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口碑佳作迭出,“据真实事件改编”成爆款背后的方法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口碑佳作迭出,“据真实事件改编”成爆款背后的方法论?

真实事件改编作品等同于“非虚构IP”作品,相较于虚构作品,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大概率能成为口碑佳作甚至爆款。

文|锋芒智库 大静

缉毒警察“步步惊心”的工作日常、毒贩的不择手段和心狠手辣、凌驾于国法之上的宗族制度、“警匪”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智勇博弈……《破冰行动》以极佳的镜头视角和戏剧语言重现了2013年广东警方将“亚洲制毒第一村”博社村“连根拔起”的过程。截至目前,《破冰行动》收视率一路上涨,央视八套CSM55城收视连续多日破1,爱奇艺上单日播放量迈过1.5亿大关。

因为取材真实,《破冰行动》被大量“天才编剧也编不出来”的细节填满,人性的复杂程度、案件侦破过程的艰辛曲折得到了最直观全面的展示,“真实感”也因此成为了《破冰行动》聚拢观众、沉淀口碑的最大卖点。微博上,#破冰行动 过于真实#登上热搜榜,话题阅读量达1.1亿次,讨论量达2.3万。

关注度持续走高的《破冰行动》、上月底完结的《铁探》,再加上近两年电影市场涌现的《绿皮书》《何以为家》《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战狼Ⅱ》《摔跤吧!爸爸》……这些电影、剧集作品尽管国别、题材类型、拍摄风格、展现内容大相径庭,但都有着一个共同标签——据真实事件改编。

相较于虚构作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剧集、电影作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大概率能成为口碑佳作甚至爆款,这背后,“真实事件”给影视作品带来了什么样的光环?借着日益耀眼的光环,这类“非虚构IP”能否如网络IP般,迎来一个影视创作的春天呢?

自带传奇色彩、摆脱悬浮气息,真实事件“催生”涉案剧

事实上,“真实事件”历来是影视作品创作素材和灵感的来源,而由于人物塑造、剧情节奏、戏剧张力等改编层面的诉求,能够被影视化的“真实事件”,尤其特指那些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引起广泛关注和共鸣的事件。也因此,“据真实事件改编”七个字总代表着额外的情感重量和社会责任吁求。

《插翅难逃》剧照

在国产剧集领域,真实事件改编作品是涉案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4年的中国涉案剧黄金年代中,曾诞生大量基于大案、要案改编而来的作品。

如1995年的《西安大追捕》,还原了西安“道北”老大魏振海跌宕起伏的黑道人生;1999年的《惊天大劫案》再现了建国以来涉案金额最大的一起武装劫钞案“12·22番禺抢劫运钞车案”;2002年的《插翅难逃》以曾策划绑架了李嘉诚之子李泽钜的世纪罪犯张子强为原型;2003年的《大江东去》取材自震惊全国的沈阳“慕马”贪腐案;2006年的《极限追捕》主角原型为犯下武汉“1·10”、乌鲁木齐“6·20”等六起大案的马汉庆;2008年管虎执导的《第二面》重现了中国十大悍匪之一雷国民的抓捕故事……

在笔者看来,真实大案、要案成为涉案剧的“摇篮”,离不开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是刑事案件自带传奇色彩和噱头,能引发观众兴趣;其二是“真实”基调往往要求真实场景和“去明星化”,意味着较低的拍摄成本;其三是真实事件已经为影视化改编设立了大体框架,作品脱离了“悬浮感”,不易造成口碑崩盘;其四是围绕善恶是非展开的剧情有足够的戏剧张力,更易聚拢观众……先天加后天的优势下,涉案剧风靡一时。

《湄公河大案》剧照

2004年,就在涉案剧在当代题材中占比明显提振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涉案剧“安排在每晚23:00以后播放,同时要删减、弱化和调整剧中血腥、暴力、凶杀、恐怖的场景和画面”,涉案剧创作热潮由此出现大面积的降温。

沉寂十年后,2014年播出的《湄公河大案》再次打开涉案剧“局面”,《破冰行动》的编剧陈育新就曾担任《湄公河大案》的编剧。该剧聚焦了震惊中外的“湄公河惨案”,登陆中央一套黄金档后一度取得破3的收视佳绩。

前有《湄公河大案》,后有上月底收官、大部分角色都对应原型人物、剧中案件大多真实发生过的《铁探》及正在热播的《破冰行动》,多部“口碑佳作”加持之下,涉案剧重回“创作主场”似乎指日可待。

直击现实痛点 揭开社会疮疤,影视改编需更注重“社会价值”

与此同时,一个问题也愈加不容忽视——“真实事件”这座富矿,在剧集领域并未得到充分开发。

从涉案剧黄金年代至今,国产剧集对“真实事件”的开发极为单一,始终囿于警匪犯罪题材、涉案剧的桎梏中,虽有不少作品取得口碑收视双丰收,但一方面由于这些作品几乎都是以“破案”为主线层层推进,极易陷入重复和套路中;另一方面,由于素材集中于大案、要案,突出的是犯罪分子个体的黑暗面和警察群体的光辉形象,在直击现实痛点、揭开社会问题和疮疤的层面仍显“劲道”不足。

而相较于剧集领域,“真实事件”在电影领域的改编不仅在题材上拓展,有了“百花齐放”的趋势,还凸显了更深层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位列2018年电影票房总榜第三、累计票房31亿的《我不是药神》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原型陆勇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被称为“药侠”、“印度抗癌药代购第一人”,为帮助国内白血病病友购买印度仿制药,陆勇险些被判刑入狱。这部电影用一颗仿制抗癌药撕开国内药品监管政策和医疗改革的“口子”,引起了社会性的大讨论。

分别斩获了2017年、2018年票房冠军的《战狼Ⅱ》和《红海行动》,前者由2011年利比亚撤侨真实事件改编,后者据2015年也门撤侨真实事件改编,同为军事题材主旋律大片,两部电影将个人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流淌在影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是让观众热血沸腾。

同时,一批进口片也展示了“真实事件”投射社会现实的广度与深度。《摔跤吧!爸爸》根据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的真实故事改编,对长期地位低下的印度女性来说,“女摔跤冠军”无疑是一种颠覆和激励;《绿皮书》则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故事原型托尼的儿子尼克·维勒欧嘉参与了编剧工作;近期上映的《何以为家》,更是由故事原型本色出演,“纪实”性地还原了中东难民恶劣的生存环境。

在电影改编领域,“以艺术名义反映现实、审视现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改编方向,从影片票房成绩来看,观众普遍愿意为这个方向“买单”,这也从侧面说明,就“社会价值”而言,“真实事件”在剧集领域的改编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非虚构IP”成爆款背后方法论

尽管业界暂无统一的界定和表述,但笔者认为,真实事件改编作品等同于“非虚构IP”作品,相较于虚构作品,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大概率能成为口碑佳作甚至爆款。

原因不难分析,首先,“非虚构IP”意味着真实感和代入感。编剧的想象力总会面临天花板,近几年来,内容市场充斥了大量狗血、悬浮于现实生活的剧情,沙雕剧情饱受观众诟病,更拉低了内容的品质感。而真实事件有“纪实片”式质感,往往最直接、最惊心动魄、对观众而言也最具说服力。

《破冰行动》中“固若金汤”的塔寨村原型便是陆丰博社村,在广东警方开展的“雷霆扫毒”行动中,警方在博社村捣毁特大制贩毒团伙18个,捣毁制毒工场77个,缴获冰毒2925公斤、制毒原料23吨、20%村民参与了制贩毒……各种犯罪数据、中间的警匪勾结可谓骇人听闻,如不是有现实为“蓝本”,编剧或许难以创作出这样“大胆”的剧情。

《素媛》剧照

其次,能选作改编素材的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大多已经有广泛“知名度”,观众本身就对原型抱有好奇心,“IP基础”既成为了票房或收视率的保障,又能够拿捏住观众“痛点”、激发观众共鸣。

再次,这类“非虚构IP”能够形成社会声量。通过互联网传播、社交媒体的口碑发酵,极易引发全社会范围内的讨论和反思。如《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天价抗癌药就曾引起社会广泛争议,这番“民间讨论”也引起高层重视,此后一段时间,一系列将抗癌药纳入医保范围的民生措施发布。而在韩国,《熔炉》《素媛》《杀人回忆》等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也曾推进相关立法及社会体制改革。

去年以来,“流量+IP”模式失灵后,网络IP改编的热情逐渐冷却,随着以《破冰行动》为代表的真实事件改编作品在电影、剧集市场集中爆发,“非虚构IP”极有可能迎来影视创作的春天,而如何以真实事件为蓝本,进行更具现实意义、社会价值的影视化改编,则将成为从业者们接下来的课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口碑佳作迭出,“据真实事件改编”成爆款背后的方法论?

真实事件改编作品等同于“非虚构IP”作品,相较于虚构作品,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大概率能成为口碑佳作甚至爆款。

文|锋芒智库 大静

缉毒警察“步步惊心”的工作日常、毒贩的不择手段和心狠手辣、凌驾于国法之上的宗族制度、“警匪”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智勇博弈……《破冰行动》以极佳的镜头视角和戏剧语言重现了2013年广东警方将“亚洲制毒第一村”博社村“连根拔起”的过程。截至目前,《破冰行动》收视率一路上涨,央视八套CSM55城收视连续多日破1,爱奇艺上单日播放量迈过1.5亿大关。

因为取材真实,《破冰行动》被大量“天才编剧也编不出来”的细节填满,人性的复杂程度、案件侦破过程的艰辛曲折得到了最直观全面的展示,“真实感”也因此成为了《破冰行动》聚拢观众、沉淀口碑的最大卖点。微博上,#破冰行动 过于真实#登上热搜榜,话题阅读量达1.1亿次,讨论量达2.3万。

关注度持续走高的《破冰行动》、上月底完结的《铁探》,再加上近两年电影市场涌现的《绿皮书》《何以为家》《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战狼Ⅱ》《摔跤吧!爸爸》……这些电影、剧集作品尽管国别、题材类型、拍摄风格、展现内容大相径庭,但都有着一个共同标签——据真实事件改编。

相较于虚构作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剧集、电影作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大概率能成为口碑佳作甚至爆款,这背后,“真实事件”给影视作品带来了什么样的光环?借着日益耀眼的光环,这类“非虚构IP”能否如网络IP般,迎来一个影视创作的春天呢?

自带传奇色彩、摆脱悬浮气息,真实事件“催生”涉案剧

事实上,“真实事件”历来是影视作品创作素材和灵感的来源,而由于人物塑造、剧情节奏、戏剧张力等改编层面的诉求,能够被影视化的“真实事件”,尤其特指那些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引起广泛关注和共鸣的事件。也因此,“据真实事件改编”七个字总代表着额外的情感重量和社会责任吁求。

《插翅难逃》剧照

在国产剧集领域,真实事件改编作品是涉案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4年的中国涉案剧黄金年代中,曾诞生大量基于大案、要案改编而来的作品。

如1995年的《西安大追捕》,还原了西安“道北”老大魏振海跌宕起伏的黑道人生;1999年的《惊天大劫案》再现了建国以来涉案金额最大的一起武装劫钞案“12·22番禺抢劫运钞车案”;2002年的《插翅难逃》以曾策划绑架了李嘉诚之子李泽钜的世纪罪犯张子强为原型;2003年的《大江东去》取材自震惊全国的沈阳“慕马”贪腐案;2006年的《极限追捕》主角原型为犯下武汉“1·10”、乌鲁木齐“6·20”等六起大案的马汉庆;2008年管虎执导的《第二面》重现了中国十大悍匪之一雷国民的抓捕故事……

在笔者看来,真实大案、要案成为涉案剧的“摇篮”,离不开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是刑事案件自带传奇色彩和噱头,能引发观众兴趣;其二是“真实”基调往往要求真实场景和“去明星化”,意味着较低的拍摄成本;其三是真实事件已经为影视化改编设立了大体框架,作品脱离了“悬浮感”,不易造成口碑崩盘;其四是围绕善恶是非展开的剧情有足够的戏剧张力,更易聚拢观众……先天加后天的优势下,涉案剧风靡一时。

《湄公河大案》剧照

2004年,就在涉案剧在当代题材中占比明显提振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涉案剧“安排在每晚23:00以后播放,同时要删减、弱化和调整剧中血腥、暴力、凶杀、恐怖的场景和画面”,涉案剧创作热潮由此出现大面积的降温。

沉寂十年后,2014年播出的《湄公河大案》再次打开涉案剧“局面”,《破冰行动》的编剧陈育新就曾担任《湄公河大案》的编剧。该剧聚焦了震惊中外的“湄公河惨案”,登陆中央一套黄金档后一度取得破3的收视佳绩。

前有《湄公河大案》,后有上月底收官、大部分角色都对应原型人物、剧中案件大多真实发生过的《铁探》及正在热播的《破冰行动》,多部“口碑佳作”加持之下,涉案剧重回“创作主场”似乎指日可待。

直击现实痛点 揭开社会疮疤,影视改编需更注重“社会价值”

与此同时,一个问题也愈加不容忽视——“真实事件”这座富矿,在剧集领域并未得到充分开发。

从涉案剧黄金年代至今,国产剧集对“真实事件”的开发极为单一,始终囿于警匪犯罪题材、涉案剧的桎梏中,虽有不少作品取得口碑收视双丰收,但一方面由于这些作品几乎都是以“破案”为主线层层推进,极易陷入重复和套路中;另一方面,由于素材集中于大案、要案,突出的是犯罪分子个体的黑暗面和警察群体的光辉形象,在直击现实痛点、揭开社会问题和疮疤的层面仍显“劲道”不足。

而相较于剧集领域,“真实事件”在电影领域的改编不仅在题材上拓展,有了“百花齐放”的趋势,还凸显了更深层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位列2018年电影票房总榜第三、累计票房31亿的《我不是药神》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原型陆勇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被称为“药侠”、“印度抗癌药代购第一人”,为帮助国内白血病病友购买印度仿制药,陆勇险些被判刑入狱。这部电影用一颗仿制抗癌药撕开国内药品监管政策和医疗改革的“口子”,引起了社会性的大讨论。

分别斩获了2017年、2018年票房冠军的《战狼Ⅱ》和《红海行动》,前者由2011年利比亚撤侨真实事件改编,后者据2015年也门撤侨真实事件改编,同为军事题材主旋律大片,两部电影将个人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流淌在影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是让观众热血沸腾。

同时,一批进口片也展示了“真实事件”投射社会现实的广度与深度。《摔跤吧!爸爸》根据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的真实故事改编,对长期地位低下的印度女性来说,“女摔跤冠军”无疑是一种颠覆和激励;《绿皮书》则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故事原型托尼的儿子尼克·维勒欧嘉参与了编剧工作;近期上映的《何以为家》,更是由故事原型本色出演,“纪实”性地还原了中东难民恶劣的生存环境。

在电影改编领域,“以艺术名义反映现实、审视现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改编方向,从影片票房成绩来看,观众普遍愿意为这个方向“买单”,这也从侧面说明,就“社会价值”而言,“真实事件”在剧集领域的改编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非虚构IP”成爆款背后方法论

尽管业界暂无统一的界定和表述,但笔者认为,真实事件改编作品等同于“非虚构IP”作品,相较于虚构作品,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大概率能成为口碑佳作甚至爆款。

原因不难分析,首先,“非虚构IP”意味着真实感和代入感。编剧的想象力总会面临天花板,近几年来,内容市场充斥了大量狗血、悬浮于现实生活的剧情,沙雕剧情饱受观众诟病,更拉低了内容的品质感。而真实事件有“纪实片”式质感,往往最直接、最惊心动魄、对观众而言也最具说服力。

《破冰行动》中“固若金汤”的塔寨村原型便是陆丰博社村,在广东警方开展的“雷霆扫毒”行动中,警方在博社村捣毁特大制贩毒团伙18个,捣毁制毒工场77个,缴获冰毒2925公斤、制毒原料23吨、20%村民参与了制贩毒……各种犯罪数据、中间的警匪勾结可谓骇人听闻,如不是有现实为“蓝本”,编剧或许难以创作出这样“大胆”的剧情。

《素媛》剧照

其次,能选作改编素材的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大多已经有广泛“知名度”,观众本身就对原型抱有好奇心,“IP基础”既成为了票房或收视率的保障,又能够拿捏住观众“痛点”、激发观众共鸣。

再次,这类“非虚构IP”能够形成社会声量。通过互联网传播、社交媒体的口碑发酵,极易引发全社会范围内的讨论和反思。如《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天价抗癌药就曾引起社会广泛争议,这番“民间讨论”也引起高层重视,此后一段时间,一系列将抗癌药纳入医保范围的民生措施发布。而在韩国,《熔炉》《素媛》《杀人回忆》等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也曾推进相关立法及社会体制改革。

去年以来,“流量+IP”模式失灵后,网络IP改编的热情逐渐冷却,随着以《破冰行动》为代表的真实事件改编作品在电影、剧集市场集中爆发,“非虚构IP”极有可能迎来影视创作的春天,而如何以真实事件为蓝本,进行更具现实意义、社会价值的影视化改编,则将成为从业者们接下来的课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