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新疆博物馆:西域的历史记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新疆博物馆:西域的历史记忆

如果想要了解西域历史文化的精粹以及新疆各民族的风俗文化,最好的地方当然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文 | 环球YOLO精英 于伊人

主播 | 于伊人

编辑 | 美龄

如果想要了解西域历史文化的精粹以及新疆各民族的风俗文化,最好的地方当然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在漫漫黄沙间,在高山冰川、瀚海胡杨的环绕下,开始一场神奇的西域文明之旅,感受从西域文明曙光初现时到如今的点点滴滴珍贵印迹。

新疆博物馆中再现了新疆自原始社会至公元1840年历史发展的概况,最早可以溯源到距今1万多年的人头化石——阿图什人头骨,这是中国最西端发现的、最为古老的古人类头骨标本。还有新石器时代的多种石器和彩陶器等,以及后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棉毛织物、丝织物、木器、铁器、铜器、玉器、泥塑、木雕、绢画、壁画和钱币。

《西域历史的记忆——新疆历史文物陈列》中展陈了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特别是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大量珍贵文物。整个陈列分为文明的曙光、金石之光耀天山、汉通西域开先河、群雄争霸、民族融合、大唐雄威置安西、勇捷回鹘迁天山、蒙古西征立汉国等12个单元。以文物、图片与实景恢复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构建了一道文化胜景。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中段,被称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汇聚古代中原文化、两盒流域文化、古代波斯文化、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地方,外加独特的自然条件,是新疆成为了文化类型多、文化资源丰富、无误种类多的一块宝地,新疆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就是这一历史现象的有力见证。

丰富的毛、棉、丝织物是新疆出土文物的一大特色,这里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使大量的有机质文化遗存得以完好保存。其中以丝、棉、毛、麻织物为代表的西域服饰是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纬纵横交错、五彩斑斓,图案丰富、绣工精美,甚至连织于其上的文字都清晰可读。

这些距今两三千年的纺织品至今依然色泽艳丽、图案精美,向人民诉说着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先民们高潮的纺织技术。尤其是丝织品大多来自中原,这也充分证明了当时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汉文、龟兹文、焉耆文、回鹘文等各民族文字简牍、文书、信件、经文等重要文物不仅是直接研究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对中亚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史的研究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譬如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唐代剧本残页,是一部大型分幕剧作,内容是说年已120岁的婆罗波婆离梦中受天神启示,想去拜谒释迦牟尼如来佛。但因年长,不能亲身前往,故派其弟子弥勒等十六人,代表他谒佛致敬,这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剧本。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东西方文明在此交融。大量精美的绘画、雕塑、青铜器、金银器、玉器都代表了新疆古代艺术的成就。

透过展柜凝望这些文物,天王踏鬼彩俑、骆驼、马队、镇墓兽、婀娜的佛像佛身、坦胸露乳的西方人像……我们似乎能够遥望到千年前丝路之路上的滚滚红尘。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通高86厘米,由一个彩绘天王和一个素面小鬼组成。采用的是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纹饰描绘一丝不苟,惟妙惟肖。天王全身施彩,斑斓如新。在天王的头上,没有戴战盔,而是将发髻梳到顶部自然形成一种装饰,发髻中间系有一根红带,显得独具一格。

天王身穿铠甲,左右胸部各配一块圆形绿色护镜。双肩有护臂,护臂呈虎头状,虎口中吐出了橘红色的菱格状内层护臂。天王铠甲是以大红为底色,上面绘有流云纹牡丹花绘,边缘还绘有鎏金边饰,整个铠甲尽显中原地区特色,富丽堂皇、极具艺术感染力。这件天王俑虽然身着一身中原武将的服饰,但是不经意露出的裤腿和袖口,却是漂亮的西域特色花纹,西域文明和中原文明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亲密融合为一体,显得和谐而又自然。

更令人惊奇的是,彩绘天王踏鬼木俑是用三十多块大小不等的木块雕琢后再粘合而成的,就连天王的牙齿这样细小的部位都可以拆卸自如。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发现以来,它以其绚烂的色彩,激扬的文字,诡秘神奇的纹样和祥瑞的意蕴风格,长久地吸引着大众的探秘热情。

锦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以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织出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祥禽瑞兽。图案以曲卷的织物蔓藤以及两蕾一花作间隔,花纹间分别用汉隶织绣着八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整个织物质地厚实,图案纹样华丽流畅,体现了古代中国汉晋时期成熟和精湛的丝绸技术。

此锦的纹样和文字,是根据东汉时期广泛流行的五行学说而设计的。“五星出东方”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某一时期内共同出现于东方天空。“中国”与现在的意义不同,指中原地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说当五大行星共同出现于东方天空时,对中原有利,是汉代五行哲学思想兴盛在艺术创作中的典型表现。

无论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吉瑞之象,还是彩绘天王踏鬼木俑的精致工艺,还是伏羲女娲图的人类畅想,都为我们呈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荣光。

新疆的古尸均为自然形成的干尸,与埃及的木乃依不同,木乃依是非自然形成的干尸,它经过了人工防腐处理。新疆的干尸是在干燥、无菌、高温的特殊环境条件中自然形成的,是大自然的杰作。

最著名的铁板河女尸,1980年在罗布泊北铁板河墓葬出土,距今已3800年,身长152厘米,生前高约155.8厘米,面色棕褐,高鼻梁,凹眼睛,长睫毛,尖下巴,栗色直发披散,皮古铜色,最震撼的是体毛、指甲、皮纹均清楚可见,其逼真程度仿佛在看望一安眠老者,虽风烛残年,却慈祥宁静,依稀能听到她轻微平稳的呼吸,丝毫没有畏惧、惊恐之感。

小河墓地女性干尸一经出土便轰动全球,这具来自于3800年前的女尸身长158厘米,皮肤呈灰白色,胸部下垂明显,头面部保存完好。最令人惊叹的是依稀可见的睫毛,掩映于深陷的眼窝中,头发表面就像用胶状物涂抹过一般,紧紧地粘连在一起,很难想象这是一具存活了上千年的干尸。

古尸是特殊的展品,是我们了解古人丧葬习俗的一种直接证据。新疆博物馆通过近百余件文物、大量场景的修复及蜡像等陈列设计手段,较为全面的呈现了吐哈先民的生活状态。

小河公主、沙漠王子、西域将军……一具具古人的遗骸,被冠以富有代表性的名字。沉睡大漠的逝者越千年不朽,时间并没有改变他们太多,身上的服饰、毛发、皮肤肌理留存至今,不断被后人瞻仰、铭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新疆博物馆:西域的历史记忆

如果想要了解西域历史文化的精粹以及新疆各民族的风俗文化,最好的地方当然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文 | 环球YOLO精英 于伊人

主播 | 于伊人

编辑 | 美龄

如果想要了解西域历史文化的精粹以及新疆各民族的风俗文化,最好的地方当然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在漫漫黄沙间,在高山冰川、瀚海胡杨的环绕下,开始一场神奇的西域文明之旅,感受从西域文明曙光初现时到如今的点点滴滴珍贵印迹。

新疆博物馆中再现了新疆自原始社会至公元1840年历史发展的概况,最早可以溯源到距今1万多年的人头化石——阿图什人头骨,这是中国最西端发现的、最为古老的古人类头骨标本。还有新石器时代的多种石器和彩陶器等,以及后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棉毛织物、丝织物、木器、铁器、铜器、玉器、泥塑、木雕、绢画、壁画和钱币。

《西域历史的记忆——新疆历史文物陈列》中展陈了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特别是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大量珍贵文物。整个陈列分为文明的曙光、金石之光耀天山、汉通西域开先河、群雄争霸、民族融合、大唐雄威置安西、勇捷回鹘迁天山、蒙古西征立汉国等12个单元。以文物、图片与实景恢复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构建了一道文化胜景。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中段,被称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汇聚古代中原文化、两盒流域文化、古代波斯文化、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地方,外加独特的自然条件,是新疆成为了文化类型多、文化资源丰富、无误种类多的一块宝地,新疆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就是这一历史现象的有力见证。

丰富的毛、棉、丝织物是新疆出土文物的一大特色,这里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使大量的有机质文化遗存得以完好保存。其中以丝、棉、毛、麻织物为代表的西域服饰是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纬纵横交错、五彩斑斓,图案丰富、绣工精美,甚至连织于其上的文字都清晰可读。

这些距今两三千年的纺织品至今依然色泽艳丽、图案精美,向人民诉说着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先民们高潮的纺织技术。尤其是丝织品大多来自中原,这也充分证明了当时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汉文、龟兹文、焉耆文、回鹘文等各民族文字简牍、文书、信件、经文等重要文物不仅是直接研究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对中亚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史的研究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譬如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唐代剧本残页,是一部大型分幕剧作,内容是说年已120岁的婆罗波婆离梦中受天神启示,想去拜谒释迦牟尼如来佛。但因年长,不能亲身前往,故派其弟子弥勒等十六人,代表他谒佛致敬,这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剧本。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东西方文明在此交融。大量精美的绘画、雕塑、青铜器、金银器、玉器都代表了新疆古代艺术的成就。

透过展柜凝望这些文物,天王踏鬼彩俑、骆驼、马队、镇墓兽、婀娜的佛像佛身、坦胸露乳的西方人像……我们似乎能够遥望到千年前丝路之路上的滚滚红尘。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通高86厘米,由一个彩绘天王和一个素面小鬼组成。采用的是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纹饰描绘一丝不苟,惟妙惟肖。天王全身施彩,斑斓如新。在天王的头上,没有戴战盔,而是将发髻梳到顶部自然形成一种装饰,发髻中间系有一根红带,显得独具一格。

天王身穿铠甲,左右胸部各配一块圆形绿色护镜。双肩有护臂,护臂呈虎头状,虎口中吐出了橘红色的菱格状内层护臂。天王铠甲是以大红为底色,上面绘有流云纹牡丹花绘,边缘还绘有鎏金边饰,整个铠甲尽显中原地区特色,富丽堂皇、极具艺术感染力。这件天王俑虽然身着一身中原武将的服饰,但是不经意露出的裤腿和袖口,却是漂亮的西域特色花纹,西域文明和中原文明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亲密融合为一体,显得和谐而又自然。

更令人惊奇的是,彩绘天王踏鬼木俑是用三十多块大小不等的木块雕琢后再粘合而成的,就连天王的牙齿这样细小的部位都可以拆卸自如。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发现以来,它以其绚烂的色彩,激扬的文字,诡秘神奇的纹样和祥瑞的意蕴风格,长久地吸引着大众的探秘热情。

锦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以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织出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祥禽瑞兽。图案以曲卷的织物蔓藤以及两蕾一花作间隔,花纹间分别用汉隶织绣着八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整个织物质地厚实,图案纹样华丽流畅,体现了古代中国汉晋时期成熟和精湛的丝绸技术。

此锦的纹样和文字,是根据东汉时期广泛流行的五行学说而设计的。“五星出东方”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某一时期内共同出现于东方天空。“中国”与现在的意义不同,指中原地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说当五大行星共同出现于东方天空时,对中原有利,是汉代五行哲学思想兴盛在艺术创作中的典型表现。

无论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吉瑞之象,还是彩绘天王踏鬼木俑的精致工艺,还是伏羲女娲图的人类畅想,都为我们呈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荣光。

新疆的古尸均为自然形成的干尸,与埃及的木乃依不同,木乃依是非自然形成的干尸,它经过了人工防腐处理。新疆的干尸是在干燥、无菌、高温的特殊环境条件中自然形成的,是大自然的杰作。

最著名的铁板河女尸,1980年在罗布泊北铁板河墓葬出土,距今已3800年,身长152厘米,生前高约155.8厘米,面色棕褐,高鼻梁,凹眼睛,长睫毛,尖下巴,栗色直发披散,皮古铜色,最震撼的是体毛、指甲、皮纹均清楚可见,其逼真程度仿佛在看望一安眠老者,虽风烛残年,却慈祥宁静,依稀能听到她轻微平稳的呼吸,丝毫没有畏惧、惊恐之感。

小河墓地女性干尸一经出土便轰动全球,这具来自于3800年前的女尸身长158厘米,皮肤呈灰白色,胸部下垂明显,头面部保存完好。最令人惊叹的是依稀可见的睫毛,掩映于深陷的眼窝中,头发表面就像用胶状物涂抹过一般,紧紧地粘连在一起,很难想象这是一具存活了上千年的干尸。

古尸是特殊的展品,是我们了解古人丧葬习俗的一种直接证据。新疆博物馆通过近百余件文物、大量场景的修复及蜡像等陈列设计手段,较为全面的呈现了吐哈先民的生活状态。

小河公主、沙漠王子、西域将军……一具具古人的遗骸,被冠以富有代表性的名字。沉睡大漠的逝者越千年不朽,时间并没有改变他们太多,身上的服饰、毛发、皮肤肌理留存至今,不断被后人瞻仰、铭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