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迪士尼的反派看上去这么gay?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迪士尼的反派看上去这么gay?

三!二!一!数出你所知道的迪士尼gay角!

用不着绞尽脑汁地去想,因为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这要看你怎么去定义”gay“。如果gay指的是男同性恋者,那么迪士尼动画电影里确实没有这样的角色(这里要提一下《冰雪奇缘》里的角色奥肯(Oaken),他不经意的出场被一笔带过,以至于许多观众都不认为那是真的。)

如果指的是有戴奢侈帽子的嗜好,总是在窃窃私语,卑鄙下作的反派角色,电影里就有太多可以选择了,比如说  糖果王(King Candy)(《无敌破坏王》,加法尔(Jafar)(《阿拉丁》),雷利夫总督(Governor Ratcliffe)(《风中奇缘》),凯帝斯(Hades)(《大力士》),刀疤(Scar)(《狮子王》),和老虎谢利(Shere Khan)(《森林王子》)。

在1990年代迪士尼复兴浪潮中拍摄的许多电影里都出现了这种带有gay气质的反派角色,这就好像迪士尼请了安妮塔·布赖恩特作创意顾问一样。

(《狮子王》反派角色刀疤)

当然,肆意抨击迪士尼这样的”大块头“总是轻松的。但事实是,当迪士尼去拍摄主流的儿童卡通电影时,这种隐约有同性恋气质的大反派角色都一成不变,几十年如一日。而美国作家,电影人David Thorpe在其纪录片《我的口音像同性恋?》中集合了一批动画电影中杀人胆小鬼的角色。对于最近没去回顾这些电影的观众来说,看到很多这种反派角色——比如《妙妙探》中的瑞根教授(Professor Ratigan)——充斥荧屏会感到有点吃惊。

”电影需要反派角色,“Thrope在电话采访中表示,”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女性气质的柔弱贵族男人形象就是经典的大反派。“

(《alading》反派角色加法尔)
动画电影并没有发明这种比喻,而Thrope在他的纪录片里也弄清楚了吗?相反地,这些特点都能直接从好莱坞的反派角色中总结而出,比如《罗娜秘记》的Waldo Lydecker (由克里夫顿·韦伯饰演),和《彗星美人》的Addison DeWitt (由乔治·桑德斯饰演)。实际上,桑德斯曾为《森林王子》中的反派谢利配音,据说这是动画电影中首个具有gay气质的反派角色。有意思的是,韦伯被认为是没有出柜的gay佬,而桑德斯则是不折不扣的直男,还一度娶了性感女星莎莎·嘉宝(Zsa Zsa Gabor)为妻。

到底是什么让他俩的声音听起来像gay呢?这是纪录片《我的声音像同性恋吗?》的中心话题。根据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和语言学荣誉教授Ron Smyth的说法,问题的答案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明确。1999年,Smyth和他的两位同事开始研究gay的声音。他们给测试者播放gay和直男的录音,然后测试者来去辨别录音中说话者的性向。结果是什么呢?并没有能正确分辨的方法。测试者的正确率只有62%,没有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意义。gay并不比直男容易猜,而所有的测试者更容易通过声音准确判断直男,却猜不出gay。

另一个惊人的发现则是音调和gay并无直接联系。测试者对说话者的一些语音特征尤其关注,比如咝音,清晰的发音,呼吸声以及在句末的沉默,但研究发现这些带有gay特色的语音特征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他们刚开始学习语言时后天形成的。Smyth总结道,男性缺乏阳刚之气的语调往往会被大家认为是娘娘腔,而这种腔调让直男也难免被认为是gay。

通常来说,我们并不会认为这些娘娘腔会成为危险人物。但是为什么一到电影里,他们往往成了反派角色呢?Thorpe解释道,在电影里婚姻是重要的情节,但gay是被排斥在这个情节外的,至少在几个星期前还是这样的。gay往往被认为对传统道德秩序的威胁,而这种典型的危害性被呈现在了多部电影当中。

(《森林王子》反派角色谢利)
但是这并不是说守旧的认知在过去几十年里没有任何进步,即使在儿童动画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认知的变化。凭心而论,如果你愿意的话,《无敌破坏王》中的糖果王可以被看作是最后一位具有gay气息的反派角色。而近些年来的电影中,gay越来越多地被定义为死党,谐星,或者成为帮助主角进行自我认识以及领略同性浪漫的正面角色。

当下的电影也很喜欢对gay进行模糊处理。Thorpe指出,电影《马达加斯加》中游手好闲的狐猴朱利安国王便是这类角色的典型代表。在早期的默片时代,诙谐的gay角色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人捧腹大笑,使得片中的主角能重拾男子气概。但在1930年代海斯法典(保守的电影分级标准)颁布后,好莱坞电影对于非传统角色如gay或者瘾君子的处理显得”越来越保守“:仅是简单地嘲讽已经远远不够,电还把这些角色定位为恶魔,而结局通常是恶魔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那就是在片中死去。

值得欣慰的是,在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后,我们又重拾1920年代那样开放的心态。虽然现在的小孩越来越早熟,但与他们年龄相应的影视角色却还保持传统的定位,这其中存在着很深的模式化观念。(至少在美国是这样的,动画里对gay或者夫妻的定位是保持着固有传统的。)

但是近来,这种传统观念被莱卡工作室给打破。2012年的动画电影《通灵男孩诺曼》中塑造一个gay运动员米其(Mitch),另一部动画电影《盒子怪》则提到了各种样式的家庭,包括两个爸爸,或者两个妈妈。在2013年对莱卡CEO崔维斯·耐特(Travis Knight)的采访中,他曾说道:“我们制作的电影必须要跟上思想的潮流,这意味着你需要去换位思考。”

就个人而言,我希望看到更多gay坏蛋,但必须是旗帜鲜明的gay而非模棱两可的四不像,当然让gay出演其他的戏份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不希望因为gay的特殊性而导致这类角色被抹杀,但是我希望这种特殊性能够让角色的表达更加多样化,而非仅仅是小男人的代表。我也相信那些勇敢且具有良知的电影制作人和工作室会让我们见到这种改变。

译者注:安妮塔·布赖恩特,已故美国女歌手,以极富争议的反同性恋言论著称。

 

翻译:高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迪士尼

4.1k
  • 迪士尼《星际宝贝史迪奇》真人电影内地定档5月23日
  • 口述|听当事人亲口讲述,一场中美跨国“奔现”是如何发生的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迪士尼的反派看上去这么gay?

三!二!一!数出你所知道的迪士尼gay角!

用不着绞尽脑汁地去想,因为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这要看你怎么去定义”gay“。如果gay指的是男同性恋者,那么迪士尼动画电影里确实没有这样的角色(这里要提一下《冰雪奇缘》里的角色奥肯(Oaken),他不经意的出场被一笔带过,以至于许多观众都不认为那是真的。)

如果指的是有戴奢侈帽子的嗜好,总是在窃窃私语,卑鄙下作的反派角色,电影里就有太多可以选择了,比如说  糖果王(King Candy)(《无敌破坏王》,加法尔(Jafar)(《阿拉丁》),雷利夫总督(Governor Ratcliffe)(《风中奇缘》),凯帝斯(Hades)(《大力士》),刀疤(Scar)(《狮子王》),和老虎谢利(Shere Khan)(《森林王子》)。

在1990年代迪士尼复兴浪潮中拍摄的许多电影里都出现了这种带有gay气质的反派角色,这就好像迪士尼请了安妮塔·布赖恩特作创意顾问一样。

(《狮子王》反派角色刀疤)

当然,肆意抨击迪士尼这样的”大块头“总是轻松的。但事实是,当迪士尼去拍摄主流的儿童卡通电影时,这种隐约有同性恋气质的大反派角色都一成不变,几十年如一日。而美国作家,电影人David Thorpe在其纪录片《我的口音像同性恋?》中集合了一批动画电影中杀人胆小鬼的角色。对于最近没去回顾这些电影的观众来说,看到很多这种反派角色——比如《妙妙探》中的瑞根教授(Professor Ratigan)——充斥荧屏会感到有点吃惊。

”电影需要反派角色,“Thrope在电话采访中表示,”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女性气质的柔弱贵族男人形象就是经典的大反派。“

(《alading》反派角色加法尔)
动画电影并没有发明这种比喻,而Thrope在他的纪录片里也弄清楚了吗?相反地,这些特点都能直接从好莱坞的反派角色中总结而出,比如《罗娜秘记》的Waldo Lydecker (由克里夫顿·韦伯饰演),和《彗星美人》的Addison DeWitt (由乔治·桑德斯饰演)。实际上,桑德斯曾为《森林王子》中的反派谢利配音,据说这是动画电影中首个具有gay气质的反派角色。有意思的是,韦伯被认为是没有出柜的gay佬,而桑德斯则是不折不扣的直男,还一度娶了性感女星莎莎·嘉宝(Zsa Zsa Gabor)为妻。

到底是什么让他俩的声音听起来像gay呢?这是纪录片《我的声音像同性恋吗?》的中心话题。根据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和语言学荣誉教授Ron Smyth的说法,问题的答案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明确。1999年,Smyth和他的两位同事开始研究gay的声音。他们给测试者播放gay和直男的录音,然后测试者来去辨别录音中说话者的性向。结果是什么呢?并没有能正确分辨的方法。测试者的正确率只有62%,没有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意义。gay并不比直男容易猜,而所有的测试者更容易通过声音准确判断直男,却猜不出gay。

另一个惊人的发现则是音调和gay并无直接联系。测试者对说话者的一些语音特征尤其关注,比如咝音,清晰的发音,呼吸声以及在句末的沉默,但研究发现这些带有gay特色的语音特征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他们刚开始学习语言时后天形成的。Smyth总结道,男性缺乏阳刚之气的语调往往会被大家认为是娘娘腔,而这种腔调让直男也难免被认为是gay。

通常来说,我们并不会认为这些娘娘腔会成为危险人物。但是为什么一到电影里,他们往往成了反派角色呢?Thorpe解释道,在电影里婚姻是重要的情节,但gay是被排斥在这个情节外的,至少在几个星期前还是这样的。gay往往被认为对传统道德秩序的威胁,而这种典型的危害性被呈现在了多部电影当中。

(《森林王子》反派角色谢利)
但是这并不是说守旧的认知在过去几十年里没有任何进步,即使在儿童动画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认知的变化。凭心而论,如果你愿意的话,《无敌破坏王》中的糖果王可以被看作是最后一位具有gay气息的反派角色。而近些年来的电影中,gay越来越多地被定义为死党,谐星,或者成为帮助主角进行自我认识以及领略同性浪漫的正面角色。

当下的电影也很喜欢对gay进行模糊处理。Thorpe指出,电影《马达加斯加》中游手好闲的狐猴朱利安国王便是这类角色的典型代表。在早期的默片时代,诙谐的gay角色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人捧腹大笑,使得片中的主角能重拾男子气概。但在1930年代海斯法典(保守的电影分级标准)颁布后,好莱坞电影对于非传统角色如gay或者瘾君子的处理显得”越来越保守“:仅是简单地嘲讽已经远远不够,电还把这些角色定位为恶魔,而结局通常是恶魔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那就是在片中死去。

值得欣慰的是,在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后,我们又重拾1920年代那样开放的心态。虽然现在的小孩越来越早熟,但与他们年龄相应的影视角色却还保持传统的定位,这其中存在着很深的模式化观念。(至少在美国是这样的,动画里对gay或者夫妻的定位是保持着固有传统的。)

但是近来,这种传统观念被莱卡工作室给打破。2012年的动画电影《通灵男孩诺曼》中塑造一个gay运动员米其(Mitch),另一部动画电影《盒子怪》则提到了各种样式的家庭,包括两个爸爸,或者两个妈妈。在2013年对莱卡CEO崔维斯·耐特(Travis Knight)的采访中,他曾说道:“我们制作的电影必须要跟上思想的潮流,这意味着你需要去换位思考。”

就个人而言,我希望看到更多gay坏蛋,但必须是旗帜鲜明的gay而非模棱两可的四不像,当然让gay出演其他的戏份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不希望因为gay的特殊性而导致这类角色被抹杀,但是我希望这种特殊性能够让角色的表达更加多样化,而非仅仅是小男人的代表。我也相信那些勇敢且具有良知的电影制作人和工作室会让我们见到这种改变。

译者注:安妮塔·布赖恩特,已故美国女歌手,以极富争议的反同性恋言论著称。

 

翻译:高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