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草案)正在公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草案)正在公示

根据有关规定,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草案)》项目进行公示。

图片来源:摄图网

根据有关规定,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草案)》项目进行公示,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公示时间:自2019年5月16日至2019年6月14日,共30天。

二、公示地点: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新业路229号市民中心裙楼L座)、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www.hzplanning.gov.cn)、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网站(www.hzyhw.com.cn)同时展出。

欢迎广大市民参加。

一、规划背景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国大运河通州段时提出“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至此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2018年杭州市提出城北地区规划建设需要以运河文化为引领,重点打造“文化+”大走廊。在上述背景下,为清晰区域产业发展和功能定位,优化用地布局结构,打造世界级、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于2018年7月启动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经过多轮优化与完善,最终形成本轮城市设计方案(草案),并予以公示。

(区位图)

二、规划范围及现状

基地位于绕城高速以内,西至上塘高架,东至320国道东侧杭钢用地边界,南至石祥路,北至康桥路及杭钢用地北侧边界,规划面积约13.8平方公里。

现状评价:

(1)城北门户,运河之芯,区位优势显著,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运河文化、工业文化、半山文化等);

(2)生态格局优良,但缺少具有地标意义的公共设施,空间活力指数及设施品质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

(3)土地储备丰富,但缺乏清晰的功能定位。随着杭钢、炼油厂等企业的搬迁,原有产业优势地位丧失,新产业尚未培育;

(4)现状交通分割,地块进入性差。

(运河文化、工业文化、半山文化构成了基地内部丰富的文化底蕴)

(丰富的工业地景:杭州的“铁锈地带”)

(多元的山水格局)

三、规划结构

整体形成“运河绸缎、文化走廊”,“工业年轮、魅力珠串”,“城北之芯、创智枢纽”,“山水环链、复合水城”的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图)

四、规划内容规划定位

战略引领

1文化引领战略(“五彩绸带”计划)

梳理、整合、保护与利用区内文化遗产资源,构筑本区块文化走廊建设的核心骨架。

纵向通过大运河蓝色“绸带”联结、激活运河两岸,打造城北运河文化带;

横向通过工业遗存棕色“锈带”及规划“绿轴”,整合构建“半山——杭钢——炼油厂——运河”的空间序列,打造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年轮带。

同时,为弘扬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连接京杭大运河与良渚遗址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良渚新城将打造大运河——郁宅港——西塘河沿线景观轴。

(运河文化带+工业年轮带)

2产业振兴战略(“产业文化+”计划)

城北的产业发展存在两个“痛点”:

1、现状以夕阳产业为主,产出效益低,信息、电商、互联网金融等特色产业布局分散;

2、既有产业格局主导方向不明,缺乏战略平台和抓手

因此,规划提出产业“文化+”(+旅游,+科技,+创意,+数字经济)计划,通过产业之间的跨界发展,集聚空间功能,形成以“文化”为主导的复合产业体系。

(四类产业分布格局)

并以不同的产业群落和空间载体适应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发展需求, 在空间上总体上形成旗舰企业总部、开放式产业群落、创新社区与创新群落等三大类产业群落;各个群落均采取“复合创新社区”的产居融合发展模式,大分区,小混合。

(三大产业群落分布格局)

3中心再造战略(“运河之芯”计划)

大城北的发展要回归运河,围绕运河形成“一体两翼,内外圈层”的布局模式,将杭州城北城市副中心在运河两岸落地,打造城北文化旅游中心、商业商务中心与智慧科创中心。

“一体”:城北副中心主体,主要设置城市及区域级别的公共设施;

“两翼”:次一级公共服务中心,结合轨道站点布置。

(“一体两翼”的中心体系)

4交通支撑战略(“北部畅行”计划)

在轨道交通方面,加密轨道线网,畅达城市中心;在区内交通组织方面,打造“五纵三横”的道路总体格局。

(打造“五纵三横”的道路总体格局)

5品质提升战略(“凤栖梧桐”计划)

一流的城市新区需要一流的公共配套与景观环境,为此,规划提出“凤栖梧桐”计划。

通过棕地治理与修复、“水上杭州”打造、复合韧性的生态骨架、水陆一体游赏路线、公共服务配套等五项措施提升基地品质。

(棕地治理)

(水上杭州)

(公共服务配套示意图)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草案))

五、三大核心设计概念1运河国际文化走廊

按照城市拥河发展、空间沿河开放、文化依河生长的设计理念,以传承文化、修补功能、缝合两岸、激活空间为主要技术手段,打造杭州大运河首展之地及最具国际品质的滨水空间。

(运河文化走廊设计图)

(运河湾休闲综合体鸟瞰图)

(工业遗产体验中心透视图(炼油厂催化塔改造))

(大运河首展核心区)

2工业年轮带

以运河国际文化艺术公园为起点,以改造后的平炼路步行走廊为纽带,连接整合运河与半山两大地区,通过一条东西向的线性公园将催化塔、焦化塔、电厂烟囱、厂区铁轨、高炉、焦炉、等工业遗存整体串接起来,构建东西向的工业年轮带,通过新功能的引入空间的再设计,在留住历史记忆的同时,吸引、集聚国际品质的配套功能与高增长的潜力产业,从而实现城北地区的空间更新与活力再造。

(工业年轮带设计图)

平炼路中央景观大街

对平炼路断面进行再设计,整体宽度控制在60米左右,保留中部25米宽度的林荫大道并改造为慢行景观大街。

(平炼路鸟瞰图)

(平炼路剖面)

(多元活力的慢行景观大街)

BMW综合体

BMW作为TOD模式的升级版,集合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是区块的慢行网络中心和换乘中心,本区规划杭钢站与拱康路站两处BMW综合体。

(拱康路站综合体)

杭钢遗址公园

规划以保留工业遗存作为片区更新的核心触媒,延续旧工业建筑的空间尺度和景观特征,并参照原有工艺生产流程线索,通过构件植入、建筑内部更新及场地景观的一体化设计,打造文化、艺术、设计综合体,以此继往开来,铭记时代。

(杭钢遗址公园)

3山水景观环链

打造18公里山水景观环链,由8公里大运河国际文化走廊、4公里电厂河生态休闲带、4公里杭钢河商业文化带和2公里杭钢湖工业会展带组成,致力于打造独一无二的水城生活。

以运河两岸为核心,通过杭钢河、电厂河、以及新开挖的杭钢湖形成运河水环,沿线打造汇聚生态休闲、科普教育、亲子游乐、工业文化、水岸商业、水上运动等14 个不同主题的“水岸活力公园”,通过1个一级码头、2个二级码头,多个停靠码头构建畅游水岸的水运体系。水岸全连续的步行系统通过开放空间链接半山,打造一条缝合两岸、链接山水、连续可达、体验自然与工业与水运魅力活力的山水环链。

(18公里山水环链设计图)

(三里洋商务文化公园)

(工业印记商业休闲游廊)

来源:杭州规划和自然资源

原标题: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草案)正在公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草案)正在公示

根据有关规定,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草案)》项目进行公示。

图片来源:摄图网

根据有关规定,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草案)》项目进行公示,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公示时间:自2019年5月16日至2019年6月14日,共30天。

二、公示地点: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新业路229号市民中心裙楼L座)、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www.hzplanning.gov.cn)、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网站(www.hzyhw.com.cn)同时展出。

欢迎广大市民参加。

一、规划背景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国大运河通州段时提出“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至此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2018年杭州市提出城北地区规划建设需要以运河文化为引领,重点打造“文化+”大走廊。在上述背景下,为清晰区域产业发展和功能定位,优化用地布局结构,打造世界级、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于2018年7月启动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经过多轮优化与完善,最终形成本轮城市设计方案(草案),并予以公示。

(区位图)

二、规划范围及现状

基地位于绕城高速以内,西至上塘高架,东至320国道东侧杭钢用地边界,南至石祥路,北至康桥路及杭钢用地北侧边界,规划面积约13.8平方公里。

现状评价:

(1)城北门户,运河之芯,区位优势显著,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运河文化、工业文化、半山文化等);

(2)生态格局优良,但缺少具有地标意义的公共设施,空间活力指数及设施品质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

(3)土地储备丰富,但缺乏清晰的功能定位。随着杭钢、炼油厂等企业的搬迁,原有产业优势地位丧失,新产业尚未培育;

(4)现状交通分割,地块进入性差。

(运河文化、工业文化、半山文化构成了基地内部丰富的文化底蕴)

(丰富的工业地景:杭州的“铁锈地带”)

(多元的山水格局)

三、规划结构

整体形成“运河绸缎、文化走廊”,“工业年轮、魅力珠串”,“城北之芯、创智枢纽”,“山水环链、复合水城”的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图)

四、规划内容规划定位

战略引领

1文化引领战略(“五彩绸带”计划)

梳理、整合、保护与利用区内文化遗产资源,构筑本区块文化走廊建设的核心骨架。

纵向通过大运河蓝色“绸带”联结、激活运河两岸,打造城北运河文化带;

横向通过工业遗存棕色“锈带”及规划“绿轴”,整合构建“半山——杭钢——炼油厂——运河”的空间序列,打造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年轮带。

同时,为弘扬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连接京杭大运河与良渚遗址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良渚新城将打造大运河——郁宅港——西塘河沿线景观轴。

(运河文化带+工业年轮带)

2产业振兴战略(“产业文化+”计划)

城北的产业发展存在两个“痛点”:

1、现状以夕阳产业为主,产出效益低,信息、电商、互联网金融等特色产业布局分散;

2、既有产业格局主导方向不明,缺乏战略平台和抓手

因此,规划提出产业“文化+”(+旅游,+科技,+创意,+数字经济)计划,通过产业之间的跨界发展,集聚空间功能,形成以“文化”为主导的复合产业体系。

(四类产业分布格局)

并以不同的产业群落和空间载体适应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发展需求, 在空间上总体上形成旗舰企业总部、开放式产业群落、创新社区与创新群落等三大类产业群落;各个群落均采取“复合创新社区”的产居融合发展模式,大分区,小混合。

(三大产业群落分布格局)

3中心再造战略(“运河之芯”计划)

大城北的发展要回归运河,围绕运河形成“一体两翼,内外圈层”的布局模式,将杭州城北城市副中心在运河两岸落地,打造城北文化旅游中心、商业商务中心与智慧科创中心。

“一体”:城北副中心主体,主要设置城市及区域级别的公共设施;

“两翼”:次一级公共服务中心,结合轨道站点布置。

(“一体两翼”的中心体系)

4交通支撑战略(“北部畅行”计划)

在轨道交通方面,加密轨道线网,畅达城市中心;在区内交通组织方面,打造“五纵三横”的道路总体格局。

(打造“五纵三横”的道路总体格局)

5品质提升战略(“凤栖梧桐”计划)

一流的城市新区需要一流的公共配套与景观环境,为此,规划提出“凤栖梧桐”计划。

通过棕地治理与修复、“水上杭州”打造、复合韧性的生态骨架、水陆一体游赏路线、公共服务配套等五项措施提升基地品质。

(棕地治理)

(水上杭州)

(公共服务配套示意图)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草案))

五、三大核心设计概念1运河国际文化走廊

按照城市拥河发展、空间沿河开放、文化依河生长的设计理念,以传承文化、修补功能、缝合两岸、激活空间为主要技术手段,打造杭州大运河首展之地及最具国际品质的滨水空间。

(运河文化走廊设计图)

(运河湾休闲综合体鸟瞰图)

(工业遗产体验中心透视图(炼油厂催化塔改造))

(大运河首展核心区)

2工业年轮带

以运河国际文化艺术公园为起点,以改造后的平炼路步行走廊为纽带,连接整合运河与半山两大地区,通过一条东西向的线性公园将催化塔、焦化塔、电厂烟囱、厂区铁轨、高炉、焦炉、等工业遗存整体串接起来,构建东西向的工业年轮带,通过新功能的引入空间的再设计,在留住历史记忆的同时,吸引、集聚国际品质的配套功能与高增长的潜力产业,从而实现城北地区的空间更新与活力再造。

(工业年轮带设计图)

平炼路中央景观大街

对平炼路断面进行再设计,整体宽度控制在60米左右,保留中部25米宽度的林荫大道并改造为慢行景观大街。

(平炼路鸟瞰图)

(平炼路剖面)

(多元活力的慢行景观大街)

BMW综合体

BMW作为TOD模式的升级版,集合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是区块的慢行网络中心和换乘中心,本区规划杭钢站与拱康路站两处BMW综合体。

(拱康路站综合体)

杭钢遗址公园

规划以保留工业遗存作为片区更新的核心触媒,延续旧工业建筑的空间尺度和景观特征,并参照原有工艺生产流程线索,通过构件植入、建筑内部更新及场地景观的一体化设计,打造文化、艺术、设计综合体,以此继往开来,铭记时代。

(杭钢遗址公园)

3山水景观环链

打造18公里山水景观环链,由8公里大运河国际文化走廊、4公里电厂河生态休闲带、4公里杭钢河商业文化带和2公里杭钢湖工业会展带组成,致力于打造独一无二的水城生活。

以运河两岸为核心,通过杭钢河、电厂河、以及新开挖的杭钢湖形成运河水环,沿线打造汇聚生态休闲、科普教育、亲子游乐、工业文化、水岸商业、水上运动等14 个不同主题的“水岸活力公园”,通过1个一级码头、2个二级码头,多个停靠码头构建畅游水岸的水运体系。水岸全连续的步行系统通过开放空间链接半山,打造一条缝合两岸、链接山水、连续可达、体验自然与工业与水运魅力活力的山水环链。

(18公里山水环链设计图)

(三里洋商务文化公园)

(工业印记商业休闲游廊)

来源:杭州规划和自然资源

原标题: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草案)正在公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