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长安十二时辰》的服化道究竟可以精致到什么程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长安十二时辰》的服化道究竟可以精致到什么程度?

唐代妆容真正的美~

文|gogoboi

前阵子《花木兰》真人版的预告片不是出了嘛,靠着原创的奇怪妆容,一下子收获了不少表情包。

木兰生在魏晋南北朝,我看有科普说,当时确实很流行画额黄妆,“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但木兰的好像有点不一样呀。

那时受到佛像的启发,女生们都喜欢用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的样子,用琼脂之类的贴在额头前,“对镜帖花黄”,初中语文应该都学过吧。

而木兰的额黄咧,却是晕染出来的,对比一下,腮红啦、眉毛啦,整体看起来风格倒是跟唐代的有点相似。

不过我觉得唐代的妆容如果画好了,还要更更更惊艳一些,不信你看看这位:

还有这位仙女:

这都是最近超火的《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角色,没看的建议都赶紧打开手机看一下,真的美到让人欲罢不能。

从大唐一线diva许鹤子,

再到易烊千玺女助理,换上盛装起舞的样子真的是千娇百媚、国色天香、婀娜多姿,让我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用在她们身上。

从前呢,我对唐妆的了解还停留在那些古画里,煞白的底妆,夸张的眉毛,浓艳的腮红,不敢想象画在真人身上会是什么样子。

几年前看陈凯歌《妖猫传》也有被里面的造型美到,但妆容整个就是现代的,完全没任何唐代的元素。

没想到《长安十二时辰》却直接把那个年代的妆容给还原了出来,帮我抹去了心中的偏见,见识到唐代妆容真正的美~

这部剧确实蛮让人服气的,筹备了1年,拍了7个月,完全就是拿电影的标准在拍,每一帧都美得跟油画似的,光影构图配色都是一流。看的时候我关了灯感觉自己就在影院!

关键里面的造型也很用心,不仅做的美,还很还原历史,接下来就让宇博详细讲给你们听,说实话,这篇文章我是跪着写完的。

究竟可以还原到什么程度

许鹤子花车巡游那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超有气势的一步步走到“舞台“最高处,像一副会动的画一样,舞美一流。

还有大型粉丝应援,群演那个投入呀,边唱边流泪,感觉都是从隔壁《我是歌手》节目组过来的。

《唐人笔记》中记载,历史上也确实有这么一个当红diva,不过名字差了一个字,是叫许合子,后来还成了唐玄宗的后妃。

金碧辉煌的头饰,精致华美的演出服,她的造型是不是也蛮惊艳的?但据我研究发现,这套造型应该是从文物上1:1还原过来的。

喏,就是这尊唐代的彩绘双髻望仙髻女舞俑,仔细对比一下,领口、袖口还有绣花蔽膝都相同,虽然舞俑已经褪色,但是能看得清袖子上同样也有红色点缀。

望仙髻是当时很夸张前卫的款式了,据记载有二尺高,光是梳头,就要梳6个来小时。

得先把头发分两股,再用黑毛线绑成环,前面装饰孔雀开屏步摇,发髻上装饰珠翠。整个形容就跟跟剧里演的一模一样呀。

为了拍好这部剧,剧组参考了大量的史料文物,很多东西厉害到让我以为他们是直接从博物馆里搬过来的。

你看靖安司的这只火闹钟,跟西安博物馆的鎏金走龙是不是很像。

还有这只鎏金舞马衔杯银壶,

以及琉璃高足杯,根本是文物本尊啊,就算都是很难注意的小细节,剧组真的也都有在用心去做。

而且不光是很多物件,礼仪也是。礼仪指导就说,这部剧他等了6年,当看到剧里是真实还原叉手礼的时候就完全被吸引了。

在唐宋时期,从达官贵族到庶民,都是用的叉手礼。左手抱于右手的大拇指,左手小拇指冲着自己的手肘,右手四指皆直,大拇指上翘。

一边做,一边还会配上一句“喏”。这么一个字,有应答、尊重、感谢、祝愿好多意思。

历史上怎么穿,我们就怎么穿

这部剧翻译下讲的就是大唐的反恐24小时。导演说他想尽最大努力去还原大唐的一天,除了复制古物,戏里的很多造型都是严格根据历史来的,不像很多古装剧,纯靠意淫和胡扯,误导观众。

先从易烊千玺为首的男演员们说起吧,因为他演的李泌原型在历史上就是一位道家学者,所以戏里千玺一直穿的都是唐代的道士服。

最值得讲的是他的头冠,我看微博上不少专业人士们都称赞说难得有部剧能把道家头冠戴对。

戏里他一共换过两个,一个是莲花冠,一个是芙蓉冠。

莲花冠的原形据说是南京博物馆馆藏的这顶毕沅墓玉冠,是不是很奇怪他的簪子怎么是前后戴的?

这才是精髓所在。这种叫做子午簪,唐代道士张万福写的《三洞法服科戒文》里有提到,中原及北方地区道士一般都使用子午簪。剧组很严谨了。

戏里其他男性角色的服装主要都是以圆领袍为主,虽然看起来蛮素的,但上面的颜色花纹其实挺讲究,这个等下面讲女装的时候会详细说。

这也是当时唐朝最普遍的男装款式之一,戏里所有百姓,以及官员的常服都是这种款式。

毕竟衣服的款式都一样嘛,所以那时候的官员们是通过服色、帽子和鱼袋等来区分等级的。

像是太子身边的姚汝能,

就穿的是绯色,论身份也得是四品官员了。

周一围身上这套我最中意,胸前配的绑带还蛮时髦的,有点LV的感觉,跟吴亦凡身上这件差不多。

其实他穿的是胡服,也就是当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穿的衣服,胡服在当时也挺流行,剧里面不少女性角色也都是穿着这种款式的衣服。

还有雷佳音身上的时髦小腰包,在历史上也是真的存在。

拍完一部戏,矮了两厘米

剧里的盔甲也很厉害,造型师说,因为唐代的铠甲保存到今天的非常稀少,所以他们只能从一些庙里的天王像上找线索,想尽办法来还原当时的铠甲原貌。

最终的效果,确实蛮感人的,跟长乐公主墓壁画上的没两样。

看剧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剧里的铠甲蛮有质感的,甲片层次感分明,和那些套用模具的便宜货完全不同,帽边领口还有刺绣之类的,感觉很费功夫。

我看史料上说,当时大唐盛世,天下太平,不太需要打仗,很多铠甲和戎服逐渐摆脱了实用功能,走华丽美观的路线。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来凸显大唐的繁盛,戏里所有的盔甲都是用真正的金属材质做成,精致的很,放大看细节也完全经得住。

也难怪饰演崔器的演员会说,拍戏七八个月,至少得矮了两厘米,实在太重了。

铠甲上那些做旧的效果,也都是服装师傅们纯手工打磨的。

这些女生怎么老穿男装呀

整部戏看下来,最让我疑惑的就是里面的女孩子怎么老是穿男装呀,记得小时候看《还珠格格》,她们都是偷着穿,被皇阿玛发现了还要被骂。

而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女生们经常穿着男装大摇大摆的走在街上,难道只是为了装酷?

其实这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唐代当时还蛮开放的,据说是受外族影响,在当时兴起了一股“女扮男装”的风尚。

造型主要还是以胡服为主,翻领、窄袖,说实话确实比那些华丽的裙子实穿很多,穿上也蛮飒的,看起来就不好惹。

为了做衣服,专门做了套色卡

剧中女性角色的女装造型还蛮少的,我看到现在,主要人物穿的也就七套左右吧,可是每一套都好精致,好华美,就连群演的都很好看哦。

最喜欢的是鱼肠身上这套,浪漫飘逸,Valentino看了都会流泪,完全没法跟她平时那个留寸头的女杀手形象联系到一起。

之前写过《延禧攻略》里的清代衣裳,发现功夫全都花在刺绣上了,虽然唐代没有特别繁复的刺绣,但做起也并不简单。

因为唐代的印染工艺没有咱们现代这么发达,很多衣服都是用植物染的,像是那时候最流行的红色石榴裙,就是用萱草去染制的,男装也是这样。

浓郁的色彩是当时服装最重要标志,但现在的染料和当时天然燃料出来的效果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剧组就通过各种实验,用各种矿物和草木染料去做复原。

然后还专门做了套唐代的标准色卡出来。

唐代的那些裙装也挺费布料的,有个说法是“裙拖六幅湘江水”,六幅相当于现在的三米,三米布才能做一条裙子哦,这样做出来的裙摆才够管宽大,走起路来才会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其实六幅在当时已经算是最普通的了,七幅、八幅都不稀罕。就是因为裙子太长,她们的鞋子才会做成高翘式,把裙子勾在鞋子上就不会影响走路啦。

花纹上也是很讲究,像是许鹤子,身上的就是宝相纹,灵感是来自珠宝的镶嵌工艺,把各种花的花瓣、叶子等自然素材规则的排列成一圈,华丽非凡。

檀棋身上的是散花纹,把花花草草自然散点排列,稍微素雅一些,盛唐时期最流行。

王将军的女儿身上除了散花纹,上身短褥还印着大朵几何纹。当时流行的还有瑞锦纹、穿枝花等等,品种还蛮多的。

戏里随便找一件单品拎出来就有不少历史故事可以说,这种让人看了想唱一首孙燕姿《神奇》的面纱,我本来以为就是为了故作神秘,其实来头也大的很。

也是西域服饰的一种,叫做帷帽。最早是贵族戴的“羃”,毕竟身份高贵,普通人不能随便看,于是就带这种帽子,从头到脚都遮起来。

后来社会开放了,就逐渐发展成了只遮到脖子的帷帽,而且它用的布料也不普通,网纱上面抹了桐油,能遮雨雪,挡阳光,突然很想拥有一顶。

这些唐朝姑娘,比你还爱化妆呢

前面我也说啦,《长安十二时辰》是有在很认真复原唐妆的,看过剧的肯定能感受到,那个丰富呀,放眼过去,每个群演的妆都不同。

当时唐朝的姑娘们,比你还要爱美呢,她们要施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唇脂、画面靥、贴花钿等等。

光是眉毛的款式就有十好几种。

化妆师说剧中每个妆画下来都至少得三个小时。

其中差不多要用一个小时来打粉底,然后再用腮红一层层的跟粉底过度,才能打造出自然的红晕效果。希望木兰学习一下这个手法。

其实不管是唇妆、腮红、眉毛,

还是嘴角的面靥、额头的花钿,最重要的就是对称,不仅很考验化妆的水平,还得有足够的耐心才行,反正我这种手残党+暴脾气是搞不定。

珠宝首饰也跟古董长得一样呀

造型师说剧里的首饰也都是照着历史来的,用的都是黄金、真丝什么的,很奢华。

王将军女儿头上的发饰,就跟这个西安出土的嵌珍珠宝石金花蝶头饰蛮像的。

可以看到剧中的女生们都是不带耳饰的,因为唐太宗特地下过敕令,大概就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打耳洞之类的违背儒家观念,是要依法处理的。

所以剧中的耳饰全都是少数民族和外族人的款式。

当时的女生算是把全部的家当都放在头顶了吧,那个时候细金工艺技术进步,各种金光闪闪的发钗、簪子、步摇、金栉,戴得满满当当的。

其实区分起来也蛮简单的,发钗是对称的一对,有两条腿。簪子就是一条腿。

步摇就是在簪子的基础上加了吊坠,走起路来会来回摇动,所以就叫步摇。

栉其实就是梳子啦,不仅可以用来梳头,也当做装饰,唐代一般都是月牙形的,用金、银、玉、犀等这种高贵的材料制作,上面还要雕刻花纹。

故事是发生在正月十五上元节,所以剧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这种“闹蛾”簪,造型师也说他们特地做了很多,给大家戴在头上,看起来热闹。

因为蛾子都是在夜间活动,喜欢追着光,有蛾儿戏火的含意,与正月十五张挂花灯相呼应,也算是一种特有的节日习俗了。

最后我还要隆重介绍一位,就是11集出现的这只陪雷佳音查案,能闻得出空气中九层味道的狗——阿细。

可别小看他哦,据说是纯种的细犬,当时跟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和二郎神的哮天犬一个品种,也是历代皇室最喜欢的犬种,上得了天庭,入得了皇家。

为什么我要压轴介绍它呢,因为它贵啊,按照官方的说法,这种狗全世界不超过10只,还是全剧组身价最贵的演员。

我听说哦,别看它只短短出现了几集,片酬比雷佳音还要高呢~

参考资料:《中华服饰七千年》《衣冠天下·中国服装图史》《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中国古代妆容配方》《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华元素图典·传统织绣纹样》《新京报》@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字编辑:Leewon & 小璐,图片编辑:杰森& 蘑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长安十二时辰》的服化道究竟可以精致到什么程度?

唐代妆容真正的美~

文|gogoboi

前阵子《花木兰》真人版的预告片不是出了嘛,靠着原创的奇怪妆容,一下子收获了不少表情包。

木兰生在魏晋南北朝,我看有科普说,当时确实很流行画额黄妆,“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但木兰的好像有点不一样呀。

那时受到佛像的启发,女生们都喜欢用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的样子,用琼脂之类的贴在额头前,“对镜帖花黄”,初中语文应该都学过吧。

而木兰的额黄咧,却是晕染出来的,对比一下,腮红啦、眉毛啦,整体看起来风格倒是跟唐代的有点相似。

不过我觉得唐代的妆容如果画好了,还要更更更惊艳一些,不信你看看这位:

还有这位仙女:

这都是最近超火的《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角色,没看的建议都赶紧打开手机看一下,真的美到让人欲罢不能。

从大唐一线diva许鹤子,

再到易烊千玺女助理,换上盛装起舞的样子真的是千娇百媚、国色天香、婀娜多姿,让我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用在她们身上。

从前呢,我对唐妆的了解还停留在那些古画里,煞白的底妆,夸张的眉毛,浓艳的腮红,不敢想象画在真人身上会是什么样子。

几年前看陈凯歌《妖猫传》也有被里面的造型美到,但妆容整个就是现代的,完全没任何唐代的元素。

没想到《长安十二时辰》却直接把那个年代的妆容给还原了出来,帮我抹去了心中的偏见,见识到唐代妆容真正的美~

这部剧确实蛮让人服气的,筹备了1年,拍了7个月,完全就是拿电影的标准在拍,每一帧都美得跟油画似的,光影构图配色都是一流。看的时候我关了灯感觉自己就在影院!

关键里面的造型也很用心,不仅做的美,还很还原历史,接下来就让宇博详细讲给你们听,说实话,这篇文章我是跪着写完的。

究竟可以还原到什么程度

许鹤子花车巡游那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超有气势的一步步走到“舞台“最高处,像一副会动的画一样,舞美一流。

还有大型粉丝应援,群演那个投入呀,边唱边流泪,感觉都是从隔壁《我是歌手》节目组过来的。

《唐人笔记》中记载,历史上也确实有这么一个当红diva,不过名字差了一个字,是叫许合子,后来还成了唐玄宗的后妃。

金碧辉煌的头饰,精致华美的演出服,她的造型是不是也蛮惊艳的?但据我研究发现,这套造型应该是从文物上1:1还原过来的。

喏,就是这尊唐代的彩绘双髻望仙髻女舞俑,仔细对比一下,领口、袖口还有绣花蔽膝都相同,虽然舞俑已经褪色,但是能看得清袖子上同样也有红色点缀。

望仙髻是当时很夸张前卫的款式了,据记载有二尺高,光是梳头,就要梳6个来小时。

得先把头发分两股,再用黑毛线绑成环,前面装饰孔雀开屏步摇,发髻上装饰珠翠。整个形容就跟跟剧里演的一模一样呀。

为了拍好这部剧,剧组参考了大量的史料文物,很多东西厉害到让我以为他们是直接从博物馆里搬过来的。

你看靖安司的这只火闹钟,跟西安博物馆的鎏金走龙是不是很像。

还有这只鎏金舞马衔杯银壶,

以及琉璃高足杯,根本是文物本尊啊,就算都是很难注意的小细节,剧组真的也都有在用心去做。

而且不光是很多物件,礼仪也是。礼仪指导就说,这部剧他等了6年,当看到剧里是真实还原叉手礼的时候就完全被吸引了。

在唐宋时期,从达官贵族到庶民,都是用的叉手礼。左手抱于右手的大拇指,左手小拇指冲着自己的手肘,右手四指皆直,大拇指上翘。

一边做,一边还会配上一句“喏”。这么一个字,有应答、尊重、感谢、祝愿好多意思。

历史上怎么穿,我们就怎么穿

这部剧翻译下讲的就是大唐的反恐24小时。导演说他想尽最大努力去还原大唐的一天,除了复制古物,戏里的很多造型都是严格根据历史来的,不像很多古装剧,纯靠意淫和胡扯,误导观众。

先从易烊千玺为首的男演员们说起吧,因为他演的李泌原型在历史上就是一位道家学者,所以戏里千玺一直穿的都是唐代的道士服。

最值得讲的是他的头冠,我看微博上不少专业人士们都称赞说难得有部剧能把道家头冠戴对。

戏里他一共换过两个,一个是莲花冠,一个是芙蓉冠。

莲花冠的原形据说是南京博物馆馆藏的这顶毕沅墓玉冠,是不是很奇怪他的簪子怎么是前后戴的?

这才是精髓所在。这种叫做子午簪,唐代道士张万福写的《三洞法服科戒文》里有提到,中原及北方地区道士一般都使用子午簪。剧组很严谨了。

戏里其他男性角色的服装主要都是以圆领袍为主,虽然看起来蛮素的,但上面的颜色花纹其实挺讲究,这个等下面讲女装的时候会详细说。

这也是当时唐朝最普遍的男装款式之一,戏里所有百姓,以及官员的常服都是这种款式。

毕竟衣服的款式都一样嘛,所以那时候的官员们是通过服色、帽子和鱼袋等来区分等级的。

像是太子身边的姚汝能,

就穿的是绯色,论身份也得是四品官员了。

周一围身上这套我最中意,胸前配的绑带还蛮时髦的,有点LV的感觉,跟吴亦凡身上这件差不多。

其实他穿的是胡服,也就是当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穿的衣服,胡服在当时也挺流行,剧里面不少女性角色也都是穿着这种款式的衣服。

还有雷佳音身上的时髦小腰包,在历史上也是真的存在。

拍完一部戏,矮了两厘米

剧里的盔甲也很厉害,造型师说,因为唐代的铠甲保存到今天的非常稀少,所以他们只能从一些庙里的天王像上找线索,想尽办法来还原当时的铠甲原貌。

最终的效果,确实蛮感人的,跟长乐公主墓壁画上的没两样。

看剧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剧里的铠甲蛮有质感的,甲片层次感分明,和那些套用模具的便宜货完全不同,帽边领口还有刺绣之类的,感觉很费功夫。

我看史料上说,当时大唐盛世,天下太平,不太需要打仗,很多铠甲和戎服逐渐摆脱了实用功能,走华丽美观的路线。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来凸显大唐的繁盛,戏里所有的盔甲都是用真正的金属材质做成,精致的很,放大看细节也完全经得住。

也难怪饰演崔器的演员会说,拍戏七八个月,至少得矮了两厘米,实在太重了。

铠甲上那些做旧的效果,也都是服装师傅们纯手工打磨的。

这些女生怎么老穿男装呀

整部戏看下来,最让我疑惑的就是里面的女孩子怎么老是穿男装呀,记得小时候看《还珠格格》,她们都是偷着穿,被皇阿玛发现了还要被骂。

而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女生们经常穿着男装大摇大摆的走在街上,难道只是为了装酷?

其实这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唐代当时还蛮开放的,据说是受外族影响,在当时兴起了一股“女扮男装”的风尚。

造型主要还是以胡服为主,翻领、窄袖,说实话确实比那些华丽的裙子实穿很多,穿上也蛮飒的,看起来就不好惹。

为了做衣服,专门做了套色卡

剧中女性角色的女装造型还蛮少的,我看到现在,主要人物穿的也就七套左右吧,可是每一套都好精致,好华美,就连群演的都很好看哦。

最喜欢的是鱼肠身上这套,浪漫飘逸,Valentino看了都会流泪,完全没法跟她平时那个留寸头的女杀手形象联系到一起。

之前写过《延禧攻略》里的清代衣裳,发现功夫全都花在刺绣上了,虽然唐代没有特别繁复的刺绣,但做起也并不简单。

因为唐代的印染工艺没有咱们现代这么发达,很多衣服都是用植物染的,像是那时候最流行的红色石榴裙,就是用萱草去染制的,男装也是这样。

浓郁的色彩是当时服装最重要标志,但现在的染料和当时天然燃料出来的效果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剧组就通过各种实验,用各种矿物和草木染料去做复原。

然后还专门做了套唐代的标准色卡出来。

唐代的那些裙装也挺费布料的,有个说法是“裙拖六幅湘江水”,六幅相当于现在的三米,三米布才能做一条裙子哦,这样做出来的裙摆才够管宽大,走起路来才会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其实六幅在当时已经算是最普通的了,七幅、八幅都不稀罕。就是因为裙子太长,她们的鞋子才会做成高翘式,把裙子勾在鞋子上就不会影响走路啦。

花纹上也是很讲究,像是许鹤子,身上的就是宝相纹,灵感是来自珠宝的镶嵌工艺,把各种花的花瓣、叶子等自然素材规则的排列成一圈,华丽非凡。

檀棋身上的是散花纹,把花花草草自然散点排列,稍微素雅一些,盛唐时期最流行。

王将军的女儿身上除了散花纹,上身短褥还印着大朵几何纹。当时流行的还有瑞锦纹、穿枝花等等,品种还蛮多的。

戏里随便找一件单品拎出来就有不少历史故事可以说,这种让人看了想唱一首孙燕姿《神奇》的面纱,我本来以为就是为了故作神秘,其实来头也大的很。

也是西域服饰的一种,叫做帷帽。最早是贵族戴的“羃”,毕竟身份高贵,普通人不能随便看,于是就带这种帽子,从头到脚都遮起来。

后来社会开放了,就逐渐发展成了只遮到脖子的帷帽,而且它用的布料也不普通,网纱上面抹了桐油,能遮雨雪,挡阳光,突然很想拥有一顶。

这些唐朝姑娘,比你还爱化妆呢

前面我也说啦,《长安十二时辰》是有在很认真复原唐妆的,看过剧的肯定能感受到,那个丰富呀,放眼过去,每个群演的妆都不同。

当时唐朝的姑娘们,比你还要爱美呢,她们要施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唇脂、画面靥、贴花钿等等。

光是眉毛的款式就有十好几种。

化妆师说剧中每个妆画下来都至少得三个小时。

其中差不多要用一个小时来打粉底,然后再用腮红一层层的跟粉底过度,才能打造出自然的红晕效果。希望木兰学习一下这个手法。

其实不管是唇妆、腮红、眉毛,

还是嘴角的面靥、额头的花钿,最重要的就是对称,不仅很考验化妆的水平,还得有足够的耐心才行,反正我这种手残党+暴脾气是搞不定。

珠宝首饰也跟古董长得一样呀

造型师说剧里的首饰也都是照着历史来的,用的都是黄金、真丝什么的,很奢华。

王将军女儿头上的发饰,就跟这个西安出土的嵌珍珠宝石金花蝶头饰蛮像的。

可以看到剧中的女生们都是不带耳饰的,因为唐太宗特地下过敕令,大概就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打耳洞之类的违背儒家观念,是要依法处理的。

所以剧中的耳饰全都是少数民族和外族人的款式。

当时的女生算是把全部的家当都放在头顶了吧,那个时候细金工艺技术进步,各种金光闪闪的发钗、簪子、步摇、金栉,戴得满满当当的。

其实区分起来也蛮简单的,发钗是对称的一对,有两条腿。簪子就是一条腿。

步摇就是在簪子的基础上加了吊坠,走起路来会来回摇动,所以就叫步摇。

栉其实就是梳子啦,不仅可以用来梳头,也当做装饰,唐代一般都是月牙形的,用金、银、玉、犀等这种高贵的材料制作,上面还要雕刻花纹。

故事是发生在正月十五上元节,所以剧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这种“闹蛾”簪,造型师也说他们特地做了很多,给大家戴在头上,看起来热闹。

因为蛾子都是在夜间活动,喜欢追着光,有蛾儿戏火的含意,与正月十五张挂花灯相呼应,也算是一种特有的节日习俗了。

最后我还要隆重介绍一位,就是11集出现的这只陪雷佳音查案,能闻得出空气中九层味道的狗——阿细。

可别小看他哦,据说是纯种的细犬,当时跟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和二郎神的哮天犬一个品种,也是历代皇室最喜欢的犬种,上得了天庭,入得了皇家。

为什么我要压轴介绍它呢,因为它贵啊,按照官方的说法,这种狗全世界不超过10只,还是全剧组身价最贵的演员。

我听说哦,别看它只短短出现了几集,片酬比雷佳音还要高呢~

参考资料:《中华服饰七千年》《衣冠天下·中国服装图史》《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中国古代妆容配方》《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华元素图典·传统织绣纹样》《新京报》@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字编辑:Leewon & 小璐,图片编辑:杰森& 蘑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