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香港媒体的奇葩脑回路,这谁顶得住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香港媒体的奇葩脑回路,这谁顶得住呀

八卦从未消失,因为总会有ta的观众。

文|上流UpFlow  宋别

编辑|大锤

 

作为一名平时不太关注娱乐圈的圈外编制人员,最近还是被这两天的娱乐新闻惊到了。

▲图片来源:苹果娱乐

令我吃惊的倒不止是事件本身,还有港媒这一如既往浮夸和劲爆的用词:“连环”、“激咀”,平时见怪不怪的八卦花边新闻报道活活被他们写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

这还不算完,苹果日报竟然还为实锤视频精心配上了计数器,专门用来计算两人的各种小动作次数:

▲图片来源:新浪娱乐/苹果娱乐

港媒真是有心了,实在是路人看了会沉默,明星看了会流泪。网友们也纷纷建议内地的娱乐记者们好好学习一下

▲图片来源:微博

part.1、港媒,魔幻现实主义标题鬼才

合适的标题会让内容如虎添翼。纵观某日头条、某家号以及公众号等内容平台,想要站稳流量巅峰,标题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惨不忍睹!快告诉你身边的人要小心!

吃这些东西等于毒药!想想你的孩子!

50个建议!做到的人都是亿万富翁!

……

而在港媒在这方面似乎永远也不存在灵感枯竭这个问题。强行大脑漂移总会一针见血地划出阅读重点,让普通娱乐新闻起死回生般吸住眼球。

没胸你是:“零波排骨”。

▲图片来源:东方新地

有胸了你又变成:“忽然大波”。

有赘肉你又成了:“肚仔大过波”。

▲图片来源:《东方新地》

不止大宝贝,谢安琪也遭受过来自港媒毒舌的支配:

炼字之精妙,各种修辞炼字之手到擒来都让内地媒体自愧不如。

邓紫棋某次演唱造型大家应该都还没忘吧!

随便一搜大陆媒体的报道当时是这样的:“内衣外穿渔网装”,这种已经很有画面感了。

可是等到了港媒手里,画风即刻突变……香港太阳报直接用了「宇宙尿片炸地球」,这还不够,底下又用小字写了“灾难预警,衫级风暴”。

▲图片来源:《太阳报》

2008年熊黛林和郭富城正处于热恋期时,两地媒体也曾在新闻标题上过了一次招。

先看内地版:

当你以为这已经足够香艳传神时,港媒又出手了:

这教科书级别的抠字,对字词近乎变态的雕琢实在是……太过刺激了。

在港媒这里,接吻不能叫“吻”,一定是“啜”、“咀”。这似乎是一种脱离了法式浪漫之吻又自带音画质感的香艳实况。

大量使用口字旁动词,自成一派的狂野放荡,一字点睛,短小精悍。就仿佛你在车里打啵,港媒在车底现场直播一样生动真实……

“啜”、“咀”用得久了,市民难免审美疲劳,这时候就又出现了“狼”字。“狼咀”一出场,感官画面就又有了一次新的升级。这恰如其分的补语再次验证了港媒毒舌的功力。

▲图片来源:《东方新地》

秉承一贯不按套路出牌的组合拳修辞讽刺,后来大宝贝和黄晓明生孩子时,“黄晓明疑与人造人造人”这样标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图片来源:微博

part.2、港媒脑回路养成记

香港媒体能有这种神奇的表现,和他们曾经那段殖民地背景的特殊历史有关。

受政治因素影响,“反白话倡国粹”的政策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创新,这一现象从港媒标题的使用也可窥见一二。

▲图片来源:新浪图片

“文白夹杂”的使用仿佛将人拉回到明清章回目录的三言二拍之中。

普通的娱乐事件报道瞬间填入香艳色彩,恰如其分的市井气息更容易被市民接受,也更容易满足普通人的猎奇心理。

其次,便是“洋粤交替”的地区特色了。巧妙化用粤港茶餐厅黑话“飞边走油”,混入洋文,移花接木。

除了特殊的历史背景之外,港媒练就今日之功,也和社会信息透明度高、地区经济压力大不无关系。

写富婆单身生活居然也能写出长篇小说感:

▲图片来源:微博

另外,港人的自我调侃和批判精神有时候也会体现在媒体报道中。之前“台风大过港”的说法,就很贴切地比喻了“山竹”又大又强的破坏力。

不止香港娱乐媒体,许多相对严肃的媒体有时也同样钟爱夸张的表达方式。

比如《东周刊》作为香港历史较久、影响力较大的周刊杂志之一,报道定位是香港娱乐圈及时事新闻,名字也够正式。但似乎在楼市、民生这些新闻报道上,依然没改“故事创作”的标题风格。

part.3、“咸湿”市民的醒神靓汤

生猛咸湿贱。

这五个字似乎就足够概括港媒的毒舌精髓。纵观各地这种标题功力,恐怕也只有港媒能笑傲群媒。

香港市民工作生活压力大,因此对各路提神醒脑八卦报道来者不拒亦是情理之中。

▲在香港有很多人都处在一个高压额生存环境下

经历过纸价暴涨、股价暴跌,可香港的新闻业却异常繁荣,竞争自然也更为强烈。商业化运作、市场导向是香港大部分媒体奉行的工作标准。

但在高度透明的信息社会下,想要挖掘独家新闻并不容易。为了占据流量,吸引读者,便慢慢形成了如今毒舌、辛辣,甚至可以用色情来形容的炼字风格。

▲图片来源:豆瓣

香港节奏压力之大,从公共交通的运载速度就可窥见:香港地铁的电梯速度几乎是我见过最快的。

陈奕迅《月黑风高》的歌词形容的再贴切不过:

▲图片来源:网易云音乐

凌晨2点多的出租司机已经是快60岁的老人,仍不能休息,还在为儿子的人生奔波。

正因如此,港媒们更想要把报道焦点放到“醒神”上。只是接地气的同时也会面临很多有关道德底线的质疑。

在猛料流量面前,似乎人权与尊重是可以放到一边的。于是不少香港娱乐媒体最终变成一剂精神鸦片:一边让市民沉浸在千奇百怪的报道中不能自拔,一边又让人忍不住抵制这类低俗甚至失去底线的报道。

不少港媒更有类似“揸奶”(揸,捏)、“姣媾”(指女性卖弄风骚勾引别人)、“揽啜瞓”(抱吻睡)、“偷嗒秘挞”(偷情)等等方言性极强,且对女性歧视意味极重的词汇霸占版面。

▲图片来源:《东方新地》

港媒的公信力很久以前就被公众质疑。几年前的一则调查报告里,近九成市民认为香港媒体报道的色情内容问题严重,要求当局加以管制。

▲港媒公信力又见新低 | 数据来源:《世界华文》

▲2002年张国荣等人抗议《东周刊》爆出刘嘉玲被绑架照片

港式毒舌就像TVB一样深入人心,堪比精华版都市爽文。

“看时乐一乐,看完就扔掉。就像一罐廉价的可乐,不求营养,只要爽快。”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港媒把这种风格也带到了官博上。

不过,如此惯用“偷梁换柱”的概念与夸张无底线的方式博人眼球,到底是不是发展之计,就是智者见智了。

可能正如1995年《娱乐插班生》里的那句台词:

八卦从未消失,因为总会有ta的观众。

[1]张瑜烨,高笑寒.香港媒体对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特点——以《大公报》十七大报道为例[J].当代传播,2009(2):106-107.

[2]白净.中国内地与香港媒体诽谤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法律,2009(4):22-28.

[3]李绿洲.香港媒体调查性报道:与社会同行[J].青年记者,2010(22):64-6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香港媒体的奇葩脑回路,这谁顶得住呀

八卦从未消失,因为总会有ta的观众。

文|上流UpFlow  宋别

编辑|大锤

 

作为一名平时不太关注娱乐圈的圈外编制人员,最近还是被这两天的娱乐新闻惊到了。

▲图片来源:苹果娱乐

令我吃惊的倒不止是事件本身,还有港媒这一如既往浮夸和劲爆的用词:“连环”、“激咀”,平时见怪不怪的八卦花边新闻报道活活被他们写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

这还不算完,苹果日报竟然还为实锤视频精心配上了计数器,专门用来计算两人的各种小动作次数:

▲图片来源:新浪娱乐/苹果娱乐

港媒真是有心了,实在是路人看了会沉默,明星看了会流泪。网友们也纷纷建议内地的娱乐记者们好好学习一下

▲图片来源:微博

part.1、港媒,魔幻现实主义标题鬼才

合适的标题会让内容如虎添翼。纵观某日头条、某家号以及公众号等内容平台,想要站稳流量巅峰,标题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惨不忍睹!快告诉你身边的人要小心!

吃这些东西等于毒药!想想你的孩子!

50个建议!做到的人都是亿万富翁!

……

而在港媒在这方面似乎永远也不存在灵感枯竭这个问题。强行大脑漂移总会一针见血地划出阅读重点,让普通娱乐新闻起死回生般吸住眼球。

没胸你是:“零波排骨”。

▲图片来源:东方新地

有胸了你又变成:“忽然大波”。

有赘肉你又成了:“肚仔大过波”。

▲图片来源:《东方新地》

不止大宝贝,谢安琪也遭受过来自港媒毒舌的支配:

炼字之精妙,各种修辞炼字之手到擒来都让内地媒体自愧不如。

邓紫棋某次演唱造型大家应该都还没忘吧!

随便一搜大陆媒体的报道当时是这样的:“内衣外穿渔网装”,这种已经很有画面感了。

可是等到了港媒手里,画风即刻突变……香港太阳报直接用了「宇宙尿片炸地球」,这还不够,底下又用小字写了“灾难预警,衫级风暴”。

▲图片来源:《太阳报》

2008年熊黛林和郭富城正处于热恋期时,两地媒体也曾在新闻标题上过了一次招。

先看内地版:

当你以为这已经足够香艳传神时,港媒又出手了:

这教科书级别的抠字,对字词近乎变态的雕琢实在是……太过刺激了。

在港媒这里,接吻不能叫“吻”,一定是“啜”、“咀”。这似乎是一种脱离了法式浪漫之吻又自带音画质感的香艳实况。

大量使用口字旁动词,自成一派的狂野放荡,一字点睛,短小精悍。就仿佛你在车里打啵,港媒在车底现场直播一样生动真实……

“啜”、“咀”用得久了,市民难免审美疲劳,这时候就又出现了“狼”字。“狼咀”一出场,感官画面就又有了一次新的升级。这恰如其分的补语再次验证了港媒毒舌的功力。

▲图片来源:《东方新地》

秉承一贯不按套路出牌的组合拳修辞讽刺,后来大宝贝和黄晓明生孩子时,“黄晓明疑与人造人造人”这样标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图片来源:微博

part.2、港媒脑回路养成记

香港媒体能有这种神奇的表现,和他们曾经那段殖民地背景的特殊历史有关。

受政治因素影响,“反白话倡国粹”的政策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创新,这一现象从港媒标题的使用也可窥见一二。

▲图片来源:新浪图片

“文白夹杂”的使用仿佛将人拉回到明清章回目录的三言二拍之中。

普通的娱乐事件报道瞬间填入香艳色彩,恰如其分的市井气息更容易被市民接受,也更容易满足普通人的猎奇心理。

其次,便是“洋粤交替”的地区特色了。巧妙化用粤港茶餐厅黑话“飞边走油”,混入洋文,移花接木。

除了特殊的历史背景之外,港媒练就今日之功,也和社会信息透明度高、地区经济压力大不无关系。

写富婆单身生活居然也能写出长篇小说感:

▲图片来源:微博

另外,港人的自我调侃和批判精神有时候也会体现在媒体报道中。之前“台风大过港”的说法,就很贴切地比喻了“山竹”又大又强的破坏力。

不止香港娱乐媒体,许多相对严肃的媒体有时也同样钟爱夸张的表达方式。

比如《东周刊》作为香港历史较久、影响力较大的周刊杂志之一,报道定位是香港娱乐圈及时事新闻,名字也够正式。但似乎在楼市、民生这些新闻报道上,依然没改“故事创作”的标题风格。

part.3、“咸湿”市民的醒神靓汤

生猛咸湿贱。

这五个字似乎就足够概括港媒的毒舌精髓。纵观各地这种标题功力,恐怕也只有港媒能笑傲群媒。

香港市民工作生活压力大,因此对各路提神醒脑八卦报道来者不拒亦是情理之中。

▲在香港有很多人都处在一个高压额生存环境下

经历过纸价暴涨、股价暴跌,可香港的新闻业却异常繁荣,竞争自然也更为强烈。商业化运作、市场导向是香港大部分媒体奉行的工作标准。

但在高度透明的信息社会下,想要挖掘独家新闻并不容易。为了占据流量,吸引读者,便慢慢形成了如今毒舌、辛辣,甚至可以用色情来形容的炼字风格。

▲图片来源:豆瓣

香港节奏压力之大,从公共交通的运载速度就可窥见:香港地铁的电梯速度几乎是我见过最快的。

陈奕迅《月黑风高》的歌词形容的再贴切不过:

▲图片来源:网易云音乐

凌晨2点多的出租司机已经是快60岁的老人,仍不能休息,还在为儿子的人生奔波。

正因如此,港媒们更想要把报道焦点放到“醒神”上。只是接地气的同时也会面临很多有关道德底线的质疑。

在猛料流量面前,似乎人权与尊重是可以放到一边的。于是不少香港娱乐媒体最终变成一剂精神鸦片:一边让市民沉浸在千奇百怪的报道中不能自拔,一边又让人忍不住抵制这类低俗甚至失去底线的报道。

不少港媒更有类似“揸奶”(揸,捏)、“姣媾”(指女性卖弄风骚勾引别人)、“揽啜瞓”(抱吻睡)、“偷嗒秘挞”(偷情)等等方言性极强,且对女性歧视意味极重的词汇霸占版面。

▲图片来源:《东方新地》

港媒的公信力很久以前就被公众质疑。几年前的一则调查报告里,近九成市民认为香港媒体报道的色情内容问题严重,要求当局加以管制。

▲港媒公信力又见新低 | 数据来源:《世界华文》

▲2002年张国荣等人抗议《东周刊》爆出刘嘉玲被绑架照片

港式毒舌就像TVB一样深入人心,堪比精华版都市爽文。

“看时乐一乐,看完就扔掉。就像一罐廉价的可乐,不求营养,只要爽快。”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港媒把这种风格也带到了官博上。

不过,如此惯用“偷梁换柱”的概念与夸张无底线的方式博人眼球,到底是不是发展之计,就是智者见智了。

可能正如1995年《娱乐插班生》里的那句台词:

八卦从未消失,因为总会有ta的观众。

[1]张瑜烨,高笑寒.香港媒体对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特点——以《大公报》十七大报道为例[J].当代传播,2009(2):106-107.

[2]白净.中国内地与香港媒体诽谤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法律,2009(4):22-28.

[3]李绿洲.香港媒体调查性报道:与社会同行[J].青年记者,2010(22):64-6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