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沪江网校回应上市失败传言!网校版“知识付费”故事,很难续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沪江网校回应上市失败传言!网校版“知识付费”故事,很难续讲

目前看来,或许沪江在无缘港股得情况下,很有可能冲刺科创版。

文|张书乐

网校其实是另一种知识付费的模式。

只是,它同样也存在难以跨越的焦虑。

据“IPO早知道”日前报道的消息称,沪江上市计划已经告吹。

“IPO早知道”称,按照港交所的规定,5月7日前,若沪江无法更新申请或挂牌上市,本次的上市之路就走到了尽头。

沪江于去年7月3日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并在11月22日通过了上市聆讯,且于12月7日更新了招股书,截至此时,沪江上市推进时间已经接近半年,此后便无进一步的挂牌上市时间表。

沪江对此回应称,目前港股的上市计划的确有所调。此次调整系公司综合市场环境,未来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后的主动调整,公司将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在合适的板块登陆资本市场。

在线教育魔力消退

对此,《国际金融报》记者蒋佩芳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沪江已经不再有过去争夺“港股在线教育第一股”的心态,在线教育的风口经过沉淀,目前已经进入到瓶颈期,且在政策可能波动的前提下,整体环境也使得沪江难以继续IPO。

内因上看,作为“知识付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以沪江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已经走过了红利期。

整体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企的原因,除了平台间竞争以及渠道价格上涨外,更重要的是网校的“魔力”正在消退。

其对比线下传统教辅培训来说,除了用户到课堂之间的距离缩短外,并不具备教学上更多的优势。

互动效果不明显

同时,网校本质上缺乏现实教学的互动性。

唯一剩下的卖点,不过是名师打破地域的概念。

然而,早前一连串各色网校名师、外教的“名不副实”事件,也在破除网校的这一优势。

根据招股书,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沪江年度营收分别为1.84亿元、3.4亿元、5.55亿元,三年分别亏损2.8亿元、4.22亿元、5.37亿元。2018年前8个月,沪江亏损约8.63亿元。

亏损除了营销上的问题,也有网校自身的问题。

网校这种把课堂放在网络上,以“打卡”和“家长伴读”为卖点,实质上并不能形成和传统教辅培训相差异的护城河,尤其是在一些大众形态课程上。

反而,在特别小众的一些教学上,其长尾效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但这又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大平台。

渠道下沉难

外因则更多,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则是国内各线城市存在地域差异和收入差异,全国统一价的网校收费,在渠道下沉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三线以下城市中等收入家庭难以负担、和当地课外培训价格出现鸿沟的状态。

这种现实,也制约了网校真正达成长尾和渠道全覆盖的战力。

目前看来,或许沪江在无缘港股得情况下,很有可能冲刺科创版。

作为一种创新业态,沪江依然有故事可讲,只是更多局限于创新理念上,类似“画饼”。

但如果其营收状态进一步恶化,则会让这一“上架”可能也化为泡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沪江网校回应上市失败传言!网校版“知识付费”故事,很难续讲

目前看来,或许沪江在无缘港股得情况下,很有可能冲刺科创版。

文|张书乐

网校其实是另一种知识付费的模式。

只是,它同样也存在难以跨越的焦虑。

据“IPO早知道”日前报道的消息称,沪江上市计划已经告吹。

“IPO早知道”称,按照港交所的规定,5月7日前,若沪江无法更新申请或挂牌上市,本次的上市之路就走到了尽头。

沪江于去年7月3日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并在11月22日通过了上市聆讯,且于12月7日更新了招股书,截至此时,沪江上市推进时间已经接近半年,此后便无进一步的挂牌上市时间表。

沪江对此回应称,目前港股的上市计划的确有所调。此次调整系公司综合市场环境,未来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后的主动调整,公司将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在合适的板块登陆资本市场。

在线教育魔力消退

对此,《国际金融报》记者蒋佩芳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沪江已经不再有过去争夺“港股在线教育第一股”的心态,在线教育的风口经过沉淀,目前已经进入到瓶颈期,且在政策可能波动的前提下,整体环境也使得沪江难以继续IPO。

内因上看,作为“知识付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以沪江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已经走过了红利期。

整体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企的原因,除了平台间竞争以及渠道价格上涨外,更重要的是网校的“魔力”正在消退。

其对比线下传统教辅培训来说,除了用户到课堂之间的距离缩短外,并不具备教学上更多的优势。

互动效果不明显

同时,网校本质上缺乏现实教学的互动性。

唯一剩下的卖点,不过是名师打破地域的概念。

然而,早前一连串各色网校名师、外教的“名不副实”事件,也在破除网校的这一优势。

根据招股书,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沪江年度营收分别为1.84亿元、3.4亿元、5.55亿元,三年分别亏损2.8亿元、4.22亿元、5.37亿元。2018年前8个月,沪江亏损约8.63亿元。

亏损除了营销上的问题,也有网校自身的问题。

网校这种把课堂放在网络上,以“打卡”和“家长伴读”为卖点,实质上并不能形成和传统教辅培训相差异的护城河,尤其是在一些大众形态课程上。

反而,在特别小众的一些教学上,其长尾效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但这又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大平台。

渠道下沉难

外因则更多,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则是国内各线城市存在地域差异和收入差异,全国统一价的网校收费,在渠道下沉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三线以下城市中等收入家庭难以负担、和当地课外培训价格出现鸿沟的状态。

这种现实,也制约了网校真正达成长尾和渠道全覆盖的战力。

目前看来,或许沪江在无缘港股得情况下,很有可能冲刺科创版。

作为一种创新业态,沪江依然有故事可讲,只是更多局限于创新理念上,类似“画饼”。

但如果其营收状态进一步恶化,则会让这一“上架”可能也化为泡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