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治周末记者 于伟力
编辑|马蓉蓉
5月12日,视觉中国旗下网站vcg.com恢复运营。此前,其因在黑洞照片上标注版权,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视觉中国”一度被勒令闭门整改。
此次风波下,一众图片平台也进入公众视野。在新媒体发展风起云涌的当下,它们并非广为人知,却让不少新媒体负责人“吃了苦头”。据媒体报道,先以高额索赔发出诉讼或者诉讼警告,然后寻求和解,达成合作,成为不少图片平台的“套路”。
而在每一个图片平台背后,是日渐庞大的签约摄影师群体。他们在平台上出售劳动果实,也追求艺术理想,更关注自己作品的版权问题。
生计,抑或艺术
观海(化名)是一家图片平台的签约摄影师。
提及此次视觉中国风波,观海认为有其积极意义。他认为,图片平台将更加规范,而这也是众多摄影师的期盼。
在父亲的影响下,观海从小就学习摄影。目前,他的职业是某国企高管,但摄影早已成为伴随他人生的喜好。尽管早已与图片平台签约,但他“没有把摄影当作生计的需要,只想把日常的所见和感情的抒发,融入到摄影作品中,让更多的人看到”。
与观海有着相似想法的摄影师不在少数。
6年前,因为车祸赋闲在家的李麒开始钻研摄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摄影是文人墨客的一种雅趣,如果将其作为职业来赚钱就降级了。”朋友的一番话,让李麒决定把自己的摄影和商业利益划清界限,只将摄影当作纯粹的爱好。
“当我把摄影升级为艺术,就能发现有很多有趣的经历、创造和探索在等着我。而商业目的自然在这个过程中被淡忘,变得不再重要。”他说。
如今,在李麒的朋友圈里,全是在地铁里拍摄的人像图片。他采用自称“估焦盲拍”的方式拍摄,喜欢凭着感觉走,希望能够用作品“真正刺破生活的表面”。
至于拍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肖像权等法律问题,李麒认为,这些纠纷终究会被时间抚平,摄影作品只会因为艺术性和研究价值而被人铭记。不过,为了避免“麻烦”,他把自己所有拍摄并且上传至平台的照片都归为新闻题材,只供网上展示,不作商业用途。
有人把镜头对准人群,有人热衷于拍摄野生动物。
梁子(化名)是律师,也是自然生态摄影爱好者。2012年,他以野生动物为主题的摄影作品,登上了中国摄影师协会的刊物。就这样,他加入了中国摄影师协会,并成为一家知名图片公司的签约摄影师。
借助摄影,梁子短暂脱离律师的严谨、严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开拓自己的生活疆土”,这种激情、率真的状态是摄影吸引他的魅力所在。
相机是梁子的拍摄工具,手机则是他的展示平台。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他从手机里找出了许多摄影作品展示说明。通过长焦筒的长期观察和求证,他获得了很多有意思的知识,也训练了思考能力,这些在他看来更说明了摄影对自己的意义。
“不是为了拍摄而去拍摄,而是为了更好理解世界才去拍摄。”梁子说。
与梁子等大多数用专业相机拍摄的摄影师不同,观海多数的摄影作品来自手机拍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拿出了随身携带的4部不同品牌的手机。“有些国产手机甚至可以拍Raw(相机产生的原始文件的一种格式,一般像素较高)格式。手机除了光圈不可调节,其他模式都可控。”他介绍道。
不过,观海也坦言,尽管手机技术已突飞猛进,但由于硬件影响,难度较大的照片还是需要依靠专业相机进行拍摄。
面对侵权态度大相径庭
每一张摄影作品的背后,都凝结着摄影师的辛勤汗水,这也是摄影师的价值所在。
这是多位受访摄影师的感慨。创作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并不简单,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可能非常高,在拍摄中往往还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阻碍。
在梁子记忆中,自己最困难的拍摄经历,莫过于一次将古典建筑与鸟儿展现在同一个画面中的水下拍摄。
当时,他用的是600毫米的超长焦镜头,这种镜头视角较窄,景深不够无法突出摄影主题,但如果不用这种镜头又无法完全体现鸟的质感。他绞尽脑汁后,决定买条水裤下水。
“尽管水下全是烂泥,但由于我扛着沉重的三脚架,担心相机摔了,所以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放慢脚步。为了相机能贴在水平面上拍出最佳的角度,我弯着腰就这样泡在水中许久。”梁子自嘲当时的形象极为狼狈,心情也接近“崩溃”。尽管如此,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最终,梁子收获了一张理想的摄影作品,“内心感到很满足”。
当下,不少摄影师都有作品被侵权的遭遇。在多位受访摄影师眼中,这甚至已经是“常态”。不过,如何面对侵权者,他们的态度可谓大相径庭。
梁子主张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权。两年前,他的一张白腿小隼的摄影作品,多次被一家知名网站当作招聘广告使用。
“这张照片上传到社区,目的是分享给更多人欣赏,所以允许他人转发。但倘若被用于广告用途,就超过我的允许范围内了。”他告诉记者,自己已向该公司发了律师函,并打算近日前往法院立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想知道自己的作品流向变得越来越容易。”观海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手机应用软件可以通过大数据检索,查询作者的作品是否被侵权。
不过,他对记者表示,并不在意自己的作品被侵权。“别人用我的作品,是对作品本身的认可,如果加上水印,还能起到传播、提高知名度的作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图片平台赚了“大头”
许多摄影师渴望借助平台展示作品、实现自我价值,现实却不尽人意。
有媒体报道称,去年半年内某知名图片平台收入近4亿元,占到公司总营收的8成以上,而这部分收入大多源于版权。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支付给签约摄影师的费用仅1.42亿元,平均到2000名签约摄影师手上,不过近7000元(半年总收入)。而另一家大型图片平台的分成比例,摄影师也仅占到3成(独家)或2成(非独家)。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摄影师不得不签约图片公司的原因:“大部分摄影师倘若以个人的名义出售作品,卖不了多少钱。只有通过与图片公司合作,在他们‘抬高’摄影作品的价格后,摄影师才能拿到较高的收益。”
签约固然给摄影师带来了更高的报酬,但比起图片平台,摄影师的获利并不多。有人这样描述:当下的国内摄影师面临着“无可奈何签约”的窘境。
对此,观海并不认同。
“一张好的摄影作品是能传达情感的,它让读者看到会感到更加幸福。即便平台给摄影师的报酬很低,但依然没能打消摄影师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在摄影师内心真正在乎的是艺术价值。”他说。
至于与图片平台签约时的具体流程和合同规定,多数受访摄影师表示“记不太清了”。
梁子介绍,有的摄影师主动找图片平台签约合作,也有的是图片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关于代理方式,也分独家代理和非独家代理。代理方式不同,摄影师拿到的分成也不同。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一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摄影师和图片平台的合作形式,其实是一种授权链条。
即著作权人(摄影师)将作品著作权的全部或部分(可按照方式、时间、地域、次数等进行区别和限制)许可给图片公司,其再将获得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许可或分许可给最终用户。
吴一兴说,整个授权链条中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整个授权链条必须连贯、完备,每一个授权环节都要求是承上启下的,而且都应该在有效期内;第二,每个授权环节的下游,必须受到其全部上游的许可。
谈及一些图片平台“碰瓷”式维权的现象,吴一兴认为,背后深层次原因,是著作权转让及许可市场的信息不透明。另外,授权链条非常复杂,其中还受时间、地域、授权类型等因素影响,授权程序中的一个疏忽或断裂都可能造成侵权,但各个权利主体和权利行使主体往往对授权、行权过程缺乏全面认知。
在吴一兴看来,此次的“视觉中国事件”意义重大。他认为这是文化传媒市场有关著作权保护,乃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全面觉醒的集中体现。“走过知识产权的蛮荒期后,人们需要从知识产权的乱象中觉醒。”他说。
在摄影热情高涨的当下,多位受访摄影师却对当前我国摄影行业的现状表示担忧。
李麒说,目前就人像摄影而言,国内产业化程度较低,不少摄影师都是模仿国外顶级摄影师拍摄的作品。而在他看来,摄影风格是最不能模仿的,否则创作将陷入“套路化”。
观海也直言,随着国内摄影行业的发展,日益繁冗的评判机构导致摄影商业气氛浓厚,整体风气浮躁。遍地都是“摄影人”,但要成为“摄影家”的人并不多,他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