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朋友问:总说母基金有利于分散风险,那到底怎么才算分散风险?它和收益之间是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就先来聊一聊——到底怎么才算分散风险?
看似分散,也许并不是真的有效?
对于“分散投资”,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解释,就是“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一个篮子打翻了,损失有限,不会殃及其他篮子里的鸡蛋。
基于这个认识,很多人认为,分散就是多挑一些篮子。“母基金不就是这样吗?一支母基金通常投资10支左右的标的基金,每个标的基金投资10-15个项目。”很多人这样比较。
但殊不知,挑篮子也是不容易的。它的实际操作的复杂性,远远不是“打包”那么简单。
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二八定律”越发明显,也就是说,大约20%的优秀基金赚走了这个行业80%的收益。所以,假如选择的标的基金大多是“八”的那一部分,也是难以赚钱,甚至是难以规避风险的。
有人说,那就投资顶尖的那20%的基金。可是,一个投资机构的不同基金产品,其实也是有差别的,并不是顶尖投资机构的每一支基金的业绩都好。
还有人说,如果单纯的在量上分散不行,那就多元化——把钱分散交给不同的管理人、投资不同的市场、资产类别、产品等等。这样多角度分散,看起来相关性也低,总能更大程度的分散风险了吧。
并不尽然。
我们今天谈分散投资,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国内打破刚性兑付,保本保息已成过去式;信托债权违约暴雷不断。国际市场上,强势美元回归,将会使许多以美元计价的新兴经济体背负更大的海外债务风险,并推升全球债务负担和融资成本上升;杠杆风险逐步暴露……
因此,许多所谓的投资组合其实都是无效的,并不能在市场出现波动的情况下有效的保护自己的财产。
另外,检验分散投资的标准是“有效”。投资当然是为了保值增值,提高收益。也就是说,先做到避险,再谈收益。从收益的角度,以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为例,投资组合越分散并不代表回报越高。
所以,挑选篮子、管理多只篮子,都不是易事。如何有效地分散投资,既能更大程度地避险,又能提高收益?就需要科学的配置。
什么是“有效”的分散投资?
“华尔街之王”——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醍出的“投资的圣杯”,就有很好的操作借鉴性:
投资的圣杯就是要能够找到10-15个良好的、互不相关的投资或回报流,创建自己的投资组合。并可以根据风险调整各个回报流,以实现风险平衡,最终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回报流。
投资要坚持分散化原则,但并不是所有分散化的投资就能降低风险,一系列高关联性的分散投资并没有降低风险,而应该加入零相关性或者最好是负相关性的投资,如果能够有5个无相关性的回报流,就能减少50%的风险,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回报风险比率。
所以,这里有三个关键:
1、找到10-15个投资或回报流,他们需要是良好的
2、投资或回报流之间,要是不相关,最好是负相关的。
3、要有好的管理,可以根据风险调整各个回报流,以实现风险平衡。
可以看出,这一资产配置原则实际上是在在“风险”与“回报”二者之间科学权衡,它与组合内部各资产的权重、期望回报,及资产相互之间的相关性都密切相关。
而且,市场的复杂性决定了资产价格走势不会简单地取决于极少数变量。所以,投资者需要不定期地反复考量市场变化的情况。
另外,关心资产的相关性只是一方面,资产的长期趋势同样不容忽视。
也就是说,得投资到那些真正具有增值前景的资产。否则,一些资产即使能有效降低组合的波动率,但未必能带来预期的较高收益。这也就是:找到10-15个投资或回报流,他们需要是良好的。
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如“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所说的:从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