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刘备欠缺哪些技能导致他失荆州,偏安西蜀,最终国破族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刘备欠缺哪些技能导致他失荆州,偏安西蜀,最终国破族灭?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贵为蜀汉开国皇帝的刘备出现了这么大的战略失误呢?和很多企业家一样,刘备首先没有解决好企业在新、旧环境下的转型问题。

图片来源:FREERANCE

作者:夏芈卬

刘备作为三分天下的英雄,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曾经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出现在他面前,他却没有珍惜。

那就是当刘备拿下远方亲戚刘璋的地盘,获得具备天然屏障的西蜀后,如果能再保有荆州之地,则实质上将取代孙权,一跃成为实力榜第二位,进可两路威胁曹魏,退可南下渡江击孙权,战略纵深空间远强于偏安蜀国一隅。

这一因素在后期六出祁山的时候也得到了验证,每次北伐,诸葛亮一定都在怀念自己在隆中做出的战略规划:“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后续进展虽然几乎和诸葛亮的谋划一致,但汉室并没有兴,这个变数就在于荆州的得而复失。失去荆州,当刘备再“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时,就会面临粮草供给不上的麻烦。荆州是一个大州,丢掉半个荆州,就相当于丢掉蜀汉政权三分之一的土地,人力、物力大打折扣,削弱了原本就疲敝的蜀国国力,最终导致诸葛亮每次在军事取得优势后仍只能黯然退兵。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贵为蜀汉开国皇帝的刘备出现了这么大的战略失误呢?和很多企业家一样,刘备首先没有解决好企业在新、旧环境下的转型问题。

刘备的发家史那就是当代创业童话

刘备如果生活在今天,那应该会是一个商业偶像。

“……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刘备在日后经常自称是“汉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的后代”,但应了那句越缺什么,就越爱显摆什么的道理,反面验证了咱们刘皇叔的真实身份——那就是个屌丝。可就这么一位真•屌丝,却一步一步把公司发展了起来,从“将不过关张”,到卧龙凤雏皆得,顺带还集齐了五虎上将。

但有时候,人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蜀汉(姑且这么叫吧)得了荆州很多人才,业务突飞猛进,作为企业CEO的刘备却仍然摆脱不了他初期创业成功的既定思维,一方面仍然用兄弟情笼络人心,试图和每一个核心成员称兄道弟;另一方面却没有培养出一支高能、专业的高管团队,职责分配不明。

小公司初创,自然是不能靠待遇来留住人才,也不能靠期权,你公司能不能活到明年都不知道,谁会在乎期权呢?所以小公司要留人才,必须要靠CEO的魅力,而刘备就是这样一位极善于获得他人认同的领袖。从早期的关羽、张飞,到后来的徐庶,甚至三顾茅庐来的诸葛亮,每一次他都能用“真心换我心”,哪怕是糜竺、糜芳、陈登、廖化等能力一般之辈,也一样是不离不弃,尽可能给他们找到发挥能力的地方,更不要说刘封这样直接收为义子的未来苗子。简单说,创业早期,刘备的军事才能对比其他诸侯是很一般的,但他独有的人格魅力是卓越的。

赤壁一把火后,47岁的刘备突然发现自己人生第一次站到了风口上,此前一直苦于给别人代工的他,一瞬间发现以前的竞争对手袁术、吕布、袁绍统统都不存在了,收购这些小企业的大老板曹操栽了个大跟头,让出了一大片市场;另一家颇具实力的孙权公司又是恰好是合作企业,不好意思当面竞争,这简直就是老天逼着要刘备成功啊。

用现在的话说,蜀汉公司跳过了B、C、D轮,直奔敲钟去了。

论资排辈的兄弟会

小企业的妙方有时候在大企业那里并不能通用。

比如那位叱诧风云的曹老板。他的一切似乎都是刘备的反面,刘备出身布衣,曹操官宦世家;刘备从无到有,曹操年少成名;刘备寄人篱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以情驭人,曹操法度分明。

曹操的兄弟其实一点也不比刘备少,陈寿的《三国志》中说:“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意思说孔融、许攸和娄圭这三个人,都因为“恃旧不虔”,凭借自己与曹操是老朋友就不恭谨,结果都遭到处决。可见,即使是旧识故交,一旦不符合曹操的用人标准,一样被干掉。

而同时,只要是符合曹操的用人标准,无论是张辽,还是庞德,都会得到发展的机会,这些降将也用实际能力回报了曹操的这份信任,随着后期曹魏帝国的地盘扩大,且曹操本人年事增高,大量的区域战争就放手交给某一方面的大将去处理,同时搭配很好的班子,用一整套完整的制度而不是人治来管理。

反观刘备这边就不一样了,尽管吸收了荆州、益州的众多人才,但CEO刘备最信任的依旧还是跟着自己发家的那些老哥们。关羽是二弟、张飞是三弟、糜竺是大舅哥,关平是关羽义子,糜芳、廖化、周仓、陈登、简雍、孙乾是一路跟着流浪来的,注意到了么?这些人基本也都是日后驻守在荆州的人员。

让我们再关注两个人,第一位是三国著名的偶像派——赵云。赵云一生几乎没有败绩,可就是这么一位白马将军,却常年担任保安队长的职务,负责照料刘备及其家眷的安全,如果说在早期颠沛流离的时候,保护主公和家人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在已经转型成为大型公司,面临上市阶段,却仍没有一套合理的制度把赵云这样智勇兼备的人才转型为企业一线业务高管,不得不说是明显的缺失。

第二位是黄忠,一位行业资深的老专家,本应立即放到一线去使用,尤其是人才并不繁茂的蜀国,但和赵云一样,《三国演义》中黄、赵二人几乎所有独挡一面的战斗都出现在关、张去世后,这又是为什么呢?

恰好三国演义中关羽对这两位人才有过一段很有趣的评价:“……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哪五虎 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

久随吾兄,所以算是吾弟,所以能和我相提并论;黄忠是谁?不过是一个才来几天的老兵,和我不能并列。

这不是企业,这是兄弟会。

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结果就是鸡飞蛋打

如果说没有处理好新、旧环境下的转型,没有及时调整人才战略,还不是致命伤的话,那么刘备以下技能的缺失就真是导致满盘皆输的昏招。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都知道,资产的管理有一个最朴素却有效的理论,那就是把资产分散配置,不能把宝集中押在一个人、一种资产上。

汉昭烈皇帝刘备尽管是当时的豪杰,可惜却不懂这一现代理论,在选择谁镇守荆州这一战略要地的时候,选择把宝都押在自己最放心也最相信的兄弟——关二爷身上。

这一人事安排,被后世称为智似妖的诸葛亮当时就觉得不妥,在《三国演义》原文中是这么描述的:

“……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孔明设宴,交割印绶。云长双手来接。孔明擎着印曰:“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但无奈此时诸葛亮身份只是单纯的军师,并不是以后的“相父”,连COO都不是,又怎么能公然反对CEO的人事安排呢?从后面的对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是非常不放心选择关羽来镇守荆州的,短短两个问题就把关羽在战略上思考不足的缺点暴露了出来,无奈只能耳提面命,把最简洁的概括“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交代给关羽。

关羽在表面上赞同军师的战略,在实际执行中又回到了自己的老路上,轻战略,重战术,结果尽管非常努力,个人的能力也很强,但因为是在错误的路上努力,反而越努力越失败,最终落得败走麦城的结果。

那么当时刘备有更好的选择吗?

有很多人说应该选择张飞,理由是张飞同样是蜀军有威望的大将,还比关羽狡猾,时而用计,因此可能不会激怒孙权甚至收降于禁。但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说了,蜀汉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论单一人才,那关羽已经是人中翘楚了,但组织比拼从来不是个人的累积,关羽的毛病张飞都有,甚至很多方面还不及关羽,这绝不是换个人就能够解决的。

其实更好的选择是资源的组合。

前文说到了,刘备并非真的无人可用,赵云的个性就正好和关羽互补,情商也高,不会和关羽闹不合;赵云的问题是长期担任卫戍部队长,野战军中的威望不够,但关羽正好可以为赵云提供这方面的支持,以他们二人为基础,可以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班底。

当然这还不够,荆州的文人集团由于刚刚被收编,资历尚欠,在整个团队的话语权严重不足,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比如马良,是合格的军师人选,完全可以拉到班子里补充战略和战术能力。无论是关羽还是赵云,都缺乏计策的运用和识别能力,如果在实践中重视马良等荆州智商军团的意见,那么吕蒙的白衣渡江战术很有可能被及早辨别出来。

刘备做不到的,曹老板玩出了艺术性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在失荆州的四年前,魏、吴两军在合肥进行了一场激战,曹操对这次战役的人事安排充分体现了他善于配置资产的能力。曹操在西征张鲁前就写好一封信交给合肥守军薛梯,信上寥寥数语:“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为什么这么安排?我们先看看这个组合。

张辽“少为郡史,武力过人”,归降后在数次大战中屡建功勋,多次得到曹操的赏识。曹操把张辽放在合肥的目的就是要他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再看乐进,这是个性情如烈火的武将。曹操称他“每临功战,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摧,自援炮鼓,手不知倦。”为此特封他个雅号叫“冲折将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耿直Boy。

而李典的性格又与乐进大为不同,“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但他又与张辽不和),既然有长者的美誉,不难看出他是个爱学习,有修养,顾全大局的人。按常理叫李典守城,乐进出战更加适合。曹操偏偏倒用二人,这不令人费解吗?细细分析一下,这正是曹操的过人之处:

在曹操看来,大敌当前,张辽置个人得失于度外是没问题的,李典有“素不与诸将争功”的品格,一旦张辽以大局为重,配合张辽也是没有问题的。有了这二人的团结和统一,就不愁把乐进带起来了。而如果让乐进出战,很难保证不与张辽争功斗气,如果二人发生争吵,李典的性格、威望很难居中协调,那样三人就不能形成一个整体。

结果也正如曹操所料,《三国演义》是这么描绘此战的:“这一阵杀的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夜不敢蹄。”“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这才是大企业CEO的华丽表现。

刘备借荆州,关羽失荆州,一借一失之间,失去的可能是唯一一次以弱胜强的机会。如果刘备在善于待人,善于收获人心的同时,具备带领集团转型的能力,具备现代化的人才孵化策略以及财富管理理论,也许历史的进程将会改变,复兴汉室的梦想也不再遥不可及。

《三国演义》毕竟七分虚,三分实,但它背后带给我们的意义却是现实的,由古及今,希望这些解读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学习、工作也能够产生提示,这或许才是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吧。

 

 

来源:宜信财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刘备欠缺哪些技能导致他失荆州,偏安西蜀,最终国破族灭?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贵为蜀汉开国皇帝的刘备出现了这么大的战略失误呢?和很多企业家一样,刘备首先没有解决好企业在新、旧环境下的转型问题。

图片来源:FREERANCE

作者:夏芈卬

刘备作为三分天下的英雄,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曾经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出现在他面前,他却没有珍惜。

那就是当刘备拿下远方亲戚刘璋的地盘,获得具备天然屏障的西蜀后,如果能再保有荆州之地,则实质上将取代孙权,一跃成为实力榜第二位,进可两路威胁曹魏,退可南下渡江击孙权,战略纵深空间远强于偏安蜀国一隅。

这一因素在后期六出祁山的时候也得到了验证,每次北伐,诸葛亮一定都在怀念自己在隆中做出的战略规划:“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后续进展虽然几乎和诸葛亮的谋划一致,但汉室并没有兴,这个变数就在于荆州的得而复失。失去荆州,当刘备再“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时,就会面临粮草供给不上的麻烦。荆州是一个大州,丢掉半个荆州,就相当于丢掉蜀汉政权三分之一的土地,人力、物力大打折扣,削弱了原本就疲敝的蜀国国力,最终导致诸葛亮每次在军事取得优势后仍只能黯然退兵。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贵为蜀汉开国皇帝的刘备出现了这么大的战略失误呢?和很多企业家一样,刘备首先没有解决好企业在新、旧环境下的转型问题。

刘备的发家史那就是当代创业童话

刘备如果生活在今天,那应该会是一个商业偶像。

“……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刘备在日后经常自称是“汉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的后代”,但应了那句越缺什么,就越爱显摆什么的道理,反面验证了咱们刘皇叔的真实身份——那就是个屌丝。可就这么一位真•屌丝,却一步一步把公司发展了起来,从“将不过关张”,到卧龙凤雏皆得,顺带还集齐了五虎上将。

但有时候,人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蜀汉(姑且这么叫吧)得了荆州很多人才,业务突飞猛进,作为企业CEO的刘备却仍然摆脱不了他初期创业成功的既定思维,一方面仍然用兄弟情笼络人心,试图和每一个核心成员称兄道弟;另一方面却没有培养出一支高能、专业的高管团队,职责分配不明。

小公司初创,自然是不能靠待遇来留住人才,也不能靠期权,你公司能不能活到明年都不知道,谁会在乎期权呢?所以小公司要留人才,必须要靠CEO的魅力,而刘备就是这样一位极善于获得他人认同的领袖。从早期的关羽、张飞,到后来的徐庶,甚至三顾茅庐来的诸葛亮,每一次他都能用“真心换我心”,哪怕是糜竺、糜芳、陈登、廖化等能力一般之辈,也一样是不离不弃,尽可能给他们找到发挥能力的地方,更不要说刘封这样直接收为义子的未来苗子。简单说,创业早期,刘备的军事才能对比其他诸侯是很一般的,但他独有的人格魅力是卓越的。

赤壁一把火后,47岁的刘备突然发现自己人生第一次站到了风口上,此前一直苦于给别人代工的他,一瞬间发现以前的竞争对手袁术、吕布、袁绍统统都不存在了,收购这些小企业的大老板曹操栽了个大跟头,让出了一大片市场;另一家颇具实力的孙权公司又是恰好是合作企业,不好意思当面竞争,这简直就是老天逼着要刘备成功啊。

用现在的话说,蜀汉公司跳过了B、C、D轮,直奔敲钟去了。

论资排辈的兄弟会

小企业的妙方有时候在大企业那里并不能通用。

比如那位叱诧风云的曹老板。他的一切似乎都是刘备的反面,刘备出身布衣,曹操官宦世家;刘备从无到有,曹操年少成名;刘备寄人篱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以情驭人,曹操法度分明。

曹操的兄弟其实一点也不比刘备少,陈寿的《三国志》中说:“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意思说孔融、许攸和娄圭这三个人,都因为“恃旧不虔”,凭借自己与曹操是老朋友就不恭谨,结果都遭到处决。可见,即使是旧识故交,一旦不符合曹操的用人标准,一样被干掉。

而同时,只要是符合曹操的用人标准,无论是张辽,还是庞德,都会得到发展的机会,这些降将也用实际能力回报了曹操的这份信任,随着后期曹魏帝国的地盘扩大,且曹操本人年事增高,大量的区域战争就放手交给某一方面的大将去处理,同时搭配很好的班子,用一整套完整的制度而不是人治来管理。

反观刘备这边就不一样了,尽管吸收了荆州、益州的众多人才,但CEO刘备最信任的依旧还是跟着自己发家的那些老哥们。关羽是二弟、张飞是三弟、糜竺是大舅哥,关平是关羽义子,糜芳、廖化、周仓、陈登、简雍、孙乾是一路跟着流浪来的,注意到了么?这些人基本也都是日后驻守在荆州的人员。

让我们再关注两个人,第一位是三国著名的偶像派——赵云。赵云一生几乎没有败绩,可就是这么一位白马将军,却常年担任保安队长的职务,负责照料刘备及其家眷的安全,如果说在早期颠沛流离的时候,保护主公和家人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在已经转型成为大型公司,面临上市阶段,却仍没有一套合理的制度把赵云这样智勇兼备的人才转型为企业一线业务高管,不得不说是明显的缺失。

第二位是黄忠,一位行业资深的老专家,本应立即放到一线去使用,尤其是人才并不繁茂的蜀国,但和赵云一样,《三国演义》中黄、赵二人几乎所有独挡一面的战斗都出现在关、张去世后,这又是为什么呢?

恰好三国演义中关羽对这两位人才有过一段很有趣的评价:“……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哪五虎 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

久随吾兄,所以算是吾弟,所以能和我相提并论;黄忠是谁?不过是一个才来几天的老兵,和我不能并列。

这不是企业,这是兄弟会。

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结果就是鸡飞蛋打

如果说没有处理好新、旧环境下的转型,没有及时调整人才战略,还不是致命伤的话,那么刘备以下技能的缺失就真是导致满盘皆输的昏招。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都知道,资产的管理有一个最朴素却有效的理论,那就是把资产分散配置,不能把宝集中押在一个人、一种资产上。

汉昭烈皇帝刘备尽管是当时的豪杰,可惜却不懂这一现代理论,在选择谁镇守荆州这一战略要地的时候,选择把宝都押在自己最放心也最相信的兄弟——关二爷身上。

这一人事安排,被后世称为智似妖的诸葛亮当时就觉得不妥,在《三国演义》原文中是这么描述的:

“……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孔明设宴,交割印绶。云长双手来接。孔明擎着印曰:“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但无奈此时诸葛亮身份只是单纯的军师,并不是以后的“相父”,连COO都不是,又怎么能公然反对CEO的人事安排呢?从后面的对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是非常不放心选择关羽来镇守荆州的,短短两个问题就把关羽在战略上思考不足的缺点暴露了出来,无奈只能耳提面命,把最简洁的概括“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交代给关羽。

关羽在表面上赞同军师的战略,在实际执行中又回到了自己的老路上,轻战略,重战术,结果尽管非常努力,个人的能力也很强,但因为是在错误的路上努力,反而越努力越失败,最终落得败走麦城的结果。

那么当时刘备有更好的选择吗?

有很多人说应该选择张飞,理由是张飞同样是蜀军有威望的大将,还比关羽狡猾,时而用计,因此可能不会激怒孙权甚至收降于禁。但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说了,蜀汉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论单一人才,那关羽已经是人中翘楚了,但组织比拼从来不是个人的累积,关羽的毛病张飞都有,甚至很多方面还不及关羽,这绝不是换个人就能够解决的。

其实更好的选择是资源的组合。

前文说到了,刘备并非真的无人可用,赵云的个性就正好和关羽互补,情商也高,不会和关羽闹不合;赵云的问题是长期担任卫戍部队长,野战军中的威望不够,但关羽正好可以为赵云提供这方面的支持,以他们二人为基础,可以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班底。

当然这还不够,荆州的文人集团由于刚刚被收编,资历尚欠,在整个团队的话语权严重不足,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比如马良,是合格的军师人选,完全可以拉到班子里补充战略和战术能力。无论是关羽还是赵云,都缺乏计策的运用和识别能力,如果在实践中重视马良等荆州智商军团的意见,那么吕蒙的白衣渡江战术很有可能被及早辨别出来。

刘备做不到的,曹老板玩出了艺术性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在失荆州的四年前,魏、吴两军在合肥进行了一场激战,曹操对这次战役的人事安排充分体现了他善于配置资产的能力。曹操在西征张鲁前就写好一封信交给合肥守军薛梯,信上寥寥数语:“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为什么这么安排?我们先看看这个组合。

张辽“少为郡史,武力过人”,归降后在数次大战中屡建功勋,多次得到曹操的赏识。曹操把张辽放在合肥的目的就是要他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再看乐进,这是个性情如烈火的武将。曹操称他“每临功战,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摧,自援炮鼓,手不知倦。”为此特封他个雅号叫“冲折将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耿直Boy。

而李典的性格又与乐进大为不同,“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但他又与张辽不和),既然有长者的美誉,不难看出他是个爱学习,有修养,顾全大局的人。按常理叫李典守城,乐进出战更加适合。曹操偏偏倒用二人,这不令人费解吗?细细分析一下,这正是曹操的过人之处:

在曹操看来,大敌当前,张辽置个人得失于度外是没问题的,李典有“素不与诸将争功”的品格,一旦张辽以大局为重,配合张辽也是没有问题的。有了这二人的团结和统一,就不愁把乐进带起来了。而如果让乐进出战,很难保证不与张辽争功斗气,如果二人发生争吵,李典的性格、威望很难居中协调,那样三人就不能形成一个整体。

结果也正如曹操所料,《三国演义》是这么描绘此战的:“这一阵杀的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夜不敢蹄。”“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这才是大企业CEO的华丽表现。

刘备借荆州,关羽失荆州,一借一失之间,失去的可能是唯一一次以弱胜强的机会。如果刘备在善于待人,善于收获人心的同时,具备带领集团转型的能力,具备现代化的人才孵化策略以及财富管理理论,也许历史的进程将会改变,复兴汉室的梦想也不再遥不可及。

《三国演义》毕竟七分虚,三分实,但它背后带给我们的意义却是现实的,由古及今,希望这些解读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学习、工作也能够产生提示,这或许才是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吧。

 

 

来源:宜信财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