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记实 | 行走在成都一环内最大的“城中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记实 | 行走在成都一环内最大的“城中村”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未来的工人村会变成什么样子?

图文 / 界面四川 晓晨

清晨的成都,地铁和其他城市无异,因为客流量过大,好多站点早早地便设置好了限流屏障。掐着时间上班的人们即使担心迟到,也只能无奈地掏出手机,若无其事地打发着分秒——安检、刷卡、进站,即使候车的时候还是难免要再经过一番近身肉搏后,终究还是挤了进去……

而在这里,距离成都天府广场仅2.7公里远的一处“城中村”——工人村。这里,曾是“繁华”的代名词,但在如今城市化进程中,却成了暂时被遗忘的产物。

繁华霓虹之中,蓉漂的第一站

或许,我们已记不起从何时起,从县城老家,或从千里之外来到这个梦想中的城市,当我们拖着行李站在工人村口,看着低矮破旧的红砖房时,不禁一楞——原来广厦万千,繁华霓虹之下,竟还隐藏着这样一个地方。

这里,曾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省建三公司(今华西集团)职工宿舍区,20世纪初,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快速推进,周边大量高楼的崛起,这里也渐渐成为了成都中心城区中最为尴尬的“城中村”——工人村。

经过岁月漫长的洗礼,这里大多红砖墙上斑驳的痕迹沿着裂痕生长着,看似破败,但却不缺生活的气息。

这里没有星巴克、没有麦当劳、甚至部分楼里没有独立的卫生间。但这里有的,却是廉价的房租,也正是因为这里低廉的房租,成了越来越多来蓉外打工者的“第一站”。

而在他们中,大多都会有这样一个梦想:梦想着有朝一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通过自己每天不懈地努力与奋斗,供养家人;梦想着有一天能集赞到足够的钱,在成都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这里的生活“不一样”

“便宜”是这里最大的代名词,择一处红砖楼,寻一个单间,每月负担只不过三四百左右,条件稍好的套房也不过五六百。然而与之一街之隔的曹家巷广场,却是这个价格的好几倍。

在这儿,阴暗与潮湿却始终伴随左右,甚至终日不见阳光,也是常有的。

抬头望天,密密麻麻的线路遮挡了视线,沿巷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仿佛住在这儿,生活环境与大都市显得格格不入,却又代表着很多人现实中的成都生活。

脏乱差的环境,狭窄拥挤的空间,嘈杂的声音,随处可见的小狗一脸讨好的神情凝视着你……没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永远没法想象这里的生活。

但也正因为这里房租的便宜,生活成本较低,成了很多来成都的打工者的首选之地。而为了让更多在这里的人能够方便的用电和上网,“村里”的线路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

不远处,是高楼林立的繁华,眼前却是一片破败,工人村在繁华之中,却显得与这座城市相去甚远。

走在这里,扑面而来的除了生活的气息外,更有一股子霉味儿。楼道的门常年敞开着,从高处往下看,廉价的彩钢瓦,拼接成了一片片大小各异的方块。

有的是一楼住房的延伸,有的则成了堆砌杂物之所,当然有的则被利用起来做点小买卖以贴家用……

刘嬢嬢(化名)在这里生活了数十年,在她看来,这里虽然破旧,但却有着别样的人情得以抚慰。

毕竟生活于此,早上起床是不需要闹钟的,因为每天不管是小孩的哭啼声,还是楼上楼下女人的高跟鞋声,抑或是大清早耳背的大爷听着收音机的声音,都能让你从酣甜的美梦中醒来。

当然,住在工人村,购物是极方便的,这里虽然没有家乐福、伊藤,但毕竟整个村子,沿巷两旁全是各色摊贩。就连下楼买个菜,都有听不完的嬢嬢们唠叨着家常。

甚至是邻里间谁做了什么好吃的,寻着菜香,也一定能找到。

城中的工人村,好吃嘴的天堂

成都美食众多,但视乎说到了成都,都忘不了大街小巷,卡卡角角里那诱人的串串。工人村也有,特别是在这阴冷的冬天,邀上几个好友一起围坐在炉火边,吃着热气腾腾的串串,相信所有工作中的疲惫都会被这红火的味道带走。

而在深藏在工人村中的这家蛋烘糕——陆记蛋烘糕,就非同寻常,摊主是位热情的老大爷,但要起吃到陆记的蛋烘糕可并非易事,因为这得看人品。虽说小编是个资深的吃货,但也并非每次去都能吃到。

记得有一次,专门为了它而去,结果排了近半个小时,因为几乎每个寻去的,都是十几个十几个的打包带走,甚至人有只吃皮不吃馅儿。据说张靓颖每年回成都,都会专门过来吃,可见其美味。

当然,除了像蛋烘糕这样的美食,还有一家开了近20年的苍蝇馆子——下岗面。这是一家只有二三十平米的小店,不光是隔三差五就来一趟的回头客,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好吃嘴,也正因如此,这家面馆还被四川电视台都推荐过。

另外,还有一家同样开了近20年的冒菜也是这里的美食之一。店家姓李,所以来吃她家冒菜的吃货都亲切的称老板“李姐”。这家冒菜店布置简陋,没有菜单,点菜全靠个人和老板儿的勾兑。

据说,因为李姐的儿子喜欢吃冒菜,所以那时下岗的李姐萌芽了开冒菜店的念头,便拉上妹妹,从半边街、川北厂、西南交大等老字号冒菜店,一路尝味调试,才有了今天渗透进每个人柴米油盐的家常味冒菜。

行走在工人村,这里的美食让人流连忘返,但或许所谓的人间最值得的期待,大概就是在这里吃撑到,回家躺在床上的时候,回味着在那一片破旧之中的味道——那种发自内心满足感和记忆,都是在工人村人们最真实的回忆,无论岁月更迭,依然清晰。

变迁中的城市,城中村的无奈

城中村,一直都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它阻碍了城市建设,破坏了城市的容貌。

但对于生活在工人村的人们而言,这里却是他们疲惫后歇脚,天冷后遮风避雨的归属地。

工人村,这里1万余居民的一天是从凌晨三四点听见早餐摊位的忙碌声开始。当然,如果你细听,穿过单薄的墙体,你甚至能听见触手可及的临楼里女人的叹息、沉睡者的鼾声、厕所的冲水声——在这个成都市中心城区内,目前尚存的城中村里,来自市井的声音从不曾有过缺席。

其实诸如工人村这样的城中村,成都以前还有很多,如已经被拆的双林北横路127号、129号院,这里被称为“成都二环内最大城中村”,从上空俯瞰犹如闹市中的贫民窟一般。

然而,“成都二环内最大城中村”已拆,工人村的未来又将如何?

毕竟在这儿,在离天府广场仅2.7公里之处,在成都最核心的地段之上,工人村,就如同一道在焕发在新生土地上陈旧的疤痕,就像霓虹下的一块苔鲜。

从头走到尾,工人村内,道路两旁,顺意摆放的摊位,沿街叫卖的小贩,门可罗雀的茶馆、麻将馆……这里的人们虽享受着这里的生活,但又却无奈于这里的一切。

当我拿着手机在这里转着、拍着、记录着,当我走到一处楼前望着深邃、昏暗的过道时,正碰见一位大爷蹒跚而来。

当看见我正在拍照、记录时便问我:“小伙子是不是规划局的啊?我们这儿啥时候拆啊?”

一时间,我竟无言以对……因为我不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未来的工人村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些红砖房,彩钢瓦搭建的棚子何时会拆?这里的人们何时能住进像样的房子里?更不知这群为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的人们,未来的归属地在哪儿?

但说不定哪天,当我们再想用镜头记录这里的时候,再路过这里的时候,这已然变成高楼大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记实 | 行走在成都一环内最大的“城中村”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未来的工人村会变成什么样子?

图文 / 界面四川 晓晨

清晨的成都,地铁和其他城市无异,因为客流量过大,好多站点早早地便设置好了限流屏障。掐着时间上班的人们即使担心迟到,也只能无奈地掏出手机,若无其事地打发着分秒——安检、刷卡、进站,即使候车的时候还是难免要再经过一番近身肉搏后,终究还是挤了进去……

而在这里,距离成都天府广场仅2.7公里远的一处“城中村”——工人村。这里,曾是“繁华”的代名词,但在如今城市化进程中,却成了暂时被遗忘的产物。

繁华霓虹之中,蓉漂的第一站

或许,我们已记不起从何时起,从县城老家,或从千里之外来到这个梦想中的城市,当我们拖着行李站在工人村口,看着低矮破旧的红砖房时,不禁一楞——原来广厦万千,繁华霓虹之下,竟还隐藏着这样一个地方。

这里,曾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省建三公司(今华西集团)职工宿舍区,20世纪初,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快速推进,周边大量高楼的崛起,这里也渐渐成为了成都中心城区中最为尴尬的“城中村”——工人村。

经过岁月漫长的洗礼,这里大多红砖墙上斑驳的痕迹沿着裂痕生长着,看似破败,但却不缺生活的气息。

这里没有星巴克、没有麦当劳、甚至部分楼里没有独立的卫生间。但这里有的,却是廉价的房租,也正是因为这里低廉的房租,成了越来越多来蓉外打工者的“第一站”。

而在他们中,大多都会有这样一个梦想:梦想着有朝一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通过自己每天不懈地努力与奋斗,供养家人;梦想着有一天能集赞到足够的钱,在成都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这里的生活“不一样”

“便宜”是这里最大的代名词,择一处红砖楼,寻一个单间,每月负担只不过三四百左右,条件稍好的套房也不过五六百。然而与之一街之隔的曹家巷广场,却是这个价格的好几倍。

在这儿,阴暗与潮湿却始终伴随左右,甚至终日不见阳光,也是常有的。

抬头望天,密密麻麻的线路遮挡了视线,沿巷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仿佛住在这儿,生活环境与大都市显得格格不入,却又代表着很多人现实中的成都生活。

脏乱差的环境,狭窄拥挤的空间,嘈杂的声音,随处可见的小狗一脸讨好的神情凝视着你……没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永远没法想象这里的生活。

但也正因为这里房租的便宜,生活成本较低,成了很多来成都的打工者的首选之地。而为了让更多在这里的人能够方便的用电和上网,“村里”的线路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

不远处,是高楼林立的繁华,眼前却是一片破败,工人村在繁华之中,却显得与这座城市相去甚远。

走在这里,扑面而来的除了生活的气息外,更有一股子霉味儿。楼道的门常年敞开着,从高处往下看,廉价的彩钢瓦,拼接成了一片片大小各异的方块。

有的是一楼住房的延伸,有的则成了堆砌杂物之所,当然有的则被利用起来做点小买卖以贴家用……

刘嬢嬢(化名)在这里生活了数十年,在她看来,这里虽然破旧,但却有着别样的人情得以抚慰。

毕竟生活于此,早上起床是不需要闹钟的,因为每天不管是小孩的哭啼声,还是楼上楼下女人的高跟鞋声,抑或是大清早耳背的大爷听着收音机的声音,都能让你从酣甜的美梦中醒来。

当然,住在工人村,购物是极方便的,这里虽然没有家乐福、伊藤,但毕竟整个村子,沿巷两旁全是各色摊贩。就连下楼买个菜,都有听不完的嬢嬢们唠叨着家常。

甚至是邻里间谁做了什么好吃的,寻着菜香,也一定能找到。

城中的工人村,好吃嘴的天堂

成都美食众多,但视乎说到了成都,都忘不了大街小巷,卡卡角角里那诱人的串串。工人村也有,特别是在这阴冷的冬天,邀上几个好友一起围坐在炉火边,吃着热气腾腾的串串,相信所有工作中的疲惫都会被这红火的味道带走。

而在深藏在工人村中的这家蛋烘糕——陆记蛋烘糕,就非同寻常,摊主是位热情的老大爷,但要起吃到陆记的蛋烘糕可并非易事,因为这得看人品。虽说小编是个资深的吃货,但也并非每次去都能吃到。

记得有一次,专门为了它而去,结果排了近半个小时,因为几乎每个寻去的,都是十几个十几个的打包带走,甚至人有只吃皮不吃馅儿。据说张靓颖每年回成都,都会专门过来吃,可见其美味。

当然,除了像蛋烘糕这样的美食,还有一家开了近20年的苍蝇馆子——下岗面。这是一家只有二三十平米的小店,不光是隔三差五就来一趟的回头客,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好吃嘴,也正因如此,这家面馆还被四川电视台都推荐过。

另外,还有一家同样开了近20年的冒菜也是这里的美食之一。店家姓李,所以来吃她家冒菜的吃货都亲切的称老板“李姐”。这家冒菜店布置简陋,没有菜单,点菜全靠个人和老板儿的勾兑。

据说,因为李姐的儿子喜欢吃冒菜,所以那时下岗的李姐萌芽了开冒菜店的念头,便拉上妹妹,从半边街、川北厂、西南交大等老字号冒菜店,一路尝味调试,才有了今天渗透进每个人柴米油盐的家常味冒菜。

行走在工人村,这里的美食让人流连忘返,但或许所谓的人间最值得的期待,大概就是在这里吃撑到,回家躺在床上的时候,回味着在那一片破旧之中的味道——那种发自内心满足感和记忆,都是在工人村人们最真实的回忆,无论岁月更迭,依然清晰。

变迁中的城市,城中村的无奈

城中村,一直都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它阻碍了城市建设,破坏了城市的容貌。

但对于生活在工人村的人们而言,这里却是他们疲惫后歇脚,天冷后遮风避雨的归属地。

工人村,这里1万余居民的一天是从凌晨三四点听见早餐摊位的忙碌声开始。当然,如果你细听,穿过单薄的墙体,你甚至能听见触手可及的临楼里女人的叹息、沉睡者的鼾声、厕所的冲水声——在这个成都市中心城区内,目前尚存的城中村里,来自市井的声音从不曾有过缺席。

其实诸如工人村这样的城中村,成都以前还有很多,如已经被拆的双林北横路127号、129号院,这里被称为“成都二环内最大城中村”,从上空俯瞰犹如闹市中的贫民窟一般。

然而,“成都二环内最大城中村”已拆,工人村的未来又将如何?

毕竟在这儿,在离天府广场仅2.7公里之处,在成都最核心的地段之上,工人村,就如同一道在焕发在新生土地上陈旧的疤痕,就像霓虹下的一块苔鲜。

从头走到尾,工人村内,道路两旁,顺意摆放的摊位,沿街叫卖的小贩,门可罗雀的茶馆、麻将馆……这里的人们虽享受着这里的生活,但又却无奈于这里的一切。

当我拿着手机在这里转着、拍着、记录着,当我走到一处楼前望着深邃、昏暗的过道时,正碰见一位大爷蹒跚而来。

当看见我正在拍照、记录时便问我:“小伙子是不是规划局的啊?我们这儿啥时候拆啊?”

一时间,我竟无言以对……因为我不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未来的工人村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些红砖房,彩钢瓦搭建的棚子何时会拆?这里的人们何时能住进像样的房子里?更不知这群为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的人们,未来的归属地在哪儿?

但说不定哪天,当我们再想用镜头记录这里的时候,再路过这里的时候,这已然变成高楼大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