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飞科的“戴森”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飞科的“戴森”之路

研究戴森的成功,你会发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赢家。而飞科的成功告诉我们,这句话确实是真理。

文 | 华商韬略 叶姝显

1

戴森又发新品了。

与以往一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单人风扇,瞬间刷爆了潮人的朋友圈。

只是一个发布会,就带来巨大的流量与关注。

好产品会说话,这就是戴森的魅力

凭借“颜值高”与“黑科技”两项光环加身,横跨时尚界和科技界且定价不菲的它已然成为小家电中的“爱马仕”,百货界中的“苹果”。

其旗下吸尘器、吹风机、卷发棒等众产品单品均价几乎为大多数竞品的10倍,但仍不能阻挡它成为受众广泛的世界级“网红”。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产品本身颠覆传统的设计,以及对客户痛点的完美解决。

今年1月,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这个一手掀起家电业五十年不遇滔天巨浪的“戴森神话”创造者,也凭借138亿美元总财富于跃居英国首富。

戴森火了,当然模仿者众多。

国内亦如是。

不少国产品牌纷纷对标戴森,媒体上也屡现“中国家电业诞生不了戴森?”“国产品牌即将赶超戴森”的呼声。

然而,就在这众声喧哗归一处的时候,却有一家国产小家电品牌在寂静中默默走着与“戴森”同样的发展道路。

而且,这家公司只用20年时间,在原本外国高端品牌林立的小家电领域打下了大大一片疆土。

它就是“飞科电器”。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连续四年打败飞利浦、蝉联国内市场剃须刀品类销量第一,飞科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2018年,飞科已占据剃须刀零售量市场份额45.39%。

而实现这番逆袭的飞科,恰恰采用了与戴森异曲同工的发展策略。

2

研发,只有研发。

大规模资金的投入和全方位的重视,是两家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戴森对研发的“痴迷”有目共睹。

“戴森”可以说在颜值和功能上重新定义了吹风机,可在它大获成功的背后,是戴森工程师团队4年的研发时间、报废的600多个样机和4亿多英镑研发费用的投入。

而飞科从创立开始,一直没停止在“研发”上发力的过程。

90年代末,中国的剃须刀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飞利浦等高端品牌单品价格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而国产剃须刀低至十多元甚至几元钱,而且技术并不过关。

因此,当时李丐腾创立飞科的时候,整个团队的目标相当明确:做出一款技术比肩国外品牌,且价格亲民的国产剃须刀。

为此,他带领团队不花费4、5个月反复试验,最终在高昂投入制作了9套模具之后,终于研制出国内首款旋转式双头剃须刀,并一举通过国家质量检验。

当时与飞科相似的飞利浦等国外同类商品定价160元左右,飞科上市定价37元。

凭借不输国外的技术以及合理的定价,李丐腾带领飞科一炮而红。

此后,飞科延续了这种研发优势,并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每年研发投入超千万元。

目前,飞科在剃须刀领域已拥有100多项专利。

3

除了重视研发,两家企业的共通之处,还体现在对品牌营销的重视上。

相比于戴森的产品发布会邀请大牌明星助阵、全面营造“高端、大牌”的品牌形象,飞科虽然没有那么大手笔,但也深谙建立品牌的重要性。

在刚赚到第一桶金的2001年,李丐腾就开始投巨资在央视进行品牌运作。而到了2002年,他拍板当年在央视投放的广告费达到500万,这个数字几乎与当年的盈利相当。

“总长15秒的广告不舍得一次播完,做了三个5秒的简易广告分三个时段播出。我们已经做好了3年不赚钱的准备。”飞科创始人李丐腾在回忆那个岁月的时候曾这样表示。

而正是针对剃须刀市场国产品牌空白制作的这一系列广告,逐渐树立了飞科“国产第一剃须刀”的品牌形象和战略地位。

此外,飞科还斥巨资在全国各城市的大型卖场、超市做形象展示,布局面向消费者的终端渠道。

线上线下配合的品牌营销,加之扎实的产品研发,让飞科占尽市场先机。

2007年,飞科兼并同行业5家小企业,并获得中国剃须刀行业首枚“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飞科逆势实现80%的年度增长。

2016年,飞科成功上市。

4

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立足,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同等重要。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指标,而“品牌意识”则可谓企业在现代经济竞争中的一道护城河。

而做好这两点的基础就是找到用户痛点。

只有具备用户思维,精准挖掘客户需求并不断深化,最后给予极致的解决方案,才算找到了致胜的关键法宝。

反观飞科与戴森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基于对客户痛点的精准把握——

戴森的吹风机解决的是传统吹风机损伤发质以及噪音大的问题;而其另一款爆红产品吸尘器针对的则是“消费者需要频繁更换集尘袋”这一痛点。

飞科剃须刀在一开始投入资金进行研发时,想解决的则是“外国剃须刀价格高昂、一般人消费不起,以及本土产品技术低下,常造成消费者‘划破脸‘“之间的矛盾。

两者的经验异乎寻常的统一。

研究戴森的成功,你会发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赢家。

而飞科的成功告诉我们,这句话确实是真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戴森

3k
  • 比戴森更智能、更便捷:MOVA 吸尘器引领行业再进化
  • 戴森发布全新沙龙级美发造型科技,进一步扩大产品矩阵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飞科的“戴森”之路

研究戴森的成功,你会发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赢家。而飞科的成功告诉我们,这句话确实是真理。

文 | 华商韬略 叶姝显

1

戴森又发新品了。

与以往一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单人风扇,瞬间刷爆了潮人的朋友圈。

只是一个发布会,就带来巨大的流量与关注。

好产品会说话,这就是戴森的魅力

凭借“颜值高”与“黑科技”两项光环加身,横跨时尚界和科技界且定价不菲的它已然成为小家电中的“爱马仕”,百货界中的“苹果”。

其旗下吸尘器、吹风机、卷发棒等众产品单品均价几乎为大多数竞品的10倍,但仍不能阻挡它成为受众广泛的世界级“网红”。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产品本身颠覆传统的设计,以及对客户痛点的完美解决。

今年1月,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这个一手掀起家电业五十年不遇滔天巨浪的“戴森神话”创造者,也凭借138亿美元总财富于跃居英国首富。

戴森火了,当然模仿者众多。

国内亦如是。

不少国产品牌纷纷对标戴森,媒体上也屡现“中国家电业诞生不了戴森?”“国产品牌即将赶超戴森”的呼声。

然而,就在这众声喧哗归一处的时候,却有一家国产小家电品牌在寂静中默默走着与“戴森”同样的发展道路。

而且,这家公司只用20年时间,在原本外国高端品牌林立的小家电领域打下了大大一片疆土。

它就是“飞科电器”。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连续四年打败飞利浦、蝉联国内市场剃须刀品类销量第一,飞科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2018年,飞科已占据剃须刀零售量市场份额45.39%。

而实现这番逆袭的飞科,恰恰采用了与戴森异曲同工的发展策略。

2

研发,只有研发。

大规模资金的投入和全方位的重视,是两家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戴森对研发的“痴迷”有目共睹。

“戴森”可以说在颜值和功能上重新定义了吹风机,可在它大获成功的背后,是戴森工程师团队4年的研发时间、报废的600多个样机和4亿多英镑研发费用的投入。

而飞科从创立开始,一直没停止在“研发”上发力的过程。

90年代末,中国的剃须刀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飞利浦等高端品牌单品价格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而国产剃须刀低至十多元甚至几元钱,而且技术并不过关。

因此,当时李丐腾创立飞科的时候,整个团队的目标相当明确:做出一款技术比肩国外品牌,且价格亲民的国产剃须刀。

为此,他带领团队不花费4、5个月反复试验,最终在高昂投入制作了9套模具之后,终于研制出国内首款旋转式双头剃须刀,并一举通过国家质量检验。

当时与飞科相似的飞利浦等国外同类商品定价160元左右,飞科上市定价37元。

凭借不输国外的技术以及合理的定价,李丐腾带领飞科一炮而红。

此后,飞科延续了这种研发优势,并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每年研发投入超千万元。

目前,飞科在剃须刀领域已拥有100多项专利。

3

除了重视研发,两家企业的共通之处,还体现在对品牌营销的重视上。

相比于戴森的产品发布会邀请大牌明星助阵、全面营造“高端、大牌”的品牌形象,飞科虽然没有那么大手笔,但也深谙建立品牌的重要性。

在刚赚到第一桶金的2001年,李丐腾就开始投巨资在央视进行品牌运作。而到了2002年,他拍板当年在央视投放的广告费达到500万,这个数字几乎与当年的盈利相当。

“总长15秒的广告不舍得一次播完,做了三个5秒的简易广告分三个时段播出。我们已经做好了3年不赚钱的准备。”飞科创始人李丐腾在回忆那个岁月的时候曾这样表示。

而正是针对剃须刀市场国产品牌空白制作的这一系列广告,逐渐树立了飞科“国产第一剃须刀”的品牌形象和战略地位。

此外,飞科还斥巨资在全国各城市的大型卖场、超市做形象展示,布局面向消费者的终端渠道。

线上线下配合的品牌营销,加之扎实的产品研发,让飞科占尽市场先机。

2007年,飞科兼并同行业5家小企业,并获得中国剃须刀行业首枚“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飞科逆势实现80%的年度增长。

2016年,飞科成功上市。

4

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立足,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同等重要。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指标,而“品牌意识”则可谓企业在现代经济竞争中的一道护城河。

而做好这两点的基础就是找到用户痛点。

只有具备用户思维,精准挖掘客户需求并不断深化,最后给予极致的解决方案,才算找到了致胜的关键法宝。

反观飞科与戴森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基于对客户痛点的精准把握——

戴森的吹风机解决的是传统吹风机损伤发质以及噪音大的问题;而其另一款爆红产品吸尘器针对的则是“消费者需要频繁更换集尘袋”这一痛点。

飞科剃须刀在一开始投入资金进行研发时,想解决的则是“外国剃须刀价格高昂、一般人消费不起,以及本土产品技术低下,常造成消费者‘划破脸‘“之间的矛盾。

两者的经验异乎寻常的统一。

研究戴森的成功,你会发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赢家。

而飞科的成功告诉我们,这句话确实是真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