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迈克李
最近,一部韩国电影《极限职业》在网络上掀起话题,毫不意外成为今年首部韩国“爆款”电影,影片以通俗易懂的情节设定、接地气的搞笑方式以及结尾对香港电影《英雄本色》的成功致敬,获得不少内地影迷好评。
不仅如此,《极限职业》(台版译名《鸡不可失》)在韩国上映期间,累积了1600万的观影人次,在韩国电影票房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仅次于《鸣梁海战》。
说起这部《极限职业》,就不得不提另外一部中国电影《龙虾刑警》,两部片改编自同一个剧本,也即“一本二拍”,这两部影片本是来自韩国编剧的最初剧本,确定为2015年中韩合作项目,但由于“限韩令”的原因导致合作搁浅,于是中国拿着这个剧本首先翻拍了出来并在2018年上映,而韩版则稍晚一步于2019年上映。
中韩翻拍片的兴起及案例
正是由于2016年“限韩令”的原因,使得如火如荼的中韩“合拍片”浪潮被迫中止,而大银幕上出现的韩国明星也相应越来越少,同样,很多业已立项的合拍片项目被搁浅,尽管如此,无论是电影工业发展程度还是大众观影口味都极为相似的中韩两国,并未就此切断电影交流,从2015年开始,大量翻拍片出现在内地大银幕上——
杨幂主演的《我是证人》翻拍自韩国电影《盲证》;霍建华、万茜主演的《捉迷藏》改编自同名韩国电影;佟大为、陈妍希主演的《外公芳龄38》翻拍自韩国电影《非常主播》;郭富城、王千源主演的《破·局》翻拍自韩国电影《走到尽头》……
而最近一次翻拍案例,便是今年年初刚刚上映的《“大”人物》,影片由王千源、包贝尔主演,翻拍自韩国电影《老手》,尽管影片口碑呈现两极分化,但是最终所取得的3.7亿票房还是高于上述翻拍电影的平均票房成绩,加之其接地气的本土化改编,可谓是一次比较成功的翻拍案例。
与此同时,不少中国电影也曾被韩国翻拍——翻拍自《全民目击》的韩国电影《沉默》;以及2018年于韩国上映并取得不俗票房成绩的《毒战》,影片翻拍自杜琪峰执导的同名电影;而改编自《窃听风云》的韩国电影《窃听》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前期制作中,除此之外,由黄政民主演的《人质》也即将开拍,影片翻拍自王千源、刘德华2015年主演的电影《解救吾先生》。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中韩两国电影交流的主要方式,翻拍片为何会如此受电影人和投资者的青睐,而在风云变幻的电影市场,翻拍片又该如何应变,真正做到成功的本土化改编?
翻拍片的优势
1. 易取材,制作周期相对较短
其实欧美电影评论界一直对翻拍其他导演的作品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对原创作品的不尊重以及商业上投机取巧的表现,而翻拍片的大量诞生亦会对传统编剧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然而尽管如此,自从电影诞生以来,翻拍片就层出不穷,而这一现象到今天仍旧呈现不减反增的趋势。
究其原因,正如上述持批评意见者所说,因为翻拍片共用一个剧本导致市场对原创剧本需求的减少,从而对传统编剧行业造成冲击,但正因如此成为了投资者和电影人眼中的“天生优势”,大家都知道,剧本从来都是一部电影的基础,而一个好剧本的诞生,除了需要一个好编剧(及其团队),还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而翻拍片则“快进”了这一过程:既然已经存在一个经受了市场和观众考验的剧本故事,何必再去花费大量时间大量人力物力去写一个好剧本呢,更何况这还要冒着失败的风险。
的确,事实证明翻拍一部口碑、票房都不错的韩国电影,比创作一个原创剧本的代价实在是小得多,投资人当然也深谙此道,上述列举的曾被中国翻拍的韩国电影,譬如《老手》《非常主播》《走到尽头》等,都位居韩国电影票房榜的前列,也都曾收获不俗的口碑,投资人购买版权后,只需要投入正式拍摄便可,所谓照葫芦画瓢,有了一个正确且成功的模板后,再“临摹”起来便容易也快速多了。
2. 投入小,市场回报相对较高
翻拍片除了制作周期短外,还拥有投入小、回报高的特点,以《毒战》为例,杜琪峰执导的这部警匪片在国内上映时曾取得了不错的口碑,而《毒战》的成功,除了归功于杜琪峰和片中一众大咖明星外,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背后的银河映像编剧团队,《毒战》汇集了韦家辉、游乃海两位银河映像的大将,另外还有陈伟斌和余曦两位年轻编剧,正是这四人组成了《毒战》的编剧团队,也才促成了这个优秀警匪剧作的诞生,相较于原作,韩国版《毒战》当然不需要再动用如此豪华的阵仗,更不需要拥有韦家辉、游乃海这样的编剧鬼才,而只需拿着这个剧本做一些适合韩国本土的改动便能够很快投入开拍。
与其冒险花费数月乃至数年时间创作一个优秀的原创剧本,投资者更愿意花费百万或千万费用买下已被市场认可的优秀电影版权进行翻拍,而结果当然往往都是获得数倍于投资体量的电影票房,今年上映的《“大”人物》便是一个极佳例子,影片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铺天盖地的营销,只是花费了必要的成本,买来了一个成熟的类型片剧本,除此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大”人物》的韩国原作《老手》票房高居韩国影史第六位,原作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也让翻拍的中国片方有了十足的信心,果不其然,凭借5000万的成本,《“大”人物》取得了3.7亿的亮眼票房成绩,把其余翻拍片甩在身后。
翻拍片的未来出路
不可否认的是,除了上述列举的少数电影外,在翻拍片阵营中,总归还是碰壁的多过成功的,所谓碰壁,既指票房上的失利,也有口碑的滑铁卢;譬如《捉迷藏》就被批是原版的“复制品”,票房口碑双双失利,而佟大为主演的《外公芳龄38》口碑更是惨不忍睹,在豆瓣上仅有4.2分。
类似的失败案例还有很多,而即使是一些在票房上有所收获的翻拍片,口碑往往也都是毁誉参半,譬如杨幂、鹿晗2015年主演的《我是证人》,影片虽然取得了2.2亿的票房,但两位主演的演技却饱受诟病,影片剧情也被批槽点不断,在豆瓣上的评分只刚刚及格。
那么,要促成一部票房成功、口碑上佳的翻拍片果真那么难吗?未来翻拍片的出路又在哪里?
1. 立足本土,勇于创新
翻拍片要成功,第一条切忌完全照搬,《捉迷藏》之所以票房口碑双双遇冷,主要原因便在于编导对原版电影的完全照搬,甚至有网友调侃本片只对台词做了“汉化”的处理,的确,观众对翻拍片的评价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导如何在一个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讲述同一个故事,既然背景不同,那么相应的本土化工作便一定要做到位。
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翻拍自日本电影《家族之苦》的《麻烦家族》,遭遇了和《捉迷藏》类似的境况,影片上映后很快被网友批评为“根本不是中国电影”,在黄磊执导的这部《麻烦家族》中,无论是影片中的建筑风格、家居搭配抑或是角色台词,几乎全是照搬原版的日式风,全然感受不到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翻拍不是复制粘贴,成熟的翻拍作品给观众的感觉一定是介乎于“熟悉”和“陌生”之间,熟悉的是故事核心,陌生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像《捉迷藏》这类台词都几乎照搬的翻拍电影,恐怕在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成为市场的弃子。
2. 要还原还是要改编,特殊情况特殊分析
究竟是忠于原版还是要适当改编,作为创作者一定要特殊情况特殊分析,以最近的《极限职业》和《龙虾刑警》这两部作品为例,中国拍摄的《龙虾刑警》中,缉毒小队为了将罪犯团伙一网打尽,在团伙窝点隔壁开了一家龙虾店,并以此为根据地监视跟踪罪犯,而在韩版的《极限职业》中,龙虾店变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炸鸡店,这便是适当的改编,虽是一本二拍,但两部片却选择了不同的设定,在《极限职业》中,编导充分利用炸鸡店这一韩国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饮食店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并围绕其制造了许多令人捧腹的笑点。
同样,西游记ip盛行,每年都会有大量改编自西游记的影视作品出现,但是无论怎么改,猪八戒肥头大耳的形象一定不会改,孙悟空的猴子形象也一定不会改,这便是还原;但是在一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中,唐僧的角色被设定为女性,猪八戒竟然可以怀孕,这便是极为失败且不可取的改编。
对一部电影的评价从来都是众口难调,如何把握好改编和还原的度,主要还在于创作者的选择,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翻拍片一定不是对原版的推倒重来,否则便成了另一部截然不同的作品,同时翻拍也不是完全照搬,那只能证明编导的无能,避免这两点,便能避开“毁原作”的怪圈。
3. 有了好剧本,其他环节苦下功夫
买了优秀电影的版权便意味着高枕无忧?大错特错。优秀的翻拍剧本只是一部电影的开始,至于最终翻拍出来的电影究竟能否一样优秀,取决于在电影其他环节上所下的功夫,而其他环节既包括编剧的改编任务,也包括导演、演员的专业程度,当然也包括摄影、配乐、美术等技术性环节。
以《我是证人》为例,原版电影曾在韩国大钟奖上斩获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奖项,编导演都为电影质量提供了充分保障,而翻拍的《我是证人》在上映初便出现了大量反对声音,主要都集中在两位主演上,杨幂、鹿晗虽自带流量为影片票房保驾护航,但是表演上的短板却也显而易见,尤其表演经验欠缺的鹿晗成为众矢之的,也正因演员这一环节拖后腿,以至于《我是证人》最终没能更上一层楼。
当优秀的改编剧本搭配优秀的编导演团队,便能够促成一部优秀电影的诞生,2013年上映的韩国电影《新世界》,翻拍自中国香港经典电影《无间道》,影片由此前就受到奖项认可的韩国新锐导演朴勋政执导,并邀来崔岷植、李政宰、黄政民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坐镇,上映后取得不俗的口碑和票房成绩,原版《无间道》在豆瓣上评分9.1,《新世界》评分8.7,两部电影均收获了影迷极高的评价,可谓是一次成功的翻拍。
一部电影从开拍到完成需要整个剧组前期后期的充分配合协调,编导演等环节缺一不可,有一类错误的观点总以为有了好的翻拍剧本便有了十足的保障,而持这类观点的投资人和创作者,最终都落得满盘皆输。
4.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专业编剧人才的培养
翻拍片的确为投资人和创作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捷径,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会继续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在翻拍片火热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冷静反思,倘若有一天内地大银幕上的所有电影都是翻拍片,那么,中国电影还会有未来吗?
正如在文章前面提到,翻拍电影一方面拥有易取材、回报高等优势,另一方面,翻拍电影的大量出现也会对传统编剧行业产生负面影响,长久来看对于电影的发展一定是弊大于利的,因此在热衷于翻拍的同时,相关影视机构和电影学院更要注重编剧人才的培养,给予原创剧本充分的支持。
其实回望2018年,华语届也出现了不少优秀原创电影,《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给国产原创电影打了一剂稳定剂,相信之后也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优秀原创剧本和原创电影,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编剧人才是优秀原创剧本诞生的前提,而优秀原创剧本不仅能丰富电影类型,更能助推中国电影的发展,在电影事业高速发展的将来,我们不会再是一昧“拿来主义”,而能够让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去。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