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蒋旖旎
不升学、不就业、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英国人用尼特族(NEET)这一称谓精确描述了这种与社会竞争隔绝、无经济收入而寄生于家庭的人群。
尼特族同时也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主要在发达国家和经济增长快、生活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的青年阶层中产生。在美国他们是“归巢族(Boomerang Kids)”,毕业后又回到儿时的家中,依靠父母的照顾和经济支援维持生活;在法国他们被称为“袋鼠族”,成年后仍源源不断地接受着父母的哺育和爱护;而在中国,“啃老”这个词形象地代表了那些无法经济独立而需“啃食”父母的成年人。其中,90后出生的年轻人因如今大多身处学业与事业的过渡期,而成为了这一人群的“新生力量”。
这些年轻人当中,有的因为对现实工作有着过高的理想而不愿“将就”自己的选择;有的在初次工作中受到挫折而成为“草莓族”——外表光鲜但不堪一击,而拒绝再次面对就业问题;有的拥有高学历却无法脱离象牙塔,始终与社会保持距离。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他们都成功回到家中,并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家长的接纳,过起了无需与社会接轨也可“高枕无忧”的生活。
另一方面,90年代的生育政策使这些年轻人中的大多数成为了独生子女。他们通常与父母相互依靠——亲子同居已成为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中老年父母居住安排的理性选择,这一现象也使得独生子女在大众的普遍印象中成为啃老的“高发人群”。
虽然由于子女少、家庭经济负担轻,多数家庭中父母更注重独生子女的知识与技能的投入,相对丰厚的人力资本也促使大多数独生子女成年后有能力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成为“啃老族”的风险。但“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因家长的“注重”和“家庭经济负担轻”,而从另一个方向得到应验——子女得以有家可归,有父母可依靠,甚至不需再“出门”了。
当“我以后要上‘家里蹲大学’”这样的玩笑成为现实,家长真的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将家庭当作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保护壳,并向家人“心安理得”地伸手要钱吗?
界面影像对三位90后“啃老族”的家长进行了采访。通过他们对自己经历的叙述,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以下是他们的口述:
庞妈妈(52岁。儿子小庞91年出生,高中毕业后一直呆在家。)
我们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一家三口的收入来源就只有低保。
我爱人之前在建筑公司当工人,但五年前生了场大病,休了长病假后人家就只让他去当门卫。因为会的技术都用不上,他不太愿意干,一年吧,就辞职了。我没有工作,是家庭主妇,儿子也一直呆在家里。好在我们还有个自己的小房子,日子可以凑合过。
前两年有一次,因为我们总在楼下吃八块钱一碗的面条,差点被取消了低保资格。好像是有人举报,说我们还有钱在外面吃饭。
之后也不敢出去吃了,自己买菜在家随便做一点,我儿子也帮忙。他每顿饭都在家吃。因为出门要花钱,平时他也不怎么外出,就陪着我们老两口。现在年轻小伙子也爱打扮,但家里就那些钱,所以衣服啊鞋啊什么的,有些年没给他买过新的了。
很多人都说,就我家里这个条件,为什么还能让他(小庞)在家呆着,不逼他去找工作?说他有手有脚健健康康的,做点什么不能给家里添些收入呢。话是这样,刚开始他努力过,我们也努力过,但太难了。
他高中毕业,又没什么能力,我们也托不上朋友,什么单位能要他呢?我自己是初中毕业,可以说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也知道现在的社会对学历要求都很高,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就不太指望他了。
前阵子有人问他要不要去工地上干活,没有学历要求。但你说一个城里小孩,在家最多就做点家务,那种苦力他能干得了?
去年倒是有过一个比较合适的机会给他,在房屋中介公司。那种工作就是要嘴皮子利索,高中学历也够,每天打着个领带还挺像那么回事,我就让他去试试。单位给他发了辆电动车,他每天骑着早出晚归,我以为他终于要好好工作了。可大概过了一多月吧,有一天我买完菜碰到他正走路回家,就问他车呢,他说公司觉得他不适合做这个工作,收走了。
介绍工作的朋友打电话给我爱人,说你儿子不是很会跟人打交道、也不太了解推销那些东西。人家说得很委婉了,我当然知道自己儿子几斤几两:他在家呆了得有快十年吧,现在在街上跟人打个招呼都挺不直腰;个子矮,形象也没那么好,想想也真的搞不来推销这种东西。也怪我们,一开始没让他去锻炼,觉得男孩子可以等,总有合适的机会。但现在就是跟社会脱节了,恨铁不成钢也没用,没办法。
所以我也看开了,只要我们有口吃的,他也就饿不着。如果找到工作那当然更好,实在找不到也就这样了。之后看能不能在农村说个要求不高的姑娘,成个家,就可以了,我们也没有别的要求。现在我爱人两只耳朵都不太好,要戴助听器。他的性格一直很好,虽然总是听不清我们讲话,但每天还是笑嘻嘻的,也不怎么提儿子的事。儿子每天会主动做家务,也不像别的男孩子那样在外面惹事。所以就是穷一些,房子小一些,但生活还是挺幸福的。
总有人问我,你和老庞老了,走了,儿子怎么办呢。说实话,那都是几十年后的事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先把眼前的日子过好,再说别的。
江女士(55岁。女儿小文91年出生,海归硕士,“啃老”两年。)
每次别人问我你女儿工作找怎么样了,我都说她最近有几个面试,说她从来不需要大人操心。但我其实很心虚,也很累。研究生毕业都两年了,为什么一直都找不到工作呢?我都怀疑她根本没有认真去找,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我女儿从小就很有自己的想法,加上成绩一直都不错,确实没有什么值得我担心的地方。我跟她爸离婚比较早,她跟我一起生活。除了“散养”她,在经济上我都是尽可能地支持她,基本上能做到的都会去满足。她说要出国,我就把积蓄拿出来让她安心去读书;本科毕业了说要休息一年找找方向,我也没有什么意见,她生活的开销我还是能负担的;之后说要读研究生,我觉得这是好事啊,女孩子学历也是很重要的,这肯定要支持。但两年前读完研,有一阵子又没动静了。
我也替她着急,问了问她的想法。刚开始她说要申请博士,已经联系好了导师。当时我就觉得我家孩子真是有想法,要是能留在国外读博士那当然太好了!一个月后她说在和朋友拍什么东西,会对博士申请有利。我想这方面她比较了解,这样做一定是有她的理由的。
没想到三个月后她直接回国了,说博士还是不好申请,想回来找找工作。说实话,父母当然还是希望孩子能离自己近一点,平时去看他们也方便。所以当时我还挺开心的,跟她说了一堆关于找工作的建议。她之前从来没工作过,一直在读书,找工作对她来说相当于人生又往上走了一个台阶,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结果她自己偷偷攒了钱,申请了一个打工旅游的签证,跑去了新西兰。
这件事当时真的激怒我了,我就打电话问她:你每天在那边摘草莓摘樱桃的有什么用?你出去上学可以,但你现在去当农民,我花那么多钱让你读书就为了让你干这个吗?
刚开始她还挺嘴硬,后来过了两个月可能也是真的觉得在那边又苦又累,答应回来好好找工作。
我其实能理解她对这件事的逃避,毕竟二十多年都在读书,而社会和学校千差万别,工作前是需要做些准备的。但我自己工作了三十多年,明白一个人一辈子不进入社会是不可能的。不工作,不做正经事,人就废了,不是说没有办法生活下去,而是人的精神状态、社交能力,一定会走下坡路的。所以无论她找工作、创业、留在学校,都可以,我都能接受,但是不能在家呆着。
我也不是养不起她,她一辈子吃喝玩乐不是不行,但我一直觉得女孩子也该有自己的事业,应该经济独立,不去靠任何人。所以她如果真的就这样啃老,我会对她很失望。
现在她从新西兰回来有一年多了,和朋友在大城市里合租房子,说是在找工作。但有时我下午三四点打电话过去她还在睡觉,每天也不按时吃饭,不知道在干嘛。问起来就说投了简历,就是都没有回信。
有几次我都“威胁”她不会再给她钱了,下个月就必须让她花自己的工资,但是有什么用呢?她出国前我给她办了一张我的信用卡的副卡,每个月她消费,我来还。到现在都六年了,这张卡我说了好多次要停也没停。能怎么办,难道真让她饿着吗?我做不到。
老靳(53岁。女儿灵灵97年出生,大一休学后一直在家。)
我和我爱人都没有兄弟姐妹,这在那个年代是不多见的,而灵灵又是我们唯一的女儿。你想想,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加上我和她妈妈,六个人都围着她,怎么能不把她当宝贝?
我是做生意的,年轻的时候忙起来根本顾不上家,女儿基本都是老人和我爱人在带。虽然我不经常陪着她,但也算尽我所能对她好了:只要有机会就带她吃最好的玩最好的,她喜欢什么东西我一向是二话不说就买。灵灵一直是个乖孩子,有时爱撒娇,但大人们都喜欢她,也基本不对她发火、说狠话,可以说她从小就是被爱包围着长大的。
灵灵大一休学那件事对她妈妈影响很大,现在她跟灵灵说话还是轻声细语的。我们当时查了很多资料,也问了医生,别的什么信息现在都不太记得了,就光记得网上说有些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的想法。当时家里因为这件事炸了锅,她妈妈天天以泪洗面。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刚开始是担心,到最后就只剩害怕。经过讨论,我们基本一致同意让她休学在家,以免在学校出什么意外。
其实我也跟老师聊过,大概了解了情况。就会觉得,在学校跟同学没搞好关系、女孩子间搞小团体什么的,这也比较常见的吧?怎么我家女儿就有了抑郁情绪,就不想上学了呢?当然了,这个病我也不敢随便下定论,但我现在会想:她变成这样跟我们从小对她过分溺爱也有关系吧。因为没经历过什么挫折,所以碰到点事就退缩了,就再也不想面对了。
我父亲一直不同意灵灵休学,认为至少要把书读完,不然以后要怎么办?当时我俩有一些争执。虽然我也觉得灵灵有点太过脆弱,需要更多在社会中的历练,但作为父亲,不就是要保护自己的子女吗,而且我也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还要让女儿去受罪呢?我就跟我父亲讲,我们不是什么大富豪,但绝对养得起她,养一辈子也没问题。我们挣钱不就是为了她吗,她以后有什么打算我不管,只要她在家呆一天,我就养一天。
如果当时没休学,灵灵刚好该今年毕业。现在她的状态很不错,情绪也稳定,每天跟朋友出去玩,学一些乐器啊什么的,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发展。她也跟我说了,就想一直这样做自己喜欢的事,去想去的地方,做一个“高等游民”。还说如果有一天我不愿意养她了,她就去傍个大款。
不知道这孩子一天到晚脑子里在想什么,且不说能不能傍得上,外面的什么大款钱再多,能比她爸还可靠吗?
我朋友最近跟我开玩笑,说他那个挣着高工资家庭条件又不错的女儿,跟灵灵一起在外面吃饭时偶尔都会对菜单上的价格有所迟疑,但灵灵几乎从来都不为所动。还说灵灵之前想养猫,他女儿推荐了几家领养的机构,灵灵表面上答应,转身就花几万块买了只血统猫。
听到这些事我通常就是笑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说他告诉我这些事是在怪我吗,怪我对灵灵娇生惯养,让她好吃懒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我又该怪谁呢。再说了,灵灵是我的女儿,如果我有能力给她更好的,为什么不呢,为什么要让她在任何方面委屈自己?
现在我们一家人健健康康、和和睦睦的,我真的非常满足。要是可以让这种状态持续下去,花点钱又算什么。
*以上口述内容经过作者整理。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评论(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