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积压剧,一门好生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积压剧,一门好生意?

从产品-市场匹配的理念上看,观测市场动向、检测市场需求变化、敏锐感知新的市场需求、发掘既有存货中的新卖点,或许比依靠加大投入提升电视剧硬件配置从而提高电视剧制作水准,更能解决积压剧形成的隐忧。

文 |影视前哨 戴桃疆

近几年,大批量积压剧“重见天日”的现象逐渐成为国产影视行业的“新常态”。2017年,刘诗诗、明道主演的《天使的幸福》经历了长达五年的积压期之后转成网剧播出。去年春天,郭京飞、张歆艺主演的电视剧《她很漂亮》经历两年积压期在湖南卫视播出,夏季则有《重返二十岁》《古剑奇谭2》等电视剧悄然播出……这些电视剧或是改编或翻拍自韩国电视剧的作品,或是题材过时,且由于自身制作水准方面上存在一些瑕疵,大多“悄悄地走了,正如悄悄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毫无水花。

近期也有大量积压剧和观众见面,湖南卫视四月黄金档播出的是积压两年的《如果可以这样爱》(主演刘诗诗、佟大为、保剑锋等),积压期长达四年的自制剧《封神演义》(罗晋、王丽坤、邓伦等主演)周一至周三在青春进行时剧场播出,浙江卫视播出的古装传奇剧《重耳传奇》(王龙华、张含韵、张一山等主演)也经历了长达两年的积压期。不同于此前的积压剧,这些电视剧虽说仍然有被诟病的地方,但在收视率表现上可圈可点,并非像此前一样毫无水花。与季节相对应,积压剧似乎也迎来了“春天”,但这个“春天”的温暖能够抵御所谓“影视的寒冬”吗?

积压剧冬去春来?

在去年年底所谓“影视寒冬”来临之前,国产剧每年量产大致在一万五千集左右,但能够和观众见面的只有九千集左右,这意味着有六千集电视剧成为“积压剧”。积压剧占全年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积压剧大致上都因为作品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大致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项:(一)电视剧内容或主演存在社会争议,比如范冰冰、高云翔主演的电视剧《巴清传》,由于电视剧剧情被质疑严重曲解历史,两位主演分别卷入税务问题或涉嫌刑事犯罪,因此电视剧被积压;(二)电视剧题材过时且制作水准有限,例如前述积压五年的电视剧《天使的幸福》,翻拍自韩国电视剧,内容缺乏新意,制作水准有限,剧情和演员表演都缺乏吸引力,因而被长期积压;(三)受政策调整影响,“限韩令”导致一部分韩国演员参演的电视剧被积压,李钟硕、郑爽主演的《翡翠恋人》从2016年出品后就处于一直被传定档从未和观众见面的境况中,而另一部分有韩国演员参演的电视剧,例如张翰与韩国演员具善惠主演的电视剧《传奇大亨》在经历两年的积压期之后,和观众见面时女主角部分已由本土女演员贾青补拍替换,而“限古令”则导致一批“大IP”概念下制作的大量古装剧无法顺利播出。

近期的“积压剧”收视率表现较好的原因可能在于在都市情感题材占主要市场份额的大环境下,古装剧“物以稀为贵”。另外参演演员人气上升也可能带动电视剧的收视,例如因《香蜜沉沉烬如霜》中“旭凤”一角人气大涨的演员邓伦在《封神演义》中的戏份吃重,《封神演义》的收视也受人气演员的带动。

用美国硅谷创业流行理念“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market fit,PMF)看待眼下积压剧热播的现象,这批积压剧恰好满足了既有市场的既有需求,因而获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产品-市场匹配”理念认为市场需求千千万,产品亦有千千万,需求和产品重合度地方就是那种满足了市场需求的产品。尽管近期和观众见面的这几部积压剧也有诸多被诟病的地方,但他们都满足了市场需求,因此是与市场需求匹配的产品。然而,收视市场需求复杂多变,这几部积压剧似乎无法为其他同样经历积压的作品提供某种可循的规律,也无法为电视台提供观众预期评估的参考。但对于影视制作方而言,从积压剧身上看到的这一抹春意的确缓解了影视寒冬的彻骨之寒。

积压剧的生意

在成为积压剧之前,这些作品大多以“存货”的形式存在于影视行业中,存货对于影视公司必不可少,风险和收益并存。在影视行业中,存货通常是指已经制作完成但并未发行的影视作品,在影视公司的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存货的周转率通常被视为判断影视公司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影视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越高,周转天数越少,那么就意味着公司的营业周期越短,公司变现能力越强。一家公司的变现能力是考察公司运营能力重要参考标准,公司的运营能力也与财务挂钩,是公司对自身运营资产效率量化的财务指标,代表着一家公司如何使用更少的资源创造出更多财富的能力,公司运营能力越强意味着公司的经营状态越好,产出的经济效益越多,放到眼下的大环境中,意味着度过“影视寒冬”的能力越强。简而言之,就是影视公司消化积压剧的能力直接与度过寒冬的生存可能挂钩,消化积压剧越多,抵御严寒的能力越强。

对于影视行业而言,应收账款也是影视公司流动资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不同,影视行业中大部分款项并非一次性付清的,而是根据发行到投放整个阶段的情况进行分期支付。绝大多数影视剧的制作周期都比较长,制作完成后有一部分影视作品的发行期较长导致借款速度减慢,另有许多影视作品无法顺利投放市场变成积压存货,这两部分的作品的存在都成为影响影视公司流动资金的关键。流动资金好比血液,没有充足的供血,机体就意味着死亡。积压剧重建天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影视血液的循环,而对于积压剧的播出平台而言,消化积压剧的行为风险和收益并存。

积压剧重见天日的重要契机一是参演演员人气突然上升,市场需求高涨,既有存货可以直接匹配市场需求,二是电视台既定播出计划受外力影响出现变化,积压剧充当替补队员上场。从目前的影视剧市场情况看,网络平台虽然爆款频出,但“上星”依然是绝大多数电视剧的首要目标,眼下的卫视台一方面被要求自收自支,另一方面要求承担节点播剧的宣传任务,在市场化剧时段又面临的视频网站的竞争,消化积压剧所需承担的风险更高。随着国家政策变动,网络剧的审查标准和电视剧也趋于一致,之前部分积压剧通过“台转网”被消化掉的方法面临更加严苛的条件。消化积压剧对于平台而言,可能的机会收益远在可预期风险面前似乎并不那么诱人,演员突然爆红或许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带动积压剧消化的主要动力源。

排除因演员曝出重大负面新闻和政策调控变化两大因素,从经济视角看,积压的产生,根本原因还是影视市场盲目跟风导致的同质化生产,大批量同类型的影视剧同时面向市场,导致收视需求短时间内迅速饱和,产品和市场之间的匹配度之间出现差异。电视剧制作领域思路趋同本身是一种保守主义的表现,因为不想冒险而回避创新,延续眼下热门思路、重复热门题材,然而随着网络剧市场不断扩展,收视市场分化已成定局,能够切中观众收视偏好或是成为社会讨论热点的电视剧与同期大多竞争对手相较而言,大多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既有的提升电视剧制作水准的方式,仍然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提升硬件配置,但既有积压剧中“大制作”屡见不鲜,可见增加成本非但不能成为规避积压风险的有效手段,相反会提升积压风险。从产品-市场匹配的理念上看,观测市场动向、检测市场需求变化、敏锐感知新的市场需求、发掘既有存货中的新卖点,或许比依靠加大投入提升电视剧硬件配置从而提高电视剧制作水准,更能解决积压剧形成的隐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积压剧,一门好生意?

从产品-市场匹配的理念上看,观测市场动向、检测市场需求变化、敏锐感知新的市场需求、发掘既有存货中的新卖点,或许比依靠加大投入提升电视剧硬件配置从而提高电视剧制作水准,更能解决积压剧形成的隐忧。

文 |影视前哨 戴桃疆

近几年,大批量积压剧“重见天日”的现象逐渐成为国产影视行业的“新常态”。2017年,刘诗诗、明道主演的《天使的幸福》经历了长达五年的积压期之后转成网剧播出。去年春天,郭京飞、张歆艺主演的电视剧《她很漂亮》经历两年积压期在湖南卫视播出,夏季则有《重返二十岁》《古剑奇谭2》等电视剧悄然播出……这些电视剧或是改编或翻拍自韩国电视剧的作品,或是题材过时,且由于自身制作水准方面上存在一些瑕疵,大多“悄悄地走了,正如悄悄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毫无水花。

近期也有大量积压剧和观众见面,湖南卫视四月黄金档播出的是积压两年的《如果可以这样爱》(主演刘诗诗、佟大为、保剑锋等),积压期长达四年的自制剧《封神演义》(罗晋、王丽坤、邓伦等主演)周一至周三在青春进行时剧场播出,浙江卫视播出的古装传奇剧《重耳传奇》(王龙华、张含韵、张一山等主演)也经历了长达两年的积压期。不同于此前的积压剧,这些电视剧虽说仍然有被诟病的地方,但在收视率表现上可圈可点,并非像此前一样毫无水花。与季节相对应,积压剧似乎也迎来了“春天”,但这个“春天”的温暖能够抵御所谓“影视的寒冬”吗?

积压剧冬去春来?

在去年年底所谓“影视寒冬”来临之前,国产剧每年量产大致在一万五千集左右,但能够和观众见面的只有九千集左右,这意味着有六千集电视剧成为“积压剧”。积压剧占全年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积压剧大致上都因为作品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大致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项:(一)电视剧内容或主演存在社会争议,比如范冰冰、高云翔主演的电视剧《巴清传》,由于电视剧剧情被质疑严重曲解历史,两位主演分别卷入税务问题或涉嫌刑事犯罪,因此电视剧被积压;(二)电视剧题材过时且制作水准有限,例如前述积压五年的电视剧《天使的幸福》,翻拍自韩国电视剧,内容缺乏新意,制作水准有限,剧情和演员表演都缺乏吸引力,因而被长期积压;(三)受政策调整影响,“限韩令”导致一部分韩国演员参演的电视剧被积压,李钟硕、郑爽主演的《翡翠恋人》从2016年出品后就处于一直被传定档从未和观众见面的境况中,而另一部分有韩国演员参演的电视剧,例如张翰与韩国演员具善惠主演的电视剧《传奇大亨》在经历两年的积压期之后,和观众见面时女主角部分已由本土女演员贾青补拍替换,而“限古令”则导致一批“大IP”概念下制作的大量古装剧无法顺利播出。

近期的“积压剧”收视率表现较好的原因可能在于在都市情感题材占主要市场份额的大环境下,古装剧“物以稀为贵”。另外参演演员人气上升也可能带动电视剧的收视,例如因《香蜜沉沉烬如霜》中“旭凤”一角人气大涨的演员邓伦在《封神演义》中的戏份吃重,《封神演义》的收视也受人气演员的带动。

用美国硅谷创业流行理念“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market fit,PMF)看待眼下积压剧热播的现象,这批积压剧恰好满足了既有市场的既有需求,因而获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产品-市场匹配”理念认为市场需求千千万,产品亦有千千万,需求和产品重合度地方就是那种满足了市场需求的产品。尽管近期和观众见面的这几部积压剧也有诸多被诟病的地方,但他们都满足了市场需求,因此是与市场需求匹配的产品。然而,收视市场需求复杂多变,这几部积压剧似乎无法为其他同样经历积压的作品提供某种可循的规律,也无法为电视台提供观众预期评估的参考。但对于影视制作方而言,从积压剧身上看到的这一抹春意的确缓解了影视寒冬的彻骨之寒。

积压剧的生意

在成为积压剧之前,这些作品大多以“存货”的形式存在于影视行业中,存货对于影视公司必不可少,风险和收益并存。在影视行业中,存货通常是指已经制作完成但并未发行的影视作品,在影视公司的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存货的周转率通常被视为判断影视公司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影视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越高,周转天数越少,那么就意味着公司的营业周期越短,公司变现能力越强。一家公司的变现能力是考察公司运营能力重要参考标准,公司的运营能力也与财务挂钩,是公司对自身运营资产效率量化的财务指标,代表着一家公司如何使用更少的资源创造出更多财富的能力,公司运营能力越强意味着公司的经营状态越好,产出的经济效益越多,放到眼下的大环境中,意味着度过“影视寒冬”的能力越强。简而言之,就是影视公司消化积压剧的能力直接与度过寒冬的生存可能挂钩,消化积压剧越多,抵御严寒的能力越强。

对于影视行业而言,应收账款也是影视公司流动资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不同,影视行业中大部分款项并非一次性付清的,而是根据发行到投放整个阶段的情况进行分期支付。绝大多数影视剧的制作周期都比较长,制作完成后有一部分影视作品的发行期较长导致借款速度减慢,另有许多影视作品无法顺利投放市场变成积压存货,这两部分的作品的存在都成为影响影视公司流动资金的关键。流动资金好比血液,没有充足的供血,机体就意味着死亡。积压剧重建天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影视血液的循环,而对于积压剧的播出平台而言,消化积压剧的行为风险和收益并存。

积压剧重见天日的重要契机一是参演演员人气突然上升,市场需求高涨,既有存货可以直接匹配市场需求,二是电视台既定播出计划受外力影响出现变化,积压剧充当替补队员上场。从目前的影视剧市场情况看,网络平台虽然爆款频出,但“上星”依然是绝大多数电视剧的首要目标,眼下的卫视台一方面被要求自收自支,另一方面要求承担节点播剧的宣传任务,在市场化剧时段又面临的视频网站的竞争,消化积压剧所需承担的风险更高。随着国家政策变动,网络剧的审查标准和电视剧也趋于一致,之前部分积压剧通过“台转网”被消化掉的方法面临更加严苛的条件。消化积压剧对于平台而言,可能的机会收益远在可预期风险面前似乎并不那么诱人,演员突然爆红或许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带动积压剧消化的主要动力源。

排除因演员曝出重大负面新闻和政策调控变化两大因素,从经济视角看,积压的产生,根本原因还是影视市场盲目跟风导致的同质化生产,大批量同类型的影视剧同时面向市场,导致收视需求短时间内迅速饱和,产品和市场之间的匹配度之间出现差异。电视剧制作领域思路趋同本身是一种保守主义的表现,因为不想冒险而回避创新,延续眼下热门思路、重复热门题材,然而随着网络剧市场不断扩展,收视市场分化已成定局,能够切中观众收视偏好或是成为社会讨论热点的电视剧与同期大多竞争对手相较而言,大多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既有的提升电视剧制作水准的方式,仍然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提升硬件配置,但既有积压剧中“大制作”屡见不鲜,可见增加成本非但不能成为规避积压风险的有效手段,相反会提升积压风险。从产品-市场匹配的理念上看,观测市场动向、检测市场需求变化、敏锐感知新的市场需求、发掘既有存货中的新卖点,或许比依靠加大投入提升电视剧硬件配置从而提高电视剧制作水准,更能解决积压剧形成的隐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