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新中产”、“大众富裕阶层”等话题,在内地舆论场经久不衰,相关定义也常常难以统一,但无论哪个定义,都大体脱不开在财富门槛以及投资行为上的拉扯。那么,在香港,中产又是如何被界定的?他们的财富状况以及投资行为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通过几组公开披露的数据,先来了解在香港到底有多少中产。
根据香港统计处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数据,香港342万名打工者收入中位数为1.55万元港币,月收入2.5万以上的香港人占27.7%,其中包含了富有阶层。花旗香港指出,2017年全港拥有100万港元或以上流动资产的富裕人士,人数已突破100万人。
按照香港政府统计处的定义,每个月收入1万至4万港元的住户列为中产住户,这类住户占了整体住户数目的55%。当然,也有些教授提出更为“严格”的界定,认为香港中产最多只占到人口比例的20%到30%。
香港市民对中产家庭的普遍共识是,拥有价值500万港元的物业、100万至200万港元的资产以及月收入五六万港元。
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似乎民众对中产财富门槛的普遍共识都要远高于政府机构或学术机构的相关界定。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各类投资产品和工具极大丰富,基于资产保值增值、继承、避税和养老等方面考量而进行资产配置,是中产们的必修课。
香港中产如何花钱?如何“钱生钱”?
整体而言,中产每月收入的支出分几大部分:30%衣食住行;30%买保险;20%储蓄备用或者家庭应急做备用金;20%投资,如股票、外汇、基金等有较高收益率的资产。
从总资产角度而言,7成左右都是投放在物业,其次为现金存款、股票、债劵以及其他投资产品。在流动资产方面,花旗香港给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比例:“现金存款36%、股票32%、基金17%、债券11%以及其他投资产品。”
据报道,建行亚洲曾进行过一项调查,重点研究了数百位月入3万至6万元(港币)、年龄介于35至55岁之间的中产人士。结果发现在理财习惯方面,他们当中,有64%会以储蓄作为累积财富的主要方法,选股票的占40%,强积金及保险同占37%,基金或债券则占31%。
但是,据J.P.Morgan的数据,2003年至2017年现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8%,说明现金储蓄其实是实际收益为负的资产类别。
在股票方面,赢利性与风险性共存。股票以外,香港人首选的投资理财方式是买保险。一般香港人都会拿出10-30%的收入买保险。香港人结婚后都会买保险,受益人写太太、孩子;孩子出生后也会买保险做教育基金、医疗或重大疾病保障。香港有公费医疗,费用很便宜,但经常需要排期,如果买了保险就可以进私立医院。在房产投资方面,香港人似乎从一开始就将房子作为投资品,可以增值,可以出租养老。但对今天的香港人而言,置业投资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香港人如何为养老规划?
香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养老金体系也面临着挑战。香港目前形成了以公共养老金为第一支柱,以强积金为代表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计划以及自愿储蓄性私人退休计划为第三支柱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
其中,第二支柱就是指强积金(Mandatory Provident Fund,简称MPF)及职业退休计划条例(ORSO),其是强制性的、私营管理的、雇主发起的,完全积累型缴费确定型计划。
在第三根支柱方面,现在,已有七成在职人员开始为他们的退休生活进行投资,根据2018年4月在香港进行的JP摩根投资者信心指数调查,约有69%的香港人正在进行长期投资,他们有80%投资于退休生活。
不过,香港人对退休生活的主要投资方向是股票或者现金储蓄。除强积金(MPF)及职业退休计划条例(ORSO)外,86%的受访者选择将股票作为退休后的主要投资方式。而在投资行为上,男女略有不同,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扣除强积金和职业退休计划条例的金额之后,只有7成的女性投资股票(男性为九成以上),一般的女性会投资基金(男性为七成以上)。无论男女,股票和现金依旧占据了香港中产养老投资组合的大部分。
而不少中产并不清楚需要多少钱才足够作退休之用,有50%则认为只需500万元以下,其次有19%则认为需1000万元以上。有学者估计,香港人退休,应该预留最少500万资产,并尽可能早购买医疗保险。
很多香港人认为预计到退休时他们只能存下340万港元,这比他们维持同样的生活水平所需少了17%。女性平均寿命长,早退休,则面临更大的退休生活压力。女性退休后预计可存款270万港元,而实际上360万港元才刚够用。
无论是当下的资产配置还是着眼于长远的养老生活,由不同的国家、部门和资产类别带来的多样化的收入和回报,这对中产的资产组合策略而言,都尤为重要。
来源:宜人财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