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由此开始走红。在6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双创”再度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该次会议决定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等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创新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自由组合的户籍、学历等限制,为创业创新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营销、财务等第三方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信息、技术等共享平台。
这个巧妙的时间点值得我们注意,每年的6月份高考都会将解放近千万名学生,7月份的毕业季则将释放出700万人的劳动力,每一次高考,都预示着4年之后那可怕的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题,学生本人着急,学生家长着急,国家更是着急。而从该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可以看出,国家对“双创”将贡献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资金,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国家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开始鼓励学生们创业。
先说点儿鼓舞人心的,在很多新闻报导中,我们常能看见不少大学生创业年入百万、身价千万等的正能量,还有不少大学生的项目获得了数百万甚至上亿元的风投投资。这些犹如心灵鸡汤的新闻报道向读者们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工作找得好不如创业创得好。如今,在“双创”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将迎来更多机遇。
经过大学4年的各种锤炼,大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是最为活跃的,他们有想法、愿吃苦、能坚持更善于创新。新疆莎车县小伙儿阿迪力·买买提吐热就结合了此前的天价切糕事件,在网络上出售自己制作的切糕,规模随后越来越大,中央电视台还对其进行过采访;如今强势的90后在“互联网+”的时代中表现强势,不少90后团队在行业中崭露头角,譬如一年前一夜红遍朋友圈的脸萌。
再说点儿值得我们深思的,从全球变化趋势来看,任何经济体都需要回归于实体经济以服务于各类消费者,制造业在此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服务业、“互联网+”等行业仅仅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催化剂适当即可,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双创”走的是服务业、“互联网+”路线,好在尚未过剩。
大学生缺少的是人生经验,不论一所高校学术氛围浓郁与否,都不可能将社会上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学生。可以毫不留情地说,毕业后就留校任老师的学生其实没有毕业,不可能将走入社会的感悟传授给学生。而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最希望的就是在毕业后快速获得高额的收入,开网店、搞APP似乎又是来钱快的工作,这引导不少热血青年进入其中。
如今,我们看到大量所谓的大学生成功创业就是一个“卖”字,卖卖卖!有学生能靠卖文具卖个几十万,有学生能靠电商倒卖产品赚个几百万,无论什么专业到最后都成了市场营销,而鲜有大学生能够开发出新的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或通过互联网平台让人们的生活更为便捷。
自脸萌火热了一年以后,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用脸萌,这款产品是否有持续盈利的能力,是否能够获得更多地关注,我们可以回想曾经在校内网上那一款款诸如偷菜、好友买卖、抢车位等游戏,火热一时后他们的命运就是冷落和下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俗话已经成为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甚至更短,脸萌是否像曾经的平台应用插件一样,需要时间验证。创业从事什么行业,对大学生而言是一大难题。
“双创”政策之下,政府有必要为大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创业辅导,创业易守业难,即使政府给予再多的支持甚至白白送钱,对社会仅是一知半解、对市场只是了解皮毛的大学生在创业路上除了坎坷就是险阻。我们不愿意看到99%的初创型企业在一年内就消失,这不仅会打消人们的创业激情,甚至还会磨平他们就业的热情。
对于代购、海购、海淘,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既然聪明的国人一天到晚都在挖空心思研究各种法律、关税政策来钻空子,想方设法扩展人脉资源以便将境外产品如面膜什么的冒着风险运送回国,为什么不静下心来能够研发出成本低、效果还强于知名品牌的面膜?一个零关税政策就能让代购失业,在这未知的风险中,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发展相关的实体经济?
(作者系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专著《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即将出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