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援藏打造“文化+”品牌,藏戏纪录片走向世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援藏打造“文化+”品牌,藏戏纪录片走向世界

在上海援藏力量的推动下,作为唯一一部涉藏题材的文化类纪录片《神秘藏戏 世界之约》将亮相“白玉兰国际优秀电视节目展播”,于6月14日晚19时30分黄金时段在上海纪实频道首播,6月15日上午9时30分重播。6月14日,日喀则电视台等西藏媒体也将播出。

乌镇戏剧节藏戏表演 摄影:李洪庆

第25届上海电视节已正式启幕,作为唯一一部涉藏题材的文化类纪录片《神秘藏戏 世界之约》将亮相“白玉兰国际优秀电视节目展播”,于6月14日晚19时30分黄金时段在上海纪实频道首播,6月15日上午9时30分重播。6月14日,日喀则电视台等西藏媒体也将播出。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藏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多方面的不同,使它拥有众多流派。其中,迥巴藏戏就是藏戏中最为古老、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纪录片《神秘藏戏 世界之约》

日吾其乡,迥巴藏戏的发源地,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大峡谷,海拔4310米。相传在600多年前,噶举派高僧唐东杰布立志在此修建铁索桥,造福雅鲁藏布江两岸人民。为募捐资财,他邀请能歌善舞的七姐妹组成蓝面具藏戏班,随处表演,化得专款。在此期间,他们吸收融汇当地群众弹、唱、舞的极高技艺和传统艺术营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色,使迥巴藏戏的表演、唱腔艺术,在藏族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名望。

如今的迥巴藏戏队成立于1980年,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藏戏队,演员多来自当地的农牧民家庭,除了务农、放牧外,每当有演出他们就进行集中排练。

纪录片《神秘藏戏 世界之约》

将藏戏呈现在越来越多人面前的不仅是因为藏戏的魅力,还在于上海援藏力量的支持推动。偶然下乡采访脱贫攻坚的机会,让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田冰与藏戏结缘——这个同为中国及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竟然还未走出过西藏,这让他坚定了助力其发扬传播的决心,自此,推动“文化援藏”成为他在藏挂职的重点工作之一。

最终,田冰克服重重困难,在2017年10月将迥巴藏戏首次带出藏区,踏上第五届乌镇戏剧节这一国际戏剧舞台,他希望能够以此拉动文化扶贫,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素质,从而促进西藏文化与内地的交流、交融、交往。

乌镇戏剧节藏戏表演  摄影:李洪庆

而后在2018年,藏戏乌镇梅开二度,首次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来自雪域高原的18位农牧民演员第一次真正意义走进大学校园聆听教授讲课,并得到了上海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高校戏剧专家、教授的专业理论培训和艺术指导。

这无疑给藏戏队员更强烈的文化自信与传承信心。“看到上海市民对藏戏非常感兴趣,我心里很激动,也更坚定了我把传统藏戏更好地宣传给各地的信心,保护好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身为主演之一,扎西曲培无疑倍感自豪。

南木加次仁,迥巴藏戏第十代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步入花甲之年的他,扑身藏戏四十多年,如今能够如愿将迥巴藏戏搬上国际舞台,他非常感慨,“我更加有信心把这个传统藏戏发扬光大,今后培养更多学徒,更好地传承和发扬600年的藏戏文化,争取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彩排 摄影:张汝峰

而另一方面,同样是在上海援藏力量的推动下,解放日报、上海大学、日喀则市委宣传部与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联络组共同签订了《关于推动沪藏两地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全方位、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促使藏文化走出高原,走进内地,走向世界。

看到藏戏的发展得到更多专家的重视,田冰也发自内心的高兴,“共同把以藏戏为代表的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播好、传承好,也要培养相关的人才,这是文化援藏方面的很大突破,对藏戏来说也是新的起点。”

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 摄影:李洪庆

在走出西藏,面向世界进行演出的同时,迥巴藏戏队还如愿拍摄了全息影片,全息影像资料的留存,不仅能够为迥巴藏戏的研究提供极高参考价值,同时也能为600多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该片导演兼制片人李洪庆是来自SMG的记者,作为上海宣传系统的技术援藏力量,他深受田冰及当地农牧民群众的感染,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西藏文化的用力推动者之一,“他们让我从实践中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作为一名记者应如何增强‘四力’,不仅要走到游客或常人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还要能发现细节,把得准方向,并通过脑力化解难题,力争通过文字来‘成风化人’。”

李洪庆带领藏戏研究团队实地考察

在拍摄纪录片期间,李洪庆也多次深入乡间捕捉火热生动的生活镜头,将藏戏队队员与农牧民的双重身份重叠交织呈现,以客观纪实的叙述呈现藏戏方方面面的发展历程。

“以天地为舞台,以雅江雪山为背景,当你沉浸在藏戏独特唱腔、鼓钹舞姿相交中的时候,会感受到真正的天籁之音和强烈地精神共鸣”,李洪庆说,“我们把藏戏三次内地演出以及农牧民群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及传承,都放进了这部片子中,我们希望通过线上线下叠加的合力,传播藏戏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国内外观众了解真实的西藏,助力传播好西藏文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援藏打造“文化+”品牌,藏戏纪录片走向世界

在上海援藏力量的推动下,作为唯一一部涉藏题材的文化类纪录片《神秘藏戏 世界之约》将亮相“白玉兰国际优秀电视节目展播”,于6月14日晚19时30分黄金时段在上海纪实频道首播,6月15日上午9时30分重播。6月14日,日喀则电视台等西藏媒体也将播出。

乌镇戏剧节藏戏表演 摄影:李洪庆

第25届上海电视节已正式启幕,作为唯一一部涉藏题材的文化类纪录片《神秘藏戏 世界之约》将亮相“白玉兰国际优秀电视节目展播”,于6月14日晚19时30分黄金时段在上海纪实频道首播,6月15日上午9时30分重播。6月14日,日喀则电视台等西藏媒体也将播出。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藏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多方面的不同,使它拥有众多流派。其中,迥巴藏戏就是藏戏中最为古老、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纪录片《神秘藏戏 世界之约》

日吾其乡,迥巴藏戏的发源地,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大峡谷,海拔4310米。相传在600多年前,噶举派高僧唐东杰布立志在此修建铁索桥,造福雅鲁藏布江两岸人民。为募捐资财,他邀请能歌善舞的七姐妹组成蓝面具藏戏班,随处表演,化得专款。在此期间,他们吸收融汇当地群众弹、唱、舞的极高技艺和传统艺术营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色,使迥巴藏戏的表演、唱腔艺术,在藏族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名望。

如今的迥巴藏戏队成立于1980年,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藏戏队,演员多来自当地的农牧民家庭,除了务农、放牧外,每当有演出他们就进行集中排练。

纪录片《神秘藏戏 世界之约》

将藏戏呈现在越来越多人面前的不仅是因为藏戏的魅力,还在于上海援藏力量的支持推动。偶然下乡采访脱贫攻坚的机会,让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田冰与藏戏结缘——这个同为中国及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竟然还未走出过西藏,这让他坚定了助力其发扬传播的决心,自此,推动“文化援藏”成为他在藏挂职的重点工作之一。

最终,田冰克服重重困难,在2017年10月将迥巴藏戏首次带出藏区,踏上第五届乌镇戏剧节这一国际戏剧舞台,他希望能够以此拉动文化扶贫,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素质,从而促进西藏文化与内地的交流、交融、交往。

乌镇戏剧节藏戏表演  摄影:李洪庆

而后在2018年,藏戏乌镇梅开二度,首次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来自雪域高原的18位农牧民演员第一次真正意义走进大学校园聆听教授讲课,并得到了上海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高校戏剧专家、教授的专业理论培训和艺术指导。

这无疑给藏戏队员更强烈的文化自信与传承信心。“看到上海市民对藏戏非常感兴趣,我心里很激动,也更坚定了我把传统藏戏更好地宣传给各地的信心,保护好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身为主演之一,扎西曲培无疑倍感自豪。

南木加次仁,迥巴藏戏第十代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步入花甲之年的他,扑身藏戏四十多年,如今能够如愿将迥巴藏戏搬上国际舞台,他非常感慨,“我更加有信心把这个传统藏戏发扬光大,今后培养更多学徒,更好地传承和发扬600年的藏戏文化,争取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彩排 摄影:张汝峰

而另一方面,同样是在上海援藏力量的推动下,解放日报、上海大学、日喀则市委宣传部与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联络组共同签订了《关于推动沪藏两地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全方位、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促使藏文化走出高原,走进内地,走向世界。

看到藏戏的发展得到更多专家的重视,田冰也发自内心的高兴,“共同把以藏戏为代表的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播好、传承好,也要培养相关的人才,这是文化援藏方面的很大突破,对藏戏来说也是新的起点。”

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 摄影:李洪庆

在走出西藏,面向世界进行演出的同时,迥巴藏戏队还如愿拍摄了全息影片,全息影像资料的留存,不仅能够为迥巴藏戏的研究提供极高参考价值,同时也能为600多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该片导演兼制片人李洪庆是来自SMG的记者,作为上海宣传系统的技术援藏力量,他深受田冰及当地农牧民群众的感染,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西藏文化的用力推动者之一,“他们让我从实践中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作为一名记者应如何增强‘四力’,不仅要走到游客或常人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还要能发现细节,把得准方向,并通过脑力化解难题,力争通过文字来‘成风化人’。”

李洪庆带领藏戏研究团队实地考察

在拍摄纪录片期间,李洪庆也多次深入乡间捕捉火热生动的生活镜头,将藏戏队队员与农牧民的双重身份重叠交织呈现,以客观纪实的叙述呈现藏戏方方面面的发展历程。

“以天地为舞台,以雅江雪山为背景,当你沉浸在藏戏独特唱腔、鼓钹舞姿相交中的时候,会感受到真正的天籁之音和强烈地精神共鸣”,李洪庆说,“我们把藏戏三次内地演出以及农牧民群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及传承,都放进了这部片子中,我们希望通过线上线下叠加的合力,传播藏戏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国内外观众了解真实的西藏,助力传播好西藏文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