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维喆
锡安·威廉森(Zion Williamson)或许已打完他最后一场大学比赛。
北京时间4月1日,东区头号种子杜克大学67-68不敌密歇根州立大学,止步NCAA锦标赛八强。准状元威廉森砍下24分14篮板3抢断3盖帽的全面数据,榜眼热门R. J. 巴雷特(R. J. Barrett)亦贡献21分6篮板6助攻。但笑到最后的,还是星味不足却胜在团队的密歇根州大。
随着威廉森、巴雷特和在模拟选秀中高居第五的另一位杜克新人卡梅隆·雷迪什(Cameron Reddish)打道回府,本届NCAA正式进入“老将”时间。
在本届NCAA的最终四强队伍里,没有一名大一新生的场均得分超过6分。带领弗吉尼亚、密歇根州立、德州理工和奥本大学前进的,将是那些征战NCAA至少两年的老资历们。
实际上,威廉森等超级新人的闪光遮蔽了一个不那么显而易见的事实——在近几年的NCAA最终较量中,当年便参选NBA的一年级生从来就不是主角。
2018年四强阵容中,仅有维拉诺瓦大学的奥马里·斯佩尔曼(Omari Spellman)一名新人当年被NBA选中。前溯一年,效力NCAA四强球队而后在前二十顺位进入NBA的,也仅有冈萨加大学的扎克·科林斯(Zach Collins)一人而已。
2006年,联盟正式出台规定,将参加NBA选秀的年龄门槛提升至19岁。这意味着高中新星需要在大学或其他联赛至少打一年球,才能正式加入NBA。在这一背景下,“打一年即参选”(one and done)逐渐成为NCAA的常态——高中明星们以此作为自己进入NBA之前的历练。
2007年,俄亥俄州立大学聚合了格雷格·奥登(Greg Oden)、麦克·康利(Mike Conley)和戴奎因·库克(Daequan Cook)三位超级新人,并最终登顶当年的NCAA冠军领奖台。
不过,真正围绕新人建队,并将其发展为一种常规模式的,要数约翰·卡利帕里(John Calipari)和他执掌的肯塔基大学。
2010年,坐拥德马库斯·考辛斯(DeMarcus Cousins)和约翰·沃尔(John Wall)内外线新人组合的肯塔基大学折戟八强战。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从2011年的布兰登·奈特(Brandon Knight)到2012年的安东尼·戴维斯(Anthony Davis)、迈克尔·基德-吉尔克里斯特(Michael Kidd-Gilchrist),再到2014年的朱利叶斯·兰德尔(Julius Randle)和詹姆斯·扬(James Young),以新生为核心的肯塔基大学在五年间四度跻身最终四强,并于2012年夺冠。
2015年的NCAA决赛,更是堪称“打一年即参选”模式的顶峰。由贾利尔·奥卡福(Jahlil Okafor)、贾斯蒂斯·温斯洛(Justise Winslow)和泰厄斯·琼斯(Tyus Jones)领军的杜克大学,最终力克拥有德文·布克(Devin Booker)、卡尔-安东尼·唐斯(Karl-Anthony Towns)和特雷·莱尔斯(Trey Lyles)的肯塔基大学夺冠。
然而自那之后,肯塔基和杜克再未进入NCAA最终四强,超级新人们则从最终四强的中心舞台退场。
今年2月,NBA官方向球员工会提交了将选秀年龄限制从19岁降至18岁的议案。如果这一政策最终落实,2022年选秀大会上有望再次出现高中生球员的身影,而“打一年即参选”的球员数量,或许也将显著下降。
自NBA限制高中生球员参选以来,NCAA球迷对于“打一年即参选”的批评便从未消散。某种程度上而言,频繁的人员流动的确对球队以及NCAA的稳定性与观赏性造成了影响。只是近几年的实际情况已然表明,遭遇鞋子开裂风波的威廉森们或许是媒体的宠儿,但最终四强仍然是坚韧为上的草根对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