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的鹈鹕
摄影:赫尔穆特·莫伊克(Helmut Moik)
照片主人公的姿势和人类如出一辙,目光灼灼,头顶华美的冠饰,身着浓密的羽毛披风,微微扬起半掩面庞。即便名字已经泄露天机,这幅肖像依然神秘十足。看不到它有着世界最大名号的喙,很难想象这就是一只达尔马提亚鹈鹕,因为就算是额前飘逸的银白色毛发,或是头顶火焰般炸开的松散羽毛,都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物种的可能。这张照片拍摄于黎明时分的罗马尼亚多瑙河三角洲的一个小岛上,当时图中主人公还保持着睡觉姿势,脑袋扭转180度,长长的喙搁在背上,埋在羽毛里。这种动物出了名的害羞,因此摄影师必须在日出之前来到拍摄点,藏好,然后静静等待黎明。这里的鹈鹕来自地中海地区或东欧,大多都是为了繁殖,专程远道而来的,而这个小岛以及沼泽植物群恰好给他们提供了远离捕食者的容身之所,不仅能让他们安全筑巢安家,也能睡个好觉。但和许多鸟类一样,鹈鹕睡觉的时候都会留一只眼睁着,它的大脑也只有一半会休息,而且会断断续续调整状态:这时候大脑的哪些部分可以休息,眼睛又该睁多大。它的喙部挂着一个巨大的喉袋,这也是一个神奇工具,不仅能帮它轻松捞鱼并且稳稳兜住猎物,当这个皮囊暴露在空气中随风飘动的时候,还能通过循环蒸发的办法降下体温。然而到了寒冷的晚上,这巨大的喙就可能成了一个劣势,因为热量会通过这大面积裸露的皮肤丧失,这也是这种鸟喜欢把喙埋在羽翼底下的原因之一。同时,这样一来,它吸入的空气还能被自身的体温加热。有了以上这些知识,回看上面这幅肖像,它真可谓是达尔马提亚鹈鹕,这种欧洲最大捕鱼鸟类最发人深省的照片了。
狩猎者
摄影:康拉德·沃瑟(Konrad Wothe)
猎豹可以说是摄影师最钟爱的拍摄对象之一了。然而因为在白天,豹子通常在睡大觉,所以在大多数照片中,他们总是斜倚在树枝上,展现猎豹运动中那流动的优雅的的肖像就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要拍出这样的一幅作品,摄影师必须好好规划。这位摄影师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待了一个多星期,终于摸清了目标猎豹的狩猎区,以及她经常造访的休息点。他还发现,这只母豹一般在黄昏时分从歇息的树上爬下来,开始觅食。这张照片诞生于九十年代,正是胶片摄影的黄金时期。在当时,想要在日落之后抓住最后一束光的尾巴,只能靠低速快门配上大光圈完成。摄影师康拉德·沃瑟并没有绕开难以避免的影像颗粒感,而是好好利用——他追踪着猎豹奔跑的大跨步,随之平移镜头,焦点锁定在她的眼睛上,按下快门,结果诞生了一幅如画的代表作,因此斩获大奖,并且经久不衰。
小小观察者
摄影:西里尔·罗索(Cyril Ruoso)
摄影师再找不到一个比这更完美的姿势,更别说更好的模特了。秦岭山区的早晨,天色阴沉,森林郁葱,树冠下的土地上结了一层霜。虽说寒冷,柔和的光线却给摄影提供了绝佳环境。而对这只小猴子来说,面前这个两条腿站立的灵长类动物、他的三脚架和上面的镜头简直有着不可抵挡的魔力。它离开了妈妈温暖的怀抱,找到一个视野最好的地方,坐下,完美平衡。它的双手双脚蜷缩着取暖。在秦岭地区,这个小东西是摄影师西里尔·罗索跟拍的金丝猴中最偏爱的一只。这里的猴子虽然偶尔会下地,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在树上进食。他们啃树叶、树皮,吃花蕾和地衣,所以基本不怎么需要训练自己的敏捷度。对最年轻的猴子来说,苍鹰甚至是罕见的金鹰突然俯冲也是一种风险。然而对整个金丝猴群体来说,真正的威胁是森林砍伐、人口扩张以及过去的狩猎行为。在上一个千年时期里,中国的东部、中部和南部,不管是高海拔还是低海拔地区,都能看到金丝猴的身影。但到了今天,它们的数量仅剩不到4000只,狭居在陕西省南部的一系列自然保护区里。
时髦的求爱者
摄影:蒂姆·拉曼(Tim Laman)
这是一幅十二线风鸟的肖像。照片中并不是他最玉树临风的样子,但确乎是他壮观表演的最高潮——站在舞蹈木杆的顶部,情欲的对象也出现在画幅里。他把身子背过去,背向这个慧眼独具的女孩,这就是他的催眠术。亮黄色的羽毛闪耀在她面前,不仅如此,12条奇特的丝线也从侧翼羽毛尖端深处展开,撩动她的面庞,令她心动不已。在此之前,他已经通过自己的歌喉把这个女孩吸引到了杆子上,露出胸前泛着金属光泽的羽毛以及喙中令人讶异的一抹翠绿。现在他俩正处于亲密阶段,在这之后,他们俩也许会交配,也有可能没有结果——也许这是一段短暂的意乱情迷,在这之后他俩的关系就结束了,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她对这个求爱者健康状况的判断。这只鸟起舞的树干是一颗瘦高的枯树,立在新几内亚岛的一片沼泽森林中,雄性十二线风鸟在黎明时分在上面落脚。为了捕捉到这张照片,摄影师必须在黎明前找到一个和树枝高度齐平的位置,然后静候隐藏,在成功按下快门之前,他得一直重复这个过程,不管花多长时间(到了第七天,拉曼终于得偿所愿)。雄鸟非凡的黄色羽毛要通过吃某些特定的水果来加分,如果不好好保养,就可能会褪色发白。与此同时,如果求爱者想要碾压情敌的话,他的表演也要反复练习,因为如果雌鸟最终选择与他交配,就意味着他们的儿子也会继承他风光的外表和精力充沛的毅力,而女儿也该在选择适和的男青年的时候继承母亲良好的品味。
沙漠伏击手
摄影:托马斯·德雷斯勒(Thomas Dressler)
这条侏咝蝰蛇摆出了一个特有的S形伏击姿势,在沙子里蠕动。一秒钟的时间里,露在表面的就只有一双眼睛和尾巴末端了。摄影师在纳米比亚纳米布沙漠沙丘的背风坡上发现了它,它把自己埋在沙子里,第一是为了安全,第二也是为了更好地捕猎。它的眼睛、鼻孔与普通的蛇不同,不是嵌在两侧,而是长在头顶,这样它就能在潜伏的同时正常观察和呼吸。同时,它的尾巴摆到了脑袋附近,这样一来,尾尖就能伪装成一条新生的蛆虫,在沙面上蠕动,把捕食的蜥蜴或者壁虎诱骗到自己的攻击范围内。侏咝蝰蛇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狩猎,根据季节和温度有所不同。通过侧向缠绕技术,这条蛇能够随时随地以惊人的速度移动,而且身体只有一部分与发烫的沙子接触。它的猎物主要是蜥蜴和夜行的壁虎,从中榨取食物和水分。
问候
摄影:卡尔·安曼(Karl Ammann)
这幅肖像非常亲密,主人公是一只仅有数月大的网纹长颈鹿。在肯尼亚北部的桑布鲁自然保护区,母长颈鹿正领着儿子,介绍他们的家庭成员,这时候一只大概是他阿姨的长颈鹿过来跟他打招呼。阿姨用鼻子蹭这只小长颈鹿,用自己的脑袋揉他。其他的母长颈鹿和小长颈鹿也都凑过来问候他。小家伙的妈妈是在离长颈鹿群不远的一片热带稀树草原中生下孩子的。但当她离开准备哺乳的时候,小长颈鹿必须得到别人的照料。小长颈鹿身上的网状图案比成年长颈鹿颜色要浅,在斑驳的光线下几乎难以辨认,这也让他巧妙藏匿起来,在狮子和其他捕食者的虎视眈眈之下保护自己——而这些捕食者正是超过一半的小长颈鹿活不到成年的罪魁祸首。妈妈生完孩子便站起来,而新生的小长颈鹿,历经艰难,呱呱坠地,过不了三十分钟也站了起来,开始吃奶。它头顶成簇状细细的角平躺在脑袋上,但随着软骨组织逐渐成为骨头,这鹿角也慢慢站了起来。一群雌性长颈鹿、小长颈鹿组成了一个更大范围内该种群的子群体,年轻的雄性长颈鹿则有着自己的单身汉联盟,而成年雄性长颈鹿更多喜欢独来独往。和大象一样,长颈鹿通过次声波(频率低于人类听觉范围的声音)来交流,这也让他们即便在夜晚也能在远距离内保持联系。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而这只初来乍到的小长颈鹿这一辈子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雪原降落
摄影:文森特·穆尼尔(Vincent Munier)
巨大的翅膀上下拍打,羽毛向外张开,这只雪鸮要准备着陆了。在灰白色天空的背景下,这只猫头鹰不仅展现了其精准的着陆技术,还有它钩曲的利爪。近乎苔原的草原上白雪皑皑,照片取景冬季,十分经典。但这并不是北极,而是加拿大魁北克一片大风横扫的草原,这只雪鸮就在这画了一个圈,作为自己的临时狩猎区。她是个年轻的姑娘——体格比雄性雪鸮要大些,而且从她羽毛上明显的条纹也能看出来。她一路来到北极圈以南,寻找一片合适的土地,积雪最好浅于30厘米,好让自己进行突袭。她身上有好几层羽衣,包括贴身羽绒以及长着厚厚羽毛的双脚。这些羽毛让她的防寒能力和北极狐不相上下。同时,有着这么大的体型——作为北美最重的雪鸮,她站着的时候身高超过60厘米——也让她减少表面积,更好地储存热量。虽然她也能够捕食那些像野兔和海鸭这么大的猎物,她的日常主食依然是小型啮齿类动物,主要是旅鼠。所以如果雪太深或者地面冰层太厚没办法突破,她可能就会开始寻找更远的南方猎场,到了春天再返回北极圈。
地衣造型
摄影:皮特·牛津(Pete Oxford)
运动迷彩配饰,上面结着地衣款式的壳,苔藓一样波状的触须伸出来,这只雄性螽斯正在cos一根树枝,和周围的整体环境巧妙融合。如此精妙的伪装意味着只有最专业的自然摄影师才能发觉其中端倪,拍出这样的肖像。在南美,我们已知的螽斯(丛林蟋蟀,俗名蝈蝈)有好几百种,这只是其中之一,生活在厄瓜多尔,处于安迪斯山脉西坡的一片云雾缭绕的森林中。绝大多数螽斯都是变身专家,能够熟练地隐藏在各种植被中,避开众多捕食者,而且它们中还有不少物种我们尚未探明。雄螽斯不仅能够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肤色好与之匹配,还能扭曲自己的身体,伪装成苔藓或是苔藓的部分元素。他简直是摆造型方面的专家,能够完美乔装。为了觅得异性繁衍后代,这只雄性螽斯需要先引她过来。但因为不能在白天被天敌发现,他一般都在夜晚歌唱——将他的一对前翅(一只装有刮刀,另一只配有锉刀)相互摩擦,便能产生一系列迷人的震动,其频率甚至可以一路延伸到超声波的范围中,而这也是另一种躲避捕食者探测的办法。在厄瓜多尔的赤道雨林中,一年不分四季,交配也能全年无休。但安第斯山脉这种典型的气候也意味着长期的多云天气和频繁的降雨,赤道高温遇上夜间的温度骤降,优势难免被抵消,这样迅速降低的气温也可能浇灭螽斯的交配热情。
洞中田鼠
摄影:丹尼·格林(Danny Green)
这根排水管道的大小似乎和田鼠的身材完全契合,但摄影师丹尼·格林却花了好些天在管道的另一边扎营等待,好不容易才看到一只水田鼠。德比郡的管道被废弃了,但这里的河岸却是这些大田鼠的理想栖居地:地形陡峭但容易挖洞,没有太多遮荫但有各种鲜嫩多汁的草、苔类和开花植物,给它们提供了丰富的荫蔽和食物。相对较浅、平静的河水也让他们能够随时下潜,作为逃生路线。这是他们完美的城市避难所。唯一的问题就是下大雨的时候,它们的洞穴有发洪水的危险。在英国,水田鼠喜欢傍水而居,而且能够游泳。但另一方面,它们并不是水生啮齿动物。他们没有蹼足,如果被迫长时间浸在水里,他们的皮毛就会吸饱水分。不过幸运的是,如果预测会有发洪水的可能,市政厅就会降低地下水位,避免管道泛滥。在英国的其他地方,水田鼠面临的威胁就大了。除了洪水之外,湿地排水、疏浚河道和溪流管道,以及耕地和牲畜放牧的延伸,一路扩张到河边,也导致水田鼠在原有活动范围90%的土地上销声匿迹——这一下降在英国所有哺乳类动物中都是最显著的。北美野生水貂的捕食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如果水田鼠想要通过水路逃走的话,这些半水生的捕食者能轻易抓住他们,体型小一些的雌性水貂甚至能挤进他们的下水管道。
酷猫
摄影:伊萨克·比勒陀利乌斯(Isak Pretorius)
带有穿透力的眼神,正面凝视,这是一幅经典的捕食者肖像。然而透过这与视线齐平的角度,在周围郁郁葱葱的绿色画框映衬下,画面有些令人不安——就像意外被发现在花园低地池塘里啜水的狮子一样。这个水塘在非洲赞比亚的南卢安瓜国家公园,摄影师伊萨克·比勒陀利乌斯估计,经过了上一晚的水牛捕猎和盛宴,接着又睡了一夜养精蓄锐之后,这只母狮子一定渴了,而且他也知道她会去哪儿喝水。因此,如果说能在雨季草丛中精准拍到她出现的确切方位,确实不能排除运气的成分的话,那么拍摄的构图和实践的掌控就是扎扎实实的功夫了——伊萨克恰巧在她盯着前方、伸出舌头的一刻按下了快门。同时,摄影师坐在车中,在水塘的另一侧利用长焦镜头,完成了低角度拍摄。他还充分利用早上的阳光,展现出了丰富的色彩。结果这幅原始肖像中,这只最受摄影师追捧的非洲动物在镜头下效果令人震惊。
紧密交汇
摄影:托尼·吴(Tony Wu)
这是斯卡(Scar)的肖像。斯卡是一只异常友好的抹香鲸。它的额头看起来巨大无比,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抹香鲸的头部长度几乎接近其体长的三分之一,装载着全世界最大的大脑和鲸鱼的器官。这是一个巨大的蜡质的充满液体的腔体,其功能要么是在深潜的时候控制浮力,要么就是在寻找鱿鱼和其他鱼类的时候用作声呐回声定位系统,亦或许二者兼备。在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斯卡还是青少年的岁数(不到15岁),而且他的身长只有18米,刚刚超过其潜在体长的一半。不过它看起来还是挺大的,因为和摄影师离得近。它正在向摄影师要价,希望有人能揉一揉它。斯卡总是十分友好。他出生于加勒比海的多美尼加,自从2005年来,鲸鱼研究者就一直在观察着这个家庭。在被一头长肢领航鲸攻击之后,这只抹香鲸第一次游向了一艘船,也许是为了寻求安慰吧。他的头部和背鳍都受伤了,而这些伤痕也成了后来他的名字(Scar,也有伤痕的意思)。它似乎很享受跟着船并肩同行,久而久之也生出对人类的信任:他会和潜水的人打交道,向他们发出友好的讯号。在拍下这张照片后不久,斯卡就离开了它的原生环境,直到二十多岁奔三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在繁殖场附近再次见到他。
敏感的猛兽
摄影:拉里·林奇(Larry Lynch)
它很大,非常大,也非常饱。从大小上看,它体长超过三米——因此可以推测,这应该是一只雄性美国短吻鳄。在佛罗里达的迈阿卡河州立公园,小河慢慢干涸,鱼被困在了水塘里,于是这只鳄鱼便就着这天上掉下的馅饼饱餐了一顿。摄影师知道这个巨人已经心满意足,不打算继续移动了,于是架好三脚架静待黄昏。他打开闪光灯,但把光调到最低设置,把焦点放在这只爬行动物的眼睛上——正是这对眼睛,定义了它们夜间猎人的身份。短吻鳄的眼睛闪着红色的光,这是因为光线摄入眼睛时,会照到眼球底部的照膜,然后反射回来呈现红色。这层透明绒毡层能够增强它在昏暗光线下的视力。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照膜也会根据光线的强弱自动调整。短吻鳄能在黑暗的水下找到方向,还有另一个原因:为了适应环境,它的头部皮肤上有着许多感觉器官,特别是眼睛和下巴周围,这让它对压力的感知力比人类的指尖还要好。因此,即便是轻微的流水运动引起的一点点压力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监测。这样一来,这只短吻鳄就能在黑暗中探测猎物。尽管穿着厚厚的鳞甲,看起来行动迟缓笨拙,这只美国东南部最大的陆地捕食者还是能在视觉和触觉方面表现出众,是一只非常敏感的猛兽。
放松的艺术
摄影:贾斯珀·道斯特(Jasper Doest)
虽然这张照片只露出了半张脸,而且主人公的双眼紧闭,我们依然能看出,图中透出一股纯粹放松的气息。也许是因为对方也是灵长类动物,和我们同源,而我们和这种细微的面部共通之处也十分合拍。事实上,它双眼紧闭,眼球在半透明的眼皮底下翻滚,应该已经进入了梦境。照片里这个打瞌睡的猴子是一只年轻的日本猕猴,日本人曾一度将其尊为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神圣调解人。
今天,日本猕猴算是一种保护动物了,虽然它的命运不尽相同。在某些地方,他们像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在另一些地方,他们就如同过街老鼠般惹人讨厌。在这里,这个年轻的小家伙拥有它庞大的家庭,在温泉中泡澡社交——鼎鼎有名的日本地狱谷猴就栖居在日本本州岛火山地区的地狱谷野猿公苑,泡在“热水浴缸”中。上世纪60年代,有一只大胆的母猴子看到人类在池中的种种享乐,也利用起这一池温水,于是她的亲朋好友也接连下水,结果从那以后,本地的日本猕猴一到冬天就会来这里放松取暖。今天,这个温泉池已经成了猕猴的专属领地,而且到了冬天,他们会一个个来到这里暖身子,同时一群人类在一旁观察拍照。它们完全不害怕周围的人类——这只小猴子在摄影师面前进入了梦乡,与它一同的还有25只睡着的成年猴,纯粹的平静悠然。
翻译:马昕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来源:卫报
原标题: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stories behind classic portraits
最新更新时间:06/12 14:46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