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出行市场火热,连谷歌也来凑热闹。
据彭博社报道,目前谷歌正在以色列拥挤的大城市特拉维夫市测试一款名叫“RideWide”的拼车软件。与当下Uber、Lyft等软件提供的移动出行服务不同,RideWide的服务仅仅是让私家车主和出行者共同分摊交通成本,司机本人不能依靠这个作为职业或是赚钱。
软件规定,一个司机每天最多只能进行两次拼车,他所收取的费用只能覆盖汽车燃油消耗和车辆保养开支。谷歌向彭博社表示,这一服务目前还在试验当中,其如何进行收费计算等细节暂时并未对外披露。
谷歌的拼车服务由旗下的众包地图子业务Wave负责实施,该公司总部在以色列,因此暂时选择上述城市进行第一批试验。RideWide能够利用Waze众包地图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分析出在哪些交通线路上人流最密集,并且对在同一个线路上存在出行需要的乘客和司机进行匹配,从而形成订单。
Waze属于众包地图服务,大量私家车主会向该公司提供最新城市道路路况,公司将生产城市实时交通流量地图,从而帮助上班族选择最佳的开车线路。2013年,谷歌斥资十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部分产品和服务被整合到了谷歌地图当中。
在移动出行领域,谷歌之前一直没有推出产品,而仅仅是对Uber进行了投资,谷歌地图等产品也对Uber的出行服务提供了支持。不过目前,谷歌和Uber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出现了松动,双方开始进入对方的领域,此前Uber已经和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合作,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和作为股东的谷歌公司成为了竞争对手。
在中国,当百度战略投资Uber之后,日前Uber所使用的地图已经从高德地图悄然变成了百度地图。而根据Venture Beat报道,Uber收购了微软Bing地图的图像业务,还带走了100名工程师,意图自己做地图。
此前,据彭博社报道称,谷歌正在准备推出其移动出行服务,该类服务或与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相结合。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定点接送消费者,从而成为Uber、Lyft等公司的直接竞争对手。但是,谷歌自动驾驶技术成熟还需要若干年时间。
在专车服务之后,拼车服务成为了目前移动出行软件争抢的领域。就中国本身来看,拼车市场的竞争已经出现了白热化。就在昨天,滴滴打车宣布正在内测一个“合乘拼车”系统,该业务将首先在滴滴打车旗下的顺风车和出租车服务中推出,未来将在其他产品包括专车业务中推广。
与RideWide拼车模式不同,通过滴滴的“合乘拼车”系统,司机能够在同等时间内获得1倍、甚至更多的收入。同上述合乘拼车系统类似,目前滴滴已经拥有C2C拼车业务——顺风车。滴滴对平台上注册的车主和乘客进行信息撮合匹配,车主顺路的情况下捎带同路线的乘客一起出行,而乘客仅需与车主分摊出行的油费等成本即可,该费用都归车主所有,滴滴顺风车不向车主和乘客收取任何费用。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有超过20家拼车APP拿到融资,融资总金额超2亿美元。嘀嗒拼车于今年5月宣布完成C轮融资,金额为1亿美元;51用车则获得了由百度领投的数千万美元C轮融资。但市场的竞争也造就了出局者。5月25日,2013年就已上线的爱拼车发布停止服务通知,并于6月5日关闭所有服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