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环球YOLO精英 周元
编辑 | 美龄
霍华德·舒尔茨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星巴克之父”,正是他大胆转型扩张的策略,才让星巴克成了今天市值高达780亿美元的全球咖啡连锁品牌。去年,他辞去执行主席和董事会成员的职务,仅担任名誉主席。而他对自己下一站的规划是——美国总统。
霍华德·舒尔茨曾被美国媒体称为“是美国政治上最直言不讳的公司领导人之一”。他曾经在公开场合激批特朗普与美国两党,“不仅这位总统事实上没有资格成为总统,两党也都没有做美国人民所需要的事情,而且还每天参与政治报复。”“我非常担忧我们的国家,国内的民众越来越分裂,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在不断下滑。”舒尔茨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打算考虑一系列的选择,其中可能包括公共服务,但是我对未来做出任何决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后,舒尔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正认真考虑在2020年以“中间派独立人士”的身份竞选总统。而特朗普在推特上对此作出回应说道:“霍华德·舒尔茨没那个胆子去竞选总统!我十分同意他自己说的,他不是个‘聪明人’。另外,美国已经有聪明人了!我只希望,星巴克可以继续给我支付他们在特朗普大厦里的房租!”
“不仅要赢,而是要赢得体面。”这是舒尔茨一直以来的领导哲学,从接触星巴克、一度离开再回归、收购星巴克再到拓展中国等海外市场,似乎总是在完成一系列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逆袭”之势写下一个个励志故事。虽然不知道霍华德·舒尔茨究竟是否会参选2020年美国总统竞选,也不知道最终会胜负如何,但我们知道的是,他永远都是星巴克的缔造者!
1952年出生的霍华德·舒尔茨从小在纽约布鲁克林的政府公房里长大,这里算是贫民区,聚集了大量的外来移民和黑人。父亲是个普通的蓝领工人,除了开车什么都不会,还曾一度抱怨这份工作,之后在工作中跌断了脚踝,连这份工作都没有保住作。当时舒尔茨的母亲已经怀孕七个月,没有办法养家。
“大家可能听说过’美国梦’,美国确实承诺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决定他的未来,”在谈及儿时,舒尔茨这样说,“而我亲身经历了‘美国梦’的破灭,目睹父母们所经历的无助和绝望。”小时候的舒尔茨听到最多的话题就是父母商量怎么借钱,他和妹妹一句话也不敢多言,家里还时常接到追债电话。“我们当时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不论今日的我如何成功,那段伤痛的经历直到今天仍历历在目。”
从小学开始,舒尔茨的生活就被各种各样的零工填得满满当当,他送过报纸,也在饭馆打过工,在闷热的蒸汽车间里处理纱线,去毛皮厂刷洗狐狸皮……没有物质保障,甚至学习的时间也有限,但舒尔茨在学业上异常努力,因为意识到大学教育或许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和现状。
高中毕业后,由于在校橄榄球队的优异表现,舒尔茨获得了北密歇根大学的奖学金。虽然北密西根大学的冬天异常的寒冷,至少舒尔茨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但大学生活仅靠奖学金还远远不够,为了生活,舒尔茨贷过款、兼过职、在假期里打工,在酒吧做服务生,甚至,还卖过血。
大学毕业后,舒尔茨进入施乐公司从事推销工作——因为这比其他工种可以让他赚到更多的钱。工作3年之后,他还清了自己的助学贷款。之后,舒尔茨跳槽到汉马普拉斯百货公司,最终成了这家公司美国分部的副总裁。
28岁时,舒尔茨在纽约买下了自己的房子,他的成绩已经远超原计划。舒尔茨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他们都不敢相信。但舒尔茨并不满足于此,命中注定,更大的挑战,等待着他去完成。
当时的星巴克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这家公司经常在霍华德·舒尔茨的公司购买咖啡机,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还不知道,正是这家小公司后来改变了他以及整个咖啡行业。
舒尔茨前往西雅图去进行实地考察,当他真正来到星巴克后,就彻底被这家店给征服了。门店里陈列着来自苏门答腊、埃塞俄比亚和哥斯达黎加的咖啡豆,这些咖啡豆被机器碾压粉碎成咖啡粉末,然后被萃取出散发着热气和浓香的咖啡。1982年,舒尔茨辞职加入星巴克担任市场主管。
1979 年,星巴克的三位创始人杰瑞·鲍德温、杰夫·西格和戈登·派克
加入星巴克后,霍华德注入了大量心力在咖啡事业上,尤其是在接触了意大利式咖啡后,他发现喝咖啡应该体现一种文化感和社交场景,而不是单纯地出售咖啡豆。有了这样的想法,霍华德希望星巴克能转型,可惜三位创始人并不赞同他的计划,“星巴克绝对不会涉足餐厅领域。”
1985年,舒尔茨离开星巴克,成立了自己的咖啡品牌“Il Giornale”,除了咖啡,也卖软冰淇淋,店内里有座位,开始生意不错,一连开了六家门店。一年后,星巴克最初的合作伙伴找到了舒尔茨,表达了向其出售星巴克的意愿,他们决定专注于另一个咖啡品牌Peet’s,希望舒尔茨能够接手。这对舒尔茨而言是个绝妙的机会,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星巴克转型发展。
1987年,舒尔茨以380万美元的价格从原创始人手里直接收购该公司的零售业务,与自己的店面合并统一改名为“星巴克”。促成这一并购的律师是比尔·盖茨的父亲。他是这么评价舒尔茨的,“他很懂得如何在星巴克内部建立良好的组织架构,对于企业员工也很有同理心。”
并购后的星巴克,既卖咖啡豆,也做咖啡馆。这就是霍华德·舒尔茨最开始的计划和想法,在他掌控下的星巴克严格遵循了这样的发展道路。在舒尔茨看来,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营造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此后,星巴克开始了它的扩张之路。
1992年,星巴克在美国上市。1995年,星巴克便占领全美市场。舒尔茨开始考虑把这样的商业模式复制到其他地方。1996年他飞到日本东京,在银座开出了全球第一家星巴克海外门店。不到5年时间,星巴克在日本市场就拥有了200多家门店。直到2000年,星巴克便进入北美、南美、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地区。
1996 年,日本东京,舒尔茨为第一家北美以外的星巴克门店开幕剪彩
舒尔茨在商业上的成功,引来无数好奇。但舒尔茨本人给出的答案,却非常简单,他说,星巴克成功,是源于他的生活阅历,“失败的恐惧、不安全感和脆弱无助让当时还是小男孩的我深感羞耻,然而,也由此让我学会热诚、富有同理心、自重并尊重他人。”
舒尔茨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员工福利等内容,在他的决策下,星巴克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为每位员工提供全额健康保险及职工优先认股权的零售企业,福利对象甚至包括临时工。舒尔茨在自传中写道,“那是我做过的最好的决定。”
在舒尔茨看来,如果要打造一家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公司,必须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任何创新,想在企业中持续下去,必须靠一个个跟你并肩而立的人去推动。”要将为股东提供价值和为员工提供价值联系起来。在星巴克金字塔的顶部不是股东,而是伙伴,中间是顾客,底部才是股东。“当你设身处地地为伙伴着想,伙伴就会为你着想。这是一种古老的企业精神,但它永远都不会过时。”
舒尔茨(中)及星巴克高管在上海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合影
2000年,为了星巴克可以更好地完成全球扩张,舒尔茨第一次卸任首席执行官的职位,开始转而退居二线负责扩张策略。他把CEO的职位给了年长他10岁的奥林·史密斯,史密斯退休后,又由吉姆·唐纳德接任CEO。
接手的职业经理人只注重新增门店数量和业绩增长,用力过猛,同时遇上了金融危机,导致公司业绩出现下滑,星巴克股价下跌42%。作为船长,舒尔茨感觉船舱正在漏水,“星巴克丢了魂。”于是,舒尔茨2008年再次回归星巴克。
舒尔茨关闭了近千家门店,适度裁员,精简体系,将新店开张速度下调30%,并以损失600万美元营业额为代价关店做全面培训,提升每家门店的咖啡制作技艺。“每一位顾客,都应该得到一杯完美的饮料。如果它不够完美,那就倒掉它,重做一杯。”舒尔茨强调:“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成功,不是我们可以躺着挣钱的理由。”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复苏,星巴克顺利扭亏为盈。
舒尔茨一直相信挣钱不是公司的唯一目标——赚钱、回报社会、社会影响之间总是有个平衡的。他也一直相信不是所有的商业决定都应该是经济性的,每次遇到需要做重要决策的会议,舒尔茨都会在脑海里给会议室放两张空椅子,一张留给伙伴,另一张留给顾客,并且问自己,“这个决策会让我们的伙伴和顾客感到自豪吗?如果答案是Yes,我们就努力推进;如果答案是No,我们就不再考虑;而如果这个答案是模棱两可,我们就会继续探讨,反复推敲。”
舒尔茨在第一家星巴克墙面上留言,称这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从在西雅图开出它的第一家门店起,星巴克走了很长的路,并成为全球咖啡超级大国,这些都离不开核心灵魂霍华德·舒尔茨。一直以来,在奋斗的路上,舒尔茨都在努力践行——要怀有希望:无论世事多么艰难,未来总会变得比往昔更美好,不论这种“美好”将如何定义。
舒尔茨曾表示担心更多的美国人今天已经不再拥有像自己一样的机会——一个在布鲁克林的补贴住房中长大的孩子也可以实现“美国梦”,“美国梦不该只有白人和享有特权的人才能触摸到,”他如是说。
通过自我奋斗改变了社会阶级与命运之后,舒尔茨也许可以改变一个国家,而届时,或许我们可以喝着星巴克说,“看,这是美国总统一手创办的咖啡!”
声 明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