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外管理》杂志记者 史亚娟
编辑 | 李靖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原本盼着子女“常回家看看”的老人,正在悄然改变。
刚工作不久的公务员小邓,最近就发现了这样的现象。
“上周末我回家,我妈居然顾不上搭理我,说是要赶上免费旅游,弄得我挺失落的。但等她旅游回来,竟拎回三四盒保健品。”
小邓说,其实母亲的“免费旅游”是某保健品公司的推销会——免费,是成瘾模式的一个重要要件。小邓想求助老爸一起劝阻母亲狂买保健品的举动,结果老爸也有自己的沉迷:没事就玩手机,躺床上一玩几个小时也不活动。
就这样,一家三口人如同开启了“勿扰模式”。
《中外管理》在采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时,得到这样的解读:“现在老年人有些被社会边缘化了,缺乏社会的关注,加上亲情淡漠、内心孤单。他们狂买保健品、上网成瘾,只是一种形式,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折射出这个群体对健康、对情感、对被社会尊重的渴望。”
只是,利用老人的弱点展开“瘾经济”营销,将是被难以原谅的商业模式。
1、老人网瘾的背后,是孤独二字
实际上,老人痴迷买保健品,或者和手机形影不离,背后原因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孤独。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空巢老人将增至 1.18 亿人左右——空巢老人中,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抑郁等情绪……
因此,就不难理解不止是年轻人染上“网瘾”,老年人也会。
相比年轻人的“游戏成瘾”,老年人更痴迷的是刷社交网络和刷新闻App。我们身边总不乏这样的长辈:整天抱着手机不放,微信消息声响个不停,走路也要对着话筒念叨不停……为什么老年人会对社交网络如此依赖呢?
“成瘾”需要的五个条件(视觉冲击、记忆唤醒、回报奖励、行为动机激发和自我管理失控),相当数量的社交网络统统满足了。
而如何应对老人沉迷网络,尤其背后的孤独?其实是更值得负责任的企业长期开发的需求。基业长青的企业只可能基于真正的价值创造而创立。
2、“保健品沉迷”,商家施了什么咒?
老年人寻找孤独的补偿,绝不只有沉迷网络一种方式,通过狂买保健品来填补心理空白的,也不在少数,甚至让人瞠目。
文章开头提到的小邓妈妈,对保健品推销员深信不疑,居然说:“卖保健品的小伙子简直比儿子都贴心!”保健品公司套路设计的危害可见一斑。
有媒体报道,成都一男子因阻止父亲购买保健品,居然被勒令不准回家;上海一老人不幸车祸去世,女儿处理后事时发现老人收藏了满满一房间各类保健品,很多都没有拆封,也有很多过期……
某些保健品商家针对老年人的营销设计,与其说是身体的需要,倒不如说是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求。
李玲认为,人老了后最大的需求,莫过于希望健康长寿,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很大,但缺乏正确的信息引导。“推销保健品的这些人,都做了心理学培训似的,很能把控老人的‘心瘾’。”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委刘幼硕教授将老年“保健品控”的心瘾,归纳为三类:
一是渴望关注、渴求温暖型。
二是怕死、四处求方型。
三是自我补偿型。觉得辛苦半辈子了,晚年该享清福了。但享福的需求却被一些公司引导歪了。
让老年人沉迷的保健品营销里,商家施的“咒”,无外乎围绕以上几点展开。
3、开发“银发经济”金矿,需要更成熟的商业思维
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开发,除了让他们沉迷,有没有更成熟的商业思维呢?
李玲告诉《中外管理》:“中国有这么大的老年群体,如果把老年人的需求、数据搜集起来,开发符合老年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一桶金矿。”“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对我们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俄罗斯战略研究所网站近日刊登了一篇题为《“银发经济”在中国受到特殊重视》的文章。指出:在中国,老龄化人口不是问题,反而是扩大劳动力、消费和市场的新经济增长资源。“银发经济”(Silver Economy)概念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答。
该文作者认为,现在人口寿命延长,老龄化人口是未被利用的重要经济增长因素;另外,老年人仍是美容保健品,以及金融服务、教育项目和新科技产品的活跃消费者。
对此李玲表示赞同。她表示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最显著的特征,各个国家都在面临这样的挑战。“重要的是,‘银发经济’不但会扩大现有的经济机遇,也将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老年人不该被动等待生命的终结,社会也应创造老有所为的条件,这也是值得很多企业做的事情,避开成瘾模式,开发健康的老年人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是巨大的商机。
还是那句话,让自己成为顾客价值的创造者,而非破坏者,这是企业长青的大前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