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上海垃圾分类正式纳入法治框架。上海市明确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种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也明确了对生活垃圾全流程进行分类、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和相应的法律责任等。
在进行垃圾分类时,不少人会遇到这样的疑惑:生活中许多“先干后湿、软硬不分”的东西,比如湿巾,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
实际上,干湿垃圾并非按照含水量来区分,使用过的湿巾应作为干垃圾投放,同样道理,使用过的尿不湿等一系列湿巾产品都应被归为干垃圾。
小小的湿巾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据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统计,2017年我国湿巾市场中,婴儿专用湿巾、通用清洁湿巾、卸妆用湿巾、女性卫生专用湿巾分别占市场份额的56.4%、27.8%、5.1%及4.6%。从2012年到2016年,湿巾产品的消费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99%。
在垃圾分类成为热议话题的当下,一部以湿巾这种一次性清洁卫生用品为观察对象的环境短片《湿巾与我们的生活》在上海放映。短片的制作方是成立于2011年的商业生态工作室。短片通过延时摄影记录了30天内湿巾的变化,以呈现这种化纤湿巾对环境的真实影响。
据商业生态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孙海燕介绍,湿巾的主要材质是“无纺布”,又称“非织造布”。制成无纺布的纤维原料主要有天然纤维(如棉花、木源纤维)或化学纤维两大类。由于成本的原因,目前市面上的湿巾主要纤维来源是化学纤维——聚丙烯,一种常见的塑料材料。
“目前人们所使用的湿巾大部分是一种一次性的塑料用品。但目前湿巾类产品的材质标识并不体现纤维来源,甚至一些品牌会刻意消融或降低消费者的警惕心。而普通消费者通常并不了解他们所用湿巾的原材料来源,即使是有心的消费者,也很难获得准确的信息。这些无法降解的化纤湿巾,如果被随意丢弃在自然环境中,造成的环境影响非常严重。”孙海燕解释道。
在短片放映结束后,商业生态工作室还布置了“湿巾与植物实验”迷你展,再现了这个过程,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不同的湿巾的材质所可能造成的不同环境影响。此外,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刘永龙也在现场分享了湿巾捡拾情况,并带领观影者体验了捡拾活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