界欢迎。

(欧珀原石)

(Paloma 带回来的欧珀)

在埃塞俄比亚,Paloma 穿着长靴牛仔裤,把头发挽到头巾里,跟着一群当地黑人矿工上山进矿。爬上一处陡峭的悬崖就需要花两个小时,站在悬崖顶往下看,能让人心里发毛。踩着碎石往下进入矿洞,越往里爬,洞越窄,举步维艰。矿工用自制工具配合镐、锤子、铁锹采出矿石。挖掘只能深入山体12 米,在一些广泛开采的地方,就会非常危险。她会分享现场拍的视频,“当你看到矿工的工作有多么难,就能理解为什么宝石那么珍贵了”。

在另一些地方,比如在斯里兰卡的蓝宝石矿,开采规模较小,矿洞就是一个个往地下凿出来的洞穴,下矿的过程没有任何安全装备,人只能紧紧抓住一条橡胶管,用脚试探着找落脚点。下到矿坑底部,会看到一个通往多条地下隧道的入口,在油灯昏暗的光照下,矿工手工凿下矿石,一筐筐拉上去,Paloma 就在这些收获里挑选。“我从不会带现金,都是在现场挑好,再约定到市场上交易。”

有的矿工以为她是地质学家,围着她咨询怎么找矿。“当他们知道我是一个宝石学家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就是‘你疯了吧’。”但随之流露出尊敬,因为真的很少有人会这么干,更别说是女性。

矿区是一个男人的世界。2010 年,Paloma 第一次去埃塞俄比亚,2年前那里发现的优质欧泊矿吸引了全球珠宝业的目光。她和当地一个男珠宝商在小咖啡馆见面,付钱时询问对方留不留小费,结果“他居然以为我不识数,然后拿着几张钱一张一张‘教’我,这是几。”受过行业最好教育的Paloma 感到巨大的羞辱,而对方只是本能地觉得,女人就是不识数。

在这里,女人是二等公民。Paloma 不止一次在路边看到乞讨的妇女,她们的遭遇相仿:做矿工的丈夫发现了一块值钱的宝石,就抛家弃子过好日子去了。被抛弃的女人不仅生活难以为继,还会在周围人鄙夷的目光中抬不起头。想到自己是何等自由,Paloma 觉得,应该为这些女性做些什么。

(与当地女矿工们)

2016 年,Paloma 认识了埃塞俄比亚唯一的女性珠宝商Banchialem Maru。两人志同道合,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成立了一家宝石切割厂,只雇佣女性,Paloma 专门去找回几个她知道的妇女,告诉她们可以用双手改变生活。经过培训,女工们学会将欧泊原石切割、打磨、抛光,原本隐藏在内的绚丽色彩一下子展露出来,这让石头的价值得到了巨大提升,也让女工们无比自豪。更让她们自豪的是,可以每天送孩子上学后,打扮得干净体面来上班,收入甚至比得上在银行坐办公室的男人。“其实,全球几乎所有矿区的女性情况都很糟,我的力量有限,这算是一个开始。”Paloma 说。

(切割厂的女工们)

(见证宝石从原石转换为美丽多彩的欧珀是这些女工最骄傲的事)

她可以到最艰苦的地方风餐露宿找宝石;也可以盛装出席最热闹奢华的场合谈笑风生,“这就好像中国文化的阴和阳”,在华10 年,这位西班牙女性喜欢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很多事情。

谈话中途她的电话响了,Paloma接起后发现是推销的,“我听不懂,我是外国人。”放下电话她耸耸肩,调皮地一笑。虽然她的中文并不流利,但她能从语言中发现不少趣味。“中国人不喜欢直接,比如说一个人丑,你们会说‘难看’对吧,就是‘不好- 看’。西方人喜欢直来直去,YES或NO 就是一句话;中国人不愿意直接拒绝,总想避免说‘不行,不要,我不想’;但是,他会用一系列态度、行为慢慢让你意识到,他其实是想拒绝。”在工作和商务场景下,这会把Paloma 逼疯,但随着在中国时间越来越长,她越会积极地去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和做法,从中解释出一番智慧。

如今,中国市场被所有品牌重视,连续几年,都有国际大牌推出中国风产品,但大多沦为“车祸现场”,备受群嘲。“有些品牌可能想,只要用了中国元素,简单叠加就行了。那是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赚钱,而不去理解中国文化,结果当然会又丑又荒谬,甚至引发营销危机。”

刚来中国时买的玉镯,Paloma 一直随身佩戴。玉或翡翠不属于西方宝石学的研究范畴,但其背后的中国文化让她很痴迷。她曾经结合西藏文化和清宫点翠工艺设计高端珠宝,呈现的作品就好像她和这个国家的融合一样,各见所长,毫不突兀。

(作品:太阳神的眼泪,用黄金搭配蜜蜡,以由炽热的太阳融化的黄金包裹着蜜蜡,演示炽真炽深的爱)

回想2008 年创业时不被看好,“他们说中国人只喜欢大牌,设计师品牌不会有市场。我只能暗暗地想,走着瞧吧。”得益于Paloma 在珠宝行业30 年对欧美市场发展和对消费者行为的观察理解,她非常自信,中国会变,而且会变得很快,“西方社会化20 年的时间实现的,中国可能会快很多。”

事实验证了她的预测,消费升级不断上演,“新钱阶层”(new money,指财富积累时间不久的富人)经过了追逐大牌的阶段,开始有了新的追求,“他们会走出去看世界,然后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就更会想要独一无二,不再随波逐流”。

设计师品牌的时代来了。2013 年,Paloma Sanchez被评为全球最佳 30 位珠宝设计师之一,并被收入当年瑞士巴塞尔钟表珠宝展上发布的《珍宝手册:最佳珠宝设计师》。2014 年,她成为加拿大时装周有史以来第一次邀请开专场的珠宝设计师;2017 年,Paloma 在家乡马德里被致力于中西友好交流智库“知华讲堂”授予杰出企业家奖……和她的名字所寓意的一样,Paloma 和她的品牌从中国展翅,飞回她所来自的欧洲大陆,飞向世界各地,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

Q:美好家园 | A:Paloma Sanchez

Q: 你自己珍藏了不少宝石吧?得到它们背后有什么故事?

A: 我最爱的是一件非常美的星光蓝宝石。那是3年前我去斯里兰卡,我GIA的同学Aly的家族是斯里兰卡最大的蓝宝石商。我在他朋友家看到了这件蓝宝石的图片,当时就喜欢上了,第二天他按照约定把实物带来,结果他母亲看到了,老太太当时两眼放光,紧紧攥着这块石头,用当地语言喃喃自语:“这块石头绝不能离开我家。”她的表情有趣极了。最后我还是得到了它,当然也花了不少钱。

Q: 最终购买和收藏珠宝的人是财富的拥有者,而挖掘宝石的人大多十分贫穷,这种不公平会对你的心理产生影响吗?

A: 对,这不是公平的工作,矿工是非常穷的,拥有资源的矿主赚很多钱,中间商可能赚更多的钱,但……这就是生活吧。我一定不会用有道德瑕疵的宝石(比如血钻什么的),但我自己在矿上也看到那些工人为宝石工作,他们很快乐,他们相信自己挖出的石头会带来好运,眼神中闪烁着信仰一般的光彩,这也让我很受鼓舞。同时,当你看到挖掘开采多么难,也就更能理解宝石为什么那么珍贵了。

Q: DISCOVERY频道曾经做过一个《宝石猎人》的纪录片,看起来似乎这个职业很危险,常常遇到生命威胁,你遇到过什么样的危险吗?

A: 我对这个片子展示的危险经历有些诧异。战乱地区我不会去。有些国家是不允许游客去矿上的,必须要有矿主的允许。我认识不少矿主,可以直接进到第一现场。

唯一比较危险是在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产有多种宝石,品质非常好,但是当地治安却很混乱。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只身带着向导,第三天向导警告说“我们必须赶紧跑,因为这一带的人都注意到你了,可能会抢劫”。两年后,马达加斯加发现了一个碧玺矿,人们又涌去淘金,我带着当时12岁的儿子去,结果发现被人跟踪,不得不午夜匆匆离开。这样的经历加上去年马达加斯加发生瘟疫,我决定不再去那边了。

Q: 回想这10年,如果你是在西班牙或欧洲创业,会一样成功吗?

A: 我觉得不仅是西班牙,在整个欧洲都很难。首先,欧洲不再安全,人们不敢戴着贵重珠宝出门,而中国很安全;其次,没有那么多佩戴场合,今天的欧洲人除了婚礼很少会盛装打扮,而今天的中国社会非常有活力,有各种各样可以佩戴珠宝的活动和派对。因此,欧洲市场无法和中国相比。

Q: 你儿子Pablo经常和你一起出现,他会继承你的事业吗?

A: 我儿子从小到大和我非常亲密。他一直看着我在做宝石相关的事,这让他对美很敏感,会对我的设计提供一些建议。我会带他去矿区、展会、派对,见识宝石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兴趣——我深知宝石行业人脉和家庭背景的重要。我自己是白手起家,克服了很多挑战,如果他有意于从事这一行,我希望人们开始因为我而认识他,跨过这个门槛。

不过,他未必会从事这行。Pablo现在的志向是学经济学。他6岁开始在这里长大,又跟着我去看了世界,这让他思考为什么有些国家发展会比别的国家快,比如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快,非洲为什么欠发达。

摄影|李欧文,部分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来源于《美好家园》2019年4月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