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花花牛:巨头围剿,夹缝生存下的十年上市之路能否成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花花牛:巨头围剿,夹缝生存下的十年上市之路能否成功

花花牛这家总部位于驻马店的乳制品企业,已经说上市说了十年,这次能否成功上市?

文|蓝莓财经

提起中国的乳制品,总是会让人想到伊利与蒙牛两个乳业双雄。整个行业里,中国奶业20强中,伊利、蒙牛、三元、光明、贝因美、中国圣牧、辉山乳业、现代牧业、完达山、新希望10家企业均已上市;而飞鹤、君乐宝、卫岗等5家企业也均已提出上市计划或已基本完成上市。

而蓝莓君在证监会网站看到,花花牛拟在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正在接受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其进行辅导,已于2018年12月18日在河南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

产品单一,上市迟迟推迟

花花牛的上市计划已酝酿多年。早在2008年底,花花牛就开始引进民营战略资本,管理层和员工入股企业。10年前的2009年,时任花花牛市场部经理张勇曾对外表示,花花牛计划用三到四年的时间,销售额达到8亿至10亿元然后上市。

总部位于驻马店的花花牛,作为本土知名品牌,绝大多数的河南人对花花牛这个牌子都不陌生。同时花花牛作为中原地区的重点龙头乳企,是一代河南人记忆中的乳制品老品牌。

目前蓝莓君从公开的信息暂无法得到花花牛2018年的全年营收是多少,但是根据花花牛董事长关晓彦在2017年采访时所预计当年集团全产业链的营收将会达到26亿。

即便这样,和一线乳企仍然是天壤地别。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花花牛没任何优势,根据最近伊利和蒙牛乳液双雄公布的最新财报来看,2018年,伊利实现年度营业总收入795.53亿元,而蒙牛乳业实现收入689.77亿元。

花花牛作为深耕本土区域的乳企,花花牛产品主要是低温酸奶为主,打造了第一家集现代化奶牛养殖+放养模式+有机田园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号称是国内首创的散养、放养结合的有机奶牛养殖模式。

之所以产品是低温酸奶为主,是因为乳制品有常温和低温之分,国内市场目前以常温产品为主,比重超过80%。在低温奶方面,受制于牧场奶源,工厂就近、终端冷柜配置以及物流成本效益的原因,地方乳企虽然有优势,但是伊利和蒙牛依然占据超过40%的市场份额。

而常温奶市场,根据尼尔森的统计数据显示,蒙牛伊利两者合计市占率在65%以上,并且逐年提升,愈发强大。作为本地乳企的花花牛更没有丝毫的优势。

想要上市,中原,显然只是花花牛的战略“后方”,逐鹿全国、紧握未来才是花花牛的战略雄心。

品牌老化、质量问题频现能否逆转?

近年来,品牌老化、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让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强势品牌开始走下坡路,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例如老干妈、李宁、旺旺等中国传统品牌纷纷对市场重新进行审视剖析,制定品牌升级战略,推出适应核心消费人群的产品,相继成功地实现了品牌年轻化。

尤其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个乳业开始出现野蛮生长的态势,以伊利为例,各种的营销推广策略飞速发展,从2009年之后,伊利先是成为了上海世博会的高级赞助商。强势的各种赞助,不断占据营销优势地位,同时在2011年营销额重回行业首位,之后在2012年成为了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指定营养乳制品。

其实,国内乳制品市场属于典型的双寡头垄断,市占率只是表象,营销不过锦上添花,如何在销售渠道、品牌、全产业链等方面已经建立强大的竞争优势是关键。

前端奶源的严格把控+后端不断加重的产品研发,这样才能回归产品。奶制品作为一种独特的饮品,其本身就是对奶源的二次乃至多次的加工,可以说奶源是决定产品品质天花板的首要因素。而以往来说,企业更多地在奶源的选择中属于被动方,只有选择权而没有实际干预权。

在奶源建设方面,伊利和蒙牛均投入了巨额资金,保证了对供给端的掌控。花花牛也仅仅在省内的8座奶源基地,和伊利蒙牛遍布全球的黄金奶源基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但现实情况更糟糕的是,然相比花花牛上市进展的消息,被喻为中原乳企航母的花花牛质量安全问题则时有发生。

2011年到2018年期间,花花牛频频成为消费者曝光维权的对象,胀气奶、腐臭奶、虫子、异物等想想都让人毛骨悚然的东西,在花花牛产品中层出不穷。面对质量问题,不能像此前花花牛回复所谓的仅仅是个案,就能当做忽视食品安全的借口,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命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摆脱顽疾,破解难题,花花牛似乎再说上市之前并不关心。

在产品升级和品牌年轻化方面,虽然花花牛针对95后的消费群体推出了牛花花果蔬风味调制乳,表面看有区别于传统的牛奶,所谓的以消费者为中心推出的ip新品,只是为了单纯的互动和好玩,产品本身没有细分出更多的场景和口味,也仅仅是噱头的营销招式罢了。

产品的升级往往伴随着对用户的需求而转变的,消费者从原来的单纯的牛奶购买到需求早餐奶、晚餐奶等时段型产品;有机奶等高品质产品;乳酸菌等多口味产品等,多场景、多角度的垂直细分需求。

对于花花牛来说,上市面临着自我更多的突破与革新,尤其是花花牛品牌的战略组成,以及渠道策略的转变,从传统渠道转变为线上线下兼容的双渠道作战,如何打破区域壁垒,面向未来,这些都是花花牛上市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伊利

4k
  • 聚焦月底重要会议,消费政策有何期待?消费ETF(159928)连续3日获资金净流入,近60日“吸金”超29亿元!
  • 今日上市!大盘价值ETF(159391)交投活跃,成交额已破亿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花花牛:巨头围剿,夹缝生存下的十年上市之路能否成功

花花牛这家总部位于驻马店的乳制品企业,已经说上市说了十年,这次能否成功上市?

文|蓝莓财经

提起中国的乳制品,总是会让人想到伊利与蒙牛两个乳业双雄。整个行业里,中国奶业20强中,伊利、蒙牛、三元、光明、贝因美、中国圣牧、辉山乳业、现代牧业、完达山、新希望10家企业均已上市;而飞鹤、君乐宝、卫岗等5家企业也均已提出上市计划或已基本完成上市。

而蓝莓君在证监会网站看到,花花牛拟在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正在接受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其进行辅导,已于2018年12月18日在河南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

产品单一,上市迟迟推迟

花花牛的上市计划已酝酿多年。早在2008年底,花花牛就开始引进民营战略资本,管理层和员工入股企业。10年前的2009年,时任花花牛市场部经理张勇曾对外表示,花花牛计划用三到四年的时间,销售额达到8亿至10亿元然后上市。

总部位于驻马店的花花牛,作为本土知名品牌,绝大多数的河南人对花花牛这个牌子都不陌生。同时花花牛作为中原地区的重点龙头乳企,是一代河南人记忆中的乳制品老品牌。

目前蓝莓君从公开的信息暂无法得到花花牛2018年的全年营收是多少,但是根据花花牛董事长关晓彦在2017年采访时所预计当年集团全产业链的营收将会达到26亿。

即便这样,和一线乳企仍然是天壤地别。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花花牛没任何优势,根据最近伊利和蒙牛乳液双雄公布的最新财报来看,2018年,伊利实现年度营业总收入795.53亿元,而蒙牛乳业实现收入689.77亿元。

花花牛作为深耕本土区域的乳企,花花牛产品主要是低温酸奶为主,打造了第一家集现代化奶牛养殖+放养模式+有机田园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号称是国内首创的散养、放养结合的有机奶牛养殖模式。

之所以产品是低温酸奶为主,是因为乳制品有常温和低温之分,国内市场目前以常温产品为主,比重超过80%。在低温奶方面,受制于牧场奶源,工厂就近、终端冷柜配置以及物流成本效益的原因,地方乳企虽然有优势,但是伊利和蒙牛依然占据超过40%的市场份额。

而常温奶市场,根据尼尔森的统计数据显示,蒙牛伊利两者合计市占率在65%以上,并且逐年提升,愈发强大。作为本地乳企的花花牛更没有丝毫的优势。

想要上市,中原,显然只是花花牛的战略“后方”,逐鹿全国、紧握未来才是花花牛的战略雄心。

品牌老化、质量问题频现能否逆转?

近年来,品牌老化、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让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强势品牌开始走下坡路,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例如老干妈、李宁、旺旺等中国传统品牌纷纷对市场重新进行审视剖析,制定品牌升级战略,推出适应核心消费人群的产品,相继成功地实现了品牌年轻化。

尤其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个乳业开始出现野蛮生长的态势,以伊利为例,各种的营销推广策略飞速发展,从2009年之后,伊利先是成为了上海世博会的高级赞助商。强势的各种赞助,不断占据营销优势地位,同时在2011年营销额重回行业首位,之后在2012年成为了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指定营养乳制品。

其实,国内乳制品市场属于典型的双寡头垄断,市占率只是表象,营销不过锦上添花,如何在销售渠道、品牌、全产业链等方面已经建立强大的竞争优势是关键。

前端奶源的严格把控+后端不断加重的产品研发,这样才能回归产品。奶制品作为一种独特的饮品,其本身就是对奶源的二次乃至多次的加工,可以说奶源是决定产品品质天花板的首要因素。而以往来说,企业更多地在奶源的选择中属于被动方,只有选择权而没有实际干预权。

在奶源建设方面,伊利和蒙牛均投入了巨额资金,保证了对供给端的掌控。花花牛也仅仅在省内的8座奶源基地,和伊利蒙牛遍布全球的黄金奶源基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但现实情况更糟糕的是,然相比花花牛上市进展的消息,被喻为中原乳企航母的花花牛质量安全问题则时有发生。

2011年到2018年期间,花花牛频频成为消费者曝光维权的对象,胀气奶、腐臭奶、虫子、异物等想想都让人毛骨悚然的东西,在花花牛产品中层出不穷。面对质量问题,不能像此前花花牛回复所谓的仅仅是个案,就能当做忽视食品安全的借口,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命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摆脱顽疾,破解难题,花花牛似乎再说上市之前并不关心。

在产品升级和品牌年轻化方面,虽然花花牛针对95后的消费群体推出了牛花花果蔬风味调制乳,表面看有区别于传统的牛奶,所谓的以消费者为中心推出的ip新品,只是为了单纯的互动和好玩,产品本身没有细分出更多的场景和口味,也仅仅是噱头的营销招式罢了。

产品的升级往往伴随着对用户的需求而转变的,消费者从原来的单纯的牛奶购买到需求早餐奶、晚餐奶等时段型产品;有机奶等高品质产品;乳酸菌等多口味产品等,多场景、多角度的垂直细分需求。

对于花花牛来说,上市面临着自我更多的突破与革新,尤其是花花牛品牌的战略组成,以及渠道策略的转变,从传统渠道转变为线上线下兼容的双渠道作战,如何打破区域壁垒,面向未来,这些都是花花牛上市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