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日本”是旅日作家、中欧商学院客座讲师陈药师在界面新闻开设的专栏,讲述日本的商业和文化】。
“日本是如何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
“什么是食品安全问题?”
“……就是,比如你在餐厅吃饭,吃坏了肚子,这就是食品安全问题。日本餐厅是怎么杜绝这种现象的?”
“怎么杜绝?难道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应该的吗?”
2015年,炎热的夏天,我因为要做一档关于日本美食的节目,有机会与日本各个菜系(也没什么菜系)的主厨、餐厅老板促膝长谈。
当我提到食品安全的问题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惊愕。
惊愕是有原因的。毕竟日本是公认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少的国度。提一个理所当然的问题难免会引发困惑和不解。
在日本,无论是大超市还是便利店,食品一旦过了保质期,就要被下架、销毁。
所以,日本有很多精明的老太太,他们专挑食品快过期的时候去采购,因为濒于过期,价格更低。
日本厚生省曾经提供了一组数据:日本每年被销毁的食品价值高达1200亿日元(大约70亿人民币),按照其他国家的标准,这些食品其实完全可以食用。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巨大浪费,但是为了国民健康着想,日本没有在食品安全上妥协。
日本人在餐厅吃饭没有打包的,不是日本人能容忍浪费,而是因为,日本餐厅认为,您在我这吃坏了肚子我可以负责,但是,如果您因为吃了打包的剩饭拉了肚子,就不好说了。
对于日本餐厅来说,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试错成本太高。
2015年,日本麦当劳发生了多起食物混杂异物事件,最严重的甚至有人在薯条中吃到了一颗类似于人牙齿的物体……经过媒体的曝光,民众的抗议,最终,日本麦当劳公开谢罪,营业额与前一年相比降了20%(1375亿日元),最终造成了292亿的赤字,被迫关闭190家店铺。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美好的大学时代:我在食堂里点了一份小炒鱼香肉丝——那天我心情大好,因为考试门门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可是,正当我大快朵颐的时候,惊诧的发现,玉洁冰清的白米饭里居然有一个创口贴……上面还有血渍……
往事不可追。
虽然间或我们也能听到关于日本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但是,当我们置身于日本的时候,依然能勇敢的喝牛奶、吃牛肉,擦干嘴边的油脂、奶渍拍拍胸口说:“放心吃,不会有事,这是在日本。”
实际上,每当中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日本总是以正面、让人羡慕的形象出现。例如,日本幼儿园、小学是如何保证食品安全问题的?日本为啥不会出现疫苗问题?日本餐厅为什么不会吃死人……等等。
是的,从法律、制度、习惯等等层面,日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都接近于完善,但有一个层面是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民众的觉醒。
在“三聚氰胺”事件被曝光之后,我去一家超市买五花肉,出乎意料的发现,某问题品牌的牛奶冰柜前,依然有很多人排起了长队——因为今天特价销售。
这在日本几乎不会发生——一旦一个品牌出现了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就会转身离开甚至再也不会光顾。除非这个品牌表示出有诚意的道歉、反省,还要看老百姓是否能原谅你。
2011年4月19日到26日的一周之内,连锁烤肉店“烤肉酒家惠比寿”提供的生牛肝因怀疑被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造成4人死亡,34人中毒。之后,民怨沸腾,受害者家属起诉公司经营层。最终,全部店铺被责令停业,餐厅要负担家属赔偿费,而且,当年7月8日,公司宣布倒闭。
而日本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苛责绝非孤军奋战,觉醒是从联合起来开始的。
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森永乳业生产的奶粉导致很多儿童出现了腹泻、吐奶、发烧的症状。
此后,受害者家属自发组成了抗议组织,历经多年的维权之路,终于获得了应有的赔偿。
实际上,早在1950年代初期,随着日本工业化的蓬勃开展,日本民间就自发形成了“全国消费者大会”,他们的宗旨就是保证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消费者的健康要获得关注,环境的污染要被抑制。
以1976年成立的民间组织“四叶草合作联盟”为例,这个组织拥有4万名成员,它的运作方式可以概括为:农户和消费者申请成为该联盟会员,联盟旗下的农场负责小规模生产和收取附近农户会员产品,检验合格后,直接配送到消费者家中。
我曾经采访过这个组织的创办者。那是在2006年的初夏,他的办公室里放着各种青菜、萝卜、黑猪肉。
他说在60年代的时候,自己是狂热的激进分子,憎恨肮脏的资本主义对民众造成的戕害。他认为大工业发展就是以牺牲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代价的。
此后,他参与组织了各种维权机构,直到1976年,“四叶草合作联盟”开始生长为健康、可持续的组织。
这个组织最初的形态,是会员持股。种菜的、买菜的都是股东,彼此的利益连接在一起。种菜的保证他们的产品是健康的、无公害的,而买方则自愿用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蔬菜。
之后,这个组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超市也开始采购他们的产品,以确保食品的品质。
而类似于“四叶草合作联盟”的组织也越来越多,他们也开始联合起来,共同为食品安全问题发声,声音足够大,就有人会听到。
这种民间的力量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他们成为政府、媒体之后的第三种力量,而这第三种力量又是食品厂商的衣食父母。
日清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山田敏广说,日本消费者曾掀起“抵制不安全食品”的运动,造成产品滞销,从而促使食品企业强化安全检查体制。
你看,成长常常就是倒逼的。有时候,人性趋同,谁都难免想打瞌睡、偷懒、得过且过,你的安全?关我什么事?
而当消费者开始觉醒,他们对于食品安全、环境问题的看法日臻成熟,并且敢于发声之后,厂商就戴上了不能作恶的紧箍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