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天府绿道总设计师 解密“大工程”背后的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天府绿道总设计师 解密“大工程”背后的故事

成都天府绿道将生态资源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纳入其中,在这一系统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可持续发展。

文| 文軒实验室

成都天府绿道是“公园城市”的首个实施城市,其建立起的城市新型生态发展系统极具前瞻性,且这一系统未来还将会影响到其他城市的规划布局。

简单归纳,成都天府绿道涵盖,文、商、旅、体、农五大元素,并将这些主题串联在天府绿道里,在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上,这是一个“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绿道系统。

如此庞大复杂的城市系统,涵盖城市发展的多方要素,成都天府绿道是成都接下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规划的重要一环。

▲高静,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景观院院长,院副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对此文軒实验室从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院长高静女士的访谈中了解到许多新的规划亮点,她也是主导成都天府绿道的关键人物,“天府绿道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绿道,更关乎这座城市的发展及未来。”

“大疏大密,公园城市的最好形态,人与城市的和谐关系,天府绿道把这一格局打开了,我们也希望把”成都“留在天府绿道里,找到老成都比较典型的文化,自然环境在绿道中的契合关系,一颗老树也好,一个草坡也好,终归这些是生活于此的居民记忆。”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院长高静女士对文軒实验室表示。

根据规划,成都天府绿道将以“一轴两山三环七道”为主体骨架贯通整个城市,全程1.69万公里,涵盖1920公里区域绿道、5380公里城区绿道及9630公里社区绿道三级绿道体系,建成后将是全国规划最长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成都累计建成天府绿道2607公里,熊猫绿道基本建成并向市民开放,锦城湖至青龙湖24公里城市自行车专用道贯通,全域三级绿道体系正加快串联成网。

▲锦城湖

▲桂溪生态公园

▲江家艺苑

▲青龙湖

在《天府绿道项目已建成区域综合评估报告》显示,2018年,天府绿道中植入文商旅体设施1764个、总面积399万平方米,其中文化设施449个、总面积70万平方米,旅游设施425个、总面积276万平方米,体育设施890个、总面积53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40万亩的景观农业。

▲一、二、三级绿道规划图

同时在绿道沿线还启动了100个川西林盘保护与修复工作,初步形成40万亩的景观农业。森林、公园、绿地、绿道、河流……

▲锦城绿道布局36段特色植物绿道

成都天府绿道想把成都人的生活装进去,想把成都未来的发展格局梳理出来,政府从十年前就开始规划,对城市稀缺资源进行分区域保护,这从侧面也反应出成都政府在规划上的高见,为保护好绿道用地甚至不惜立法来保护。

成都天府绿道将生态资源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纳入其中在这一系统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可持续发展。

W:文軒实验室

G: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院长高静女士

W:目前我们看到天府绿道的设计图是最终版本了吗?

G:您看到的天府绿道规划PPT是一个总体规划。天府绿道以人民为中心、以绿道为主线、以生态为本底、以田园为基调、以文化为特色,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规划理念,规划建设区域绿道、城区绿道、社区绿道三级绿道体系,全域天府绿道总长为16930公里。

目前正在实施的是天府绿道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锦城绿道。锦城绿道一期已经基本建成,二、三期的设计正在完善之中。

W:目前绿道的整体进度是怎样的,遇到哪些问题?

G:以锦城绿道为例。锦城绿道位于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7大楔形地块,跨经12个区,涉及生态用地133.11平方公里,是天府绿道体系“三环”中的重要一环。

按照规划,锦城绿道项目将建设“5421”体系,即:500公里天府绿道,4级配套服务体系,20平方公里多样水体,100平方公里生态农业区。

建成后,锦城绿道将完成绕城区域“公园链”“河湖网”的串联和连通,将加快碎片、隔离、零散的生态斑块整合,打造相对完整的绿色空间系统,实现“生态保障、文化创意、慢行交通、体育运动、休闲游览、景观农业、城乡统筹、应急避难”八大功能。

一期工程于 2017年9月正式动工。由于锦城绿道位于中心城区,与城市建成区结合紧密,需要与各种用地、边界、市政设施协调,规划设计比较复杂。

此前,青龙湖,桂溪生态公园,锦城湖等大型生态斑块比较独立,缺乏廊道连接。现在天府绿道把各个区的资源整合在一起,统一打造,统一运营,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功能。

W:天府绿道规划非常多元,不仅是一个生态、经济空间,也是一个人文空间,您能给我们说下关于人文空间里的布局吗?

G:我们还是以锦城绿道为例。锦城绿道充分发挥场地既有文化记忆,取意蜀川胜概图中山、水、田、园、林的写意格局,以现代手法演绎《蜀川胜概图》。

文化上绿道四级服务体系延续蜀川胜概图文化元素,形成文化主题段和文化单元,并充分参考文化史实,与周边文化相呼应,达到产业和文化的融合。

锦城绿道南片区属于“创新时尚,开放天府”段,该段是对接东进、南拓的重要区域,展现成都蓬勃发展的时代风貌,并结合片区的产业分布,以镇带园,实现片区产业及环境升级,生态与发展共荣。

各园区形成不同的文化主题,如盘古玉石园:依托玉石神话,解读古神盘古开天辟地为创新之举,延展创艺湖城文创主题。花市芳草园:通过对周边花卉产业的延展,以花卉为主题,并结合《蜀川胜概图》中“芳草渡”的景点,以自然生态的大地景观为表达,呼应三圣乡休闲文化,重现芳草古渡。

W:最终天府绿道是连接人与城市的纽带,现在成都人周末都喜欢往外走,如何才能留下来?

G:现在的市民喜欢往城外走,比如青城山、都江堰、乐山等,我们也在思考如何不用出城就能进入自然,把更多的人留在中心城区消费和休闲。我们认为绿道体系里面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业态,营造在自然中消费的特色场景,锦城绿道的三圣乡片区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所以我们的规划中也始终强调以“理水、串路、塑景、营园”为设计策略,以各项规划和策划为指导,加强文体旅商农的融合,完善四级配套服务体系,营造锦城绿道新消费场景,提升绿道未来的自我造血能力,也让更多的市民朋友愿意留在城市中亲近自然。

▲特色镇

W:农业和体育这块又是如何和天府绿道融合,带来哪些新的体验?

G:园区按照游客行为模式,将儿童活动区,运动场地,服务设施,景观农业集中布置,将文化已经引入场地,商旅设施作为支撑,农业作为环境本底,形成区域化景观。

绿道中大量的体育设施,比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场都是免费的。到天府绿道来,既可以体验农田景观,去田园里做田园教育,又可以进入专业的体育场地运动。这种田园与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与普通城市公园有非常大的区别,它是一种更乡土、更自然、更生态、更质朴的空间利用模式和休闲运动方式。

W:成都天府绿道带给成都这座城市最直观的影响是什么?

G: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双重语境下,一个城市对城市发展策略和空间模式的选择,对城市的未来应该说影响深远。成都在多年前就通过生态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环城生态区这样一个环状生态系统,这是一种城市远见。

以锦城绿道为例,我觉得较为突出的表现为以下2点。

第一,城市生态功能全面升级。

综观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从“城市公园运动”,“田园城市”,“绿色城市”到“生态城市,”就是百余年来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轨迹。从国际经验来看,比如伦敦、巴黎、莫斯科都有这样的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将绿带视为大都市空间组织的基础,能够有效的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病。

成都应该是国内比较早实现通过绿带+绿楔来控制城市发展结构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城市;很多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经典理论都在我们成都的规划中得到体现。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上看,成都的这个环状公园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绿色通道,他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廊道。由于廊道比较长,具有连续性,将提高大型绿地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构建起城市生态网络结构;同时,由于廊道体量大,具有景观多样性;通过湖泊、森林、田园、湿地等各种不同的自然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存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

从城市功能上看,它将成为城市的生态系统本底和都市区最重要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将为整个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发挥重要功能和作用。

第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国家的城市化效率越来越高,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对公共空间的品质、对公共空间的功能,同样也越来越高。目前,成都公园绿地也不少,但是功能就公园而公园,部分区域布局也不均衡,特别是与缺乏高度城市化区域体量匹配的一个综合型的公园绿地复合体。

锦城绿道133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对于成都1600万常住人口而言,人均绿地面积差不多增加8平方米,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数据。

相信随着天府绿道的持续建设,成都未来将是宜业宜居的高品质公园城市。

W:在您看来其后的运营会出现哪些难点?

G:在发挥城市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需要平衡好绿道的商业运营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用市场化与商业化的逻辑去思考绿道的建设和运营,充分尊重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的使用需求,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服务。

因此,在使用运营中,需要专业运营团队不断总结,及时深化和丰富相关内容,进行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运营。

免责声明:

文中所示数据资料基于文軒实验室数据系统收集整理,我们极力确保准确性,但无法保证数据的绝对完整和准确,分析结果仅代表数据趋势,不构成市场交易和投资建议,且亦不会承担因任何不准确或遗漏而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的责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天府绿道总设计师 解密“大工程”背后的故事

成都天府绿道将生态资源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纳入其中,在这一系统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可持续发展。

文| 文軒实验室

成都天府绿道是“公园城市”的首个实施城市,其建立起的城市新型生态发展系统极具前瞻性,且这一系统未来还将会影响到其他城市的规划布局。

简单归纳,成都天府绿道涵盖,文、商、旅、体、农五大元素,并将这些主题串联在天府绿道里,在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上,这是一个“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绿道系统。

如此庞大复杂的城市系统,涵盖城市发展的多方要素,成都天府绿道是成都接下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规划的重要一环。

▲高静,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景观院院长,院副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对此文軒实验室从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院长高静女士的访谈中了解到许多新的规划亮点,她也是主导成都天府绿道的关键人物,“天府绿道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绿道,更关乎这座城市的发展及未来。”

“大疏大密,公园城市的最好形态,人与城市的和谐关系,天府绿道把这一格局打开了,我们也希望把”成都“留在天府绿道里,找到老成都比较典型的文化,自然环境在绿道中的契合关系,一颗老树也好,一个草坡也好,终归这些是生活于此的居民记忆。”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院长高静女士对文軒实验室表示。

根据规划,成都天府绿道将以“一轴两山三环七道”为主体骨架贯通整个城市,全程1.69万公里,涵盖1920公里区域绿道、5380公里城区绿道及9630公里社区绿道三级绿道体系,建成后将是全国规划最长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成都累计建成天府绿道2607公里,熊猫绿道基本建成并向市民开放,锦城湖至青龙湖24公里城市自行车专用道贯通,全域三级绿道体系正加快串联成网。

▲锦城湖

▲桂溪生态公园

▲江家艺苑

▲青龙湖

在《天府绿道项目已建成区域综合评估报告》显示,2018年,天府绿道中植入文商旅体设施1764个、总面积399万平方米,其中文化设施449个、总面积70万平方米,旅游设施425个、总面积276万平方米,体育设施890个、总面积53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40万亩的景观农业。

▲一、二、三级绿道规划图

同时在绿道沿线还启动了100个川西林盘保护与修复工作,初步形成40万亩的景观农业。森林、公园、绿地、绿道、河流……

▲锦城绿道布局36段特色植物绿道

成都天府绿道想把成都人的生活装进去,想把成都未来的发展格局梳理出来,政府从十年前就开始规划,对城市稀缺资源进行分区域保护,这从侧面也反应出成都政府在规划上的高见,为保护好绿道用地甚至不惜立法来保护。

成都天府绿道将生态资源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纳入其中在这一系统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可持续发展。

W:文軒实验室

G: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院长高静女士

W:目前我们看到天府绿道的设计图是最终版本了吗?

G:您看到的天府绿道规划PPT是一个总体规划。天府绿道以人民为中心、以绿道为主线、以生态为本底、以田园为基调、以文化为特色,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规划理念,规划建设区域绿道、城区绿道、社区绿道三级绿道体系,全域天府绿道总长为16930公里。

目前正在实施的是天府绿道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锦城绿道。锦城绿道一期已经基本建成,二、三期的设计正在完善之中。

W:目前绿道的整体进度是怎样的,遇到哪些问题?

G:以锦城绿道为例。锦城绿道位于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7大楔形地块,跨经12个区,涉及生态用地133.11平方公里,是天府绿道体系“三环”中的重要一环。

按照规划,锦城绿道项目将建设“5421”体系,即:500公里天府绿道,4级配套服务体系,20平方公里多样水体,100平方公里生态农业区。

建成后,锦城绿道将完成绕城区域“公园链”“河湖网”的串联和连通,将加快碎片、隔离、零散的生态斑块整合,打造相对完整的绿色空间系统,实现“生态保障、文化创意、慢行交通、体育运动、休闲游览、景观农业、城乡统筹、应急避难”八大功能。

一期工程于 2017年9月正式动工。由于锦城绿道位于中心城区,与城市建成区结合紧密,需要与各种用地、边界、市政设施协调,规划设计比较复杂。

此前,青龙湖,桂溪生态公园,锦城湖等大型生态斑块比较独立,缺乏廊道连接。现在天府绿道把各个区的资源整合在一起,统一打造,统一运营,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功能。

W:天府绿道规划非常多元,不仅是一个生态、经济空间,也是一个人文空间,您能给我们说下关于人文空间里的布局吗?

G:我们还是以锦城绿道为例。锦城绿道充分发挥场地既有文化记忆,取意蜀川胜概图中山、水、田、园、林的写意格局,以现代手法演绎《蜀川胜概图》。

文化上绿道四级服务体系延续蜀川胜概图文化元素,形成文化主题段和文化单元,并充分参考文化史实,与周边文化相呼应,达到产业和文化的融合。

锦城绿道南片区属于“创新时尚,开放天府”段,该段是对接东进、南拓的重要区域,展现成都蓬勃发展的时代风貌,并结合片区的产业分布,以镇带园,实现片区产业及环境升级,生态与发展共荣。

各园区形成不同的文化主题,如盘古玉石园:依托玉石神话,解读古神盘古开天辟地为创新之举,延展创艺湖城文创主题。花市芳草园:通过对周边花卉产业的延展,以花卉为主题,并结合《蜀川胜概图》中“芳草渡”的景点,以自然生态的大地景观为表达,呼应三圣乡休闲文化,重现芳草古渡。

W:最终天府绿道是连接人与城市的纽带,现在成都人周末都喜欢往外走,如何才能留下来?

G:现在的市民喜欢往城外走,比如青城山、都江堰、乐山等,我们也在思考如何不用出城就能进入自然,把更多的人留在中心城区消费和休闲。我们认为绿道体系里面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业态,营造在自然中消费的特色场景,锦城绿道的三圣乡片区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所以我们的规划中也始终强调以“理水、串路、塑景、营园”为设计策略,以各项规划和策划为指导,加强文体旅商农的融合,完善四级配套服务体系,营造锦城绿道新消费场景,提升绿道未来的自我造血能力,也让更多的市民朋友愿意留在城市中亲近自然。

▲特色镇

W:农业和体育这块又是如何和天府绿道融合,带来哪些新的体验?

G:园区按照游客行为模式,将儿童活动区,运动场地,服务设施,景观农业集中布置,将文化已经引入场地,商旅设施作为支撑,农业作为环境本底,形成区域化景观。

绿道中大量的体育设施,比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场都是免费的。到天府绿道来,既可以体验农田景观,去田园里做田园教育,又可以进入专业的体育场地运动。这种田园与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与普通城市公园有非常大的区别,它是一种更乡土、更自然、更生态、更质朴的空间利用模式和休闲运动方式。

W:成都天府绿道带给成都这座城市最直观的影响是什么?

G: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双重语境下,一个城市对城市发展策略和空间模式的选择,对城市的未来应该说影响深远。成都在多年前就通过生态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环城生态区这样一个环状生态系统,这是一种城市远见。

以锦城绿道为例,我觉得较为突出的表现为以下2点。

第一,城市生态功能全面升级。

综观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从“城市公园运动”,“田园城市”,“绿色城市”到“生态城市,”就是百余年来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轨迹。从国际经验来看,比如伦敦、巴黎、莫斯科都有这样的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将绿带视为大都市空间组织的基础,能够有效的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病。

成都应该是国内比较早实现通过绿带+绿楔来控制城市发展结构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城市;很多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经典理论都在我们成都的规划中得到体现。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上看,成都的这个环状公园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绿色通道,他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廊道。由于廊道比较长,具有连续性,将提高大型绿地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构建起城市生态网络结构;同时,由于廊道体量大,具有景观多样性;通过湖泊、森林、田园、湿地等各种不同的自然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存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

从城市功能上看,它将成为城市的生态系统本底和都市区最重要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将为整个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发挥重要功能和作用。

第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国家的城市化效率越来越高,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对公共空间的品质、对公共空间的功能,同样也越来越高。目前,成都公园绿地也不少,但是功能就公园而公园,部分区域布局也不均衡,特别是与缺乏高度城市化区域体量匹配的一个综合型的公园绿地复合体。

锦城绿道133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对于成都1600万常住人口而言,人均绿地面积差不多增加8平方米,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数据。

相信随着天府绿道的持续建设,成都未来将是宜业宜居的高品质公园城市。

W:在您看来其后的运营会出现哪些难点?

G:在发挥城市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需要平衡好绿道的商业运营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用市场化与商业化的逻辑去思考绿道的建设和运营,充分尊重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的使用需求,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服务。

因此,在使用运营中,需要专业运营团队不断总结,及时深化和丰富相关内容,进行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运营。

免责声明:

文中所示数据资料基于文軒实验室数据系统收集整理,我们极力确保准确性,但无法保证数据的绝对完整和准确,分析结果仅代表数据趋势,不构成市场交易和投资建议,且亦不会承担因任何不准确或遗漏而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的责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