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第一炉香》被影视化,“张爱玲热”会是一个新风口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第一炉香》被影视化,“张爱玲热”会是一个新风口吗?

张爱玲文学正在成为影视从业者眼中的新开发地。

文|一点剧读 胡洋

如果文学界也有“天选之子”,张爱玲必然是被上天眷顾的lucky作家之一。7岁写文、12岁在校刊和杂志社发表作品,24岁左右便在作家圈小有名气。在成名这条路上,张爱玲真的如自己的书中所言“出名要趁早。”而她的诸多文学作品,更是被早早收录至中国经典文学列表,成为文学界不可多得的瑰宝之一。

凭借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和个人名气,张爱玲在上个世纪就已早早加入到了“影视创作”行列。由她编剧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在当时都取得了不错商业反馈,中国香港著名影评人黄爱玲还曾以“(从商业角度来看)蛮成功的剧作家”来评价张爱玲的编剧作品,可见其“商业”天赋。

时间一晃便来到了21世纪。在网文IP改编纷至沓来、商业化运作愈发规则化的今天,上个世纪张爱玲未能完成的“心愿”由后人来接替——她的文学作品一步一步的走上了IP影视化改编行列。

尚且不提,前不久刚刚因为“选角”引发争议的电影《第一炉香》,仅刘嘉玲版《半生缘》就已经多次传出定档又撤档的消息。目前,该剧已经在本月初开完了发布会,后续何时播出,似乎只等广电总局的“一纸令下”。

此外,张爱玲的另一部知名代表作《小团圆》,传闻也将进入影视化改编范畴,林奕华、侯孝贤以及腾讯视频,都在争取该小说版权的所有权,后续也极有可能会以话剧、电影和电视剧三种不同传播形式,与观众见面。

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张爱玲文学正在成为影视从业者眼中的新开发地。只是,在这条路上,有人质疑着它的改编合理化,有人则对其选角报以担忧。但无论如何,属于张爱玲的IP时代还是来了。

张爱玲IP时代是如何形成的?

熟悉其作品的读者可能知道,张爱玲文学作品风格自成一体。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场景、人物心理描写,以及个体命运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常常占据大部分篇幅。相反,影视作品中,相对需要突出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在张爱玲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

选择张爱玲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既需要勇气,同时也要具备承担极大的风险性。

曾两次改编过张爱玲作品,如今即将迎来“第三次”的许鞍华导演,在拍摄电影《半生缘》时曾说:每一次改编张爱玲的作品,都有些担忧。一来,她觉得张爱玲的小说文学性过于浓烈,改编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二来,在每一个书迷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同见解”,这也就间接增加了大众市场的接受难度。

改编过张爱玲作品的李安导演,也曾面临过《色·戒》的口碑争议。但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李安最终还是战胜了主流市场——电影《色·戒》 不仅在当年顺利拿下金马、金像、金狮等多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奖,还顺势捧红了新人演员汤唯。

(张爱玲文学改编作品初步统计)

不难发现,张爱玲早期的作品影视化,基本都是以“大银幕”的形式呈现。关锦鹏、但汉章,以及上文提到的许鞍华、李安等知名大导演,都是其文学作品的伯乐,而中国香港知名话剧导演林奕华则多次将张爱玲作品搬至话剧舞台。也就是说,在以电影、电视剧、话剧为传播主体的当下,电视剧是张爱玲文学作品中鲜少触碰的领域之一。

据了解,刘嘉玲版《半生缘》是张爱玲电视剧化的第四部作品。在此之前,仅有《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两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蒋勤勤、林心如版《半生缘》是最早走向电视荧幕的张爱玲作品。在豆瓣上,三部作品的评分分别达到7.7、7.9和7.0分,是张爱玲改编作品中不可多得“及格之作”。

也有学者表示,这三部作品之所以在影视化过程中取得相对较高的成绩,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原著小说在“张爱玲文学库”中处于故事相对完善、矛盾冲突较为明显的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参照物”在前,只要演员、情绪、置景等影视化条件全方位到位,改编幅度控制在合理范畴内,基本都不太差。

不过,这也从侧面暴露出其小说影视化所存在的一个巨大难题,即在当下影视市场青年演员断层、中年女演员集体面临无戏可拍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大众心目中的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这不仅仅是《第一炉香》所存在的问题,未来所有改编自张爱玲文学的影视化作品,都将会面临着相同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偶有风险,张爱玲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价值,还是被更多影视人看到。未来观众还将会在大小荧幕、甚至是舞台剧上看到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小团圆》、《半生缘》等等。

属于张爱玲的IP时代,终于要来了。

经典文学改编遭遇“降维”打击?

如果说张爱玲的文学作品,终于在这个时代发挥了其应有的影视化价值。那么,与其职业相同、作品文风各有千秋的“同行们”,则早早的开启了影视化改编道路。最近的如17年播出的“话题剧”《我的前半生》,改编自60后女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说。该剧还曾在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上一举拿下7项提名,最终抱回三项大奖,可见其作品影视化改编的成功性。

商业上的成功虽让《我的前半生》如获好评,但其艺术价值还是遭到不少“亦舒粉”斥责。在当时,很多网友认为该剧的后半段过于“狗血”,颇有点家庭伦理剧的味道。但因为播出前半程抛出的话题性,以及还不错的市场回馈,已经初步奠定其市场印象,后期即便偶有“注水”,观众也会以“习惯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包容性对其评判。

不过,类似《我的前半生》这样略显“幸运”的经典文学改编作品,在市场中获得巨大反响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近的如这几年播出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经典文学改编作品,虽在口碑上都取得了还不错的市场反馈,但因为整体观看人数基数过小,并不具有引起“市场潮流”的导向性——《白鹿原》在播出期间收视一度跌至0.4左右,《平凡的世界》则基本属于“中老年”市场的狂欢。

即便是有周迅加持的《红高粱》,也因为在播出期间遭遇到了《古剑奇谭》这样的庞大对手,而在热度上露出“难堪”,但总体表现还是要略高于《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这类完全依靠“老戏骨”带动的经典文学改编作品。

其实,市场中在提到类似《白鹿原》这样的经典文学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多以“厚重感”、“历史格局”这样略显“正气”的字眼,加以形容。一方面,作为庞大书海中被观众“识别”为经典文学的作品之一,其小说格局基本都会以某个家庭或某个人展开书写,侧面烘托出时代的特征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在以网文IP改编为核心的影视剧市场,“经典”二字似乎足以说明一切。

而这恰好也是所有经典文学IP影视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回到张爱玲IP影视化问题上,抛开当下热门的《半生缘》《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三部作品不谈,张爱玲文学库中的90%文学作品,都处于尚未开发的状态。究其原因,还是出在“经典”之上。稍显不同的是,张爱玲文学大多为短篇文学,仅从影视剧创作角度来看,需要填补的剧情与内容,便占据大半。而这,也成为了其诸多文学作品优先改编为“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难看出,当下的影视剧市场有“扶正”经典文学的念头。而从市场风向和政策导向来看,诸多以近、当代文学为创作载体的经典文学作品,也不失为IP改编的一大方向。可结合早前诸多相似案例来看,以张爱玲为核心的经典文学IP影视化之路,恐还需要在市场中“实践”一段时间。但好在,这不失为一个好风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第一炉香》被影视化,“张爱玲热”会是一个新风口吗?

张爱玲文学正在成为影视从业者眼中的新开发地。

文|一点剧读 胡洋

如果文学界也有“天选之子”,张爱玲必然是被上天眷顾的lucky作家之一。7岁写文、12岁在校刊和杂志社发表作品,24岁左右便在作家圈小有名气。在成名这条路上,张爱玲真的如自己的书中所言“出名要趁早。”而她的诸多文学作品,更是被早早收录至中国经典文学列表,成为文学界不可多得的瑰宝之一。

凭借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和个人名气,张爱玲在上个世纪就已早早加入到了“影视创作”行列。由她编剧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在当时都取得了不错商业反馈,中国香港著名影评人黄爱玲还曾以“(从商业角度来看)蛮成功的剧作家”来评价张爱玲的编剧作品,可见其“商业”天赋。

时间一晃便来到了21世纪。在网文IP改编纷至沓来、商业化运作愈发规则化的今天,上个世纪张爱玲未能完成的“心愿”由后人来接替——她的文学作品一步一步的走上了IP影视化改编行列。

尚且不提,前不久刚刚因为“选角”引发争议的电影《第一炉香》,仅刘嘉玲版《半生缘》就已经多次传出定档又撤档的消息。目前,该剧已经在本月初开完了发布会,后续何时播出,似乎只等广电总局的“一纸令下”。

此外,张爱玲的另一部知名代表作《小团圆》,传闻也将进入影视化改编范畴,林奕华、侯孝贤以及腾讯视频,都在争取该小说版权的所有权,后续也极有可能会以话剧、电影和电视剧三种不同传播形式,与观众见面。

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张爱玲文学正在成为影视从业者眼中的新开发地。只是,在这条路上,有人质疑着它的改编合理化,有人则对其选角报以担忧。但无论如何,属于张爱玲的IP时代还是来了。

张爱玲IP时代是如何形成的?

熟悉其作品的读者可能知道,张爱玲文学作品风格自成一体。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场景、人物心理描写,以及个体命运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常常占据大部分篇幅。相反,影视作品中,相对需要突出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在张爱玲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

选择张爱玲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既需要勇气,同时也要具备承担极大的风险性。

曾两次改编过张爱玲作品,如今即将迎来“第三次”的许鞍华导演,在拍摄电影《半生缘》时曾说:每一次改编张爱玲的作品,都有些担忧。一来,她觉得张爱玲的小说文学性过于浓烈,改编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二来,在每一个书迷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同见解”,这也就间接增加了大众市场的接受难度。

改编过张爱玲作品的李安导演,也曾面临过《色·戒》的口碑争议。但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李安最终还是战胜了主流市场——电影《色·戒》 不仅在当年顺利拿下金马、金像、金狮等多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奖,还顺势捧红了新人演员汤唯。

(张爱玲文学改编作品初步统计)

不难发现,张爱玲早期的作品影视化,基本都是以“大银幕”的形式呈现。关锦鹏、但汉章,以及上文提到的许鞍华、李安等知名大导演,都是其文学作品的伯乐,而中国香港知名话剧导演林奕华则多次将张爱玲作品搬至话剧舞台。也就是说,在以电影、电视剧、话剧为传播主体的当下,电视剧是张爱玲文学作品中鲜少触碰的领域之一。

据了解,刘嘉玲版《半生缘》是张爱玲电视剧化的第四部作品。在此之前,仅有《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两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蒋勤勤、林心如版《半生缘》是最早走向电视荧幕的张爱玲作品。在豆瓣上,三部作品的评分分别达到7.7、7.9和7.0分,是张爱玲改编作品中不可多得“及格之作”。

也有学者表示,这三部作品之所以在影视化过程中取得相对较高的成绩,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原著小说在“张爱玲文学库”中处于故事相对完善、矛盾冲突较为明显的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参照物”在前,只要演员、情绪、置景等影视化条件全方位到位,改编幅度控制在合理范畴内,基本都不太差。

不过,这也从侧面暴露出其小说影视化所存在的一个巨大难题,即在当下影视市场青年演员断层、中年女演员集体面临无戏可拍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大众心目中的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这不仅仅是《第一炉香》所存在的问题,未来所有改编自张爱玲文学的影视化作品,都将会面临着相同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偶有风险,张爱玲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价值,还是被更多影视人看到。未来观众还将会在大小荧幕、甚至是舞台剧上看到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小团圆》、《半生缘》等等。

属于张爱玲的IP时代,终于要来了。

经典文学改编遭遇“降维”打击?

如果说张爱玲的文学作品,终于在这个时代发挥了其应有的影视化价值。那么,与其职业相同、作品文风各有千秋的“同行们”,则早早的开启了影视化改编道路。最近的如17年播出的“话题剧”《我的前半生》,改编自60后女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说。该剧还曾在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上一举拿下7项提名,最终抱回三项大奖,可见其作品影视化改编的成功性。

商业上的成功虽让《我的前半生》如获好评,但其艺术价值还是遭到不少“亦舒粉”斥责。在当时,很多网友认为该剧的后半段过于“狗血”,颇有点家庭伦理剧的味道。但因为播出前半程抛出的话题性,以及还不错的市场回馈,已经初步奠定其市场印象,后期即便偶有“注水”,观众也会以“习惯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包容性对其评判。

不过,类似《我的前半生》这样略显“幸运”的经典文学改编作品,在市场中获得巨大反响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近的如这几年播出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经典文学改编作品,虽在口碑上都取得了还不错的市场反馈,但因为整体观看人数基数过小,并不具有引起“市场潮流”的导向性——《白鹿原》在播出期间收视一度跌至0.4左右,《平凡的世界》则基本属于“中老年”市场的狂欢。

即便是有周迅加持的《红高粱》,也因为在播出期间遭遇到了《古剑奇谭》这样的庞大对手,而在热度上露出“难堪”,但总体表现还是要略高于《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这类完全依靠“老戏骨”带动的经典文学改编作品。

其实,市场中在提到类似《白鹿原》这样的经典文学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多以“厚重感”、“历史格局”这样略显“正气”的字眼,加以形容。一方面,作为庞大书海中被观众“识别”为经典文学的作品之一,其小说格局基本都会以某个家庭或某个人展开书写,侧面烘托出时代的特征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在以网文IP改编为核心的影视剧市场,“经典”二字似乎足以说明一切。

而这恰好也是所有经典文学IP影视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回到张爱玲IP影视化问题上,抛开当下热门的《半生缘》《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三部作品不谈,张爱玲文学库中的90%文学作品,都处于尚未开发的状态。究其原因,还是出在“经典”之上。稍显不同的是,张爱玲文学大多为短篇文学,仅从影视剧创作角度来看,需要填补的剧情与内容,便占据大半。而这,也成为了其诸多文学作品优先改编为“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难看出,当下的影视剧市场有“扶正”经典文学的念头。而从市场风向和政策导向来看,诸多以近、当代文学为创作载体的经典文学作品,也不失为IP改编的一大方向。可结合早前诸多相似案例来看,以张爱玲为核心的经典文学IP影视化之路,恐还需要在市场中“实践”一段时间。但好在,这不失为一个好风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