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球最大机场真机试飞,人脸识别安检等高科技酷炫亮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球最大机场真机试飞,人脸识别安检等高科技酷炫亮相

作为国家重大标志性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应用了大量新工艺、新科技,代表了中国技术的最高水平,建成后将成为引领中国综合智能交通发展的标杆枢纽。

文|AI报道

2014年12月26日,北京新机场工程举行开工典礼,肇始于此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经过近五年的施工建设,终于迎来首次真机试飞验证。

这座号称全球最大的机场,位于永定河北岸,地处京津冀核心地带,其功能定位为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具备发展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级综合智能交通枢纽的潜在优势。

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北京新机场管理中心总经理姚亚波在近期报道中曾描述,在推进智慧机场建设方面,北京新机场在2012年实施信息规划时就明确了以实现“Airport3.0智慧型机场”的运行管理理念为建设目标,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平台为基础,搭建航班生产运行、旅客运行服务、空侧运行管理、综合交通管理、安全管理、商业管理、能源管理、货运信息管理、环境信息管理等九大业务平台,为机场各个业务单元和利益相关方提供实时、共享、统一、透明的应用服务。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AI高科技

作为国家重大标志性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应用了大量新工艺、新科技,代表了中国技术的最高水平,建成后将成为引领中国综合智能交通发展的标杆枢纽。

AI赋能“智能旅客安检系统”

智能旅客安检系统是新科技应用代表之一,借助商汤科技所支持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项创新,包括:将人脸识别技术与自助验证闸机设备应用在自助验证环节,实现旅客自助安检查验的全流程自动化操作,自动完成旅客信息核验及人证比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人脸动态识别,首次创建以生物特征标签为关键信息的安检流程等,有望引领机场安检实现智能化,提升交通安全运行效率和旅客满意度。

智能旅客安检系统充分发挥出科技智能识别效能,在安检现场实现了“人防+技防”效果。据统计,使用该系统后,人脸识别一次成功绑定率达到99%以上,行李通过率达到600件/小时,旅客通过率由使用前的180人/小时提高到约260人/小时,大幅提高了安检效率和安全等级,极大节约了旅客过检等候时间。

停车还能如此操作

大兴国际机场的停车楼在航站楼南侧,按照规划,这座地下1层、地上3层的停车楼一共提供了约4200个车位。但经过优化设计,停车楼的车位数量增加至4321个。

“之所以能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增加车位,是得益于很多智能化措施。”首长国际总经理助理、大兴国际机场停车楼项目负责人李娜在接受采访时提供了一份停车楼的智能化方案。在这栋智能化停车楼中,特意引入了机器人自动泊车、反向查车等功能。李娜介绍,大兴国际机场停车楼的一层将布局148个停车位,均依靠两个机器人完成泊车。机器人将如叉车一般将车辆托起运到车位。由于无人操作,车辆间距可以更近,省下了不少空间,也就增加了停车位。

目前,中国市场上已经推出或正在开发停车机器人的企业超过20家,国内的停车机器人已经有多个项目落地且运行,此次大兴国际机场引进停车机器人项目也从侧面印证了国内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但社会各界对于停车机器人的信任度还有待于长时间的检验,且项目本身关乎整个停车系统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只有经过不断的完善与检验,才能保证最佳的运行效果。

人工智能如何为航空 “保驾护航”?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数据显示,在未来20年,全球民航旅客的人数将翻一番。与之相应的是,空中交通管制、机场调度和飞机系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人工智能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之一。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航空业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将从1.52亿美元增长到22.02亿美元。

那么,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于航空安全呢?

AI技术帮助实现智能航空

自动化系统在商用航空已应用多年,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承担了部分飞行员的职责。目前,已有多项技术应用与实践中。例如,跑道超限保护(ROPS)软件可以快速计算飞机进近速度和重量,将得到的物理模型与公布的跑道长度和当地的天气进行比较。ROPS还可计算最佳的进近下滑道或轨迹,帮助飞行操作。一些新兴系统也在不断开发,如机动特性增强系统(MCAS)可以在需要补偿飞机操纵特性时增加安全性,利用传感器数据根据飞行条件自动调整飞机的控制。

AI指导精准全面的监测

机械故障是飞行事故最大的诱因之一,在引入了人工智能系统之后,这一切将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比如,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分析数据,对飞机进行健康和使用周期监测,从而传达预防措施。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飞机的各项系统及零部件中,进行全面精准的分析和监测。

识别安全风险,预防灾难发生

如果能利用AI技术预防未来灾难的发生,可以说是航空领域的重大突破。位于硅谷的美国航空局(NASA)的艾姆斯研究中心便从事航空相关的AI研究,重点针对识别商业航空事故数据中预示飞机存在潜在系统性大问题的“异常运行”。目前,NASA已经对异常情况监测和事故先兆识别进行了初步开发,并已开始接收专家们的相关反馈。此外,NASA正在开发一套用于飞机数据安全性分析的系统,目的是在NASA、FAA、国家运输委员会、飞机制造商和各大航空公司之间建立一个安全数据共享联盟,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航班飞行数据,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AI帮助机场提高运营效率

在机场安全人工智能项目中,视频监控信息快速检索、人脸识别技术的自动核验设备、异常车辆排除等技术已逐步投入使用推广。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整合关键业务的不同平台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共享,实现以机场为中心和各个运营方资源合理调配,帮助管制员监控飞机飞行状态和气象信息。同时,使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可预测机场流量分布,能帮助航空简化地面运营,在提高机场运行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管制员工作管理难度和强度。

除此之外,航空公司还可以借助AI来分析历史乘客数据、天气模式等,从而预测乘客行为,减少超额预定。还可以通过分析旅行国家、目的地和旅客类型等变量来预测行李负荷,在航班起飞的前几天优化燃料需求。在塔台指挥、客流量监控、机场安保等方面,人工智能也将大幅度提高机场的运营效率。

总的来说,各个领域都在积极探索AI技术的潜力,利用人工智能应用于机场智能化、保障航空安全、提高运营效率等多个领域之中。虽然目前从技术层到应用端,都存在很多问题和风险,但可以预见,日趋成熟的AI将会为航空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球最大机场真机试飞,人脸识别安检等高科技酷炫亮相

作为国家重大标志性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应用了大量新工艺、新科技,代表了中国技术的最高水平,建成后将成为引领中国综合智能交通发展的标杆枢纽。

文|AI报道

2014年12月26日,北京新机场工程举行开工典礼,肇始于此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经过近五年的施工建设,终于迎来首次真机试飞验证。

这座号称全球最大的机场,位于永定河北岸,地处京津冀核心地带,其功能定位为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具备发展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级综合智能交通枢纽的潜在优势。

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北京新机场管理中心总经理姚亚波在近期报道中曾描述,在推进智慧机场建设方面,北京新机场在2012年实施信息规划时就明确了以实现“Airport3.0智慧型机场”的运行管理理念为建设目标,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平台为基础,搭建航班生产运行、旅客运行服务、空侧运行管理、综合交通管理、安全管理、商业管理、能源管理、货运信息管理、环境信息管理等九大业务平台,为机场各个业务单元和利益相关方提供实时、共享、统一、透明的应用服务。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AI高科技

作为国家重大标志性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应用了大量新工艺、新科技,代表了中国技术的最高水平,建成后将成为引领中国综合智能交通发展的标杆枢纽。

AI赋能“智能旅客安检系统”

智能旅客安检系统是新科技应用代表之一,借助商汤科技所支持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项创新,包括:将人脸识别技术与自助验证闸机设备应用在自助验证环节,实现旅客自助安检查验的全流程自动化操作,自动完成旅客信息核验及人证比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人脸动态识别,首次创建以生物特征标签为关键信息的安检流程等,有望引领机场安检实现智能化,提升交通安全运行效率和旅客满意度。

智能旅客安检系统充分发挥出科技智能识别效能,在安检现场实现了“人防+技防”效果。据统计,使用该系统后,人脸识别一次成功绑定率达到99%以上,行李通过率达到600件/小时,旅客通过率由使用前的180人/小时提高到约260人/小时,大幅提高了安检效率和安全等级,极大节约了旅客过检等候时间。

停车还能如此操作

大兴国际机场的停车楼在航站楼南侧,按照规划,这座地下1层、地上3层的停车楼一共提供了约4200个车位。但经过优化设计,停车楼的车位数量增加至4321个。

“之所以能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增加车位,是得益于很多智能化措施。”首长国际总经理助理、大兴国际机场停车楼项目负责人李娜在接受采访时提供了一份停车楼的智能化方案。在这栋智能化停车楼中,特意引入了机器人自动泊车、反向查车等功能。李娜介绍,大兴国际机场停车楼的一层将布局148个停车位,均依靠两个机器人完成泊车。机器人将如叉车一般将车辆托起运到车位。由于无人操作,车辆间距可以更近,省下了不少空间,也就增加了停车位。

目前,中国市场上已经推出或正在开发停车机器人的企业超过20家,国内的停车机器人已经有多个项目落地且运行,此次大兴国际机场引进停车机器人项目也从侧面印证了国内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但社会各界对于停车机器人的信任度还有待于长时间的检验,且项目本身关乎整个停车系统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只有经过不断的完善与检验,才能保证最佳的运行效果。

人工智能如何为航空 “保驾护航”?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数据显示,在未来20年,全球民航旅客的人数将翻一番。与之相应的是,空中交通管制、机场调度和飞机系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人工智能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之一。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航空业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将从1.52亿美元增长到22.02亿美元。

那么,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于航空安全呢?

AI技术帮助实现智能航空

自动化系统在商用航空已应用多年,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承担了部分飞行员的职责。目前,已有多项技术应用与实践中。例如,跑道超限保护(ROPS)软件可以快速计算飞机进近速度和重量,将得到的物理模型与公布的跑道长度和当地的天气进行比较。ROPS还可计算最佳的进近下滑道或轨迹,帮助飞行操作。一些新兴系统也在不断开发,如机动特性增强系统(MCAS)可以在需要补偿飞机操纵特性时增加安全性,利用传感器数据根据飞行条件自动调整飞机的控制。

AI指导精准全面的监测

机械故障是飞行事故最大的诱因之一,在引入了人工智能系统之后,这一切将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比如,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分析数据,对飞机进行健康和使用周期监测,从而传达预防措施。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飞机的各项系统及零部件中,进行全面精准的分析和监测。

识别安全风险,预防灾难发生

如果能利用AI技术预防未来灾难的发生,可以说是航空领域的重大突破。位于硅谷的美国航空局(NASA)的艾姆斯研究中心便从事航空相关的AI研究,重点针对识别商业航空事故数据中预示飞机存在潜在系统性大问题的“异常运行”。目前,NASA已经对异常情况监测和事故先兆识别进行了初步开发,并已开始接收专家们的相关反馈。此外,NASA正在开发一套用于飞机数据安全性分析的系统,目的是在NASA、FAA、国家运输委员会、飞机制造商和各大航空公司之间建立一个安全数据共享联盟,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航班飞行数据,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AI帮助机场提高运营效率

在机场安全人工智能项目中,视频监控信息快速检索、人脸识别技术的自动核验设备、异常车辆排除等技术已逐步投入使用推广。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整合关键业务的不同平台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共享,实现以机场为中心和各个运营方资源合理调配,帮助管制员监控飞机飞行状态和气象信息。同时,使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可预测机场流量分布,能帮助航空简化地面运营,在提高机场运行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管制员工作管理难度和强度。

除此之外,航空公司还可以借助AI来分析历史乘客数据、天气模式等,从而预测乘客行为,减少超额预定。还可以通过分析旅行国家、目的地和旅客类型等变量来预测行李负荷,在航班起飞的前几天优化燃料需求。在塔台指挥、客流量监控、机场安保等方面,人工智能也将大幅度提高机场的运营效率。

总的来说,各个领域都在积极探索AI技术的潜力,利用人工智能应用于机场智能化、保障航空安全、提高运营效率等多个领域之中。虽然目前从技术层到应用端,都存在很多问题和风险,但可以预见,日趋成熟的AI将会为航空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