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董明珠二十九年权力交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董明珠二十九年权力交锋

多年来,董明珠一直在证明“董明珠就是格力,格力就是董明珠”。

文|苏说财经  苏文  陶仔

“一段磕磕碰碰维持了将近17年的关系戛然而止,一件持续了3年多的事情终于有了了结。本来一肚子的牢骚,在脱离的昨天却瞬时消失全无。回想风风雨雨,面对特发大厦,默念着:再见了,老东家!”

王石写于2000年8月的这段话,道尽了他与深特发(深圳特区发展总公司)之间无休止纠缠的无尽感慨。此时,他掌舵的万科终于脱离了原大股东深特发,并成功与新大股东华润联姻。

不知当前的董明珠读到王石这段旧语时,是否会有同样的感慨。此时的她,如当年的王石一样,掌舵的格力电器也即将告别相处了29年之久的珠特发(珠海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后更名格力集团)。

2019年4月8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公告,格力集团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的格力电器15%股权,此后将退出第一大股东位置。这笔股权价值超过420亿!

消息一出,石破天惊。

这标志着明星公司格力电器控制权变更的重大事件,幕后导演是谁?为什么格力集团选择在此刻转让股权?对明星当家人董明珠而言,又究竟意味着什么?

回顾董明珠与格力集团乃至珠海国资29年的交锋,或许答案藏在往事中。

1.首席销售与嫡系经销商

1990年,南国的珠海特区和深圳特区一样,都是一片建设的热土。

位于拱北的将军山,在海洋湿润气候的笼罩下,夏日里愈发显得闷热难耐。36岁的董明珠来到了山下珠特发下属的海利空调器厂(即日后的格力电器),以最基层销售的身份开始了她的人生下半场。那时的格力还只是一家投产不久、年产能约2万台的空调厂,掌门人为朱江洪。

此时,她把8岁的儿子留在了南京由外婆抚养。董明珠说,如果不是儿子2岁时丈夫去世,她就不会有南下打工的人生转折。当然,命运总有眷顾,她的人生逆袭也就此开始。

1993年,董明珠被朱江洪从合肥调回老家南京负责江苏市场。此前一年,她在安徽省区创造了1600万元的销售额,占了整个公司的1/8,已然是全公司的销售明星。

在南京,董明珠第一次认识了苏宁张近东。此时的苏宁已经崭露头角,旗下门店在南京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

空调销售旺季,董明珠某日接到张近东的电话,“董明珠,我给你500万,你马上给我货”。不过,董明珠拒绝了张近东,“我跟‘五交化’有约在先,江苏是它来代理,我不能打破这个规矩,也不能见利忘义”。

于是,两人在电话里互骂了40多分钟。张近东说:“你这个家伙真不是东西,给你钱你还不要。”董明珠回应:“不是东西我也不给你货,你要货唯一的办法,就是到‘五交化’去进货。”

董明珠对经销商利益的极度维护初次展现,经销商对于董明珠的信任也由此发端。

1993年,格力在江苏一下就做到了3650万元,1994年进一步飙升至1.6亿元,而当时整个格力的年销售才4亿元左右。销售女王就此诞生。

1994年,入职4年的董明珠以辉煌的销售业绩荣升总部经营部长。1997年,董明珠进一步升任销售副总。

1996年,在“空调大战”的余波下,各企业降价倾销,外资品牌也没能躲开价格战,但董明珠考察市场后,坚持“让市场不让利”,并建议增加盈利能力强的柜机生产。朱江洪信任董明珠,顶住压力做出了不降价的决策。

该年,格力电器挂式空调销售额增幅17%,柜式空调增幅130%,并且第一次超越春兰,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厂商。年度结算时,为了弥补经销商们遵守不降价“纪律”而失去的市场份额,格力拿出1亿利润一次性补偿给经销商们。

由于格力对于经销商利益的保护,全国经销商圈子里开始流传一句话:跟着董明珠,永远不会输。经销商对于董明珠的信任进一步深化。

1997年,为了解决经销商窜货问题,董明珠首创了“区域销售公司”模式,取代代理商模式,跳出了价格竞争的困境。湖北是第一块试验田。1997年11月28日,由湖北四家经销商各出资160万,格力电器出资200万位第一大股东,合资成立第一家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董明珠担任董事长。后来河南、浙江、河北等所有省级销售公司的组建,基本都是由董明珠牵头。

由于董明珠“与经销商共赢”的理念,以及前期与经销商的深度互信,不仅成功组建了区域销售公司,也使得格力与经销商的利益深度捆绑,同时还为为十年之后格力的国有股权释出埋下了伏笔。

2.“朱董配”与“父子之争”

2001年,董明珠升任格力电器总经理,朱江洪转任董事长,格力电器的“朱董配”格局正式形成。

可以说,董明珠的一路“升官”,离不开朱江洪的支持与提拔。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董明珠辉煌的战果,哪怕换作其他人做领导,董明珠大概率也是照升迁不误。

在朱董配的体制下,朱江洪主内,主导研发和生产,董明珠则主外,负责市场与销售。主内的朱江洪不善与外界互动,而主外的董明珠则和媒体打得火热,这也是后人只识董明珠、不知朱江洪的原因之一。

朱与董,不仅两人分管领域各不相同,二者性格也是大相径庭。朱江洪内敛谦逊、平和宽容,而董明珠则黑白分明、霸气外露。

某次,格力与广告商合作,在珠海机场投放路牌广告,连续五年,报价450万元。后董明珠实地调查,发现那块广告牌位于机场出入口背面,纵使有成千上万进出的乘客,却鲜有人能注意到。董明珠立马把广告商叫来,“你自己看看效果,这不是坑人吗?”广告商自知理亏,主动减了一半费用。“在清理以前的广告时,我感觉很痛心,多少人的辛苦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流失了。”

“有人说大领导管大事,我认为大领导也要管小事。一个企业没有小事故,怎么可能会出问题?当小事变成大事,企业也就差不多走到头了。”所以,董明珠会把管理细化到“一张纸,一滴水”。

在更早的年份,一个经销商找到董明珠的哥哥,希望通过他的关系低价拿空调,按2%给他提成。经不起诱惑,哥哥从南京赶到珠海,却被董明珠拒之门外。直到现在,哥哥仍不认这个妹妹。“当时是1995年,我哥哥到现在也没有理解,他认为我手上有权力,但却没有用好,没有为家人谋利。”

难怪有评论称,“这个女人太厉害,她走过的地方草都不长”。

以董明珠的性格,又有点功高震主,哪怕是朱江洪,主张不一致时,diss对方也不意外。

曾有媒体这样描述:“某次管理层会议,朱江洪提出要加强放权,董明珠立刻就怒了。这起码说明两点:一,朱江洪和董明珠在放权问题上观点明显不同;二,董明珠在朱江洪面前表现依然强势。”

朱江洪容易听进不同的意见。“我这个人不怎么要面子,谁都可以给我提意见。特别是越关键、越大的决策,我越要听下面的意见。”朱江洪并不计较被反驳的尴尬。董明珠则显示出更强的主导权。“我作为一个总裁,如果不能拿主导意见,就不应该坐在这个岗位上。不是不听别人的意见,而是做出的决策是否正确更重要。我相信大的方向上我能够把握得很好,也一定会跟大家澄清我的理由是什么。”

diss归diss,但他俩都很清楚,这并不是所谓的公司政治,因为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一切都是为了企业好。

何以证明?接下来发生的格力与大股东的“父子之争”即是证明。

随着规模、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格力电器已经成为格力集团最有价值的一块资产。格力电器自1994年起几乎贡献了格力集团90%的收入,“富儿子穷爸爸”的现象一直延续。之后,集团进行了多年的无序多元化发展,其中之一是投资了格力小家电,无故借用“格力”品牌。

2003年10月底,一篇《格力进军厨具市场》的文章被广泛转载,“格力电器”一度被认为要多元化了。由于小家电质量差、投诉多,连锁引发了市场对格力空调的负面印象。朱江洪要求格力小家电停止使用“格力电器”商标,但格力集团未予理会。朱江洪后又提出收购格力小家电,集团也未通过。

看着企业利益被侵害,董明珠坐不住了。11月4日,董明珠同时在全国二十多家媒体高调发表声明,指出“格力电器”只生产空调,格力小家电借用“格力电器”、“格力空调”这些属于格力电器公司的商号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误导了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是明显的侵权行为。

“父子之争”的帷幕就此拉开。格力集团以董事长为代表,曾一度筹划在2003年5月的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中罢免朱江洪。

2003年12月18日,站队格力集团一方的仲大军在《粤港信息日报》(后更名为《民营经济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格力再现禇时健式人物”、副标题为“格力集团内部人事之争的核心是企业资产归属问题”的评论性文章。该文以点评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两者之间关系为引,提及“格力集团内部历来存在着最高领导权力之争”,将矛头直指朱江洪,并毫无证据地诋毁朱江洪要求集团公司将所持有格力电器58%的股份分30%为他个人所有。一篇评论文章,把朱江洪描绘成一个“59岁现象”的人物,一个侵吞国有资产的“禇时健式人物”(禇时健,云南红塔集团原董事长,因贪污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仲大军文章一出,大小媒体疯狂跟进,朱江洪最崩溃的时候,一天能看到数十篇抨击他的文章。朱江洪后来将这段经历称为自己“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给自己讨回公道,朱江洪决定以侵犯人格权、名誉权起诉仲大军,要求其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10万元。5个月之后,法院判决朱江洪胜诉,风波才逐渐平息。

然而,父子之争并未就此结束。

2005年,格力集团为了缓解债务压力,打算把所持格力电器股权出售,外资品牌大金、开利等纷纷而至。珠海市政府见借此能引进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也表达积极姿态。

而此时的朱江洪处境微妙,很多话也不方便说。“如果我当时很积极地跟领导沟通,有些人也会理解成我很重视这个位子。其实我也无所谓,但我不希望格力被伤害。”

关键时刻,董明珠挺身而出。为了保住朱江洪,保住格力电器不被外资收购,霸气的董明珠指挥员工挡在公司大门,阻止尽调人员入场,转身又悄悄去了广州找省委书记陈情。

“半个月以后,省里来了调查组。”之后,格力电器的出售计划戛然而止。从此事也可以看出,如果不是董明珠的极力争取,格力落入外资之手,或许就没有了今天的格力。

2006年8月,朱江洪被任命为格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9月,董明珠被任命为格力集团董事。历时数年的“父子之争”,以格力电器一方胜出而宣告结束。

所以,朱董配时代,哪怕两人性格不同,哪怕有时观点相左,但因为有“一切有利于企业”的共同认知,这就确保了两人不会异化成变味的权力斗争。在董明珠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一幅字:“献身企业忘自我,棋行天下女豪杰”,这是朱江洪在2005年送给董明珠的生日贺礼。

3.京海担保背后的力量

2005年5月是格力电器召开股东大会的月份,董事会面临换届。朱江洪面临60岁退休时点,据称珠海市相关领导已经私下谈话,暗示做好退休准备。

此时,证监会的股权分置改革恰到好处地启动了。2005年9月,格力电器启动股改方案,珠海市国资委组织访问格力电器的机构投资者,商讨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的补偿方案。在交流中,珠海市国资委方面获悉,多数持仓的公募基金均非常在意朱江洪是否留任,如若朱离任,基金们将对股改方案投下反对票。

珠海市国资委第一次感知到了资本市场对管理层的巨大支持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戏剧性地改变了珠海市政府的决策。

2005年12月23日,格力电器发布《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补充4项条款:

1)格力集团向格力电器无偿转让“格力”商标;

2)集团承诺在2006年董事会换届选举中,支持朱江洪继续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

3)集团划出2639万股用于管理层股权激励;

4)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降低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

随着朱江洪的留任,格力电器“朱董配”的格局又延续了6年。在这6年里,朱江洪不仅是上市公司董事长,还是格力集团董事长。这就为上市公司层面强化管理层话语权、稀释国资委的影响力创造了从容的条件。

2007年4月25日,格力集团与京海担保签署协议,前者将格力电器9.65%的股权转让给后者,京海担保成为格力电器第二大股东,而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则下降至29.74%。

京海担保由格力电器河北、山东、重庆等10家区域销售公司合资设立。或许,此事系由董明珠一手推动,毕竟,只有她才能号令经销商们指哪打哪。而京海担保的介入,成为了日后董明珠与国资博弈的重要支持力量。

在朱江洪的双料董事长任内,格力电器的治理结构优化,格力集团股权被持续稀释。2007年末,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下降至22.58%,到2011年末进一步缩水到19.45%。而京海担保则不断增持,持股比例达到10.28%。

6年时间,格力电器的营业收入实现了从260亿到1000亿的跨越。

一方面是国资的持股比例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规模的急速膨胀,管理层与国资的力量对比悄然逆转。这,在2012年的格力董事会换届选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4.空降未成的周少强

2012年5月,是格力电器董事会换届的日子。此时,超期服役的朱江洪已经67岁了,无论如何到了该退的时间。

在格力电器换届之前,集团层面的人事安排必须先行一步。朱江洪在传记中提及这段历史时表示,“之前也从其他渠道得知自己将要‘洗脚上田’的消息,只是具体时间和谁来接班没有最后敲定”。

如今,朱江洪卸任集团董事长及总裁之后谁来接替,成为各方皆需慎重考量的事情,毕竟,千亿规模的格力电器,已经是超过珠海市GDP30%的庞然大物。这个人事安排甚至珠海市国资委都无法全权定夺,必须上升到珠海市政府层面决策。

而站在朱江洪的角度,他位居格力集团一把手的位置6年之久,通过集团这个缓冲地带,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国资委对格力电器的直接干预。毕竟,在家电这个完全竞争性的消费领域,政府有形之手对企业的过度干预未必是好事。要维系这个平衡局面,董明珠接替朱江洪出任集团一把手,自然是朱江洪心目中的理想方案。

2012年5月12日,珠海市国资委连发三份有关格力集团人事任免的通知,宣布了朱江洪的退休,同时由董明珠接替出任董事长职务,国资委副主任周少强则空降出任总裁兼党委书记职务。

相信这是一个妥协折中结果,格力电器管理层与国资在集团层面形成力量的均势。

国资委将周少强派至格力集团,目的并不在于集团层面,而是有进一步下沉至格力电器的诉求,且已经通过格力集团将其提名为格力电器董事候选人。于是,关于格力电器“董周配”的权力格局猜测四起。

不过,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了5月25日股东大会的票决现场。

股东大会上,股东们对周少强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的短板,及其空降身份提出质疑。而朱江洪“你的担心也是我的担心”的表态,强化了股东对周少强的不信任。最终,周少强的得票率低至36.6%,成为9位董事会候选人中唯一一出局者。而董明珠则高票当选董事长并继续兼任总裁,格力电器由此完全进入“董明珠时代”。

后来,《南方都市报》发出报道,周少强落选格力电器董事“震惊珠海高层”。由此可以想象,珠海市方面对投票结果的极度不满。也令珠海市国资委再次见识了中小股东选票的力量。

经过转让与稀释,此时的珠海国资在格力电器的持股比例仅剩18.22%,虽然依然是第一大股东,但远谈不上强势了。作为董明珠盟友的第二大股东京海担保,则依然还持有9.38%股权,再加上管理层持股,合计超过10%。因而管理层在第二大股东及其他中小股东的支持下,击败国资提名的候选人周少强也就不意外了。

几个月之后,周少强被举报公款吃喝,吃饭现场12瓶高价红酒。“2007年周伯通2瓶、2007年男爵庄园2瓶、2004年爱士图尔5瓶、1996年金钟1瓶、2000年威登1瓶、1998年木桐1瓶……合计消费37517元”

周少强落了个党内警告处分,所有职务一抹到底,且后来作为反面典型出现在纪录片《正风肃纪》里。董明珠事后对媒体评论周少强的时候,说格力不是喝酒文化,不适应格力的人必然要离开。

5.格力集团渐行渐远

2016年对于董明珠来说,可以说是她领导格力电器二十几年来鲜有的“屋漏偏遭连夜雨”的年份。

自2012年集格力大权于一身起,董明珠便立下了“每年增长200亿元,到2017年达到2000亿元”的目标。

2013年,格力电器实现营收1200亿元。按照董明珠的要求,2014年格力电器营收须达1400亿元,但其前三季度只完成984亿元。要实现全年营收目标,格力电器必须在第四季度实现至少416亿元营收。而2013年第四季度,格力电器的营收是212.4亿元,这意味着2014年第四季度必须同比翻番。

为了实现全年目标,格力电器号令区域销售公司疯狂推货,甚至摒弃成见与过去的冤家国美电器重新达成合作,可谓渠道资源用尽。竭尽全力之后,终于在第四季度完成全年目标。

然而,2014年第四季度的疯狂,却极度透支了2015年的市场潜力,外加2015年家电行业本身就遭遇全行业下行,导致该年格力电器的营收大幅下滑28%,跌至1005亿。换句话说,格力过去2年的增长被抹去了。

不仅如此,格力多年的老对手美的集团营收虽也下滑,但却只衰退了2%。到2015年末时,美的集团以1393亿元的总营收赫然高出格力近四成。即便是空调单品,2015年格力是837亿元,美的是645亿元,美的的脚步紧随身后。没有人比董明珠更能感受到美的追赶的压力。

2014年12月14日,美的集团发布与小米股权联姻的公告,双方将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态链、移动互联网业务领域深度合作。针对小米和美的的合作,董明珠公开抨击“两个骗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团”。直指小米“偷了人家的专利”,炮轰美的空调“一晚一度电是虚假宣传”。

董明珠的出格言论,或许可以说是她在极度焦虑情绪之下的自然反应。况且,为了提升总营业规模,董明珠接连推的手机、银隆新能源等多元化项目,皆以失败告终。

经过多年的塑造,在外界的眼里,董明珠已然成为格力的化身。在企业与掌舵者人格一体化之下,企业辉煌,荣誉都在她,一旦企业下行,质疑和压力也将由她一人承担。

2016年,格力的营收并没有太好的起色,1101亿元的收入仅仅同比增长了9.6%。

11月11日,一则《关于董明珠同志免职的通知》在网上流传,显示董明珠已于10月18日被免去了格力集团董事长的职务,今后只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和法人代表。

11月30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公告,拿下万科、南玻A第一大股东的宝能系正在持续增持格力电器,持股比例从三季度末的0.99%大幅上升至4.13%,接近5%的举牌线。野蛮人在敲门,进而觊觎格力电器的控股权。

对董明珠而言,这可谓“屋漏偏遭连夜雨”。

针对宝能系的进犯,愤怒的董明珠振臂一呼,“资本若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那就是罪人!”此事惊动高层,证监会主席立刻发出“妖精论”,宝能系乖乖退场。

而对于董明珠去职格力集团董事长,背后的原因则显得扑朔迷离。

11月11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微博表示:“董总基于国家的相关规定及本人意愿,主动辞去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仍继续担任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专注于推动格力电器的发展。这是正常的工作变动,珠海国资委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董总工作!”但当时格力集团官网并没有公布这则人事任免,也未做任何回应。

说是主动“卸任”,可结合格力电器这两年的业绩差强人意,外界更愿意相信是董明珠是被“罢免”。

首先,这个时间点非常巧妙。10月12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将于10月28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其中包括董明珠力推的投资银隆的议案。但10月18日,董明珠悄然被免职,因而她无法代表格力集团在股东大会上投票。在股东大会投票日,格力集团投下了反对票。这就难免让人猜测,国资委免去董明珠的集团董事长职位,是为了反对关于银隆的决策。

其次,更巧的是,同一天,董事孟祥凯辞去了董事职位。是否可以推测,董明珠被集团免职后,格力集团也做了某些妥协?

之后,董明珠给出了正面回应:“我不是赌气!有人说董明珠是因为赌气,因为集团董事长给免了,如果我是这种小肚鸡肠,我早就不应该坐在这个位子上了,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家是要有责任的。”

2017年之后,董明珠终于熬过了两年的水逆,格力电器重新走上高速增长轨道。

2017年,格力电器总收入突破1500亿,同比增长36%;归母净利润224亿,同比大增45%。2019年1月16日发布业绩预报,预计2018年营业总收入2000-2010亿元;预计盈利260-270亿元,同比增长16%-21%。

虽然晚了一年,但董明珠终于实现“2000亿”的目标。

2018年5月,本是格力电器董事会换届的时间。但这场备受关注的换届被宣布延迟,公告披露的原因是“候选人提名工作仍在进行中”。

2019年1月17日,延期7个月之后最终迎来了股东大会的投票。此次选举中,9位候选人全部当选,其中6位非独立董事的背景如下:

管理层代表——董明珠、黄辉、望靖东

京海担保代表——张督军、郭书战

格力集团代表——张伟

由此可看出,董明珠联合嫡系京海担保,在格力电器董事会已全面控盘,格力集团的控制力再次被削弱,仅剩张伟一个席位。值得一提的是,张伟任格力集团常务副总裁之前,也在格力电器工作近20年,是董明珠一手提拔的老员工。

由此可以推想,这延迟的7个月,董明珠管理层与珠海国资方面经历了怎样的幕后博弈。

6.结语

2019年4月8日,格力集团拟公开征集15%格力电器股权接盘方的公告一经发布,显然意义非同凡响。这意味着格力电器的产权改制将完成最后一步。

首当其冲的是,为什么格力集团会选在这个时间点退出?

首先,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一直是“父弱子强”的格局。随着格力集团持股比例不断下降,对董事会的控制也逐渐减弱,在2019年格力电器董事会改选中仅剩一席。

第二,格力在空调领域的市占率已经连续5年维持40%,天花板隐现,很难再突破,市值也在高位,此时退出有利于国资保值增值。

第三,“高度集中”的董明珠管理层,未来可能继续多元化,格力集团不一定看好但又无力左右,不如尽早兑现收益,况且剩余3.22%股权仍能提名董事。

然而,要拿出超过420亿的受让款,对于任何一个受让方来说都难言轻松。于是关于谁来接盘的猜测层出不穷,阿里、京东、苏宁,以及富士康、厚朴资本,皆先后被推测为接盘方。当然,分析最多还是管理层自己接盘。

综合来判断,董明珠管理层联合一家或者数家大型基金共同接盘的概率最大。这样,既能解决资金问题,又能确保董明珠团队继续掌舵。

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将花落谁家?

从董明珠全面掌控董事会的结果来看,或许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毕竟,多年来,董明珠一直在证明“董明珠就是格力,格力就是董明珠”。

【参考资料】

1.《棋行天下》,董明珠,花城出版社,2000年

2.《行棋无悔》,董明珠,珠海出版社,2006年

3.《我执掌格力的24年》,朱江洪,企业管理出版社,2017年

4.《格力再现禇时健式人物》,仲大军,《粤港信息日报》,2003年

5.《珠海法院公告判决结果 朱江洪终于赢了仲大军》,肖伟华,新快报,2005年

6.《董明珠 20年的争斗》,薛芳,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

7.《朱江洪与董明珠:创始人与铁娘子的争吵默契》,孙欣,中欧商业评论,2012年

8.《传周少强落选格力董事震惊珠海高层》,胡明发,南方都市报,2012年

9.《格力电器董明珠成长史》,陈静,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格力:“幸运”改制路》,鲁伟,财经,2014年

苏说财经(ID:su-caij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董明珠

  • 格力管理团队换血:董明珠再干三年,接班人浮出水面
  • 科技早报 | 董明珠“不用海归”人才理论惹争议;英特尔或开启史上最大规模裁员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董明珠二十九年权力交锋

多年来,董明珠一直在证明“董明珠就是格力,格力就是董明珠”。

文|苏说财经  苏文  陶仔

“一段磕磕碰碰维持了将近17年的关系戛然而止,一件持续了3年多的事情终于有了了结。本来一肚子的牢骚,在脱离的昨天却瞬时消失全无。回想风风雨雨,面对特发大厦,默念着:再见了,老东家!”

王石写于2000年8月的这段话,道尽了他与深特发(深圳特区发展总公司)之间无休止纠缠的无尽感慨。此时,他掌舵的万科终于脱离了原大股东深特发,并成功与新大股东华润联姻。

不知当前的董明珠读到王石这段旧语时,是否会有同样的感慨。此时的她,如当年的王石一样,掌舵的格力电器也即将告别相处了29年之久的珠特发(珠海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后更名格力集团)。

2019年4月8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公告,格力集团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的格力电器15%股权,此后将退出第一大股东位置。这笔股权价值超过420亿!

消息一出,石破天惊。

这标志着明星公司格力电器控制权变更的重大事件,幕后导演是谁?为什么格力集团选择在此刻转让股权?对明星当家人董明珠而言,又究竟意味着什么?

回顾董明珠与格力集团乃至珠海国资29年的交锋,或许答案藏在往事中。

1.首席销售与嫡系经销商

1990年,南国的珠海特区和深圳特区一样,都是一片建设的热土。

位于拱北的将军山,在海洋湿润气候的笼罩下,夏日里愈发显得闷热难耐。36岁的董明珠来到了山下珠特发下属的海利空调器厂(即日后的格力电器),以最基层销售的身份开始了她的人生下半场。那时的格力还只是一家投产不久、年产能约2万台的空调厂,掌门人为朱江洪。

此时,她把8岁的儿子留在了南京由外婆抚养。董明珠说,如果不是儿子2岁时丈夫去世,她就不会有南下打工的人生转折。当然,命运总有眷顾,她的人生逆袭也就此开始。

1993年,董明珠被朱江洪从合肥调回老家南京负责江苏市场。此前一年,她在安徽省区创造了1600万元的销售额,占了整个公司的1/8,已然是全公司的销售明星。

在南京,董明珠第一次认识了苏宁张近东。此时的苏宁已经崭露头角,旗下门店在南京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

空调销售旺季,董明珠某日接到张近东的电话,“董明珠,我给你500万,你马上给我货”。不过,董明珠拒绝了张近东,“我跟‘五交化’有约在先,江苏是它来代理,我不能打破这个规矩,也不能见利忘义”。

于是,两人在电话里互骂了40多分钟。张近东说:“你这个家伙真不是东西,给你钱你还不要。”董明珠回应:“不是东西我也不给你货,你要货唯一的办法,就是到‘五交化’去进货。”

董明珠对经销商利益的极度维护初次展现,经销商对于董明珠的信任也由此发端。

1993年,格力在江苏一下就做到了3650万元,1994年进一步飙升至1.6亿元,而当时整个格力的年销售才4亿元左右。销售女王就此诞生。

1994年,入职4年的董明珠以辉煌的销售业绩荣升总部经营部长。1997年,董明珠进一步升任销售副总。

1996年,在“空调大战”的余波下,各企业降价倾销,外资品牌也没能躲开价格战,但董明珠考察市场后,坚持“让市场不让利”,并建议增加盈利能力强的柜机生产。朱江洪信任董明珠,顶住压力做出了不降价的决策。

该年,格力电器挂式空调销售额增幅17%,柜式空调增幅130%,并且第一次超越春兰,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厂商。年度结算时,为了弥补经销商们遵守不降价“纪律”而失去的市场份额,格力拿出1亿利润一次性补偿给经销商们。

由于格力对于经销商利益的保护,全国经销商圈子里开始流传一句话:跟着董明珠,永远不会输。经销商对于董明珠的信任进一步深化。

1997年,为了解决经销商窜货问题,董明珠首创了“区域销售公司”模式,取代代理商模式,跳出了价格竞争的困境。湖北是第一块试验田。1997年11月28日,由湖北四家经销商各出资160万,格力电器出资200万位第一大股东,合资成立第一家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董明珠担任董事长。后来河南、浙江、河北等所有省级销售公司的组建,基本都是由董明珠牵头。

由于董明珠“与经销商共赢”的理念,以及前期与经销商的深度互信,不仅成功组建了区域销售公司,也使得格力与经销商的利益深度捆绑,同时还为为十年之后格力的国有股权释出埋下了伏笔。

2.“朱董配”与“父子之争”

2001年,董明珠升任格力电器总经理,朱江洪转任董事长,格力电器的“朱董配”格局正式形成。

可以说,董明珠的一路“升官”,离不开朱江洪的支持与提拔。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董明珠辉煌的战果,哪怕换作其他人做领导,董明珠大概率也是照升迁不误。

在朱董配的体制下,朱江洪主内,主导研发和生产,董明珠则主外,负责市场与销售。主内的朱江洪不善与外界互动,而主外的董明珠则和媒体打得火热,这也是后人只识董明珠、不知朱江洪的原因之一。

朱与董,不仅两人分管领域各不相同,二者性格也是大相径庭。朱江洪内敛谦逊、平和宽容,而董明珠则黑白分明、霸气外露。

某次,格力与广告商合作,在珠海机场投放路牌广告,连续五年,报价450万元。后董明珠实地调查,发现那块广告牌位于机场出入口背面,纵使有成千上万进出的乘客,却鲜有人能注意到。董明珠立马把广告商叫来,“你自己看看效果,这不是坑人吗?”广告商自知理亏,主动减了一半费用。“在清理以前的广告时,我感觉很痛心,多少人的辛苦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流失了。”

“有人说大领导管大事,我认为大领导也要管小事。一个企业没有小事故,怎么可能会出问题?当小事变成大事,企业也就差不多走到头了。”所以,董明珠会把管理细化到“一张纸,一滴水”。

在更早的年份,一个经销商找到董明珠的哥哥,希望通过他的关系低价拿空调,按2%给他提成。经不起诱惑,哥哥从南京赶到珠海,却被董明珠拒之门外。直到现在,哥哥仍不认这个妹妹。“当时是1995年,我哥哥到现在也没有理解,他认为我手上有权力,但却没有用好,没有为家人谋利。”

难怪有评论称,“这个女人太厉害,她走过的地方草都不长”。

以董明珠的性格,又有点功高震主,哪怕是朱江洪,主张不一致时,diss对方也不意外。

曾有媒体这样描述:“某次管理层会议,朱江洪提出要加强放权,董明珠立刻就怒了。这起码说明两点:一,朱江洪和董明珠在放权问题上观点明显不同;二,董明珠在朱江洪面前表现依然强势。”

朱江洪容易听进不同的意见。“我这个人不怎么要面子,谁都可以给我提意见。特别是越关键、越大的决策,我越要听下面的意见。”朱江洪并不计较被反驳的尴尬。董明珠则显示出更强的主导权。“我作为一个总裁,如果不能拿主导意见,就不应该坐在这个岗位上。不是不听别人的意见,而是做出的决策是否正确更重要。我相信大的方向上我能够把握得很好,也一定会跟大家澄清我的理由是什么。”

diss归diss,但他俩都很清楚,这并不是所谓的公司政治,因为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一切都是为了企业好。

何以证明?接下来发生的格力与大股东的“父子之争”即是证明。

随着规模、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格力电器已经成为格力集团最有价值的一块资产。格力电器自1994年起几乎贡献了格力集团90%的收入,“富儿子穷爸爸”的现象一直延续。之后,集团进行了多年的无序多元化发展,其中之一是投资了格力小家电,无故借用“格力”品牌。

2003年10月底,一篇《格力进军厨具市场》的文章被广泛转载,“格力电器”一度被认为要多元化了。由于小家电质量差、投诉多,连锁引发了市场对格力空调的负面印象。朱江洪要求格力小家电停止使用“格力电器”商标,但格力集团未予理会。朱江洪后又提出收购格力小家电,集团也未通过。

看着企业利益被侵害,董明珠坐不住了。11月4日,董明珠同时在全国二十多家媒体高调发表声明,指出“格力电器”只生产空调,格力小家电借用“格力电器”、“格力空调”这些属于格力电器公司的商号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误导了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是明显的侵权行为。

“父子之争”的帷幕就此拉开。格力集团以董事长为代表,曾一度筹划在2003年5月的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中罢免朱江洪。

2003年12月18日,站队格力集团一方的仲大军在《粤港信息日报》(后更名为《民营经济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格力再现禇时健式人物”、副标题为“格力集团内部人事之争的核心是企业资产归属问题”的评论性文章。该文以点评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两者之间关系为引,提及“格力集团内部历来存在着最高领导权力之争”,将矛头直指朱江洪,并毫无证据地诋毁朱江洪要求集团公司将所持有格力电器58%的股份分30%为他个人所有。一篇评论文章,把朱江洪描绘成一个“59岁现象”的人物,一个侵吞国有资产的“禇时健式人物”(禇时健,云南红塔集团原董事长,因贪污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仲大军文章一出,大小媒体疯狂跟进,朱江洪最崩溃的时候,一天能看到数十篇抨击他的文章。朱江洪后来将这段经历称为自己“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给自己讨回公道,朱江洪决定以侵犯人格权、名誉权起诉仲大军,要求其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10万元。5个月之后,法院判决朱江洪胜诉,风波才逐渐平息。

然而,父子之争并未就此结束。

2005年,格力集团为了缓解债务压力,打算把所持格力电器股权出售,外资品牌大金、开利等纷纷而至。珠海市政府见借此能引进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也表达积极姿态。

而此时的朱江洪处境微妙,很多话也不方便说。“如果我当时很积极地跟领导沟通,有些人也会理解成我很重视这个位子。其实我也无所谓,但我不希望格力被伤害。”

关键时刻,董明珠挺身而出。为了保住朱江洪,保住格力电器不被外资收购,霸气的董明珠指挥员工挡在公司大门,阻止尽调人员入场,转身又悄悄去了广州找省委书记陈情。

“半个月以后,省里来了调查组。”之后,格力电器的出售计划戛然而止。从此事也可以看出,如果不是董明珠的极力争取,格力落入外资之手,或许就没有了今天的格力。

2006年8月,朱江洪被任命为格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9月,董明珠被任命为格力集团董事。历时数年的“父子之争”,以格力电器一方胜出而宣告结束。

所以,朱董配时代,哪怕两人性格不同,哪怕有时观点相左,但因为有“一切有利于企业”的共同认知,这就确保了两人不会异化成变味的权力斗争。在董明珠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一幅字:“献身企业忘自我,棋行天下女豪杰”,这是朱江洪在2005年送给董明珠的生日贺礼。

3.京海担保背后的力量

2005年5月是格力电器召开股东大会的月份,董事会面临换届。朱江洪面临60岁退休时点,据称珠海市相关领导已经私下谈话,暗示做好退休准备。

此时,证监会的股权分置改革恰到好处地启动了。2005年9月,格力电器启动股改方案,珠海市国资委组织访问格力电器的机构投资者,商讨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的补偿方案。在交流中,珠海市国资委方面获悉,多数持仓的公募基金均非常在意朱江洪是否留任,如若朱离任,基金们将对股改方案投下反对票。

珠海市国资委第一次感知到了资本市场对管理层的巨大支持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戏剧性地改变了珠海市政府的决策。

2005年12月23日,格力电器发布《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补充4项条款:

1)格力集团向格力电器无偿转让“格力”商标;

2)集团承诺在2006年董事会换届选举中,支持朱江洪继续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

3)集团划出2639万股用于管理层股权激励;

4)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降低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

随着朱江洪的留任,格力电器“朱董配”的格局又延续了6年。在这6年里,朱江洪不仅是上市公司董事长,还是格力集团董事长。这就为上市公司层面强化管理层话语权、稀释国资委的影响力创造了从容的条件。

2007年4月25日,格力集团与京海担保签署协议,前者将格力电器9.65%的股权转让给后者,京海担保成为格力电器第二大股东,而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则下降至29.74%。

京海担保由格力电器河北、山东、重庆等10家区域销售公司合资设立。或许,此事系由董明珠一手推动,毕竟,只有她才能号令经销商们指哪打哪。而京海担保的介入,成为了日后董明珠与国资博弈的重要支持力量。

在朱江洪的双料董事长任内,格力电器的治理结构优化,格力集团股权被持续稀释。2007年末,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下降至22.58%,到2011年末进一步缩水到19.45%。而京海担保则不断增持,持股比例达到10.28%。

6年时间,格力电器的营业收入实现了从260亿到1000亿的跨越。

一方面是国资的持股比例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规模的急速膨胀,管理层与国资的力量对比悄然逆转。这,在2012年的格力董事会换届选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4.空降未成的周少强

2012年5月,是格力电器董事会换届的日子。此时,超期服役的朱江洪已经67岁了,无论如何到了该退的时间。

在格力电器换届之前,集团层面的人事安排必须先行一步。朱江洪在传记中提及这段历史时表示,“之前也从其他渠道得知自己将要‘洗脚上田’的消息,只是具体时间和谁来接班没有最后敲定”。

如今,朱江洪卸任集团董事长及总裁之后谁来接替,成为各方皆需慎重考量的事情,毕竟,千亿规模的格力电器,已经是超过珠海市GDP30%的庞然大物。这个人事安排甚至珠海市国资委都无法全权定夺,必须上升到珠海市政府层面决策。

而站在朱江洪的角度,他位居格力集团一把手的位置6年之久,通过集团这个缓冲地带,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国资委对格力电器的直接干预。毕竟,在家电这个完全竞争性的消费领域,政府有形之手对企业的过度干预未必是好事。要维系这个平衡局面,董明珠接替朱江洪出任集团一把手,自然是朱江洪心目中的理想方案。

2012年5月12日,珠海市国资委连发三份有关格力集团人事任免的通知,宣布了朱江洪的退休,同时由董明珠接替出任董事长职务,国资委副主任周少强则空降出任总裁兼党委书记职务。

相信这是一个妥协折中结果,格力电器管理层与国资在集团层面形成力量的均势。

国资委将周少强派至格力集团,目的并不在于集团层面,而是有进一步下沉至格力电器的诉求,且已经通过格力集团将其提名为格力电器董事候选人。于是,关于格力电器“董周配”的权力格局猜测四起。

不过,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了5月25日股东大会的票决现场。

股东大会上,股东们对周少强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的短板,及其空降身份提出质疑。而朱江洪“你的担心也是我的担心”的表态,强化了股东对周少强的不信任。最终,周少强的得票率低至36.6%,成为9位董事会候选人中唯一一出局者。而董明珠则高票当选董事长并继续兼任总裁,格力电器由此完全进入“董明珠时代”。

后来,《南方都市报》发出报道,周少强落选格力电器董事“震惊珠海高层”。由此可以想象,珠海市方面对投票结果的极度不满。也令珠海市国资委再次见识了中小股东选票的力量。

经过转让与稀释,此时的珠海国资在格力电器的持股比例仅剩18.22%,虽然依然是第一大股东,但远谈不上强势了。作为董明珠盟友的第二大股东京海担保,则依然还持有9.38%股权,再加上管理层持股,合计超过10%。因而管理层在第二大股东及其他中小股东的支持下,击败国资提名的候选人周少强也就不意外了。

几个月之后,周少强被举报公款吃喝,吃饭现场12瓶高价红酒。“2007年周伯通2瓶、2007年男爵庄园2瓶、2004年爱士图尔5瓶、1996年金钟1瓶、2000年威登1瓶、1998年木桐1瓶……合计消费37517元”

周少强落了个党内警告处分,所有职务一抹到底,且后来作为反面典型出现在纪录片《正风肃纪》里。董明珠事后对媒体评论周少强的时候,说格力不是喝酒文化,不适应格力的人必然要离开。

5.格力集团渐行渐远

2016年对于董明珠来说,可以说是她领导格力电器二十几年来鲜有的“屋漏偏遭连夜雨”的年份。

自2012年集格力大权于一身起,董明珠便立下了“每年增长200亿元,到2017年达到2000亿元”的目标。

2013年,格力电器实现营收1200亿元。按照董明珠的要求,2014年格力电器营收须达1400亿元,但其前三季度只完成984亿元。要实现全年营收目标,格力电器必须在第四季度实现至少416亿元营收。而2013年第四季度,格力电器的营收是212.4亿元,这意味着2014年第四季度必须同比翻番。

为了实现全年目标,格力电器号令区域销售公司疯狂推货,甚至摒弃成见与过去的冤家国美电器重新达成合作,可谓渠道资源用尽。竭尽全力之后,终于在第四季度完成全年目标。

然而,2014年第四季度的疯狂,却极度透支了2015年的市场潜力,外加2015年家电行业本身就遭遇全行业下行,导致该年格力电器的营收大幅下滑28%,跌至1005亿。换句话说,格力过去2年的增长被抹去了。

不仅如此,格力多年的老对手美的集团营收虽也下滑,但却只衰退了2%。到2015年末时,美的集团以1393亿元的总营收赫然高出格力近四成。即便是空调单品,2015年格力是837亿元,美的是645亿元,美的的脚步紧随身后。没有人比董明珠更能感受到美的追赶的压力。

2014年12月14日,美的集团发布与小米股权联姻的公告,双方将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态链、移动互联网业务领域深度合作。针对小米和美的的合作,董明珠公开抨击“两个骗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团”。直指小米“偷了人家的专利”,炮轰美的空调“一晚一度电是虚假宣传”。

董明珠的出格言论,或许可以说是她在极度焦虑情绪之下的自然反应。况且,为了提升总营业规模,董明珠接连推的手机、银隆新能源等多元化项目,皆以失败告终。

经过多年的塑造,在外界的眼里,董明珠已然成为格力的化身。在企业与掌舵者人格一体化之下,企业辉煌,荣誉都在她,一旦企业下行,质疑和压力也将由她一人承担。

2016年,格力的营收并没有太好的起色,1101亿元的收入仅仅同比增长了9.6%。

11月11日,一则《关于董明珠同志免职的通知》在网上流传,显示董明珠已于10月18日被免去了格力集团董事长的职务,今后只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和法人代表。

11月30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公告,拿下万科、南玻A第一大股东的宝能系正在持续增持格力电器,持股比例从三季度末的0.99%大幅上升至4.13%,接近5%的举牌线。野蛮人在敲门,进而觊觎格力电器的控股权。

对董明珠而言,这可谓“屋漏偏遭连夜雨”。

针对宝能系的进犯,愤怒的董明珠振臂一呼,“资本若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那就是罪人!”此事惊动高层,证监会主席立刻发出“妖精论”,宝能系乖乖退场。

而对于董明珠去职格力集团董事长,背后的原因则显得扑朔迷离。

11月11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微博表示:“董总基于国家的相关规定及本人意愿,主动辞去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仍继续担任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专注于推动格力电器的发展。这是正常的工作变动,珠海国资委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董总工作!”但当时格力集团官网并没有公布这则人事任免,也未做任何回应。

说是主动“卸任”,可结合格力电器这两年的业绩差强人意,外界更愿意相信是董明珠是被“罢免”。

首先,这个时间点非常巧妙。10月12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将于10月28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其中包括董明珠力推的投资银隆的议案。但10月18日,董明珠悄然被免职,因而她无法代表格力集团在股东大会上投票。在股东大会投票日,格力集团投下了反对票。这就难免让人猜测,国资委免去董明珠的集团董事长职位,是为了反对关于银隆的决策。

其次,更巧的是,同一天,董事孟祥凯辞去了董事职位。是否可以推测,董明珠被集团免职后,格力集团也做了某些妥协?

之后,董明珠给出了正面回应:“我不是赌气!有人说董明珠是因为赌气,因为集团董事长给免了,如果我是这种小肚鸡肠,我早就不应该坐在这个位子上了,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家是要有责任的。”

2017年之后,董明珠终于熬过了两年的水逆,格力电器重新走上高速增长轨道。

2017年,格力电器总收入突破1500亿,同比增长36%;归母净利润224亿,同比大增45%。2019年1月16日发布业绩预报,预计2018年营业总收入2000-2010亿元;预计盈利260-270亿元,同比增长16%-21%。

虽然晚了一年,但董明珠终于实现“2000亿”的目标。

2018年5月,本是格力电器董事会换届的时间。但这场备受关注的换届被宣布延迟,公告披露的原因是“候选人提名工作仍在进行中”。

2019年1月17日,延期7个月之后最终迎来了股东大会的投票。此次选举中,9位候选人全部当选,其中6位非独立董事的背景如下:

管理层代表——董明珠、黄辉、望靖东

京海担保代表——张督军、郭书战

格力集团代表——张伟

由此可看出,董明珠联合嫡系京海担保,在格力电器董事会已全面控盘,格力集团的控制力再次被削弱,仅剩张伟一个席位。值得一提的是,张伟任格力集团常务副总裁之前,也在格力电器工作近20年,是董明珠一手提拔的老员工。

由此可以推想,这延迟的7个月,董明珠管理层与珠海国资方面经历了怎样的幕后博弈。

6.结语

2019年4月8日,格力集团拟公开征集15%格力电器股权接盘方的公告一经发布,显然意义非同凡响。这意味着格力电器的产权改制将完成最后一步。

首当其冲的是,为什么格力集团会选在这个时间点退出?

首先,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一直是“父弱子强”的格局。随着格力集团持股比例不断下降,对董事会的控制也逐渐减弱,在2019年格力电器董事会改选中仅剩一席。

第二,格力在空调领域的市占率已经连续5年维持40%,天花板隐现,很难再突破,市值也在高位,此时退出有利于国资保值增值。

第三,“高度集中”的董明珠管理层,未来可能继续多元化,格力集团不一定看好但又无力左右,不如尽早兑现收益,况且剩余3.22%股权仍能提名董事。

然而,要拿出超过420亿的受让款,对于任何一个受让方来说都难言轻松。于是关于谁来接盘的猜测层出不穷,阿里、京东、苏宁,以及富士康、厚朴资本,皆先后被推测为接盘方。当然,分析最多还是管理层自己接盘。

综合来判断,董明珠管理层联合一家或者数家大型基金共同接盘的概率最大。这样,既能解决资金问题,又能确保董明珠团队继续掌舵。

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将花落谁家?

从董明珠全面掌控董事会的结果来看,或许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毕竟,多年来,董明珠一直在证明“董明珠就是格力,格力就是董明珠”。

【参考资料】

1.《棋行天下》,董明珠,花城出版社,2000年

2.《行棋无悔》,董明珠,珠海出版社,2006年

3.《我执掌格力的24年》,朱江洪,企业管理出版社,2017年

4.《格力再现禇时健式人物》,仲大军,《粤港信息日报》,2003年

5.《珠海法院公告判决结果 朱江洪终于赢了仲大军》,肖伟华,新快报,2005年

6.《董明珠 20年的争斗》,薛芳,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

7.《朱江洪与董明珠:创始人与铁娘子的争吵默契》,孙欣,中欧商业评论,2012年

8.《传周少强落选格力董事震惊珠海高层》,胡明发,南方都市报,2012年

9.《格力电器董明珠成长史》,陈静,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格力:“幸运”改制路》,鲁伟,财经,2014年

苏说财经(ID:su-caij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