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奥黛丽赫本魅力永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奥黛丽赫本魅力永存

女神

在名人各路照片泛滥的年代,奥黛丽·赫本或许是神秘偶像一代的最后代表。她不动声色地改变了常规,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和气质,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一代又一代的女性。

 

一场奥黛丽·赫本的图片展在伦敦国家肖像馆举行。这场展览副标题为“偶像的肖像”,为观众展示了这位经久不衰的影星“经典以及鲜为人知”的形象。这些影像横跨赫本整个职业生涯,包括她早期在西区合唱团的经历,也有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记录。

对于偶像级别的电影明星来说,艺术生命在他们去世后依然能偶延续。比如,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恩,以及其他好莱坞电影明星,他们的经典形象在年轻世代中仍然广为流传。在数字时代,这样的机会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推特大号@oldpicsarchive倍受追捧,反应了公众对明星银幕外形象的极大兴趣。电影明星的稀有照片是充满力量的,因为它们为社会提供了窥视明星银幕形象背后的机会,这些“从未面世”的照片让我们能够一瞥明星们真实的一面。

图片来源:网络

赫本也不例外。 那种世界各地影迷对她的迷恋(尤其在日本)犹如一种独特的男高音,回响不绝。赫本的外表似乎代表了一种真实,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赫本不仅仅是好莱坞宣传机器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她就是她所展现出的样子。

在她的电影和影像里,那双大大的,透着灵气的双眸成为反复强调的重点。而赫本那种形象的塑造也部分来源于此。而她招牌式的凝视,窥视四周的样子:双眼直直地盯着照相机的镜头,也使得我们确信她就是那么真实,天真无邪。

矛盾和明星吸引力

理查德·戴尔在其研究电影明星的经典论述里提到,明星吸引力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他能够容纳意识形态层面的矛盾。马龙·白兰度能够同时展现性感和天真无邪,就是一个例子。也是只有赫本,才能消解1950年代妇女所面临的重要矛盾。这种能力使得她对于当时的女性有着特别的吸引力。赫本也是没有性感元素的一位电影明星。

图片来源:Antony Beauchamp

赫本能够兼具女性般的阴柔,和男孩子般的帅气, “自然”却又刻意,与众不同而又为人接受的柔弱气质,跨越文化和人群。赫本映像中的核心是童话般的女性特质——公主,芭蕾舞,时髦的模特。而她独特的“转调“则落脚于自由和反叛的结合,这是赫本独到的诠释。

重新定义时尚潮流

在1950年代中期,穿裤子或者穿戴黑色衣着这类中性打扮在年轻女性中不太受欢迎。在那个年代的杂志和T台上,女性都还以头巾裹发为时尚和美的象征,而赫本却以一头毫无遮掩的清新俏皮短发亮相,开创了新的潮流。

与当时红极一时的玛丽莲·梦露,索菲亚·罗兰还有曼斯菲尔德相比,赫本身材纤细,完全不在金发碧眼凹凸有致的女明星队伍里。赫本的外表总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巴黎,垮掉的一代和其带来的新文化和风格。与此同时,她的言行举止总不由分说地散发着一股兼具欧洲老派和美国现代的贵族气息。

各个年代女性的偶像

赫本的角色把她塑造成了一副“乖乖女”的形象,可是以这种形象示人的她好像又不失主见。当我在写关于赫本的书时,她的女性崇拜者经常向我这样描述赫本,说她是经典却又有些怪异,自然而又拿捏得恰到好处。她们还谈到赫本的打扮是人人都可以复制的,她所呈现的风格引领一种潮流却又不失自己的个性。不论是在1950年代还是在1993年赫本去世之后,赫本对于年轻女性的深远影响力未曾改变。

图片来源:Iconic Images/Douglas Kirkland

赫本在国际上不断攀升的明星地位为1950年代后期的文化巨变做了铺垫。在她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真实,阴柔以及泰然自若,对于那些试图突破女性形象,做出改变的新一代女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而她和力图解决后女权主义”拥有一切”矛盾的1990年代年轻女性,也产生了共鸣。奥黛丽·赫本真是各个年龄段女性的偶像。

 

翻译:高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奥黛丽赫本魅力永存

女神

在名人各路照片泛滥的年代,奥黛丽·赫本或许是神秘偶像一代的最后代表。她不动声色地改变了常规,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和气质,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一代又一代的女性。

 

一场奥黛丽·赫本的图片展在伦敦国家肖像馆举行。这场展览副标题为“偶像的肖像”,为观众展示了这位经久不衰的影星“经典以及鲜为人知”的形象。这些影像横跨赫本整个职业生涯,包括她早期在西区合唱团的经历,也有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记录。

对于偶像级别的电影明星来说,艺术生命在他们去世后依然能偶延续。比如,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恩,以及其他好莱坞电影明星,他们的经典形象在年轻世代中仍然广为流传。在数字时代,这样的机会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推特大号@oldpicsarchive倍受追捧,反应了公众对明星银幕外形象的极大兴趣。电影明星的稀有照片是充满力量的,因为它们为社会提供了窥视明星银幕形象背后的机会,这些“从未面世”的照片让我们能够一瞥明星们真实的一面。

图片来源:网络

赫本也不例外。 那种世界各地影迷对她的迷恋(尤其在日本)犹如一种独特的男高音,回响不绝。赫本的外表似乎代表了一种真实,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赫本不仅仅是好莱坞宣传机器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她就是她所展现出的样子。

在她的电影和影像里,那双大大的,透着灵气的双眸成为反复强调的重点。而赫本那种形象的塑造也部分来源于此。而她招牌式的凝视,窥视四周的样子:双眼直直地盯着照相机的镜头,也使得我们确信她就是那么真实,天真无邪。

矛盾和明星吸引力

理查德·戴尔在其研究电影明星的经典论述里提到,明星吸引力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他能够容纳意识形态层面的矛盾。马龙·白兰度能够同时展现性感和天真无邪,就是一个例子。也是只有赫本,才能消解1950年代妇女所面临的重要矛盾。这种能力使得她对于当时的女性有着特别的吸引力。赫本也是没有性感元素的一位电影明星。

图片来源:Antony Beauchamp

赫本能够兼具女性般的阴柔,和男孩子般的帅气, “自然”却又刻意,与众不同而又为人接受的柔弱气质,跨越文化和人群。赫本映像中的核心是童话般的女性特质——公主,芭蕾舞,时髦的模特。而她独特的“转调“则落脚于自由和反叛的结合,这是赫本独到的诠释。

重新定义时尚潮流

在1950年代中期,穿裤子或者穿戴黑色衣着这类中性打扮在年轻女性中不太受欢迎。在那个年代的杂志和T台上,女性都还以头巾裹发为时尚和美的象征,而赫本却以一头毫无遮掩的清新俏皮短发亮相,开创了新的潮流。

与当时红极一时的玛丽莲·梦露,索菲亚·罗兰还有曼斯菲尔德相比,赫本身材纤细,完全不在金发碧眼凹凸有致的女明星队伍里。赫本的外表总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巴黎,垮掉的一代和其带来的新文化和风格。与此同时,她的言行举止总不由分说地散发着一股兼具欧洲老派和美国现代的贵族气息。

各个年代女性的偶像

赫本的角色把她塑造成了一副“乖乖女”的形象,可是以这种形象示人的她好像又不失主见。当我在写关于赫本的书时,她的女性崇拜者经常向我这样描述赫本,说她是经典却又有些怪异,自然而又拿捏得恰到好处。她们还谈到赫本的打扮是人人都可以复制的,她所呈现的风格引领一种潮流却又不失自己的个性。不论是在1950年代还是在1993年赫本去世之后,赫本对于年轻女性的深远影响力未曾改变。

图片来源:Iconic Images/Douglas Kirkland

赫本在国际上不断攀升的明星地位为1950年代后期的文化巨变做了铺垫。在她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真实,阴柔以及泰然自若,对于那些试图突破女性形象,做出改变的新一代女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而她和力图解决后女权主义”拥有一切”矛盾的1990年代年轻女性,也产生了共鸣。奥黛丽·赫本真是各个年龄段女性的偶像。

 

翻译:高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