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近日,迪士尼发布了首部亚裔“公主”真人电影《花木兰》的预告片,该片改编自迪士尼1998年推出的动画电影《花木兰》。截至目前,迪士尼电影官方微博首发预告片观看次数超过4000万次,花木兰的扮演者刘亦菲转发预告片微博也已被再转超过27万次,话题#迪士尼花木兰#阅读量达4.6亿。如此广泛的关注度,充分体现了迪士尼流行文化“符号”在全球范围的巨大影响力。
今天,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将剖析迪士尼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流行“符号”,呈现迪士尼作为全球流行文化输出者的巨大文化影响力,以及该好莱坞巨头从未停止的、迎合时代的符号重建。
“公主系列”:全球化的流行符号
1937年,迪士尼的第一位公主白雪诞生。90年代,木兰、贝儿、茉莉等公主在迪士尼的企划之下集中问世。21世纪初开始,“迪士尼公主”成为了迪士尼王国的重要商标之一,也成为了迪士尼最为著名的符号。截至2019年,迪士尼总共创造了14位公主,分别是白雪(《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辛德瑞拉(《仙履奇缘》)、爱洛(《睡美人》)、爱丽儿(《小美人鱼》)、贝儿(《美女与野兽》)、茉莉(《阿拉丁》)、宝嘉康蒂(《风中奇缘》)、蒂安娜(《公主与青蛙》)、乐佩(《魔发奇缘》)、梅莉达(《勇敢传说》),艾莎和安娜(《冰雪奇缘》),莫阿娜(《海洋奇缘》),及备受关注的首位亚裔公主“木兰”(《花木兰》)。
迪士尼公主故事大多取材自世界各地经典童话、民间传说:白雪公主与爱洛公主来自《格林兄弟童话集》,小美人鱼爱丽儿来自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为了充分发挥“迪士尼公主”这一符号的流行性价值,迪士尼在全球范围不断扩大其公主版图。除了几位著名的白人公主形象,迪士尼也创造了来自“阿拉伯传说”的茉莉公主,非裔公主蒂安娜,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中国公主花木兰以及来自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亚公主莫阿娜。遍布全球的“公主版图”以其所蕴含的多样化审美取向,进一步扩大了迪士尼公主系列的影响力,全球范围内更多族裔的女孩们,也都因此拥有了进入迪士尼公主绮梦的通行券。
这些精彩有趣、带有一定教育与成长意义的公主童话故事,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观众喜爱。根据boxoffice数据显示,1992年上映的《阿拉丁》票房高达5亿美元,在当年全球年度票房排名第一;上映于1995年的《风中奇缘》也在全球范围内斩获了3.5亿美元的好成绩,排行当年年度第五;而正在被网友热议的《花木兰》,其动画版上映于1998年,全球票房超过3亿美元,全球年度排行第7。这些好成绩也向所有人宣告:真正全球化的迪士尼流行文化符号正逐渐成形。
“多元文化”与“公主系列”符号的变迁
早期的迪士尼公主有着各不相同的背景,但她们的故事往往围绕着“被拯救”而展开。无论是白雪、辛德瑞拉还是爱洛,都有着惊人的美貌和纯真无暇的心,却常常遭遇坏人的迫害,而故事最终总会有勇敢英俊的王子解救她们,相爱、结婚,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随着当代女性角色的转变,早期迪士尼公主故事与这个时代越来越格格不入。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各界开始掀起“政治正确”运动(PC运动),主要目的是修正语言中含有歧义和偏见的表达,以及可能带给弱势群体、少数族裔不愉快感受的表达。詹姆士·芬·加纳在1990年代出版了《政治正确童话:不具歧视和偏见的童话故事》,这本书根据“政治正确”的要求,对《小红帽》《白雪公主》《三只小猪》《灰姑娘》等经典童话进行改写,全面清除了其中的歧视和偏见语言,轰动一时。
迪士尼也将这种观念带入了迪士尼公主系列:从90年代后期的花木兰、宝嘉康蒂、乐佩公主开始,“迪士尼公主”这个符号开始融入了女性坚强独立与勇敢果决的特质。公主们的结局不再局限于和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有了更多选择。中国公主木兰拒绝了嫁做人妇的命运,替父从军,在被军队发现是女儿身并因此流放雪原后,她也没有自我放弃,而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再一次为国家抵御外敌入侵,为家族也为她自己赢回了至高荣耀。
除此以外,2012年上映的《勇敢传说》里,来自中世纪苏格兰的梅莉达公主骁勇善战,为了拯救家园,她挑战权威与传统,从而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和古老传说中勇敢的雄心。该影片最终揽获全球票房5.38亿美元,并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和“第70届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奖”两大桂冠。
2013年推出的《冰雪奇缘》, 更是将“迪士尼公主”这一符号进一步现代化。艾莎公主从自我封闭到不再害怕释放自己的超能力,暗含了女性力量的解放。该片中,安娜与艾莎之间的姐妹情谊成为故事主线,妹妹安娜用爱拯救了姐姐艾莎,女性的落难被女性的力量解救。《冰雪奇缘》一经上映,便引发了观影狂潮,成为当年全球爆款,共揽获票房12.7亿美元。
女性的命运图谱可以由自己而非男性书写,这是诞生于八十年前的白雪公主怎么也想不到的。公主电影,也越来越成为“女性电影”,而这一转变,也反映着现实世界中女性地位的提升。更加丰富的内涵也使得“迪士尼公主”符号获得了更多不同背景女性的认可与共情,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迪士尼公主符号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真人化的“公主”:迪士尼的符号重建
2014年,迪士尼开始了“公主系列”真人化,这是迪士尼对于自家最具影响力符号的重建。截至2019年,迪士尼一共有奥萝拉公主(《沉睡魔咒》)、辛德瑞拉(《灰姑娘》真人版)、贝儿(《美女与野兽》)、茉莉公主(《阿拉丁》)等四位公主实现真人化。真人化的公主随着符号重建拥有了全新的面貌:曾经等待王子解救的睡美人、灰姑娘故事中,王子(男性)不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法宝;贝尔公主与茉莉公主在故事中开始积极地掌握命运,勇敢地与传统强权抗争。影片开始更多地围绕公主自身成长,以及与其他女性角色的关系展开。
除了通过故事将公主内心展现给大众,全新公主符号的塑造还可以通过“选角”更为直观地展现。不管是饰演辛德瑞拉的莉莉 詹姆斯、饰演贝尔公主的艾玛 沃森,还是最近出演茉莉公主的娜奥米 斯科特,迪士尼公主开始不约而同地展现出当代女性越发坚定、独立的气质。这几位女演员都拥有健康的身材与偏硬朗的面部轮廓,同上世纪主流文化所欣赏的女性柔弱特征大相径庭。然而,这一“选角”层面的转变,丝毫削减不了迪士尼公主符号的深刻影响力:《沉睡魔咒1》全球票房达到7.58亿美元,被评价“表现平平”的《灰姑娘》则以9500万美元成本换回全球5.43亿美元票房,2017年真人版《美女与野兽》继《冰雪奇缘》之后又一次成为爆款,全球票房达到12.63亿美元,今年上映的《阿拉丁》全球票房已破9亿美元,票房成绩直接印证了这一迪士尼符号重建的成功。
结语
7月上旬,迪士尼宣布真人电影《小美人鱼》女主角爱丽儿将由美国非裔歌手、演员哈雷·贝利担任,这是迪士尼首次启用有色人种扮演一个“传统意义上”由白人女性担任的角色。该消息在国内外社交网络上都掀起了热议,舆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度:绝大多数网友认为迪士尼为了迎合政治正确而选择让黑人演员出演《小美人鱼》,是在毁灭经典的“红发白肤蓝眼”美人鱼形象。值得一提的是,网友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小美人鱼”符号,也是迪士尼在30年前亲手打造的。30年的传播,足以把“红发、白肤、蓝眼和紫色贝壳胸罩”,变成全球流行文化中真理一般的存在。
事实上,在近期发布并大获好评的《花木兰》预告片中,也出现了木兰居住于福建土楼等“不符合传统”的瑕疵。如果真人版《花木兰》上映后大获成功,30年后,无缘接触汉乐府《木兰辞》的外国观众们也很可能会认定木兰来自中国福建。迪士尼借助其流行文化符号的全球影响力,将许多影片中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固化在了观众心中。
在全球女性主义与多元文化发展趋势之下,即便黑皮肤爱丽儿公主遭遇了一定的舆论阻力,迪士尼也不可能因为对所谓“经典形象”的反叛,而停止这一次“符号重建”。而且,以当下迪士尼在全球流行文化中的巨头输出者地位,重建一个被全球观众接受的“黑皮肤爱丽儿”符号并非难事。如何实现?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评论