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百度出走的那些“猛将”,现在都怎样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百度出走的那些“猛将”,现在都怎样了?

本篇文章梳理了其中一些出走的这些猛将,他们在百度任职时做出的贡献,以及离开百度的后续发展之路。

文|创客猫

百度今年以来,又开始频频出现在新闻之中。前有百度高层出现了非常重大的调整,包括百度总裁&新业务负责人张亚勤、百度高级副总裁向海龙、刘辉纷纷离职,后有百度AI开发者大会的泼水事件。

或许就像李彦宏说的,“AI发展的前途上,会有很多困难”,这句话也同样适合百度在这几年的发展。随着一员员猛将的出走,百度也在经历一次次阵痛。

本篇文章梳理了其中一些出走的这些猛将,他们在百度任职时做出的贡献,以及离开百度的后续发展之路。

陆奇:加盟YCombinator,成为中国区总裁

陆奇加盟百度之时,正是百度的“至暗时刻”,魏则西事件、血友病吧被卖事件等都让百度声誉降到最低。

这位“美国科技巨头中职位最高的华人高管”的空降,确实让百度看到了战略转型希望。他在技术上与百度有高度的契合,与李彦宏更是有互补的关系。所以李彦宏给了陆奇至上的权力,担任百度总裁和COO一职,六大事业群副总裁向他汇报,他一人向李彦宏汇报。

而陆奇也一心想将百度的变革进行到底。担任百度总裁兼COO没多久,他就新组建了智能驾驶事业群、智能生活事业群和AI技术平台系。AI和信息流成为主航道业务,拥有资源调配的最优先权,能纳入护城河的则是百度优势产品如搜索等。有些则纳入护城河中的非关键使命,如百科、知道、地图等,几乎少有新投入。而百度医疗、外卖、糯米团购等O2O业务则被手起刀落,砍掉或转手。

就在“ALL in AI”战略如火如荼进行之际,陆奇离职了,他在百度呆了16个月。资本市场给了他最直接的价值。在他任职百度的近500天时间里,百度的股价从170美元左右上涨到最多的284美元,市值从600多亿美元增加到近1000亿美元。而在他离职百度的几天时间里,百度市值大幅缩水14%,市值损失近900亿人民币。

离开百度后,陆奇选择加盟YC。在YC创办之后,创始人Paul Graham、CEO Sam Altman一直没有放弃邀请陆奇加入,最后终于得偿所愿。在陆奇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时间是职业经理人,但加入YC,成为其在中国的001号员工,却是有创业的意味。

虽然离开了百度,但陆奇的AI梦并没有停止,这也是其加入YC的原因。在YC期间,陆奇也亲力亲为。作为全球的合伙人,他全程参与了YC2019年冬季的创业加速营--参与面试了一千多个项目,录取了其中的200个团队,一一参与了YC经典的会面时间(Office Hour)、集体晚餐会、Demo Day。

他在YC中国的第一张成绩单是:初具雏形的本地化团队、初步本地化的YC创业加速器产品、正在完善中的YC创投生态、过渡方案下的第一期加速营……

陆奇曾说道,“我最想做的是建立更好的体系,特别是建立新一代的创业体系。”他能带领YC在中国走多远,我们还不得而知。

不过肯定的是,陆奇已经跟百度在实际上跟名义上都没有任何关系了。7月3日,百度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文件,称公司已委任知名投资者符绩勋出任公司董事一职,董事陆奇将在任期到期后离职。至此,陆奇彻底告别了百度。

张亚勤:进入“Life3.0”时代,投入教学、科研,陪伴家人

从2014年到2019年,张亚勤更多是百度的一个发言人和护航者的角色,他跟百度一起经历了转型时期。

张亚勤的履历很出彩:12岁成为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54岁任百度总裁负责多项核心业务。

今年3月,百度宣布张亚勤将于6个月后退休,不再担任百度总裁的职务。张亚勤认为,现在的百度,从团队到业务都在最好的势头上,百度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刻,AI业务进入了发展黄金期。但他却选择离开。

在张亚勤百度任职的近五年时间,负责了多个业务群组,包括技术体系、自动驾驶、云计算、5G、量子计算、芯片,还包括百度国际化发展、金融和教育业务的探索。

李彦宏在内部信里表示:“在他的带领下,百度在智能云和AI to B业务的整合及商业化加速、Apollo生态的建设及产业合作、基础技术体系的夯实与建设、芯片和量子计算等前瞻技术的布局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从顶尖科学家到出色的企业管理者,这是很多科学家很难做到的,但张亚勤做到了。他不仅在技术方面帮助百度实现战略转型,同时也为百度沉淀了丰厚的人才储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张亚勤与李彦宏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人才,尤其是培养年轻人。

在百度之后,张亚勤说他将进入“Life3.0”时代,会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科研、中美澳学术交流,联合国慈善项目,而最重要的是与家人更多的陪伴。

张亚勤曾对媒体说道,“当我对某项工作驾轻就熟的时候,就意味着这段工作生涯即将要划上句号,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

“Life3.0”时代,我们等待他的下一个“兴奋点”。

向海龙:下一步,创业加投资

向海龙离开百度,也是“百度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位百度十四年的老臣,一直被认为是把控百度核心业务的关键人物。

2005年2月,百度收购向海龙创办的上海企浪,向海龙和原企浪团队正式加入百度。进入百度后,向海龙带领团队迅速完成了业务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转变与融合,连续三年保持200%以上的高速成长,使得百度竞价排名在上海地区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2007年1月,向海龙兼任北京分公司总经理,4月,向海龙出任百度公司销售副总裁,负责公司竞价排名业务的全国销售管理的工作。2011年,向海龙调任百度公司商业运营体系副总裁。2017年,百度成立“百度搜索公司”,搜索业务群组总经理向海龙出任新公司总裁,向李彦宏汇报。百度搜索公司下辖搜索业务群组(SSG)、移动服务事业群组(MSG)、糯米事业部。

在任14年,代表着百度搜索业务的向海龙,始终掌握着百度商业变现体系的重要资源,被称为百度的“实权派人物”。他用业绩一直在捍卫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

2005年,百度全年营业收入为3.192亿人民币(合3960万美元),比2004年增长171.8%。2010年,百度总营收为人民币79.15亿元(约合11.9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78.0%。短短五年间,百度总营收实现了近25倍的增长。2015年,百度全年总营收为663.82亿,净利润为人民币336.64亿元。

即便在收到舆论冲击的2016年,搜索仍然为百度贡献了超过九成的营收,整体来看,百度时年净利润为正116.32亿元。

但2019年第一季度,搜索业务为总收入的贡献比例降至7成,其运营利润同比下降81%,净亏损3.27亿元。这是自百度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当然,这与去年二季度,李彦宏在内部财报信中提出“以投入换增长”的策略息息相关。

不过,百度搜索已老,这是不争的事实。在百度自我革新的一系列变化中,有人离开也是正常的。

离职后,向海龙对媒体透露称,自己的下一步是“创业加投资”。

刘建国:从爱帮网到小树创投

刘建国 2000 年 1 月加入百度,他是除了百度创始人之外的第一位员工,“百度七剑客”之一,也是百度的第一任CTO。他陪伴百度一路成长,经历了百度的发展壮大到 2005 年 8 月赴美上市的整个过程,并为百度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工程师团队。

在加入百度之前,刘建国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任教,并在1999年被评为副教授,他曾经牵头指导了多项国家科学基金会及国家计委支持的研究项目,也曾经主持开发过国内第一个大规模中英文搜索引擎系统(“天网”),以及第一个面向消息的中间件产品(“银燕”)。辞掉“铁饭碗”到一家创业公司,也足见刘建国骨子里的“创业基因”。就这样,他从一个学院派的大学教授,变成一个工业界的实践者。

2006年2月7日,百度宣布正式任命刘建国为公司首席技术官(CTO)。但2006 年 12 月 19 日,刘建国从百度 CTO 离职。

离职时刘建国提到,“百度就是我的孩子,我们一起成长 7 年了,但在我的骨子里,终究是创业型的人。我曾经走过自我创业之路,在百度的成功,更让我重拾创业的梦想,不排除将来创业的可能。”

果然,2007年11月20日,刘建国以CEO的身份加入主打生活类信息搜索网站的爱帮网,重拾创业梦。爱帮网曾获得由经纬中国、汉能投资投资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

不过,刘建国的这次创业却没有很顺利。爱帮网是最早一批的生活搜索服务提供者,虽然一开始发展势头不错,可是随后几年爱帮网由于业务繁杂,业绩平平,还频频爆出负面新闻。

2017年,爱帮网被爆出疑似停止运营,CEO转做投资的消息。其实在2015年,刘建国就跟技术大牛郝俊一起成立了小树技术创投,专门为那些“有想法、没技术、没产品”的创业团队提供技术服务——为后者提供“交钥匙”的产品,但收取的不是技术服务费,而是股份或股份+服务费的模式。

在离职百度后,刘建国曾表示,“在百度的7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想必在百度的7年,确实为他之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郑子斌:加盟VIPKID任CTO

7月1日,VIPKID官方证实,前百度副总裁、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CTO郑子斌已加盟VIPKID,出任VIPKID首席技术官,负责公司整体技术战略规划,致力于推动前沿技术与在线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在加入百度之前,郑子斌曾在甲骨文、谷歌、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企业就职。2010年5月加入百度公司,他先后负责百度商务搜索部、商业基础平台部、大数据部、大凤巢等重要业务部门;2011年创办百度美国硅谷研发公司;2016年,全面接手百度大商业体系,负责搜索商业广告、搜索用户体验、搜索生态体系建设等方向的技术布局。

郑子斌是向海龙的左右手,所以当向海龙出任搜索公司总裁时,郑子斌成为CTO也是顺理成章,并且他既是百度搜索的“老人”,技术出身,又富有沟通和协调能力,上上下下都很熟悉。

2019年2月百度发布内部邮件,宣布对三位副总裁沈抖、吴海锋、郑子斌进行干部轮岗调整,郑子斌全面负责以CRM为基础的公司创新业务,与沈抖、吴海锋继续向公司搜索总裁向海龙汇报。而郑子斌在负责创新业务的同时,还将继续担任百度搜索公司CTO,负责搜索公司的技术战略布局以及规划工作。但不到四个月,郑子斌就成为这波高管离职潮中的一员。

有消息称,VIPKID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筹集规模约5亿美元,目标估值55亿至60亿美元。由此可看出,此时郑子斌的加盟将增加VIPKID新一轮融资乃至海外上市的筹码。

吴恩达:加入Drive.AI 终被苹果收购

吴恩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于2014年5月加入百度,担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负责百度研究院的领导工作,尤其是Baidu Brain计划。从研发体系到底层技术再到业务应用,百度AI战略从雏形到成型的三年,吴恩达功不可没。

2017年3月,百度确认吴恩达离职的消息。对当时的百度来说,吴恩达的离职也是有影响的,毕竟2017年正是百度“磨刀霍霍向AI”的时刻。

离职后,吴恩达加入了Drive.ai。当时,Drive.AI是无人驾驶技术领域中屈指可数的创业公司之一,其竞争对手包括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Waymo部门、美国打车服务Uber Technologies以及通用汽车和丰田等汽车制造商。其联合创始人卡罗尔·莱利(Carol Reiley)是吴恩达的妻子,联合创始人兼CEO坦顿是吴恩达的学生,也就是说,吴恩达跟Drive.ai其实是深度捆绑的。事实上,吴恩达确实深度参与其中,不仅担任董事职务,而且活跃于Drive.AI公司日常运营之中。

不过,上个月,苹果确认收购估值一度达到2亿美金的Drive.ai,这桩收购苹果以一个比较低的价格,只接收了Drive.ai几十名技术人才和产品设计师,还有它旗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和其他IP资产。曾经风光无两的明星企业,最后也只能黯然收场。

以上创客猫综合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百度

5.8k
  • AI早报 | 蚂蚁集团全球招募顶尖AI人才;Manus AI完成7500万美元融资
  • 百度智能云将投入1000万元资金扶持合作伙伴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百度出走的那些“猛将”,现在都怎样了?

本篇文章梳理了其中一些出走的这些猛将,他们在百度任职时做出的贡献,以及离开百度的后续发展之路。

文|创客猫

百度今年以来,又开始频频出现在新闻之中。前有百度高层出现了非常重大的调整,包括百度总裁&新业务负责人张亚勤、百度高级副总裁向海龙、刘辉纷纷离职,后有百度AI开发者大会的泼水事件。

或许就像李彦宏说的,“AI发展的前途上,会有很多困难”,这句话也同样适合百度在这几年的发展。随着一员员猛将的出走,百度也在经历一次次阵痛。

本篇文章梳理了其中一些出走的这些猛将,他们在百度任职时做出的贡献,以及离开百度的后续发展之路。

陆奇:加盟YCombinator,成为中国区总裁

陆奇加盟百度之时,正是百度的“至暗时刻”,魏则西事件、血友病吧被卖事件等都让百度声誉降到最低。

这位“美国科技巨头中职位最高的华人高管”的空降,确实让百度看到了战略转型希望。他在技术上与百度有高度的契合,与李彦宏更是有互补的关系。所以李彦宏给了陆奇至上的权力,担任百度总裁和COO一职,六大事业群副总裁向他汇报,他一人向李彦宏汇报。

而陆奇也一心想将百度的变革进行到底。担任百度总裁兼COO没多久,他就新组建了智能驾驶事业群、智能生活事业群和AI技术平台系。AI和信息流成为主航道业务,拥有资源调配的最优先权,能纳入护城河的则是百度优势产品如搜索等。有些则纳入护城河中的非关键使命,如百科、知道、地图等,几乎少有新投入。而百度医疗、外卖、糯米团购等O2O业务则被手起刀落,砍掉或转手。

就在“ALL in AI”战略如火如荼进行之际,陆奇离职了,他在百度呆了16个月。资本市场给了他最直接的价值。在他任职百度的近500天时间里,百度的股价从170美元左右上涨到最多的284美元,市值从600多亿美元增加到近1000亿美元。而在他离职百度的几天时间里,百度市值大幅缩水14%,市值损失近900亿人民币。

离开百度后,陆奇选择加盟YC。在YC创办之后,创始人Paul Graham、CEO Sam Altman一直没有放弃邀请陆奇加入,最后终于得偿所愿。在陆奇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时间是职业经理人,但加入YC,成为其在中国的001号员工,却是有创业的意味。

虽然离开了百度,但陆奇的AI梦并没有停止,这也是其加入YC的原因。在YC期间,陆奇也亲力亲为。作为全球的合伙人,他全程参与了YC2019年冬季的创业加速营--参与面试了一千多个项目,录取了其中的200个团队,一一参与了YC经典的会面时间(Office Hour)、集体晚餐会、Demo Day。

他在YC中国的第一张成绩单是:初具雏形的本地化团队、初步本地化的YC创业加速器产品、正在完善中的YC创投生态、过渡方案下的第一期加速营……

陆奇曾说道,“我最想做的是建立更好的体系,特别是建立新一代的创业体系。”他能带领YC在中国走多远,我们还不得而知。

不过肯定的是,陆奇已经跟百度在实际上跟名义上都没有任何关系了。7月3日,百度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文件,称公司已委任知名投资者符绩勋出任公司董事一职,董事陆奇将在任期到期后离职。至此,陆奇彻底告别了百度。

张亚勤:进入“Life3.0”时代,投入教学、科研,陪伴家人

从2014年到2019年,张亚勤更多是百度的一个发言人和护航者的角色,他跟百度一起经历了转型时期。

张亚勤的履历很出彩:12岁成为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54岁任百度总裁负责多项核心业务。

今年3月,百度宣布张亚勤将于6个月后退休,不再担任百度总裁的职务。张亚勤认为,现在的百度,从团队到业务都在最好的势头上,百度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刻,AI业务进入了发展黄金期。但他却选择离开。

在张亚勤百度任职的近五年时间,负责了多个业务群组,包括技术体系、自动驾驶、云计算、5G、量子计算、芯片,还包括百度国际化发展、金融和教育业务的探索。

李彦宏在内部信里表示:“在他的带领下,百度在智能云和AI to B业务的整合及商业化加速、Apollo生态的建设及产业合作、基础技术体系的夯实与建设、芯片和量子计算等前瞻技术的布局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从顶尖科学家到出色的企业管理者,这是很多科学家很难做到的,但张亚勤做到了。他不仅在技术方面帮助百度实现战略转型,同时也为百度沉淀了丰厚的人才储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张亚勤与李彦宏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人才,尤其是培养年轻人。

在百度之后,张亚勤说他将进入“Life3.0”时代,会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科研、中美澳学术交流,联合国慈善项目,而最重要的是与家人更多的陪伴。

张亚勤曾对媒体说道,“当我对某项工作驾轻就熟的时候,就意味着这段工作生涯即将要划上句号,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

“Life3.0”时代,我们等待他的下一个“兴奋点”。

向海龙:下一步,创业加投资

向海龙离开百度,也是“百度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位百度十四年的老臣,一直被认为是把控百度核心业务的关键人物。

2005年2月,百度收购向海龙创办的上海企浪,向海龙和原企浪团队正式加入百度。进入百度后,向海龙带领团队迅速完成了业务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转变与融合,连续三年保持200%以上的高速成长,使得百度竞价排名在上海地区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2007年1月,向海龙兼任北京分公司总经理,4月,向海龙出任百度公司销售副总裁,负责公司竞价排名业务的全国销售管理的工作。2011年,向海龙调任百度公司商业运营体系副总裁。2017年,百度成立“百度搜索公司”,搜索业务群组总经理向海龙出任新公司总裁,向李彦宏汇报。百度搜索公司下辖搜索业务群组(SSG)、移动服务事业群组(MSG)、糯米事业部。

在任14年,代表着百度搜索业务的向海龙,始终掌握着百度商业变现体系的重要资源,被称为百度的“实权派人物”。他用业绩一直在捍卫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

2005年,百度全年营业收入为3.192亿人民币(合3960万美元),比2004年增长171.8%。2010年,百度总营收为人民币79.15亿元(约合11.9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78.0%。短短五年间,百度总营收实现了近25倍的增长。2015年,百度全年总营收为663.82亿,净利润为人民币336.64亿元。

即便在收到舆论冲击的2016年,搜索仍然为百度贡献了超过九成的营收,整体来看,百度时年净利润为正116.32亿元。

但2019年第一季度,搜索业务为总收入的贡献比例降至7成,其运营利润同比下降81%,净亏损3.27亿元。这是自百度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当然,这与去年二季度,李彦宏在内部财报信中提出“以投入换增长”的策略息息相关。

不过,百度搜索已老,这是不争的事实。在百度自我革新的一系列变化中,有人离开也是正常的。

离职后,向海龙对媒体透露称,自己的下一步是“创业加投资”。

刘建国:从爱帮网到小树创投

刘建国 2000 年 1 月加入百度,他是除了百度创始人之外的第一位员工,“百度七剑客”之一,也是百度的第一任CTO。他陪伴百度一路成长,经历了百度的发展壮大到 2005 年 8 月赴美上市的整个过程,并为百度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工程师团队。

在加入百度之前,刘建国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任教,并在1999年被评为副教授,他曾经牵头指导了多项国家科学基金会及国家计委支持的研究项目,也曾经主持开发过国内第一个大规模中英文搜索引擎系统(“天网”),以及第一个面向消息的中间件产品(“银燕”)。辞掉“铁饭碗”到一家创业公司,也足见刘建国骨子里的“创业基因”。就这样,他从一个学院派的大学教授,变成一个工业界的实践者。

2006年2月7日,百度宣布正式任命刘建国为公司首席技术官(CTO)。但2006 年 12 月 19 日,刘建国从百度 CTO 离职。

离职时刘建国提到,“百度就是我的孩子,我们一起成长 7 年了,但在我的骨子里,终究是创业型的人。我曾经走过自我创业之路,在百度的成功,更让我重拾创业的梦想,不排除将来创业的可能。”

果然,2007年11月20日,刘建国以CEO的身份加入主打生活类信息搜索网站的爱帮网,重拾创业梦。爱帮网曾获得由经纬中国、汉能投资投资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

不过,刘建国的这次创业却没有很顺利。爱帮网是最早一批的生活搜索服务提供者,虽然一开始发展势头不错,可是随后几年爱帮网由于业务繁杂,业绩平平,还频频爆出负面新闻。

2017年,爱帮网被爆出疑似停止运营,CEO转做投资的消息。其实在2015年,刘建国就跟技术大牛郝俊一起成立了小树技术创投,专门为那些“有想法、没技术、没产品”的创业团队提供技术服务——为后者提供“交钥匙”的产品,但收取的不是技术服务费,而是股份或股份+服务费的模式。

在离职百度后,刘建国曾表示,“在百度的7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想必在百度的7年,确实为他之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郑子斌:加盟VIPKID任CTO

7月1日,VIPKID官方证实,前百度副总裁、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CTO郑子斌已加盟VIPKID,出任VIPKID首席技术官,负责公司整体技术战略规划,致力于推动前沿技术与在线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在加入百度之前,郑子斌曾在甲骨文、谷歌、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企业就职。2010年5月加入百度公司,他先后负责百度商务搜索部、商业基础平台部、大数据部、大凤巢等重要业务部门;2011年创办百度美国硅谷研发公司;2016年,全面接手百度大商业体系,负责搜索商业广告、搜索用户体验、搜索生态体系建设等方向的技术布局。

郑子斌是向海龙的左右手,所以当向海龙出任搜索公司总裁时,郑子斌成为CTO也是顺理成章,并且他既是百度搜索的“老人”,技术出身,又富有沟通和协调能力,上上下下都很熟悉。

2019年2月百度发布内部邮件,宣布对三位副总裁沈抖、吴海锋、郑子斌进行干部轮岗调整,郑子斌全面负责以CRM为基础的公司创新业务,与沈抖、吴海锋继续向公司搜索总裁向海龙汇报。而郑子斌在负责创新业务的同时,还将继续担任百度搜索公司CTO,负责搜索公司的技术战略布局以及规划工作。但不到四个月,郑子斌就成为这波高管离职潮中的一员。

有消息称,VIPKID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筹集规模约5亿美元,目标估值55亿至60亿美元。由此可看出,此时郑子斌的加盟将增加VIPKID新一轮融资乃至海外上市的筹码。

吴恩达:加入Drive.AI 终被苹果收购

吴恩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于2014年5月加入百度,担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负责百度研究院的领导工作,尤其是Baidu Brain计划。从研发体系到底层技术再到业务应用,百度AI战略从雏形到成型的三年,吴恩达功不可没。

2017年3月,百度确认吴恩达离职的消息。对当时的百度来说,吴恩达的离职也是有影响的,毕竟2017年正是百度“磨刀霍霍向AI”的时刻。

离职后,吴恩达加入了Drive.ai。当时,Drive.AI是无人驾驶技术领域中屈指可数的创业公司之一,其竞争对手包括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Waymo部门、美国打车服务Uber Technologies以及通用汽车和丰田等汽车制造商。其联合创始人卡罗尔·莱利(Carol Reiley)是吴恩达的妻子,联合创始人兼CEO坦顿是吴恩达的学生,也就是说,吴恩达跟Drive.ai其实是深度捆绑的。事实上,吴恩达确实深度参与其中,不仅担任董事职务,而且活跃于Drive.AI公司日常运营之中。

不过,上个月,苹果确认收购估值一度达到2亿美金的Drive.ai,这桩收购苹果以一个比较低的价格,只接收了Drive.ai几十名技术人才和产品设计师,还有它旗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和其他IP资产。曾经风光无两的明星企业,最后也只能黯然收场。

以上创客猫综合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