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6月30日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称,全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公分和155.8公分。
这个数据一出炉马上引起了外界的讨论,尤其是中国男性身高平均不足1.7米的现实更引发吐槽无数。很多身高不足平均数的男性网友会弱弱回一句 “是我拖了中国人的后腿 ”。 而身高超过1米67的也不忘补一句 “ 工资拖了后腿,身高可没给国家丢脸。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卫计委的平均身高数据却比此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足足缩水了4公分,一些网友随之质疑数据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去年,网上曾有一项中国男性平均身高比日韩矮的讨论,其中媒体引述国家体育总局体科2000年的监测公报称,中国男子平均身高为169.7公分。当时,《中国青年报》就此议题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田野,田野表示,媒体引用的是2000年的报告。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男子的身高已增为171.6公分。
田野引述了两个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然都来自总局自己的统计。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时,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就达到了171.1公分,而2013年的统计的结果是,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1.6公分。
对于卫计委近日公布的数据,该部门称,数据是经过监测、调查并结合国家统计局等部门人口基础数据得出来的。但是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赵广才日前公开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他在接受《信息时报》采访时明确指出,卫计委的《报告》并不能代表最权威的数据,因为业内对国民体质最全面、最权威的数据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检测中心出具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下称《公报》)。从2000年开始,国民体质监测是每5年进行一次。
公开信息显示,国家体育总局的《公报》是根据统计学原理,在全国31个省市,每个省选3个市,每个市选3个区,对3至6岁的幼儿、7至19岁的儿童青少年、20至59岁的成年人、60至69岁的老年人进行长期的跟踪,因此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关于这次两个政府部门的数据打架现象,目前相关方面还没有最新的回应。也许只能等到下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公布时我们才能得到更确切的数据。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围绕平均身高的话题讨论仍未消散。
在中国人的印象和审美中,身高已经不只是一个数字,它往往伴随着一些延展性的意义。例如,成家立室的必备条件,求职就业的门槛标准等。
在一些省份,依然存在老人劝说年轻女性要找高个儿男性结婚的的现象,一些女性的择偶标准中则视1.7米为分界线,往下的不考虑,甚至“在我们胶州半岛,男性的身高如果不到1米75都不好找对象。” 新浪微博上的一位网友这样调侃。
此外,网友对于是谁在平均身高上“拖了后腿”也很感兴趣。“一定是做统计的忽略了北方人的身高!”不少人引用网上流传的各省身高数据,直呼南方拖了北方的后腿。
根据权威数据,南方人在身高上确实不如北方人来的“凶猛”。中科院旗下的学术杂志《Science Bulletin》今年春天发表了一篇《中国汉族各方言族群的身高调查》,研究团队在2009-2013年测量了26940个汉族成年人的身高,对11个汉语方言族群成年人的身高进行了分析。
调查显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汉族身高,东北、华北的确“完胜”江南和广东。在城市的被调查对象中,居住在华北地区的汉族男性身高为167.3厘米,而吴语地区为166.7厘米;在农村的被调查对象中,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汉族男性身高为169.5厘米,吴语地区为169.2厘米。
可见,普遍意义上讲,北方人在身高上的确略胜一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