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数据显示,相较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的降幅达八成左右。同时,全国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稳步提高。
2019年5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年),《报告》称,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1‰。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7岁,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其中,2015年,中国女性期望寿命为79.4岁,比1990年延长了8.9岁。
《报告》称,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88.8/10万下降为2018年的18.3/10万,下降了79.4%。城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1990年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之比为1:2.2,2018年降至1:1.3。地区差距也在持续缩小,1996年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是东部地区的4.7倍,2018年降至2.3倍。
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大幅减少。2000年全国产科出血死因别死亡率为20.8/10万,2017年下降至5.7/10万,下降幅度为72.6%,对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的贡献比例达45.2%。
尤其农村地区下降更为明显。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孕产妇死亡率要在1990年基础上下降3/4,中国于2014年提前实现,是全球为数不多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之一。
《报告》称,2018年,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为3.9‰、婴儿死亡率为6.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4‰,较1991年分别下降了88.2%、87.8%和86.2%。其中,城乡差距明显缩小,1991年城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之比为1: 3.4,2018年缩小到1: 2.3。地区差距持续缩小,东、西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差值由1991年的66.5‰缩小到2018年的8.5%。
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亡率显著下降。2017年,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前5位死因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肺炎、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和意外窒息,占全部死因的55.7%,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79.1%。
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也不断改善。其中,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持续下降。2013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8.1%,与1990年的33.1%相比下降了75.5%。其中,农村降幅大于城市,城乡差距逐渐缩小,1990年至2013年,城市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由11.4%降至4.3%,农村由40.3%降至11.2%。
另外,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司长秦耕在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80家,妇产医院807家,儿童医院228家,从业人员近64万人,年门诊量4亿人次,年住院1379万人次,床位33.8万张,各类医疗机构中妇产科和儿科床位数持续增加,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主阵地更加稳固。
在产科服务方面,2018年全国共有助产机构2.6万家,助产士18万人,产科医师近21万人。全国住院分娩率从1996年的60.7%上升至近6年来的99%以上。农村住院分娩率由1996年的51.7%升高到2018年的99.8%。
中国还大力促进自然分娩,鼓励助产机构开展导乐分娩、分娩陪伴等服务,积极推广分娩镇痛服务。《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剖宫产率为36.7%。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08年全世界剖宫产率最高的3个国家是多米尼加、巴西和中国。
不过,2018年《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联合国际合作者卡琳·罗斯曼丝教授的研究论著,文章首次报道中国成功逆转剖宫产率近20年的持续上升趋势,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能在高剖宫产率基础上实现控制并降低剖宫产率的国家。
该研究纳入2012年~2016年在438家中国危重孕产妇监测医院收集的近700万出生数据,分析发现,剖宫产率从2012年的45.3%下降至2016年的41.1%。在校正了一系列潜在影响因素后,剖宫产率下降了18%。其中,初产妇和既往无剖宫产史的经产妇下降尤为显著。
此次发布会上,秦耕表示,此前一些地区、一些机构剖宫产率有不合理上升,主要是医学指征把控、掌握得不够好。针对上述问题,他表示,国家卫健委将严格遵循医学规律,严格控制剖宫产的手术指征,“该做地做,不该做地尽可能的沟通协商。”
秦耕表示,一些地方由于价格问题导致剖宫产率上升,国家卫健委将不断调整临床技术服务价格,“推动自然分娩、助产价格的提升,让大家更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形成合力来控制非医学需要的剖宫产手术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