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林北辰
7月11日,科创板开放了首批4家企业的申购,被媒体称为“视觉AI第一股”的虹软科技在列,定价28.88元/股,此价格对应的市盈率为:发行前66.00倍、发行后74.41倍。
虹软科技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视觉识别算法供应商,公司前身ArcSoft US于199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由ArcSoft US推出的图像编辑软件PhotoStudio被应用于同期主流的扫描仪和数码相机产品中,其价格仅为PhotoShop的五分之一。2003年2月,ArcSoft US在杭州设立了虹软科技有限公司。
虹软的股东构造也值得研究。虹软的关联图谱中,至少有9家企业为上市公司,以光线传媒为首,其直接持有虹软10.53%的股份,而华孚时尚、通鼎互联、伊利股份均通过合伙型股权投资基金华泰瑞麟参股,华泰瑞麟持有虹软比例仅为1.81%。
从招股书来看,虹软已经连续三年实现了正向盈利。2016年-2018年,虹软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6100.11万元、34592.40万元和45807.13万元,其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为软件授权许可使用费收入,三年内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8.20%、99.50%和99.23%。
虹软是典型的高研发投入、高毛利率企业。根据招股书,2016年-2018年,虹软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9026.84万元、10873.54万元和14852.64万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三成。而在这三年间,公司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均超过了90%,最高达94.24%。
对比科创板首批挂牌的25家企业,虹软在2018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2.42%,为这批企业之最。
虹软的商业模式较为简单:将视觉算法技术授权给客户,允许客户将相关算法软件或软件包装载在约定型号的智能设备上使用,以此收取技术和软件使用授权费用。
高研发投入、高毛利背后,虹软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一位接近虹软的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虹软在成立初期并不以“视觉人工智能”自居,而是专注发展影像技术,其董事长兼CEO邓晖曾是一位专业摄影师,获PMDA摄影技术终身成就奖,虹软在杭州总部的大楼中至今悬挂着邓晖在世界各处拍摄的摄影作品,以此凸显公司定位。
很长一段时间内,虹软的业务都与摄影相关,由最初的PhotoStudio 至当下火热的人脸识别技术,虹软的业务核心围绕视觉图像展开。
在PC至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中,邓晖带领虹软将人脸技术、暗光、HDR、全景等数码相机上的视觉技术移植到手机拍摄功能中。而当暗光、HDR、全景成为手机标配的时候,虹软又开始尝试在手机上实现单反相机的功能。
发展至今,虹软擅长的是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并积累了大量的成像、图像和色彩领域的经验及销售网,服务对象多为智能硬件设备制造商,在手机领域,虹软的业务对象覆盖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LG、索尼、传音等全球品牌。
根据官网介绍,虹软公司服务于世界各地的客户,除了手机,其计算机觉技术商业化应用在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零售、互联网视频等领域均有所涉及,公司在杭州、上海、南京、深圳、台北、硅谷、东京、都柏林等地设有商业与研发基地。
2018年高交会期间,虹软发布了一款视觉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免费为合作伙伴和第三方企业提供人脸识别、活体检测、人证比对、人脸属性分析等视觉AI技术,同时推出“星火”计划,在资金、技术、渠道方面扶持优质创业者和开发者,正式打上了人工智能平台的标签。
从概念来看,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方向是使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具体表现在视觉识别领域,人工智能意味着更精确的图像处理、更高的传输效率及更开放的生态空间。虹软将图像技术升级至“视觉AI”或许是看中了产业+AI的潜力。
目前,虹软旗下最广为人知的业务是手机上的视觉算法,国产手机OPPO、Vivo、小米及华为的视觉解决方案中都能找到虹软的影子。据招股书披露,虹软科技是中国企业中少有的可以按计件模式对国内外客户收取软件技术授权费用的企业。
据招股书,虹软的手机视觉方案分为三种:智能单摄视觉解决方案、智能双(多)摄视觉解决方案及智能深度摄像解决方案。智能单摄包括暗光增强、HDR、防抖、超像素、人脸识别等16款产品;智能双(多)摄有双(多)摄人像拍摄、光学变焦、光学超级变焦、模组产线标定、手机组装线标定5款产品;智能深度摄像则包括了8款3D解决方案。
根据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1年,全球范围内深度摄像头市场规模达到78.9亿美元,较2017年的22亿美元增长262.73%。
相比于只能获取平面图像信息的普通2D摄像头,深度摄像头除了能够获取平面图像以外,还可以获得拍摄对象的深度信息,即三维的位置及尺寸信息。其通常由多个摄像头+深度传感器组成。深度摄像头实现实时三维信息采集,为消费电子终端加上了物体感知功能。深度摄像头应用场景包括生物识别、三维建模、人机交互、提升 AR/VR体验等。
目前,深度摄像头在手机领域最主要的应用是实现人脸识别功能,如设备解锁、移动支付等,而虹软的深度摄像头几乎涵盖了市面上所有的深度摄像头相关功能,功能上的全面覆盖是虹软仅靠授权技术就实现盈利的底气。
不过,作为技术供应方的虹软面临的问题是,若下游智能手机行业出货量受影响,其摄像头的出货量也会下降。此外,在人工智能行业,虹软也面临和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明星企业的竞争。
虹软对此颇具危机感,其应对方法是发展智能手机以外的产业应用。
招股书显示,公司将从研发、产品、销售等多个方面加大对于新产品部门的投入,开拓在智能汽车、智能保险、其他 IoT 设备等行业的应用。而虹软旗下AI开放平台对人脸识别、人证核检、活体检测等核心技术的开源,是为了拓展虹软AI 视觉技术的应用领域,并使之在各个应用场景中加速普及,体现出虹软覆盖全链路生态的野心和布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